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能否转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6:26:44

 人们大谈特谈亚洲新兴中产阶层,以及发展基于国内消费的新模式。迄今为止,也仅止于清谈。明摆着的事实是,纵使亚洲新兴城市那些零售商场令人眼花缭乱,该地区对外国需求的依赖却有增无减。

10年前,当亚洲处于自身造成的危机之中时,出口占亚洲产出的37%。那次危机暴露了亚洲对外资流动的过度依赖,为此,亚洲各国增加了制造品的生产。10年后,出口在亚洲产出中占到47%。

亚洲对外部需求的依赖加大,这点一直被掩盖。在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消费显著增加;人们把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又把摩托车换成了汽车。但消费一直落后于整体经济扩张的脚步。尽管人们在国内消费,但政府却更加大手大脚地把日益扩大的贸易顺差,花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所称的对美国国债的“无利可图的债权”方面。例如,家庭消费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降至35%的低位,而上世纪80年代为50%。

地区内贸易也大幅增长,这造成了一种假象,即亚洲已设法摆脱了对西方消费者的依赖。但大约60%的地区内贸易为零部件贸易,这是一个复杂的地区性供应链的一部分,这一链条的最终需求主要仍在美国和欧洲。

正如布赖恩•克莱恩(Brian Klein)和肯尼思•库克尔(Kenneth Cukier)即将发表在《外交》杂志(Foreign Affairs)上的一篇文章所指出的那样,比起本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西方经济体,亚洲出口依赖型经济体——中国除外,这很重要——的形势更加糟糕。2008年第四季度,台湾出口下滑42%,生产下滑速度快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整个亚洲地区都出现了类似的大幅收缩。对于那些被认为更有能力应付外部需求下滑的经济体而言,这样的降幅堪称剧烈。

写到“噼啪作响”的出口拉动型经济模式时,克赖恩和库克尔指出:“20世纪推动该地区发展到目前这一地步的因素,在21世纪可能不会继续推动该地区发展。”

早在1985年,当美日两国围绕当时就被视为不可持续的日本贸易顺差发生争执时,日本政府委托前川报告(Maekawa),为摆脱出口依赖出谋划策。近25年后,这一工作仍未完成。

在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时期担任美国贸易谈判代表的克莱德•佩雷斯托维茨(Clyde Prestowitz)表示:“1984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Yasuhiro] Nakasone)承诺,日本将成为超级进口大国。他说这话时我在场。这没有成为现实。”佩雷斯托维茨的解释是,经济结构对变革具有阻力。“出口拉动型经济体的结构是为了出口。所有激励都是为了储蓄、投资、生产和出口。所有的政治结构都围绕这一体系。”

作为一个处于较初期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中国更有可能实现转型。但在中国,国内政策也比实际看到的更难以推行。

例如,人们现在几乎公认的一点是,中国增加消费的一种方法是完善社保体系,以此鼓励人们减少预防性储蓄。无疑,其中存在着一些道理。然而,即便这可以迅速实现,其对消费的影响也不会很大。事实是,中国家庭储蓄并非特别高,例如,比印度要低。中国储蓄大户是政府及其主导的企业。 

麻省理工大学(MIT)教授黄亚声表示:“在我看来,并不能确定中国消费者拥有大量闲散资金。”

黄亚声指出,中国消费低企的真正原因,在于收入停滞不前,尤其是7亿农民的收入。他认为,症结在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结构窒息了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并将支出优先投向城市。在中国,穷人——这意味着多数人——没有充分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有趣的是,日本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在日本,灵活的劳工惯例对薪资构成了下行压力。黄亚声表示:“这是一个收入问题,收入分配的问题。”

结构性困境并不意味着,中国等国无法确立新的增长模式,降低对受信用卡消费模式推动的美国消费者的依赖。如果黄亚声的观点正确,那么在中国,仅仅通过鼓励对农村放贷或将地下农村银行合法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这一目标。

部分调整将自动完成。由于出口下滑,国内消费占GDP的比例将上升,不管你喜欢与否。刺激计划也已经在发挥作用。日本人在购买节能汽车;中国则在消费家用电器。但关键在于让国内消费——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成为永久性的增长引擎。

译者/梁艳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