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 Windows Liv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3:37:13

岳飞葬在杭州,

于谦生于杭州,

这两人和杭州都有关系,

而且两人的人格和事迹都非常值得人尊敬,

只是大家知道岳飞的多,于谦可能就知道的人要少的多的,

因此看见一文说于谦,于是转载一下,

杭铁头的代表人物啊。

 

另鹿鼎记中,韦爵爷发现官封少保就是要杀头啊--岳于双少保,还有敖拜傲少保

 

清代诗人袁枚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岳飞和于谦的英名,为妩媚的西子湖平添了几许慷慨悲壮的阳刚之气。两位民族英雄中,岳飞是河南人而被害于杭州,于谦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杭州人。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1459年5月,义子于康将于谦遗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这就是大明王朝救时宰相于谦的一生。纵观其一生,为官清正,国家危乱时力挽狂澜撑大厦于不倒,成就不世之功业乃位极人臣,最后却那样无声无息地冤死于一场政变。叹也,悲也。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贤才将相,然而似于谦这般一生清白几无暇疵人格近乎完美的重臣却也难的一见。于谦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于文于明洪武初年任兵部主事,后调工部主事;父亲于仁为人正直,饱读诗书,淡泊名利。于谦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祖父对他的薰陶,有着极大的作用。于谦在年少时就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七八岁时就有了神童之称。15岁时考取了钱塘县儒学生员(秀才),17岁时作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创诗既显示了他的坚定意志和不平凡的抱负,又是他今后一生的真实写照。    

    永乐19年(1421),于谦进京会考得第一名,但因“策语伤时”指点朝庭腐败,殿试时被贬了下来。宣宗即位后,很看重于谦的才华,经常向他询问政事。宣宗元年,汉王高煦在山东安乐州叛变起事,被擒获后,于谦当众口数其罪状,慷慨陈词令其伏地颤栗。宣宗由此越发赏识于谦。宣德2年(1427)于谦巡按江西。他做事不询私情,廉明公正,严格执行法律规章,惩治邪恶,江西百姓称他为“于青天”,将他的神主牌立于南昌府名贤祠中。宣德5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时年33岁。于谦上任伊始,就在巡按衙门立了两块木牌,分别写着“求通民情”、“愿闻利弊”,准许百姓随时拜访随时告状。有人认为此举有损尊严,于谦说:“被天下百姓咒骂,才是有损尊严”(亲民形象现在都没几个比得上,是吧?)。当时两省饥荒严重,于谦把解决饥荒问题视为当务之急。为了从根本上消除黄河水患,于谦常到开封一带视察,发动百姓增筑沿河大堤。据记载,一次黄河泛滥,洪水冲决汴城堤坝,于谦不顾个人安危,解衣跳入水中堵塞决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奋战于抗洪救灾第一线呵呵)。在巡抚两省18年中,于谦保持了一贯的清廉作风。英宗时太监王振得宠(就是那个鼓动英宗亲征导致土木之变的大太监),百官献金求媚,可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送礼,还写诗《入京》一首以见志(成语两袖清风就源于此):          

入京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此诗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于谦的不随流招致了权贵的嫉恨,后被王振诬陷入狱,幸得两省百姓、藩王作保才得以释放。    

   正统13年,于谦调回京城,任兵部左侍郎。正统14年春(1449),蒙古瓦刺在其首领也先的带领下进犯大明疆土,前方守军出战不利,多处城池失陷。英宗不顾于谦等人的劝告,仓促间亲率50万大军亲征迎击瓦刺军队。因准备不充分又加指挥不当(详细略,见附文“土木堡之变”),战事多有不利,英宗一行抵达大同时,决定班师回京(这都还没和也先碰面呢)。正统十四年八月初,英宗一行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境内)被瓦刺人赶上,也就是在这里发生了令大明由盛转衰的“土木之变”。土木一战,五十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首辅曹鼐、户部尚书王佐、侍郎王永和等66名朝廷重臣战死(悲!),英宗被俘。此一战,明朝精骑劲旅尽伤(后来和满洲人打老是在骑兵上不占优势,不知道和这个有没关系)。      

     消息传到京城,举国哗然,朝廷更是乱成一锅粥。大明江山此刻可以说处于风雨飘摇中,一个不当就有倾覆的危险。当时就有个叫徐有贞的(这个家伙后来参与了陷害于谦的活)站出来主张迁都南京,但遭到了于谦的强烈反对。于谦痛陈此时迁都的恶劣影响,主张积极备战、发动京城百姓抵抗瓦刺大军并召集各路勤王军救援北京。代理朝政的郕王朱祁钰听取了于谦的意见,其后又在于谦的提议下及百官和太后的支持下登基,也就是后来的代宗景帝。于谦亦出任兵部尚书,全面担负起北京保卫战的工作(这个时候也先正夹持着英宗往北京来)。为了渡过土木之变后的危机,于谦先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消除阉党(这个阉党真不是好东西,祸害中国无数次)、刷新内政;社稷为重,拥立景帝(这可是需要大魄力的,因为当时英宗还没死,而且在皇宫里还有个2岁的小太子);荐拔官员,激励士气;调兵布防,激战九门(正面抗击瓦刺人对京城的侵犯)。在于谦的积极作为下,明朝廷上下协同一致坚定抗敌,京城老百姓亦踊跃参与北京保卫战。随着战事形势逐渐有利于大明,加之各路援军可期,也先不得不放弃攻占北京的计划,领兵退去。于谦的《出塞》诗记录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出塞               

健儿马上吹胡笳,旌旗五色如云霞。       

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平吞瓦剌家。       

瓦剌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       

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       

将军出塞整戎行,十万戈矛映雪霜。       

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又报缚戎王。       

羽书捷奏上神州,喜动天颜宠数优。       

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    

     瓦剌也先进攻京师被击败后,明朝论赏战功,于谦本人亦被加封太保一衔,总督军务。次年,也先多次说要送回太上皇英宗并索取财务,有人主张赶紧议和,于谦坚持加强军务,不为所动。瓦刺随后的几次侵犯皆被击退。也先无计可施,眼看在军事上再无优势可言,不得不与明朝讲和,派使者出使北京。对于迎回太上皇一事,景帝出于私心曾多有犹豫。当时景帝让大臣议论迎回太上皇一事,诸大臣多奏请速派使臣去迎接祁镇回国,议论不能决定。祁钰说:“我非贪此位,而卿等强树焉。今复作纷,纭何!”群臣惶恐,不知所对。于谦从容说道:“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于谦从国体人情各方面打消了景帝的疑虑。景帝听从了于谦的建议,英宗终得归,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俘而安全回归的皇帝。土木之变后,于谦对于稳定局势可以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政治作用,光是迁都、立新帝这两件事,任何一个处理不当都可能给明王朝带来更大的危机,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立新帝的主张不但挫败了也先拿英宗作人质谈条件的阴谋,也为其后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政治保障。按当时形势,如果迁都了或者作战失利了,完全可能出现第二个元朝。于谦为明朝廷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同时也为他今后的命运埋下了祸端。      

     宫廷政治的斗争总是残酷无情,累及无辜。景帝时代,于谦一心推行新政,铲除腐败,想重振大明国势,可对于当时官场而言,他铁面无私的做法显然不得人心,并因此得罪了许多同僚及后宫太监。景泰7年底,景帝病重,在仇视于谦的徐有贞、石亨等人的鼓动下,太上皇英宗发动政变夺的帝位,史称“夺门之变”。石亨等人一心要致于谦于死地(真搞不懂他们干嘛那么狠,其实于谦对他们蛮不错的,这笔者看来是于谦的清白无暇让他们有点受不了),一个劲要英宗杀了于谦。英宗还算是个明白人,心有不忍,说:“于谦实有功于社稷。”。坏就坏在小人,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事为无名(指夺门之变)。可叹于谦一生清白,又为大明江山之巩固立下赫赫大功,最后竟然就这样死于奸人懦君之手。客观说,除去土木之变(罪魁祸首是那大太监)及处死于谦这事,英宗也不是一无是处。天顺朝,英宗勤于理政,并任用李贤、彭时等贤臣,先后惩治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太监)等小人,政治尚算清明。又不顾左右反对,释放建庶人(建文帝幼子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听钱皇后之言恢复前朝胡皇后的位号,死后遗诏罢宫妃殉葬,明史誉为德政。    

     景泰8年(天顺元年)英宗复辟后第五天,于谦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时年60岁,罪名是“意欲谋反”。于谦被害,家人被流放,当时奸人不许别人替于少保收尸安葬,后局势渐缓,于谦亲友才得以买回他头颅,把灵柩运回故乡杭州安葬。所谓公道自在人心,英宗去,成化帝即位当年(1465)即昭雪于谦冤案,后来的明孝宗对于谦身后事也多有恩遇(这位明孝宗据说是个极好极好的人,哪个有兴趣可以赞赞他,我从来不稀罕赞皇帝,不过这位好象真的很好。可惜英年早逝,才活了36岁,我以前竟然没听说过。那个不长进的万历倒是长命的很)。这些身后事我们就不多表了。    

     于谦入仕后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百姓尽职,这里简单提一下他的家人。于谦于永乐16年(1418年)娶翰林董镛的女儿为妻,两人生有一子一女,另外有一养子。正统10年(1445年)董氏病卒于北京,当时于谦正巡抚河南江西,不能回京。董氏和古代大多数贤良妻子没什么区别,一生知书达理、操持家务、敬奉长辈、抚养子女。其嫁入于家后,和丈夫聚少离多(于谦巡抚两省时,家眷一直置于北京没有随行),多少让人哀伤。于谦悲恸之余作“祭亡妻淑人董氏文”(在书上看到过,可惜网上找不到),其思念之情跃然纸上,从此不再娶妻纳妾,一心在外奔忙公事。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子有三妻四妾是平常事,象于谦这样不再娶妻纳妾的大官,实在微乎其微。这里和一些酸文人也形成鲜明对比,那些个酸文人一天到晚写诗作文来的个情比金坚,却一个比一个风流薄情。这里再说个题外话,有人说男人不喜欢女人那是有问题,这话也对,不过他那话是说男人女人越多越好越显男人气概,大有鼓励男人当乱来之意,这话还曾出自某网上“爱国主义者”的口呢(自栩的爱国主义者,谁也不知道他干嘛的,反正我不知道)。我想这种话历史上不少的太监可能对他亲爱的皇帝说过,想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支持这种观点的,中国文化主张克制自律、洁身自爱、一心为公少有私欲。当然会说的人多能做到的人少,尤其是达官贵人。就那个据说赫赫有名的曾国藩(有的人叫他大汉奸,有的人尊他大儒),满口的仁义道德、修身立命名言名句,不过钻研起三妻四妾来可是一点不含糊,根本就没把小老婆当人看哪,全然没了“圣人”形象,不过就他曾剃头的绰号这也正常。有点岔开了,就此打住。      

      最后,谨以明末抗清英雄张苍水诗结束全文,以表达对于谦及象他一样为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甲辰八月辞故里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