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知识的革命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2:35:58
    我们正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
  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有知识的人成为社会的主流。知识的权
  力正在代替财富的权力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

              一、知识价值革命

  90年代初,世界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提出,我们正进入知识社会,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
  知识社会的来临源于知识价值革命。在知识社会里,在生活中多用“智慧”和知识才是受人尊敬的,而且只有包含“智慧”和知识的商品才会畅销。
  在知识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社会,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社会,现在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社会。
  如果说在90年代初,我们还只看到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将引起一场新的经济高增长,那么,现在事实越来越明显地表明,这场新的技术革命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引起一场新的经济革命,导致知识社会的到来。
  应该说,对知识社会的来;临,有两位大师,最具先见之明。一位是未来学大师阿尔温·托夫勒;一位是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
  1980年,托夫勒在他著名的《第三次浪潮》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人类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浪潮——信息化浪潮——即将到来。他科学地预测了信息革命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新的巨变。10年后的1990年,又在他另一本名著《权力的转移》中,更鲜明地提出,‘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知识的权力正在代替财富的权力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他还对知识的含义进行了新的发展,包括事实、原理、观念和能力。1995年,在他的新作《创造一个新的文明》中,一开始就提到:“人类正面临巨大的飞跃。它正面临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巨变和创造性的重建。虽然我们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它,但我们正从头开始建立一个崭新的文明。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含义。”“现在正在发生的一切无疑是一场全球性的革命,一场巨大的飞跃。”“道路和高速公路”是“第二次浪潮的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数字网络则是第三次浪潮基础设施的心心脏。”再次强调第三次浪潮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创造一个新的文明。
  90年代初,世界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在他的著作《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提出,我们正进入知识社会。他认为,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有知识的人成为社会的主流。
  1993年5月他又提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他说,泰勒时代10名工人中有9名干体力活,即9/10,到50年代仍占多数;90年代占1/5;到2010年只占1/10。于是提高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再也不能自行创造财富了,今后重要的是非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即知识的生产率以及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在知识社会,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生产和传播知识的经费)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知识资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其中,生产科学技术的经费占3%一5%,科学技术和其他知识的传播经费占15%一门%(其中教育为10%。技术培训与其他形式的科技传播为5%一7%),而资金资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则小于20%。就知识而言,任何国家都不具有任何“自然的”优势或劣势,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教育、素质、机制、管理。

             全新的“财富创造体制”

  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一个全新的“财富创造体制”正在出现,这个财富创造新体制,完全依赖于即时的通讯,即时的数据。思想、符号和象征体系的传送。这种经济的到来是变革性的。它是朝着一个革命性的新生产体制的跃进。这个新体制使我们一跃跨过大批量生产,朝着不断扩大的产品定制化前进;跨过大众市场推销和大规模分配,朝着最佳微环境和微市场前进;跨过铁板一块的大公司,朝着新的组织形式前进;跨过民族国家范围,朝着兼营所在国和国际性业务前进;跨过“体力劳动阶层”,朝着“脑力劳动阶层”前进。
  我们时代的主要经济冲突,就是赞同新的财富创造体制的力量和维护!日的烟囱工业体制的力量之间的冲突。从以烟囱为基础的经济朝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过渡,必然要产生权力的大量转移。这便基本上解释了金融界和产业界结构重组的浪潮。各公司拼命努力以适应这些新的要求,这股浪潮狂卷整个企业界,托出一批新的领袖人物。
  新型经济对其开拓者以丰厚的报偿。在烟囱工业时代,任何世界首富者的名单上,都是汽车制造商、钢铁大王、铁路巨头。石油富豪和金融家占优势,他们的财富说到底是来自廉价的劳工和原材料的组织,还有硬件产品的生产制造。
  与此适成对照的是,《福布斯》杂志最近发表的最富有的十大亿万富翁的名单上,足足有七位富翁其财富的基础是电脑,即软件产品和服务,而不是硬件产品制造业。
  在摩根时代和华尔街的全盛时代,数以百万计规格雷同的产品大批量生产,象征着“摩根时代”。
  电脑推动的技术使得企业有可能瞄准最佳微市场,越来越多地生产出按客户具体要求定制化的产品。精明的公司正在放弃长周期的商品生产,转向类似特殊钢材和化学品这样短周期的“高附加值产品”。同时,不断的技术革新缩短了产品寿命周期。
  我们在金融业中看到相似的伴生变化。金融业也在使产品系列多样化并且缩短产品的寿命周期。也推出了一批针对最佳微市场的产品,如各种新型证券、分期付款购物、保险单、贷款凭证。互助储金和以上产品无穷的变体和综合物其资本流向那些能够定制化生产服务的公司和不断革新的公司。
  在这个第三次浪潮的新经济里,一辆汽车或一部电脑可以在四个国家内生产,在第五国内装配。市场的扩展也超过了国界。用目前的术语说,工商业变得全球化了。我们又一次看到,平行伴生的金融服务、银行。保险。证券业务,都急忙实行“全球化”为客户公司服务。
  第三次浪潮经济以超高速度运行。金融行业为了避免落后,正在花费几十亿美元购买新技术产品。新型电脑和通讯网络,不仅使现有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或者按顾客具体需求而生产,创造新产品,而且促使交易的速度向瞬时化发展。
  随着服务和信息产业在发达经济中的发展,随着制造业的电脑化,财富的本质必然要发生变化。落后的工业部门还把传统购“硬件资产”如工厂、设备和存货,看成最主要的东西,可是大多数在迅速发展的最先进的部门中投资的人却依靠完全不同的东西来保障他们的投资了。
  没有人是冲着公司的物质资产来买微软公司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股票。重要的不是公司的建筑或机器,而是其市场销售人员的种种联系和能力,是管理人员的组织才能,是公司雇员头脑里萌发出来的新思想。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一切经济中第三次浪潮产业,例如日本的富士通公司和日本电气公司,西德的西门子公司,法国的布尔集团公司,美国的数据设备公司,遗传技术公司或者联邦捷运公司。一张股票的象征意义同其他象征物一样,其抽象的程度令人咋舌。
  这种资本新形式的转化,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而后者是以传统资本的有限性质为前提的。因为土地和资本只能为一个人或一家公司在同一时间内使用,而与此不同的是,同一知识可以同时为许多不同的使用者使用。如果他们用得巧妙,还可以产生出更多的知识。就其本质而言,知识是无穷尽的,也是不排它的。
  即使如此,这也不过是知识革命全部含义中的一点暗示。因为如果向知识资本的转化是实实在在的话,那么资本自身就日渐“不那么实在了”——资本主要由各种符号组成,这些符号同电脑和人脑记忆和思想中的符号代表的东西是一样的。这样,资本就从其可触摸形式,变成一纸文件,象征着不断变化着的劳动大军头脑里的符号,而且最终变成象征一纸文件的电子信号。与此同时,资本日益变得依赖于无形的东西(过时的会计规则和纳税法规暂时掩盖着这一无情的进程)。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单据同样变得越来越难以触摸可及。
  在芝加哥。伦敦。悉尼。新加坡和大贩,几十亿美元用所谓“派生性”票据形式成交。例如基于市场各种指数而不是具体公司的股本和股份总数的各类证券。离开“基本形式”更远的是这些指数决定的各种期权。再远就进入了某种影子世界,那里有所谓“合成指数”,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交易,向投资者提供结果,即模拟或反映现有债券、股票。指数或期权的结果。
  我们正在很快地走向更加难以捉摸的投资形式,其根据将是指数的指数,衍生物的衍生物,反映“合成指数”的合成指数。
  所有的经济系统都奠基于一个“知识基础”。一切工商企业都要依赖这一社会结构化了的资源的预先存在。同资本、劳力和土地不一样,在企业经理和经济学家计算生产所需的“投入”时,知识常常受到忽视。但是,这一资源尽管部分是有偿提供的,另一部分却是无偿剥削的。这一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可宝贵的。
  历史上只有难得的机会让知识克服陈!日的障碍而大踏步前进。这类突破中最重要者当推思维和交流新工具的发朗,例如表意文字…拼音字…零,以及本世纪的电脑。30年前,任何稍有一点使用电脑本领的人,在大众媒介中被视为“数学魔术师”或者“头脑特别发达。
  今天我们生活在历史上一个令人惊叹的时刻,正值人类知识的全部结构又一次随着古老障碍的消失而剧烈变化。我们现在不仅是积累更多的“事实”,不管是什么事实。正像我们在重新安排公司和整个经济,我们也在彻底地重新安排知识的生产和配置,重新安排用以传送知识的符号。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们正在创造新的知识网络……以惊人的方式和想法彼此联系起来……创造新的理论、假说。形象,其基础是新颖的前提概念、新的语言、新的编码和逻辑。工商业者、各国政府,以及个人,都在采集和贮存数据,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前辈(同时为明天的历史学家创造一个巨大的不易理解的宝藏)。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以更多的方式发展数据的相互关系,给数据以具体背景。然后把它们变成信息:我们把大块大块的信息组装起来,成为越来越大的知识模式和构架。这绝不是说数据都是正确的,信息都是真实的,知识都是明智的。但这的确说明,我们看待世界、创造财富和行使权力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并非这一切新知识都符合事实,或者是明白易见的。根据我们使用知识这一词汇的意义,大多数知识是一种默契,由一重又一重的前提概念叠合。支离破碎的模式。未被注意到的类比所组成的。知识不仅包括符合逻辑的。看上去不受感情支配的信息数据,也包含着价值观。感情和冲动的产物,更不用说想象和直觉了。
  正是今天社会的知识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动荡,而不是电脑骗局或者区区金融操纵,说明了知识社会的兴起。

                知识炼金术

  “在工业化社会里,资本是匮乏资源。在今天的知识社会里,资本则十分充足。”
  社会的知识系统中许多变化直接反映在工商业的运营中。在每一家公司的周围环境中,这个知识系统比有关的银行系统、政治制度或者能源系统范围更广泛得多。
  如果没有语言。文化、数据。信息和专门知识这些资源,任何企业都开不了门,这点且不去说它。更深刻的一点是,上述资源比创造财富必需的任何其他资源更具多变的功能。事实上,知识(有时仅是信息和数据)可以代替其他资源。
  知识从原则上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它是最终的替代物。
  以技术来举例吧。
  在大多数烟囱工业工厂中,改换产品的代价是异常昂贵的。需要高薪聘请刀具模具工、钳工和其他专业技师,而且造成更长时间的“停工”让机器闲着,使资本、利润和维持费用方面遭受损失。这就是为什么相同产品生产时间越长,每一件产品的成本就越低。
  用电脑控制的制造业最新技术,无需进行长周期生产,却可以使花色品种变化无穷。
  总部设在荷兰的飞利浦电子公司,1972年生产了一万种不同的彩色电视机型号。目前已经增加到五万种不同的型号。日本的普利斯通自行车公司正在推销“拉达克”按需定制自行车。松下电器公司推出半定制的加热地毯系列,华盛顿制鞋公司生产半定制的女鞋,每一种尺码有32种设计,在鞋店里用电脑对各个顾客的脚型测量以确定选择。
  这种新的信息技术彻底推翻大批量生产经济学,目标是把多样化的成本逐步降低到零。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中节省了一笔高昂的产品更新的成本开支。
  再看一看原材料。
  一架用聪明的电脑程序控制的机床,从同样体积的一块钢材中可以比大多数工人切割出更多的零件。新知识帮助实现微型化,导致更小更轻的产品问世。这样一来,又减少了仓储和运输的开支。CSX铁路货运公司采用了精确到每分钟的送货跟踪也就是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进一步节约了运输的费用。
  新知识也导致了全新材料的产生,包括从飞机用复合材料到生物材料,增加了我们用一种材料代替另一种材料的能力。从网球拍到喷气发动机,一切产品都在采用新的塑料。合金和复杂的复合材料。新泽西州莫里顿市的“联合信号公司”制造一种叫做“金属玻璃”的材料,兼有玻璃和金属的性能,用来制造变压器耗能极低。新的光学材料会加快电脑运算速度。新型的坦克装甲是用钢、陶瓷和铀做成的,更深层次的知识使我们得以在分子水平上按需制定出各种材料,具有所希望的热、电和机械性能。
  我们今天把巨大数量的原材料,如铝矶土、镍或铜在地球上运来运去,唯一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缺乏把当地的原材料制成有用的代用品的知识。一旦掌握了这种专门知识,即可进一步大大降低运输费用。简言之,知识是资源和运输的替代物。
  能源的情况也是如此。最近在超导方面的突破,最能说明知识对其他资源的可替代性。从最小方面看,它可以降低向每一个用电器输电的能耗。按照美国公用电力协会的估计,目前美国生产电力的15%都消耗在输送过程中,因为铜线不是高效率的导体。输电的损失相当于50家发电厂发的电。超导可以减少这种损失。
  同样的是,旧金山的贝切尔国民公司和纽约的埃巴斯科服务公司正在攻关,要造出一种大小如足球场的巨型“电池”来贮存能量。发展下去,这些能量储存系统将有助于取消一些在用电高峰时提供超额发电的电厂。
  除了代替材料、运输和能源,知识也可以节约时间。虽然时间这一项目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找不到,它却是最主要的经济资源之一。实际上,时间仍然是隐形的投入。尤其是在变革速度加快时,能否缩短时间可能决定是盈是亏,例如能否快速传递信息,或者快速让新产品上市。
  新知识使活动加速,把我们推向实时即刻的经济,可以代替时间的支出。
  知识也可以节省空间和克服空间障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运输系统分部生产火车头。当它开始用先进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手段同供应商连结起来时,便可以把库存的周转速度增加到12倍,节约了整整一英亩的仓库场地。
  除了产品微型化和缩小仓储,其他的节约办法也是可能的。全美国一年产生13000亿份文件,有人计算,把这些文件当“墙纸”,可以把大峡谷糊盖108层。但这些文件中只有5%仍然贮存在纸上,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文件扫瞄术,还可以再加以压缩。更重要的是,以电脑和先进知识为基础,新的电讯能力,可以把生产从成本代价高的城市中心分散出来,进一步减少能源和运输成本。
  用电脑化的设备来代替人工劳动已经写了不少,以致于我们常常忽略了替代资本的种种办法。
  的确,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知识对金融权力的长期威胁远甚于组织起来的劳工和反对资本主义的政党。因为相对而言,信息革命正在降低每一单位产品对资本的需求,在“资本至上”的经济里,其意义之大超过一切。
  维托里奥梅尔洛尼是一位57岁的意大利商人。他的家族拥有“梅尔洛尼家用电器公司”75%的股份。在罗马的“拉伐诺国民银行”教育中心的一间小小的验室中,他坦率地谈及自己的公司。全欧洲出售的洗衣机。电冰箱和其他家用电器大件有万分之十是他的公司生产的。他的主要竞争者是瑞典的“豪华电器公司”和荷兰的“飞利浦公司”。梅尔洛尼本人在动荡不安的四年中担任意大利雇主协会主席。
  梅尔洛尼说,意大利最近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我们做同样的事情只要较少的资本”,而过去则需要较多。“这意味着一个穷国比起50年前用同样数量的资本可以变得更富裕得多。”
  他说,原因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正在减少制造洗碗机、电炉和吸尘器之类所需要的资本。
  梅尔洛尼说,首先信息取代了高成本的库存。他使用电脑辅助设计,并通过卫星在意大利和葡萄牙之间来回传送数据。
  更有用和更及时的信息加快了工厂对市场作出的反应,使短期生产成本降低,得以减少在仓库储存或火车货运途中耽搁的部件和制成品的数量。
  梅尔格尼把库存开支降低了60%,实在惊人。不久以前他的工厂还需要为80万件单位产品储存20万件库存品。现在,有些工厂一年生产300万件单位产品,库存和运输只要30万件。梅尔洛尼把这一项巨大的节约归功于更佳的信息。
  梅尔洛尼的情况不是独一无二的。在美国,纺织厂商、成衣商和零售商组成一个“行业间通讯标准自愿委员全”。该委员会指望共享一个全行业的电子数据网络,从他们的系统中减少库存过剩来节约120亿美元。日本的NHK弹簧公司向大多数日本汽车制造商出售弹簧和弹簧座,正在使它的生产线和客户的生产线实行同步,达到几乎不需备用成品的完美程度。
  XHK公司的职员说:“如果这一系统得以实行,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把库存降低到零。”
  当然,减少库存不仅可以如前文所说的缩小空间面积,降低房地产开支,而且也可以降低赋税、保险和维持费用。梅尔洛尼还指出,他可以在几分钟内把资金从伦敦或巴黎调到米兰或马德里,少付相当多的利息。
  他说,虽然电脑、软件、信息和电讯的最初开支不低,但权衡之下,节约的费用说明他的公司做同样事情需要的资本比过去少。
  关于资本这些的想法正在全球传播,用东京的庆应大学岛田春雄博士的话说,我们正目睹一场转移,从“需要巨额资本性资产和大量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行生产的公司”转移到他称为“流动型”公司,这些公司使用的“资本性资产密集程度小得多”。
  好像是为了支持这一转移论点和强调未来经济中知识的重要性,日本的大公司正在首次把更多的资金投入研究与发展,而不是资本投资。

              知识与智慧的价值

  在工业社会,人具有‘哆消费物资是好事”这样一个美学观念。创造战后石油文明以及工业社会本身的正是这种美学观念。毫无疑问,它将在今后的世界中继续发挥作用。人类的历史已经证明,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地区,这种美学观念始终发挥作用。因此,当我们考察知识社会时,如能指出今后什么东西会丰富起来,那么我们将从中获益不浅。
  今后将会丰富起来的是什么呢?这就是广义上的“智慧”和知识。“智慧”是经过积累已往的知识和经验丰富起来的,也是通过教育和信息交流系统的发展而得到普及的。“智慧”又是经过人的直觉和思维创造出来的。目前,由于电子计算机和通信系统得到飞速发展,迅速增加了储存。加工并交流“智慧”的工具和手段。尤其是,近年来微型电子计算机和办公用电子计算机以及联接它们的通信手段的普及与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丰富的“智慧”。就是说,今后的时代是“智慧”和知识丰富的时代。因此,在今后的社会里,在生活中多用“智慧”和知识才是受人尊敬的,而且只有包含“智慧”和知识的商品才会畅销。未来的社会是“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大大提高的社会”即“知识价值社会”,其原因就在于此。
  那么,“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在当代的经济学家和评论家中间,也存在着概念上的混乱。有些学者和评论家也强调“知识与智慧的价值”,但他们中多数人却只是把它同教育和信息等产业联系起来,认为它是经济的“软件化”或“非物质化”现象。正因为这样,他们的这种
  看法,使得社会变革的实质成为难以捉摸的东西,从而引起一些人在理论上和感情上的抵制,这些人是受教于传统工业社会的知识体系的那些人。
  教育和信息产业也是销售“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产业,因此,今后将有很大的发展。但是,销售“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本身的这些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会很大。预计,大多数“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将采取物质形态或体现在历来的服务行业之中。新技术、新材料及具有特殊功能的机器也是如此。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用新技术制作的产品,尽管材料和加工费等成本不高,但却以几倍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出去。有的商品,只是在关健的部位用了少量的新材料,其价格却两三倍于同类产品。有些商品因有特殊的功能,颇受消费者的欢迎,因而以特别昂贵的价格出售。另外,正在不断出现采取特殊的服务方式来索取昂贵的服务费用的各种娱乐业和服务行业,而这些都包含着大量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
  我们不能把增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同非物化现象直接联系起来。不能否认,做为“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容器”,物质财富具有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在物质财富的价值构成中越来越占有大的比重。有人也许会认为,这种理论并无特别新鲜之处。例如,艺术品或宝石等特殊商品的价值问题,早巳由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把它做为一种例外予以解决了。或许同出一辙,但在“知识价值社会”中,它不是特殊现象,而是普遍现象;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经常发生的。在这里,“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成为社会产品价值构成中的主要成份,因而它决定社会结构和人的行动准则。这是因为,人对“智慧”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一个社会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有什么”;而是“。以什么为主”就是说,决定一种社会的因素,是“该社会中的一般规则”。

             “知识价值革命”的征兆

  在工业社会,艺术品或用特殊的新技术制成的产品的价格,是不受材料和工艺过程的成本高低的影响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在这些商品中包含着某种“知识与智慧的价值”。但是,由于它是一种例外,是偶然现象,因此,它们之中的成本与价格的关系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一般规则。工业社会的生产体制是以工厂为主体的生产体制,它建立在大批量生产的基础之上,因此,“价值和成本相一致”的原则既是基本的经济法则,同时也是社会的一般规则。然而,即将到来的新社会即“知识价值社会”里,“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在物质的价值构成中普遍地占有很大的比重,因而“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创造成为生产价值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世界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会减少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而增加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将成为一种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主要内容。假如有人创造某一种“知识与智慧的价值”而发了一笔大财,那么另一个人将同他竞争,拿出“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更多的另一种产品来。结果,将会出现多种产品,而每种产品的成本也会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上出现激烈的竞争,商品流行的周期将会缩短,新技术的寿命也变得短一些。在今后的社会里,新技术和商品的新式样的交替和更新将不断出现。从而产生“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一种“浪费”现象。
  进入九十年代后,各种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实现了商品的多样化和信息化,因而出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趋势;这是变革的一种预兆。最近大量出现的所谓“冒险型”小企业,也是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而获得成功的。这是信息化。多样化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一种反映。在文化艺术方面,现代主义艺术的固定模式已不复存在,流行的规模也变小了,不会有艺术界的特大名星,而这些都是新的征兆。就是说,很多迹象表明,产生“知识价值社会”的大变革即“知识价值革命”即将到来。
  从本质上说,影响“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成员的主观意识。工业社会中的基本物资——资源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都有它固定的价值。例如,一袋大米、一吨我钢材、一匹棉布等都有一定量的价值;即使用价值)。这些物资的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其使用价值不会变。就是说,假如价格大大超过生产成本,那么价格迟早会降下来;反之,价格低于生产成本,那么它早晚会上涨。总之,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显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想价格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与此同时,生产资源和原材料以及大量工业品的生产手段,也同样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价格。那些生产粮食的土地。制造钢铁的熔炉。织布的纺织机都有稳定的价值。
  但是,“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则与此不同。假如有一家企业发明了一项很重要的新技术而发了财,但只要其他企业发明更先进的新技术,那么这项技术立即成为毫无价值的东西。在微型电子计算机的软件技术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
  由此可见,“知识与智慧的价值”不仅是可变的,而且具有时间性。与此同时,必须指出,由于技术和社会流行的变化,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机能本身往往失去价值。我们经常看到,由于某一设计家创造的图案很受欢迎,因而雇佣他的企业大发其财,成为大型时装公司。但是,经过若干年后,一旦这一设计家的作品不受欢迎,那么这家企业的产品价格会暴跌,而且该企业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创造机能也会随之消失。所有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创造机能,如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计划新事业。创造新的艺术形式等都是如此。就是说,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时间性和它的创造机能的时间性是一致的。因此,在以生产变化多端而具有时间性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为主要生产形式的社会里,企业等经济实体的繁荣与衰落将是瞬息万变的。只有这种优胜劣败的激烈竞争,才会使社会得到进步,人的欲望得到满足。
  即将发生的社会结构的大变革“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本质既然如此,那么它的创造机能同人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知识价值社会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另一特点——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一体化趋势。
  产业革命以后工业社会进入了发展阶段。这里所说的产业革命是指:“十八世纪末开始于英国,而十九世纪扩展至西欧、美国及日本的工厂手工业的普及现象”。在产业革命前后虽然多次出现了技术革命,但是,我们为什么只将英国的技术革命称之为产业革命呢?这是因为,通过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改变了产业形态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出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分离。这是带有根本性的变化。
  在中世纪社会中,主要生产形态是农民本身拥有土地耕作权和农具的农业,和工人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的手工业,以及商人拥有自己的车马及店铺的商业。尽管有个别例外,但社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拥有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及劳动工具的使用权。当然。这种使用权和目前的所有权是个不同的概念。就是由于这个缘故,中世纪人往往被这些物资和职业缠住了。
  然而,由于“十八世纪末开始于英国,而十九世纪扩展至西欧。美国及日本”的产业革命,产生了使用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大型机械的工场手工业,因而出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离现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和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自由工人”的两极分化便从此开始。
  产业革命不但引起了技术革新和产业形态的改革,而且引起了社会大变革。尽管二十世纪初普遍使用了内燃机和电力,而且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化学工业得到了发展,但是上述趋势不仅没有停止,反而进一步发展了。工厂设施等生产资料的大型比加速进行,其价格也越来越昂贵。在私人所有制的基础上,以家族为单位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体制已不再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就是说,产业革命后出现的技术革新进一步完善了工业社会的特点,而不是改变了它的特点。
  那么,即将出现的“知识价值社会”又是如何呢?对从事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人来说,什么是他的的生产资料呢?图案设计家的生产资料是桌子和制图工具;摄影家的是照像机;编制电子计算机软件所需要的是小型电子计算机。但这些物资的价格并不贵,任何个人都完全可以买得起。最近的技术开发或新产品研制,并不都是由大型的研究机构来完成的,而那些具有中小规模的研究机构即所谓“街道研究所”也研制出不少新产品。就是说,技术发展的方向从大型化、高速化及大批量生产的“大型技术”转到多样化。节省资源和综合多种技术等方面。这样一来,对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人来说,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本人的知识和经验及价值观念。而这些东西正是同劳动力本身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假如从事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人逐渐增多,那么自从产业革命以来持续多年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离,将出现“逆转”现象,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一体化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现象。就是说,将出现与工业社会相反的发展方向。它将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并根本上改变经济组织机构和国家观念。

            “知识价值革命”已经开始

  当然,出现完整的知识社会,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其发展进程也时而快,时而慢,有时甚至也会出现“逆流”。但是,作为一种大的社会发展潮流来说,从工业社会全面地转人“知识社会”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把工业社会的开端称之为产业革命。但是,并不是发生产业革命的同时,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工人人数超过农民人数。产业革命就意味着,工业域者现代的工业生产形态)成为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人类社会向工业社会迈出第一步。
  如此看来,我们是否也可以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知识价值革命”呢?“知识价值革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产量超过工业本身的产量,从事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人数超过从事工业生产的人数,也不意味着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生产形态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形态。我们所说的“知识价值革命”已开始是指经过这九十年代的变化,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将成为经济发展和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因而工业社会开始走向“知识价值社会”。
  随着资源环境和人口及技术的变化,人的美学思想和伦理观念也发生变化,其结果,社会的基本结构也发生变化。认识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正因为如此,对即将出现的“知识价值社会”作出全面的预测和说明,是极其困难的。在“知识价值社会”里,我们将看到区别于工业社会的新的社会规范。因此,解释这一社会时,有不少经过观察工业社会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将无用武之地。我们不仅要研究工业社会,而且也要研究和考察包括工业社会以前的社会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本质

  “知识与智慧的价恒”的本质——由社会的主观意识决定的流动性较大的价值
  那么,通过“知识价值革命中生产的新社会即“知识价值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由于在未来社会中,“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将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首先有必要对“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本质做一考察。
  如上所述,“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是通过社会上具有一定范围的人的主观意识即社会的主观意识产生的。然而,社会的主观意识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在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并具有庞大的信息系统的社会里,尤其是如此。因此,取决于社会的主观意识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也很容易发生变比。而且,这种变化不是单纯地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与减少,而往往在很短的时间里它会完全消失。当然,一般商品和服务工作的价格,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根据商品和服务工作的供求关系,有时其价格有很大的波动。在这里完全适用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即“价格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原理。
  但是,“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则不然。技术和信息,一旦出现新技术,那么,即便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技术,也会立即丧失价值。例如:由于集成电路的普及,大多数电子管就失去了价值;由于喷气内燃机的出现,制造大型螺旋桨的技术几乎都丧失了价值;由于文字处理机(Word Processor)的出现,制造文字打字机的技术很快会丧失价值。我们还常常看到,电子计算机的某些软件技术,不到两年就失去价值。一般地说,它们不大可能恢复原来的价值。这就是说.只有在具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主观意识的“领域”里,“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才具有它本身的价值。“知识与智慧的价值”之所以未必同它的成本相一致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对“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来说,不仅不能成立劳动价值学说中的“价值不变的原理”,也不能适用列思·瓦尔勒斯的效用价值理论。瓦尔勒斯所提出的效用价值理论认为,价值取决于带有主观性的效用。仅就这一点而言,它同“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理论是相一致的,但是,瓦尔勒斯认为,对消费者来说,尽管商品的效用有差别,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它可以形成一条稳定的曲线——效用曲线。这是一条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向下弯曲的曲线。而成本曲线则与此不同,它随着生产厂家的增加向上弯曲。这两条曲线肯定是在某一点交叉,而这个交点就是这个商品的价值。总之,瓦尔勒斯认为,归根到底,价值是和成本相一致的。就这一点来说,瓦尔勒斯的理论和劳动价值学说没有什么两样。但是,“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就不同,它没有稳定的价值。假如用瓦尔勒斯的曲线图来表示,社会效用曲线虽然也向下弯曲,但这是暂时的,它立即会发生变化,而且有时会消失。由于社会供应量增加之前,该商品的价值很有可能下降或消失,所以不是所有生产该商品的企业都由于它所生产的“知识与智慧’大大高于成本而获取利润。
  如上所述,由于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是不稳定的,所以其价格和生产成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是围绕生产成本上下波动。包含着“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商品同其它一般商品和服务工作的根本区别也在于此。由于“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流动性大,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有较大的流动性,其价格往往是不稳定的。因为,即便是有些生产资料在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只要社会的主观意识与技术条件发生变化,其作用也会随之消失。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未来的“知识价值社会”将是一个比以往的工业社会更富有变化的社会。它对确定今后企业的组织机构及其经营方针,将具有重要意义。

         “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将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和生产成本没有必然联系的包含着“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商品的价格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一言以蔽之,它是由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决定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因素很多,如同类其它产品的价格、社会传统观念。广告或社会宣传工具的评价以及评论家的评论等等。总之,由于“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流动性很大,决定消费者“价值观念”的因素也颇多。但是,还有一个决定消费者“价值观念”的更重要的因素,它就是“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
  关于“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的理论,是通过对各种活动的参加人数进行预测的过程逐步形成的。对各种活动的参加人数(包括商店的顾客人数)进行预测时,通常使用“吸引力公式”,它就是E=f1/g2)。这个公式表明,参加人数同距离(g)成反比。但这里所说的距离是地点距离、时间距离及经济距离的总和。然而,实际情况和上述公式并不完全一致,最近举办的各种国际博览会和各种科学博览会的参加人数就是一个例子。近年来,参加各种活动,远地客人逐渐多起来,比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预测人数多得多。因此,对上述公式进行修正,得出一个新的公式,即:E=(1/g2)-K。这里K是表示“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的常数。人消费任何物资,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我们称它为经济成本。然而,对生活富裕的社会的人来说,为生存而必需的消费只占很小一部分,因此,当消费者选择一种消费时,必然要放弃另一种消费,这就是要求消费者做出判断。而做出判断,总是要花费心理成本,这种心理成本就是“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在由于生活贫穷而对消费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时代里,比起经济成本(支付金钱),“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只占很小的比重。正因为如此,以往的经济学对“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是,在富裕的社会里,“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消费者手中有足够的货币,所以为消费支付金钱并不难,但消费者从多种商品中选择一种商品就难度大一些,这就要求消费者花费更多的“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即心理成本。那么,我们在上面所说的“当消费者选择一种消费时,必然要放弃另一种消费”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不仅意味着“买一种商品,就没有足够的钱再买另一种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由于已经买到一种商品,迫使消费者在使用商品的时间上受限制,并且也会受到社会上不同的评价。譬如,人们穿衣服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因此,即便是大富翁,买一种衣服,必然也要放弃购买另一种衣服。住宅和汽车也是如此。这个道理如果联系到饮食和娱乐则更为明显。另外,消费者穿某种衣服,某种意义上说,是通过衣服的式样“表现”自己的行为,因此,在社会上引起不同的评价。住宅、汽车、饮食和娱乐都是如此。这就是说,即便生活再富裕,钱财再多,选择一种消费意味着放弃另一种消费,因而要求消费者做出判断,即要求花费相应的“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正因为如此,企业在多样化的未来“知识价值”社会中要得到更多的利益,比起降低经济成本(降价),更要注重降低“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
  “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尽管它受每个人的性格以及各种具体环境等的影响,但主要是由每个社会集团的“拒绝心理“决定的。就是说,做“不少人都做”的事情,其“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就低,做“谁也不做”的事情,其“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就高。而上面所说的“不少人”变成“绝大多数”,那么,就不会产生任何“拒绝心理”,因而“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也就成为零。这种情况下,假如不按“绝大多数”人那样做,反而需要心理成本,我们把它称做为“决定消费愿望的负数成本”。必须指出,“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的理论,对“知识价值社会”的微观经济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必要进一步加以研究。而且,它对决定包含着“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商品的价格,也有重要意义。

          不断得到更新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

  “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增加,将给社会产业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首先,“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性”(即商品的差异),因此,在未来社会中商品的种类将越来越多样化。在“知识价值社会”里,各企业将竞相生产带有“个性”的产品。譬如:有的产品是利用新技术制造的;有的产品的某些部分是利用新材料制做的;有的产品是为满足特定职业的需要或特定的爱好而制造的;有的产品是根据社会上流行的变化而制造的“时髦商品”等等。这些商品的价格及其销售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时,某些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甚至高达为生产带有“个性”的商品而投入的生产费用的数倍乃至数十倍。但另一方面,其它企业也可以效仿生产“知识价值商品”而大发其财的企业,立即着手生产带有“4个性”的另一种商品,并大力宣传本企业产品的优点。这样一来,商品的种类将越来越多,而每种产品的生产量则将越来越小。随着商品的多样化,工业社会尤其是工业社会的顶峰时期——战后石油文明社会里不断加剧的大批量生产的倾向将有所缓和或消失,因而给企业的竞争也将带来变化。这一点对“知识价值社会”里确定企业的组织机构以及选拔经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寿命将越来越缩短。由于商品的多样化和信息的社会化,“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流动性大,变化也快。在“知识价值社会”里,技术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因而将不断出现新产品。但是:“知识价值社会”与其说是不断出现伟大的发明和出色的衣服式样的社会,莫如说是通过部分改良与重新组合,产品不断更新的社会。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价值社会”是充分享用知识与智慧的社会。我们知道,战后石油文明的时代是充分享用能源的时代。在“知识价值社会”里,企业生产产品时,将投入更多的知识与智慧,以便使顾客对产品产生“好感”。在战后石油文明的时代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譬如:生产安装超大型内燃机的大型汽车;对商品进行多余的层层包装;不考虑身体健康,提供过多的冷、暖气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把更多地消耗物资(资源和能源)看做为“体面”的这样一种美学意识的需要。而在未来社会中,为了使顾客对商品产生“好感”,企业将投入更多的。甚至多余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生产商品。譬如,在市场上将会不断出现具有各种性能的表。照像机、微型电子计算机等商品,但实际上,消费者使用这些商品的次数是极其有限的。只要这些商品能给顾客带来“高级”的印象,便可以高价出售。与此同时,市场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式样千差万别的服装等。总之,将会出现“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浪费”现象。
  在未来社会中,社会对“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而且,“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生产在社会商品价值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也将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从事“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生产的就业人数也逐步增加,从而生产这种价值的职业将成为极普通的职业。正如以往只有少数熟练工人才能制造的工业品,后来极普通的工人也都能制造一样,“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产品,不仅是特殊的高技术领域的产品,而且也会成为一般工人都能制造的极普通的产品。为此,在未来社会中将会出现适合于生产“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产品制造工序。目前,在电子计算机的软件部门和个别服装设计部门,正在研究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问题,目的是要使一般职工也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电子计算机制造产品。可以预料,今后这种趋势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对创造知识产品怀有某种“神圣感”的人来说,当“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产品成为用后即可丢弃的普通的商品时,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反感,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出现上述局面将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知道,在古代社会,只有少数人格高尚的人才能解释宗教教义,从事传播宗教的活动,但到了中世纪社会,极普通的一般居民也可以当神甫。修道士和尼姑。在欧洲中世纪社会和中国的唐代,甚至修道院和寺庙都成为数十万食客聚居的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说,尽管它可能意味着宗教的堕落,但也促进了宗教的普及。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中世纪社会也有真正的圣人,同样,在现代社会里也有能工巧匠。在知识价值社会里,具有高超技术水平的优秀的知识产品制造者,将比今天多得多。尽管如此,随着“知识价值产业”的发展,绝大多数“知识价值产品”将成为极普通的工人都能生产出来的普通产品。
  带有寄生性的客观价值转化为独立的主观价值
  目前没有确切的定义而被许多人通用的“信息”这个概念,包含着许多含义。其中,有的是满足人对理性和感性知识的要求的,有的是给社会生活提供方便的,而这类信息往往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实体在流通领域里进行流通。然而,我们已经说过,此类信息在“知识与智慧的价值”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而大部分“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则体现在有形的产品和一般的服务工作之中,做为“物体化的价值”在流通领域里进行流通,如技术、图案设计、广告等。
  那么,广告做为一种信息,其价值是怎样得到实现呢?工业社会的传统看法认为,广告的价值在于促进商品的销售。就是说,通过广告宣传本企业的商品,促进商品的大批量生产与销售,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使广告费用得到补偿。这说明,广告做为一种信息,其价值是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流通得到实现的,而且,广告的价值只能在这个范围内得到实现。因此:我们认为,广告信息的价值,是体现在商品流通中的带有寄生性的客观价值。无论是肯定广告作用的,还是强调广告弊病的,其论点都是以上述见解为基础的。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对没有广告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流通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大加称赞。然而在“知识价值社会”里,广告信息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社会主观意识的形成,提高商品和服务工作本身的主观价值,而不是促进商品的销售。广告信息的作用就在于,把效用曲线向上移动,降低“决定消费愿望的成本”,即更多地实现被“物体化”而体现在商品和服务工作中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价值社会”的广告信息的价值,是一个独立的主观价值。从理论上说,实现这种价值的可能性很大,即使在没有大批量生产的领域里,这种价值也有可能得到实现。
  技术和图案设计,也是大致如此。技术和图案设计也是体现在商品中“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它也不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取得更多的利润,而是要求创造更多的产品本身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就是说,它们的价值也同样从体现在生产效率之中的带有寄生性的客观价值转化成独立的主观价值。这样一来,“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所包括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在知识价值社会里,不仅增加技术开发费和图案设计费等“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在商品和服务工作中所占的比重,而且,通过增加独立的主观价值,也可以使“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在商品的价值构成中占更大的比重。
  总之,“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是体现在商品和服务工作的“容器”之中的价值。而工业社会转变为“知识价值社会”,并不是通过这种“容器”的变化,而主要是通过包括“容器”在内的整个商品的价值构成的变化得到实现。我们反复指出不要把“知识价值社会”的到来同单纯的“软件化”与“非物化”现象混同起来,其含义就在于此。

             “知识社会”的鸟瞰图

  “知识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尽管目前情况下对它做出详细描绘是很难的,但是,我们还可以提出若干个关键性因素,来大体上描绘“知识社会”的鸟瞰图。
  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一体化
  首先,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一体化将加速进行。工业社会里占有重要地位的工业品等商品同在“知识价值社会”里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它们的外部形态和价值构成的差异上,而且更重要地是表现在生产过程之中。现代社会的主要的物质财富——商品,是在工业化的工厂。农场及矿山中生产出来的。而且,由于大量生产和大量流通,带来更多的利润,不仅生产设备越来越大型化,而且生产生产设备的设施也越来越大型化。正如历来的经济学理论所指出的,企业主越来越把更多的资本投放在生产设备上。
  现代化工厂是抓有大型动力和一大批大型机械的工厂,因此,其价格十分昂贵,而且要把大批人组织起来进行劳动。正因为这样,无论是投入巨额资本,还是雇佣大批劳动力,普通的个人或家族是无法办得到的。于是,拥有工厂(生产资料)的企业主和在工厂里劳动但没有生产资料的“自由的工人”之间的分离便成为必然现象。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社会和中世纪社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
  一般说来,在中世纪社会农民不仅对土地有一定的权利(耕作权),而且农民本身拥有种子和农具。商人和手工业者也是如此。商人有自己的店铺和商品,并有经商的权利;手工业者也有自己的工具和作业场所。尽管封建领主对他们进行统治,天收地租和税金,但是,通常情况下他们的耕作权。经商权及生产工具是不会被他人夺取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在中世纪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凝为一体的。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中世纪人被上述对生产资料的权利和义务所束缚住,在选择职业、选择居住地等方面没有什么自由可言。在中世纪社会,只有流浪者才可以“自由地”改变职业和居住地。而大多数情况下,所谓流浪者都是罪人。尽管中世纪逐渐演变成近代,这些严格的身份制度缓和下来,逐步增加中间阶层,但总的来看,上述制度一直延续下来了。
  然而,到了工业社会,经过产业革命,出现一批拥有巨额资本和生产资料的工厂主,与此同时,产生大量的“除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自由工人”。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和劳动的分离”。这样一来,社会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由工人”为寻找工作,成批地流入城市,产生大量的流动人口。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部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封建大家族制度崩溃了,产生了适合于劳动力再生产的小家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上述趋势进一步得到发展。因为工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规模的大型化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所以由个人或家族掌握并运用生产资料出现了困难。我们之所以只把十八世纪末在英国开始,到十九世纪逐步扩展到西欧。美国及日本的技术革新(蒸气机的发明和拥有许多大型机械的工厂手工业的出现)称做为产业革命,而不把从此以后出现的内燃机的发明和电力工业及化学工业的发展叫做产业革命,其原因就在于此。
  目前,大部分生产资料归国家等公共机构和企业等法人机构所有,极少数存在由个人或家族拥有大批生产资料的现象。尽管目前有些个人和家族拥有特定企业的百分之几的股份,但他们只能由此行使股东的权利,而且,这些股份也不过是带来一定收人的财产而已,因此,它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归他们所有,二者有根本的区别。目前,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即便是大企业的经理或董事长,实际上也不过是企业的管理干部而已。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出现了资本和劳动的分离现象。
  那么,在未来的“知识价值社会”里生产“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生产资料究竟又是什么呢?图案设计家要有办公桌子和制图工具;摄影家要有照像机;软件专业企业要有微型电子计算机或小型电子计算机。但这些东西都比个人住宅还便宜,谁都能买得到。医生。律师以及从事各种咨询和社会调查的企业和个人,情况大体也是如此。开发新技术,可能需要价值比较昂贵的研究实验设施,但是,其中大多数也不是贵得不得了。进入八十年代后,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但其中大多数并不需要庞大的研究设备。在“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生产中,最关键的因素不是这些设施和工具,而是从事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人的知识。经验和欣赏能力。它才是生产“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真正的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是和人,即劳动力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在“知识社会”里,曾经在工业社会中进行的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将出现“逆转”,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既然资本与劳动的分离,是工业社会最重要的特点,那么,发展方向正好与工业社会相反的“知识社会”不可能是工业社会的延续。我们之所以把未来社会看成是“新型的社会”,而没有把它看成为工业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工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同样,我们把目前在技术和文化领域出现的变革同以往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区别开来,称它为产生“新型社会”的“知识价值革命”。

            以城市中产阶级为核心的社会

  生产“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生产资料即知识、经验及欣赏能力,是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人自己才能使用,他人是无法使用的。因此,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人,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者。根据经济学理论,把那些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从事生产的劳动者的人称做中产阶级。那么,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人就是中产阶级的一部分了。实际上,被称做为中产阶级的小业主和自耕农民同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人,有若干共同点。首先,他们的经济收人大都是中等水平。其次,他们的阶级观念都不强,缺乏劳动者所应有的组织性和团结精神。另外,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反应较快,但在政治上很少发挥积极的作用。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人,不仅具有专门知识、经验及欣赏能力等生产资料,而且依靠这些生产资料从事生产,所以无法“自由地”选择职业。虽然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地点,但很难改变原来的职业。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图案设计家或其它具有专门技术的人,改变职业从事基建劳动或在办公室做一般事务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和他们经济收入的高低无关。医生和电子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恐怕也是如此。因为他们改变职业就意味着抛弃自己的知识、经验及感受力(即生产资料),然而这是很难办得到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和工业社会的中产阶级一样,不可能成为“自由的劳动者”。
  但是,“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创造者同工业社会的中产阶级有根本的区别。“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创造者无法出售他们的生产资料(即知识。经验及欣赏能力),也很难传给子孙后代。换言之,这些生产资料并不是可以转让的财产。由于“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创造者没有可以出售的生产资料,他们必须经常工作。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与其说是中产阶级,莫如说是劳动者。因此,他们将不受居住地的限制,也很少关心本地区的发展与变化。而且,他们的工作独立性强,并不需要家庭的协助与合作。他们将生活在瞬息万变的激烈的竞争之中,因而对自己的将来和子孙的未来都会感到不安和忧虑。
  总之,在未来社会中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人将是一批区别于以往的中产阶级的中间阶层的人,其社会地位大体相当于目前的‘冲流阶层”。由于“知识价值产业”不需要多大的土地,而且对社会信息的依赖性很大,所以他们多半将集中在城市里。另外,由于他们并不需要家庭成员的协助与合作,而且也缺乏乡土观念,所以他们的流动性将很大,不一定长期居住在一个城市里。据预测,未来的“知识价值社会”将是一个流动性较大的“中流阶层”不断增加的社会。从这一点上说,未来社会将是一个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的“新的社会”。

      企业的组织机构由法人形式转变为以个人为主体的形式

  如上所述,生产“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生产资料主要是知识。经验及欣赏能力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与以往的生产资料不同,都是以个人为主体形成的。因此,这一特点必将给未来社会的生产组织带来重大的影响。
  在工业社会里,主要生产资料(如大型机械设备等)不宜归个人所有,因而生产的组织形式也反映这一特点,出现了被人格化的生产资料所有者——法人企业。为了购买需要巨额资本的大型生产资料,企业不仅要广泛地筹集资金,而且也要建立一套不受个人的寿命与能力的限制的管理机构,以便更好地长期利用这些资金。在古代社会也有过类似的想法。罗马帝国时代和拜占廷帝国时代,曾经出现过类似的组织机构。到了近代,出现了合资公司。合伙公司等企业组织形式;企业主还可以把自己的资产转让给养子,以扩大企业网。后来,随着产业革命后出现的生产设备的大型化和企业组织机构的进一步扩大,企业资本不断增加,法人组织便成为工业社会企业组织的主要形式。
  在以大型生产设备为基础的法人企业里,企业本身有继承性,尽管企业工作人员会更迭,但企业的组织机构依然存在。譬如,即使甲钢铁公司的经理或董事被更换,但甲钢铁公司本身的组织机构不会由此产生变化,它依然做为甲钢铁公司而继续存在下去。但是,未来的“知识价值社会”中的企业组织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时,主要生产资料是人的知识。经验及欣赏能力,而这些生产资料却属于个人。因此,假如具有上述知识、经验及欣赏能力的人离开企业,那么,企业的生产资料也随之消失,甚至企业本身无法再继续存在下去。当然,企业并不是由单个人组成的,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资料是企业中每个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欣赏能力的总和,因此个人不能影响整个企业。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工作人员并不是孤立地进行工作,而且知识与经验也可以传授给他人,因此,个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欣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变成“共同财富”。加之,资产的继承、企业的人事关系和横向联系等因素也会起作用。正因为如此,即便有人离开企业,也不会导致企业的消亡。但是,假如企业中的主要人物离开企业,企业将会受到很大的损失,甚至发生重大的变化。带有典型意义的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机构如图案设计事务所、建筑设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及各种社会调查机构等,尤其会出现上述局面。
  未来的“知识价值社会”的组织机构将比工业社会的组织机构有更大的流动性,它根据其成员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果工业社会的组织机构比做乐队中的“音乐协会”型机构,那么“知识价值社会”的组织机构便是“爵士乐队”型机构。音乐协会的乐队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即使其中的乐队指挥或首席小提琴演奏者被更换,但乐队组织依然存在,继续继承其名称、资产和传统。但是,往往被叫做“某某的五重唱合唱队”的爵士乐队就不同了,假如某某离开这个乐队,那么这个乐队组织本身就形同虚设。
  另外,工业社会中的法人企业,一般都建立下属职能机构。在各职能机构里配备专家,并加强各职能机构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以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但是,“知识价值社会”的组织机构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特点,因此在这些机构中,成绩突出的个人将起重要作用。当然,“知识价值社会”比工业社会还要复杂一些,它同样需要各种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分工与协作仍然会带来许多好处。但一个组织机构无需具有多种职能。图案设计。法律咨询、财会。工程技术等都可以单独成立独立的组织机构,以加强分工与协作。否则,假如有个图案设计事务所设有包括财会在内的各种职能部门,那么一旦业务骨干离开这个事务所,该事务所的财会人员就无事可做。
  近年来,不少企业已经放弃垂直系统的“金字塔型”组织机构,开始采取便于吸收各方面信息的“有机整体型”组织机构。采取这种组织机构后,各种信息不是上下传递,而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屏幕把它综合起来进行传递,这样一来,“有机整体型”机构由于不是庞大的组织机构,所以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因每个人在组织机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固定,所以,他们将起多方面的作用。在未来的“知识价值社会’哩,组织机构中的上述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得到加强。从这一点上也可以证明,未来的“知识价值社会”和以庞大的组织机构为特点的工业社会,是有根本区别的。

       “行政管理能力优先”转化为“创新的才能优先”

  由于组织机构发生变化,对这些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人的要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工业社会里,企业的首要目标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本,销售大量的产品。正因为如此,每项投资计划和新产品开发,会左右企业的命运,因而要取得企业有关人员的同意和合作。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做好事前的疏通工作,沟通上下左6的关系,反复调整各方面的意见。因此,工业社会的企业领导人就要具备能做到这一切的行政管理能力。
  在“知识价值社会”里,对企业领导人的要求就与此不同。“知识价值社会”的经济发展与资本积累(即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是“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生产,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增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重要的措施,是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时间和场所,而不是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正因为如此,未来的“知识价值社会”的企业领导人,首先要具备预见能力。就是说,企业领导人对技术的发展方向、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产品销售的动向要及时做出判断。
  其次,企业领导人必须具备遇事果断的品德,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及时做出决策。因为如果为了取得一致意见而消耗时间,很可能会失去提高“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最佳时机”。另外,企业领导人要有组织能力,把已做出的决定,通过组织企业全体职工迅速付诸实施。最后,企业领导人还要具备一种品德或能力,它就是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开辟更多的信息渠道,提高职工献计献策的积极性。而这种管理方法是同工业社会的缺乏灵活性的传统的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把上述因素即预见能力。遇事果断的品德、组织能力及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统称为“创新的才能”。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有无行政管理能力是很重要的因素;与此相反,在未来的“知识社会”里,所谓“创新的才能”将会受人重视。

            美国已走在知识革命的前列

  目前,美国仍然从亚洲和中南美等地区流入大批移民。尽管其中大多数是低收人的体力劳动者,但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因此,这些移民完全有可能从事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工作。实际上,美国很多大学教授、研究人员、技术工人、专家及艺术。家是外国人或外国人的后裔,他们在美国的知识阶层中占很高的比重。正由于美国从国外流入大批人员和资金,所以在美国很容易产生新型产业。就是说,由于外国的“输血”,美国至今仍然保持着青春的活力。美国是自由竞争的社会,加上以上这些因素,使美国有巨大的能量进行“知识价值革命”。
  目前,美国的“知识革命”发展很快。最近十年间,美国社会出现很大的变比。在这十年期间,美国的就业人口增加了1900万人,而其中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只增加一万人;制造业的就业人口也仅仅增加十万人。美国最近电子工业等高技术产业有很大的发展,但实际上,由于其他制造业中的就业人数大有减少,因而整个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在全国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到1983年不足百分之二十,打破了美国建国以来的最低记录。正因为如此,有人甚至说美国不是工业国家。
  然而,属于第二产业的建筑业有较大的发展,在这十年期间,就业人口增加了二百万人。但是,其中从事设计和信息包括法律、资金。不动产方面的信息)的就业人数显著增加,而在现场从事作业的就业人数却增加不多。假如根据专家提出的产业分类法进行分类;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不是“物财产业”,而是“知识产业”。最近以来,从绝对数上看。美国“物财产业”的就业人数几乎没有增加,相反,相对的比重却大大下降了。
  美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迅速,大约占新增加的就业人数的百分之九十。然而,第三产业中的商品流通业(包括零售业和批发业)和运输业的就业人口并没有多少增加,而绝大多数新增加的就业人口都集中在服务行业和广义的信息产业(报刊、电视、广告、会计、法律咨询、图案设计、新产品研制、各种教育等)上。第三产业新增加的就业人数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时间产业”和“知识产业’上。这就是说,最近十年间,美国从事“知识价值行业”的就业人数有大幅度增加。
  美国“知识价值行业”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目前的就业人数上。美国青年选择职业出现新趋势,他们大都不愿意在工厂和作业现场工作,愿意在城市的事务性机构中工作。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主要集中在报刊。电视、律师。会计。金融等部门。美国理工科系统学生的比率比日本小得多,而其中多数人愿意在大学和研究所工作,不愿意在工厂工作;即使在工厂工作的,也愿意从事产品销售工作。一般青年选择职业的主要方向是旅游业、娱乐业产品销售员以及经营餐厅等。那么,在美国是不是服务行业的工资比生产部U高呢?恰好相反,美国生产部I‘J的工资比服务行业的工资高。尽管如此,美国人尤其是美国的青年一代,却愿意在服务都门和“知识产业”部门中工作,其主要原因是,在他们看来,这些工作更“体面”一些。通过这些事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的美学意识已经发生变化,他们选择职业的主要标准不是收人的多寡,而是工作性质是否“体面”。
  尤其是近年来,在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欧洲经济增长迟缓,日本经济困难重重的时候,美国经济几年来却一直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而且,过去3年,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1996年,美国信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0,1997年上升到400。1997年5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埃克里·普利的文章,题目是《好得难以置信?》。文章说,目前美国经济和社会状况是25年来最好的。人们寿命更长,呼吸的空气更干净,饮用的水更清洁,犯罪率直线下降。经济增长已持续7年,经济所有要素似乎都在密切配合。失业率低于5%,通货膨胀率稳定在3%左右。消费者信心接近8年来的最高水平。80%的工人不担心失业,各阶层收人大幅度提高,最穷的人提高幅度最大。
  1997年6月9日,《财富》双月刊撰文称《美国经济增长势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同一天,《美国这次增长有些特别》文章认为,种种迹象表明,过去几十年出现一次的那种好时光出现了。从1991年以来创造了1400万人就业机会的持久的增长,目前还看不到结束的迹象。经济学家艾伦·赛亲说:“这也许是美国有史以来的最平稳的经济上升,各种经济数字相当,没有任何过热现象。”
  事实上,早在90年代初,人们都在议论世界经济走向衰退,特别是1991年美国经济破天荒地出现了负增长(—1.2%),更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此后的发展表明,90年代乃至下个世纪的前10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美好的20年”。在此轮经济增长中,美国经济显现出来的特点与走势,都和过去的经济扩张模式大相径庭。美林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布鲁斯·斯坦伯格指出,“美国当前完美的经济环境实在至为罕见”。正因为如此,由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伦·格林斯潘正式提出的“新经济(New Economy)”理论,即成为目前解释这个“非理性的繁荣”的理论基础。
  那么,新经济理论又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呢?
  首先,从促成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在技术层次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传统产业的生产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将受到边际报酬递减的限制。但是,这次美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高增长,是因为重点投资于高科技产业,其边际报酬率不会受限于此一法则;也就是高科技产业一旦在技术或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上有突破性的创新,反而因为带动了消费需求,而使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并进一步刺激企业投入研究与开发。正因为如此,经济增长不易出现“过热”的迹象,反而形成使消费需求不断涌现的正面循环。
  其次,新经济理论认为,传统的资本、劳动力与技术都不足以支撑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知识的创新才是高科技产业得以无限增长的原动力。比如,网景(Net Scape)与雅虎(Yahoo)等公司,从创意涌现到身价百倍中间只有短短1年的时间,这与传统产业根本无法同日而语。
  在这场知识革命中,美国正快步迈向知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