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多目标如何实现次优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1:37:13
据上海证券报  今年头两个月,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个百分点。3月,在公布的2月份经济数据中,尤其是CPI数据,在去年11月转正后,今年2月加速上升,达到2.7%。为此,市场开始猜测央行是否会加息,甚至货币政策是否会转向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主的目标。
但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的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传递的信息却仍然是今年将继续实施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今年全年的信贷规模增量仍将要达到7.5万亿元。虽然这个规模小于去年,但如此大的信贷规模仍然是名副其实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这一点上看,目前的货币政策已将去年的“保增长”转变为“防通胀和保增长”双目标。
这就引出了一个话题,货币政策的双目标、甚至多目标,存在着次优选择问题。
单一目标制何以“曲高和寡”
在中国,对货币政策单一目标制的“法律地位”确定,曾经经历过很多波折。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强调双重目标,即经济发展和币值稳定。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做到既能控制通货膨胀又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1986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中央银行……应以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从这些政策要求看,货币政策的双目标制在实践中应当占主导地位。
但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则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单一货币政策目标的问题,即“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在1996年3月全国人大提出,“九五”期间物价年均涨幅要低于经济增长幅度。因此,稳定币值不仅成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目的,而且也成里中央银行按这一目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