游击战“十六字诀”:确系朱德首创 毛泽东仅宣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7:26:31
游击战“十六字诀”:确系朱德首创 毛泽东仅宣传 2010年03月18日 08:17 党的文献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50条

本文摘自《党的文献》2010年第2期 作者:郭军宁 原题为:游击战术“十六字诀”产生过程辨析

关于游击战术“十六字诀”的产生过程,党史学界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毛泽东说”、“朱德说”、“张世熙说”和“毛泽东、朱德共同提出说”。笔者在收集各种论据的基础上对此加以辨析,认为“十六字诀”为朱德首创、由毛泽东大力宣传而推广开来,供学界参考。

(一)“十六字诀”为朱德首先提出,毛泽东赞同并广泛应用

对于“十六字诀”明确的肯定性回忆,有这样几个:

1.据龚楚回忆,朱毛红军会师不久,朱德在红四军前委的一次扩大会议上明确而详细地提出了“十六字诀”。

《龚楚将军回忆录》中记载,井冈山时期的红四军前委成立于1928年5月13日下午。毛泽东、朱德和龚楚为常委。由朱德提名,毛泽东担任前委书记,陈毅、王尔琢、何挺颖为委员。当晚,前委召开扩大会议,三位常委都做了专题发言。朱德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游击战术的“十六字诀”。

他写道:“接着是朱德发表意见。他说他同意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我们的革命事业准备长时间的进行,所以我们就要与敌人进行持久战,但与敌人作战时,要以最坚决的行动迅速解决敌人,使敌人增援不及,所以称为速决战。我们以少数兵力劣势装备和人数众多装备优良的敌人作战,要采用游击战来配合运动战。游击战术,他提出以下各点:(一)敌进我退:……保存实力,待机转移攻势。(二)敌退我进:……打击其士气,积小胜为大胜。(三)敌驻我扰:……以疲惫敌人,造成对我有利之形势。(四)敌疲我打:……应即集中兵力,主动进攻,以歼灭敌人。……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和阐述之后,会议便告结束。红军的战略战术,从此就奠定了基本原则。”(《龚楚将军回忆录》,香港明报月刊社1978年版,第157—159页。)

龚楚是当时的红四军前委三位常委之一,他对“十六字诀”的回忆,有时间、有地点、有会议名称、有详细内容。而且,他还具体地说出了“十六字诀”的内涵和会议对“十六字诀”的讨论和评价。虽然龚楚后来叛变革命,但他的这个回忆还是可信的。1984年7月9日,杨尚昆讲到该书时说:“建国后我看了这本书,曾问过陈老总,他说龚楚的历史就是那个样子,叛变前的那一段历史基本上是确实的。”(杨尚昆:《在全军资料征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党史通讯》1984年第11期。)陈毅和龚楚一同参加了湘南起义,一同上了井冈山,又在赣南瑞金、于都等地共过事,对龚楚是比较了解的。他作为当事人,对龚楚的回忆持肯定态度,也说明龚楚的回忆足以采信。

2.老红军赵镕中将的回忆。

从1927年初起就追随朱德的老红军赵镕说:朱德“乃于1928年5月间,在井冈山一次讨论游击战术时,而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这一完整的游击战术的十六字诀,当即得到毛主席的赞扬而经常引用。”(《赵镕回忆录》,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这段回忆和龚楚的回忆吻合,可见龚楚所言不是孤证。

3.毛泽东的说法。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我们的战争是从一九二七年秋天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经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失败了,秋收起义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的红军,也打了几个败仗,转移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第二年四月,南昌起义失败后保存的部队,经过湘南也转到了井冈山。然而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

这段话明确指出:“十六字诀”是1928年5月产生的。这和龚楚、赵镕的说法一致,可相互印证。

4.陈毅元帅对“十六字诀”产生于1928年5月之说表示赞同。

1957年以后,《星火燎原》编辑部打算在《星火燎原》第一卷里增补一篇文章,“记述毛主席游击战争作战原则(十六字诀)的形成和在井冈山斗争中运用的情形”。他们写信向陈毅咨询:十六字诀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提出来的?信中说:根据主席说明的时间(1928年5月)推断,这一作战原则可能包括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因为这次大会是在1928年5月20日召开的,与上文所说的时间大致相同。不知这一推断对不对?陈毅元帅在这封信上用毛笔做了三处批示。(参见朱德、聂荣臻等:《星火燎原全集》第1卷,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