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凸显经济四大缺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28:51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日益凸显,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得到决策层、经济界和业界的一致认同。为什么需要调整经济结构?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就此,本报专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杨伟民。

  危机凸显经济四大缺陷

  问:您曾在多种场合提出,中国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为什么需要调整?

  杨伟民: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也使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以来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显现,并在相当程度上放大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当期影响。

  一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长时期过度依赖外需带动增长,就会形成刚性的、适应外需的经济增长内生机制、产业结构、营销网络、品牌战略、技术模式甚至经济体制。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本币升值等导致出口竞争力减弱时,经济持续增长的循环就容易被打破。不仅容易陷入中长期经济衰退,而且会带来失业增加等社会问题。

  二是城市化不彻底。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我国30年的高速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但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最先受伤、伤害最重的却是他们。农民工问题产生于我国城市化政策的不彻底,产生于只允许农民工进城就业、不允许农民进城定居的“半城市化”政策。

  三是服务业比重偏低。许多服务产品仍处于短缺状态,公共服务更是供给不足,服务贸易多年逆差。这些都制约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既间接地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服务业滞后,也使我国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为保持国际竞争力,不得不在压缩制造成本上下足工夫,压缩制造成本又不得不把功夫放在劳动者身上,这又带来了收入分配不合理,消费不足等更大的问题。

  四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解不全面,只是当作人口控制、生态建设、资源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几条单兵作战的工作,缺乏统筹兼顾。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树立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空间均衡的理念和原则,同时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的平衡,并把三者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经济第一,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要看到我们的“比较劣势”

  问:经济结构将进行怎样的调整?

  杨伟民:一是扩大内需,调整需求结构。增强中国经济机体的免疫力,调整经济结构,必须增强内需主要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应该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要全面把握对外开放的内涵。我们需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继续扩大开放,但扩大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必须无限度地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准确把握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我国产业的定位。既要把握我国劳动力多、劳动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也要把握我国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短缺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低等的“比较劣势”;要努力培育内需导向型的经济区。这样,当外部环境发生短期变化时,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外部环境的影响程度就会减弱,增长的稳定性就会增强。

  二是推进人口城市化,调整城乡结构。扩大内需,解决发展难题,必须在继续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实行积极的、彻底的城市化政策,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改革措施,积极解决农民工定居,也就是人口城市化问题。

  三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遵循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构建国土空间开发的“三大战略格局”,即以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空间的战略格局,以基本农田为基础的农业空间战略格局,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的生态空间战略格局。

  四是加快发展服务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加快和深化改革,破除妨碍服务业发展的观念障碍、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

  调整经济结构任重道远

  问:目前进行结构调整有哪些障碍需要克服?

  杨伟民:目前这种过于依赖出口、过于依赖投资、过于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模式,使得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制约着居民消费的扩大,这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机制性原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收入分配的秩序很不规范,一些垄断行业依靠垄断地位获取的高额利润相当一部分转化成本系统的高工资和高福利,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分配制度和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和对低收入者的保障力度都还欠缺。这些,也是扩大居民消费的障碍。当然,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一个过程。

  产业结构方面的部分产业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以及资源环境方面的部分地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能源不足、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等,与地区经济增长的模式及其背后的政绩考核、财税体制密切相关。

  分税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不完善。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收入规模挂钩,与人口规模挂钩不紧密;中央财力集中后,本应更多地采取均衡各地区财力的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但现在更多的则是专项财政转移支付。这就使得一些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公务员的工资都低于其他地区。这就促使一些地区,不得不通过卖地、通过发展工业等增加财政收入。

  从根本上解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必须在深层次上解决这些体制性问题。而解决体制性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因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一个过程,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施策,把其中的障碍一个个地逐步拆除 牛文元:各位下午好,非常容幸有机会和我们的政府官员、企业家代表和各位学者一起探讨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之路。既是中国自己面临的一个问题,应当说他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相当多数的国家都会经历的同样问题。在这个共同交流的场合下,我首先介绍三组数据。第一组数据世界银行对于1900年到2000年,也就是20世纪的一百年当中,全球的消耗是有天然气2650亿吨,消耗煤炭1420亿吨,消耗的钢铁380亿吨,消耗了铝材7.6亿吨和4.8亿吨的铜。大家看这个数量,100年来创造了世界的工业化的进程,同时我们付出了能源、原材料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大家都有估计,21世纪全球的经济规模应当是20世纪的3—4倍,如果我们还要用20世纪消耗这么多的能源、资源来支撑这个地球的话,它的后果会是什么样?

  第二组数据,根据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上个世纪1900年到2000年的一百年期间,大气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290PPM上升到了385PPM,可以说每年平均上升一个PPM,这种速率在加速。这个进程相当于地球历史上五万年到十万年气侯变化的时度,我们在一百年当中就实现了。更为担忧的是从现在到2050年,也就是说21世纪的上半期,大气当中可以容纳的二氧化碳的临界值不会超过一万亿吨。但是我们在前十年,也就是说2000年没有完,还没有到2009年为止,我们已经填了这一万亿吨的三分之一左右。大家看到地球上能够容纳的最高二氧化碳的含量已经是迫在眉睫。

  第三组数据,中国现在发展整体上的能源总量当中,92%还是依靠高炭含量的化石能源,也就是说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种能源结构本身将会引发一个高炭和我们节能减排上的一些重大的问题。

  以上三组数据,无论是全球的,无论是大气的,也无论是中国的,既有责任,也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对全球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任务和承担自己的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们既要算清这个帐,同时我们也不放弃我们的承诺和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工业化之路该怎么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怎么集聚和怎么增强,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非常迫切,同时也和在座的每一位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是我要讲的第一条。

  第二条、为了达到我们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避免过去的陷井,避免过去我们走过的传统的不计资源、能源的后果,不计环境污染的后果取得有限财富的同时,这不光是中国,整个从1800年以后的近代工业化程度都同样对这条道路要负起这个责任。既是反省的责任,也是检讨的责任,同时也是一个创造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看一看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对于我们最基本的要求。

  我想这最基本的要求谈就非常多,但是我主要通过我们的结构调整来逐步的从传统的工业化过渡到或者上升到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我们为什么要谈结构调整?如果大家学过系统性理论,系统性理论要想系统,它的最后表现是优秀的话,通常我们讲功能如果是优化的话,只能通过结构的调整达到我们的目标,就是系统的优化。国家就是一个系统,国家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共同合成在一起的一个巨大系统。要想这个系统的轨迹走上一条优良的或者达到一个优秀的结果,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通过结构调整。因为结构调整是引发功能变优的可操作的手段,通常我们讲的结构调整,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结构调整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一个名词,它至少包含5个基本内容。

  第一、调整空间结构。把最能够发挥效益的地方,我们该发展什么就来发展什么,而不是搞遍地开花。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说发展不平衡,这个话既有它的道理,也时候也会引起误解和误读。平衡不是你这里有我一定有,你这里有什么我也一定有什么,这实际上不叫平衡。因此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我们一定要在最优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空间结构。注意,这个平衡不能够在经济增长上实现的话,我们所说的平衡是实现在社会分配、社会公平,机会平等上实现平衡,所以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这样一个空间结构调整的概念。

  第二个结构调整就是发展结构。发展在当前来讲靠三架马车——出口、投资消费,特别是内需。这三者之间如果我们的结构不能够有一个合理的或者稳定的要求,发展机会的调整急迫的提到了我们的面前。

  第三个就是产业结构,通常我们所讲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本身不是否定第二产业,也不应该否定第二产业。但是,各行各业都要升级,都要创新。都要在更高的要求,更高的要求就是要使用能源,要消耗资源,要损害环境的情况下取得最高的效益。这种结构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第四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我们要强调新能源,这些新能源的调整如果中国从92%的化石能源为主下降到60%或者65%的话,那对于低炭经济的贡献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中国已经在纽约的气侯变化高峰会议上做出了承诺,我们能源的结构在未来的不到20年的时间,要使它上升到15%—18%,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承诺。当然,我们除了能源结构以外,我们还要看看我们在市场管理的结构也要发生变化,一定是要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我们知道过分的放纵市场,将来我们就会吃很多的亏,泡沫的积累不知不觉孕育了危机。这次的金融风暴就是例子。当然,过分刚性的计划经济,例如原来苏联的那一套看来也不行。什么是最好的选择?这个结构我们怎么把它变得更好,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希望通过结构的办法,这里既包括了制度,也包括了机制,也包括了政策,也包括了技术,当然也包括了管理。

  最后一个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机遇,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新机遇。目前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更新、更好,而且也是符合人类共同责任的增长点。

  第一、如何发展低炭或者零炭的能源开发技术。这是一个体系。

  第二、我们如何提升能源效率。如果我们说生存的技术要靠粮食,发展的基础就要靠能源。能源本身如果是效率提高,它引发一系列的后续的作用。

  第三、我们需要提倡节能结果和再制造技术的体系。因为再制造本身蕴含着巨大的节能能力。

  第四、智能电网体系和储能技术体系。目前我们的新能源为什么不能一下子进入到其中智能电网的技术,电网调配的技术以及存储能量的技术,如果这个解决不了,你有风能,有核能,也有我们所说的太阳能等等低炭排放或者零炭排放你也用不上,这就是智能电网的技术和储能的技术摆在我们面前。

  第五、太固定,太转变,太综合的技术,引发了一系列技术发展的增长点,也是产业要求的增长点。

  第六、就是我们增加炭汇的技术,除了我们能够在技术上面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节能技术以外,炭汇如何扩大也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方面。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能简单的归纳为以上三个基本方面,有不妥之处欢迎和大家共同交流和切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