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挽救中国人的道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9:32:36
左派对改革中出现的精神危机表示了严重的担扰,我表示认同。左派说的没错,改革是按经济人假设起步和推进的。改革确立的第一原则,就是物质利益原则。农村承包,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先富起来,都是承认人的逐利本性,从而调动了人的积极性。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动力。
正如韩德强所说:“‘一切向钱看,才能向前看,’形成了无节制的物质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潮流,使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得以充分释放,两极分化迅速完成,社会共识或底线被迅速突破——以思想解放的名义。可以说,在物质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方向上,中国改革开放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取得的进展,已经超过了西方近六、七百年来的进展。这恰恰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扫荡了一切旧宗教、旧思想后,又紧接着扫荡了革命理想、革命信仰,陷入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最彻底地展开了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主流历史观。”
“既然自私自利是人的本能,那就不应该压制,就应该因势利导,利用人的自私本能发财。既然以发财为根本目标,‘那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用什么手段都无可厚非。”“ 对他们来说除了自己的眼前私利外,其他一切皆假:信仰假,理论假,伦理假,道德假,价值观假,信用假,良心假,目标假,口号假,允诺假……总而言之开口便假,浑身上下无一不假。有这么一群造假祖宗当道,中国社会焉能不假冒伪劣招摇撞骗泛滥成灾? 中国今天什么心态最盛行?浮躁、短视、急功近利、不顾长远、不择手段。”“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唯利是图,没有信仰,没有原则,没有正义,没有伦理,没有道德,没有理论体系,没有大局,没有远见。”“这样的人如何能让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自然没有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法律只是他们钱权交易的工具,结果只能是整个社会腐败泛滥成灾,信的就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见好处不拿大傻瓜’。”
面对中国人的道德缺失,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采取了应对措施,在党内开展先进性的教育,对民众发布《道德建设纲要》,向大学生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等,然而,收效甚微。道德是一种社会认同基础上的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来自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追求。当着全社会把物质利益最大化作为价值目标,当着全社会都不知精神追求为何物时,怎么会讲道德呢?
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
中国还不强大、中国人还不富裕,要将物质追求放在第一位。因此,党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政府以经济为首要目标,社会以财富为成功标准,民众则以金钱为价值尺度。全社会不认同精神追求,也就产生不出道德的需求,讲精神文明、讲道德建设是一句空话。现在大都认为谈精神追求,还不是时候。
可是,对国家、对家庭、对个人来说,物质、财富、金钱会有多的时候吗?没有。这样,谈精神追求,永远不是时候。其实,富起来以后固然要追求精神,而富不起来或不够富更需要追求精神。
我一直强调一个事实:按人均财富,中国已命中注定赶不上美国。内地城市在经济上可能永远赶不上香港、上海。中国农民不可能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中国绝大多数人不可能都成为富翁。按物质追求的标准,中国人、内地人、农村人、大多数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还有什么奔头?中国一味地鼓动追求物质,弄得人人恨不得都一夜富起来。百姓如此,当官如此,共产党人也如此,个个都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于是,有山吃山、有水吃水、有权吃权。无山、无水、无权的,就不择手段,抢劫、诈骗、贩毒、造假……。追求物质,欲壑难填。以钱为准,心永不平。精神的伟大、精神的崇高、精神的无限、精神的永恒,可满足人世的追求、也可填补人世的不平。没有精神追求,社会就不太平、家庭就不和谐、人也不幸福。
精神追求的新认识
人要追求物质,物质使人生存。物质追求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人追求精神,精神使人愉悦。精神追求是人类价值的需要。
过去都认为,精神只具有价值论的意义,而不具有生存论的意义。今天,有了新认识。
西方文明导致人过度追求物质,超过了自然的承载力,带来全球的生态危机,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将人对物质的无限性追求,分流到精神追求上,避免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对环境的过度破坏,这就具有了生存意义。因此,对今天的人类来说,精神追求不仅是人类价值的需要,而是关系人类的生存、人类的持续。
中国经济很落后,人民太贫穷,所以要鼓励人追求物质,要学习西方文明。但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中国不能学习西方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中国不能照搬西方式的现代化,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中国要继续鼓励人追求物质,但必须鼓励人追求精神。中国人的幸福,需要物质为基础,但更需要精神来弥补、提供和升华。
中国人要努力致富,但同时必须明白,物质追求受条件、关系、机会、资源的种种制约,不可能尽人如愿。一个人的价值、意义,一个人的成功、幸福,固然需要必要的物质为条件,但更在于精神的拥有和享受。人的精神乐趣,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你去寻找、你去体验。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心头挂,
便是人间好事节。
人有好的心态,可享受四季。反之,人被闲事缠心,就将永无宁日。
人获得精神乐趣的途径、方法,因人而异、太多太多。亲情友爱、知足感恩、兢业忘我、助人为善……都会给人无穷的乐趣。
可见,精神追求是人类生存的必须、中国式现代化的必须、中国人生活的必须。
精神文明的新认识
我们党早就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齐抓,还用你说?但为什么还是一手硬、一手软呢?
精神文明上不去、没搞好,有太多的理由、原因,太需要反思、反省,太需要总结、改进。
我们把精神文明理解为,对人民精神的一种约束,而不是人民对精神的一种追求;是人民必须遵守的义务,而不是人民拥有的权利;是党、国家、社会对人民的需要,而不是人民自身的需要。我们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方法都要改进。
这里仅举一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标题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老提法,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一定与政治有关吗?文件的内容更是充满着政治口号、政治内容,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到党的路线教育,到国家的前途,到民族的振兴,没有一句话是关心大学生的。整个文件的出发点,是为了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即政治的需要,而不是大学生的需要。文件强调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然而,这个文件对大学生就不贴近,也没有感染力。
精神文明、遵守道德产生于民众、学生内在的要求,如果强制、外加,怎么提倡也是白搭!
创造道德的需求
道德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来自一种精神力量。
基督教告诉人,人生而有罪,人必须续罪。因此,人要听从上帝的旨意,多做善事,才能死后不下地狱而上天堂。相信续罪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帮助他人续罪就是神圣的事业。
佛教告诉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生不报,来世会报。行善积德,才能下辈子做人或成佛。相信报应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帮助他人行善就是神圣的事业。
儒学告诉人,人要孝顺父母,崇敬祖先,做好人、做好事,是为父母增光,光宗耀祖。否则,就是不孝之子,遭人唾骂。相信孝道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帮助他人行孝就是神圣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告诉人,共产主义是人的最高理想,人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相信共产主义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实现共产主义就是神圣的事业。
能产生道德需求的精神力量,首推宗教信仰。西方文明起于反宗教专制,用人性反对神性,用现世快乐取代来世幸福,而西方文明得以维系,恰恰依赖于宗教信仰产生的道德。美国有220多个教派,一千人有一座教堂,94%的美国人自认为是教徒。现在,中国人信仰宗教的人在增加,是一件好事。
共产党人的道德来自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今天共产党人要保持先进,做到克己为民、克己为公,必须重建信仰。
“代表人民群众利益”、“走共同富裕之路”,是我们党现阶段提出的号召。审视这些口号,共同的特点是注重物质,鼓励致富。在物质利益具有生存意义时,还有一定号召力,如当年的“打土豪、分田地”和改革初期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物质利益不再具有生存意义,人的需求向多层面、高层次发展,仅用物质利益的口号,就产生不出神圣的精神力量。再加上,说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实际是先捞一把;说是“走共同富裕之路”,实际是自己先富,更使这些口号失去公信力。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具有理论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实践的神圣性和崇高性,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世界。这就是神圣事业,是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这就可以产生一种约束自己的精神力量。
对中国民众来说,不可能都成为宗教信徒,都成为共产党员,需要研究产生道德的需求。
宏扬感恩的儒家文化
今天民众的主流思想是:以金钱为第一,以快乐为目标,以自我为中心,跟着感觉走。面对崇尚物质、崇尚快乐、崇尚感觉的民众,用空洞的道德说教,打动不了人;用政治性的大话,更引起反感。这就是强调“政治思想工作”、制订《道德纲要》,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
我们怎么才能启发民众的良知追求道德呢?儒家以孝为核心的感恩文化,是宝贵的思想资源,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利用。基督教倡导人要爱上帝,上帝看不到。佛学倡导来世幸福,人无从体验。儒学倡导人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又养育了我们,这是每个人都能认知、感受的道理,因而也容易去做、去行。懂得爱父母,懂得感恩,就会爱一切有恩于自己的人,就会爱妻子、爱兄弟、爱朋友、爱老师,以至爱家乡、爱母校、爱祖国。因此,爱父母是博爱的起点。一个连生我、养我、育我的父母都不爱,很难想象会爱其他人。所以,对我们的孩子、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是从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入手,而是从爱父母讲起。我建议,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要进行感恩教育,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自然。从感恩、知恩到记恩、报恩,启发、激励学生的爱心、善心。
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成了大问题。据统计,我国累计出生的独生子女有9000万。父亲、母亲、外公、外婆、祖父、祖母都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只懂得索取、不知道付出,只懂得享受、不知道辛苦,只懂得挥霍、不知道节约,只懂得读书、不知道做人,总之只知道被爱、不知道爱人。一个个成了“小皇帝”,自私自我、目中无人、不讲礼貌。孩子还未成年,家长已尝恶果。不理父母、顶撞父母、忌恨父母十分普遍,打骂父母甚至杀害父母的也时有发生。孩子早恋网恋、离家出走、挥霍无度、结交恶友成为许多父母的梦魇和痛苦。自杀已是15岁至35岁死亡的首要原因。可是,今天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依然不讲怎么做人。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文章《警惕中国“自我”一代的潜在危险》中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现在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但是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不亚于环境保护。如果教育不全面发展,数十年后,数以千万计的聪颖而自我中心的中国人,又将如何同世界相处?”
我们对于儒家传统文化,不应该再抱虚无主义的否定态度。我国的民众,没有宗教信仰传统、没有人文主义传统,却有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属于自己的文化,不去挖掘、不去发扬、不去利用,却要凭空打造精神文明,必然是失败之举。今天,我们对孔子只给予形式上的礼遇,而对儒家思想、儒家道德不肯定、不宣传,更不提倡。新加坡、韩国、日本却十分推崇儒学,以至中国观众从韩剧中学到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实在让中国人汗颜又悲哀。这种状况应尽快改变。
台湾有一个姓蔡的老师,正在义务传播儒学。他在香港、海口、深圳搞义务教育,我去听过一课。一个酒店的会议室,里面坐满了闻讯赶来的家长和孩子,讲的中心议题是《弟子规》,讲解如何教育孩子,懂礼貌,爱父母,很生动。每个星期天讲一课,一课1.5小时,不收费。这个教师己培养了一批义务授课的老师,听他们讲课的家长、学生越来越多。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们的学校、媒体为什么不去做呢?我们应该将儒学中的优秀文化,编进教科书,向孩子们讲解;并通过媒体,向民众传播。
传播道德与幸福同在的幸福观
对国家来说,经济是首位。对民众来说,金钱是第一。这种“物本位”的价值观,成为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也使中国民众步入认识误区,就是有钱即幸福,从而误导人们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不惜损害自己、损害他人、损害自然。其实,有钱是人生幸福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幸福的全部。人生幸福需要四大要素:一是身心健康;二是情感满足;三是潜能发挥;四是物质财富。一个人很有钱,但少了前三个要素,就不幸福。一个人钱虽不多,但有前三个要素,也会很幸福。人生幸福的秘诀就是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前三个要素也增长而不是递减,这个道理非常浅近易懂。这就要求一个人在追求金钱时,珍重自己,尊重他人,也就是要讲道德。道德使人幸福,不道德一定使人不幸。为了自己的幸福,一定要遵守道德。正确的幸福观可产生约束自我的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向传教士学习,上帝并不存在,但是有那么多人信仰;来世的幸福无人验证,但有那么多人追求。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民众相信,无道德即无幸福的真理呢?对自然界不道德,就会受到惩罚;对他人不道德,也会遭到报应。我们需要像传教士那种赤诚和热情,“给人指出最持久、最实在、最真实的幸福和快乐,并且向人证明应当宁取这种幸福而不要那暂时的、表面的、骗人的幸福。”
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每个人的选择,不仅决定自己的命运,还决定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未来。金钱幸福观、物质幸福观、消费幸福观造就了现今文明,同时也将葬送现代文明。对物的过度追求,造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资源枯竭以及精神的丧失和人性的异化。可以说,人类的不幸、家庭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与幸福观相连。关心人、帮助人、引导人追求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可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人类的命运,个人的幸福与国家、人类的幸福统一起来。
这就引伸出一个问题,对当今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怎么做思想宣传工作?老办法、老思路,就是进行各种政治教育,而一连上政治,就使他们厌恶、反感。做思想宣传工作,一个起码的前提是让对象接受,这就要从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出发。当今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就是追求金钱、崇尚快乐。从关心他们的前途、命运出发,讨论怎么才快乐、怎么才幸福,他们感兴趣,也愿接受。
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当今社会一方面民众迫切需要精神关怀,他们有许多困惑需要排解、需要倾诉、需要解答、需要开导,而另一方面,我们做思想工作,又找不到对象、找不到渠道。这就使得中国人精神障碍越趋严重,自杀率越来越高。
目前,中国有严重精神病患者1600万,在疾病排名中已超过脑心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而跃居首位。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即每2分钟自杀9人,其中8人未遂。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3倍,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居然没有一个系统、没有一条渠道来关心人的精神、维护人的情感,这是社会的缺失、社会的盲点。为此,我国需要建立一套“情感护理系统”,做到精神、情感上发生了问题,有人关心、有人排解、有人疏导。
在我的推动策划下,2005年3月17日浙江省金华市成立了“情感护理中心”。一年来,中心接听咨询电话1000多人次,避免了3起杀人恶性事件、1起上访事件。中心还举办了“情感护理走近市民”大型咨询活动,共有1000多市民参与。“情感护理”开始延伸到社区,凤翔社区情感护理站成立。初步的实践表明,这种方式对疏导、抚慰民众的情感、维护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起了积极的作用,被入选2005年浙江省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创新案例。
采取情护理方式,正是新时期做人的思想工作很好的切入点。当着民众精神、情感发生困惑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关心的时候,也正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时候。情感护理采取关爱人的方式容易被现代人接受。帮助人解脱烦恼、摆脱困惑,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碰到的困难或坎坷,从中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