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执行力的使用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48:52
关于提高执行力的思考
作者:何恒意 来源:竹溪县纪委监察局办公室 编辑:贾桂芝 刘先忠 添加时间: 2008-8-5  点击:1083次
执行力源于企业管理,并不断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扩展,它是指把思想、战略、决策、规划与部署付诸实施的力度和能力。对于政府来说,执行力就是政府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变成现实的实施能力。由此可见,执行力不仅是行政施政的生命力,还是促进发展的推动力,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三分战略、七分执行”。要实现政府的责任目标和自身发展规划,只有通过加强行政执行力建设,提高行政效能,才能缩短贫困山区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推动经济社会长久发展,基业长青。
一、执行力缺失的症状
执行力贯穿于施政行政活动的始终,政令畅通、政令统一、有令必行、有令必禁是执行力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得到提高,执行能力得到加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客观地说,在实际工作中,部门和基层干部在执行政令和要求时,还存在断章取义、坐而论道、避重就轻、被动应付、畏难推责、叶公好龙等执行偏差和异化,致使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其执行力缺失表现为六大“症状”:
一是“冷漠症”。其症状表现为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激情减退、对群众感情冷淡。有的对政府作出的决定或布置的工作任务,不是认真执行、见诸成效,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对工作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随便应付走过场;有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图虚名、不求实效,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蒙混过关。
二是“情绪症”。其症状表现为工作避重就轻、遇事唯利是图、遇责推诿搪塞。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结果把问题由小拖大,矛盾由简单拖复杂;有的部门、单位执行政府指示决定重利忘义,拈轻怕重,有利则干,无利则推;有的开口讲价钱,伸手要利益,稍有不满意,工作搁浅;有的行业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只收费,不管事,一些群众长期反映的问题,循环往复,推磨转圈,最终是“山河未改,涛声依旧”。
三是“懒惰症”。其症状表现为工作执行疲沓、工作推进缓慢、工作被动应付。有的执行政府政令敷衍应付,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而不动;当一项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单位参与配合时,有的部门、单位左推右挡,找客观原因,要么不愿参与,要么不愿负责,把局部工作当正业,把全局工作当副业;有的甚至投机取巧应付差事,或者卸肩撂担,撒手不管,或者不奈其何出勤不出力,令组织者煞费苦心,拱手求助。
四是“犹豫症”。其症状表现为决策犹而不决、工作决而不行,执行等待观望。有的对交办的工作,缺乏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作风,或者束之高阁、高高挂起,或是不在乎、不过问、不检查、不落实,听之任之,闻之未闻;有的缺乏干事创业的锐气,缺乏化解矛盾的底气,缺乏攻坚克难的志气,对发展机遇认识慢,对上级政策理解慢,对新生事物接受慢,推动发展动作慢,该抢的项目抢不到,该争的资金争不来,该建的工程建不起,贻误了发展时机。
五是“依赖症”。其症状表现为思想消极、执行等靠要。有的无钱不办事情,干事就要钱;有的部门、单位干部业务不熟、能力不强、作风不实,难以胜任本职工作,也使部门、单位“一把手”感到难以为计,力不从心;还有的部门、单位干部甚至领导干部,认为本部门、本单位没钱、没权、没地位,而产生见异思迁、厌倦其职的思想和情绪;有的干部习惯于按部就班、怕冒风险,一切都是等靠要,缺乏敢闯、敢试、敢于胜利的勇气和胆识;有的干部一旦个人提拔使用不如意,则思想消沉、工作消极;有些干部即使照顾换了岗或进了城,待“兴奋期”一过,就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工作随大流、一般化、平平过;有的则无心事业、用心营私,盼到调整盼升迁,盼到升迁盼转“非”(指非领导职务)、盼到转“非”盼悠闲,思想动荡不定,工作安心不下。不仅自己无所顾忌,而且影响他人工作积极性。
六是“肠梗症”。其症状表现为我行我素、无动于衷、不作为乱作为。有些工作虽有三令五申,但仍然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有的当上级追问时,即使知之也佯装不知,使执行过程出现“短路”、“塞车”现象,影响执行效率;有的则阳奉阴违,表里不一,当面说好、背后“放炮”,犯自由主义;有的凭个人好恶情感行事,置政令政纪而不顾,我行我素;有的则唯我独尊,藐视政令,或拖着不办、或顶着不办、或就是不办。
二、执行力缺失的成因
执行力的强弱源自执行者本身,受制于外部条件的整合。要提高执行力,必须既注意内因的调动,又注重外因的刺激。
从内因上看,当前许多工作之所以推进慢、落实难、关键在干部,关键在执行主体主观上存在“四化偏差”。一是思想僵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传播的现代化,一些负面影响对干部的思想带来了巨大冲击,其信念与信仰状况正处在一个活跃与混乱并存的时期,其中清醒者有之,但困惑者、动摇者、盲目者乃至堕落者也有之。有盲目信仰,也有金钱信仰,所谓“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就是这种信仰的表现。由于信仰出现迷茫,干部必然淡化对实现目标任务的追求,必然满足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要求,必然降低工作的标准,结果是荒于公务,职能亏欠,最终导致执行的低效。二是观念淡化。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执政为民观念在部分执行者的身上逐步淡化,致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滋生,增大了执行成本,降低了执行效率。三是激情退化。由于不能正视目前的差异导致心态消极,不思进取,创新意识不足,在执行中把简单重复上级文件和讲话精神看作是贯彻执行,开开会、发发文,应应景,不能把上级精神与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害怕困难,缺乏争创一流的执行信心和勇气。四是作用弱化。片面强调自身发展存在的劣势,满足于当前的工作现状,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科学判断形势、进行正确决策的能力比较弱,甚至导致决策和执行的失误。
从外因上看,执行是从目标出发达成结果的实践过程,需要上下一致贯彻。而客观上“四大根源”致使执行受阻。一是渠道不畅影响执行力。执行渠道是否畅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执行力水平。顺畅的执行渠道,可以产生最小程度的执行磨擦和最大限度的综合执行力。而在执行中,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种“倒宝塔型”的组织结构,极易使基层部门所承担的工作发生“管涌”现象,有的重复劳动、有的顾此失彼、有的难辨轻重。加之执行监督环节虚化,好人主义盛行,就导致工作难落实,走形式、走过场。这是制约执行效能提高的现实根源。二是利益驱使影响执行力。在许多情况下,一些部门、单位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淡薄,遇事首先考虑本部门、本单位小团体利益,而置全局工作而不顾。尤其是条块、部门、行业之间存在着分配不均、利益不均的落差,也给一些部门、单位提供了萌生逐利观念的气候环境。这是导致执行难到位,构成影响执行力的利益根源。三是经济基础薄弱影响执行力。由于贫困地区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财政投入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资金十分有限,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水平,财政支持的能力还有较大矛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执行力,构成影响执行力的经济根源。四是机制不顺影响执行力。客观的说,当前考评机制的科学性、中心工作任务分配的合理性、奖惩机制的有效性、评先评优的公认性、项目指标的可行性都还存在着与客观实际不相适应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同时,目前部门、单位普遍存在的忙闲不均、死水一潭的状况,也给部门、单位工作造成极大影响,这些多年来形成的问题,凸显机制体制不畅不活的弊病,构成影响执行力的机制体制根源。
三、提高执行力的途径
执行的过程就是落实决策的过程。提高执行力的关键是抓好执行者的责任、决策、控制、督办四个关键方面,四者有机统一、环环相扣,是保证政令畅通、令行一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健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具体、清晰、明确的责任体系,且覆盖到执行的每一个环节,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建责。“下级服从上级”是每个党员、每个公务公职人员务必遵循的原则。尤其是部门“一把手”负有承上启下的重要责任,关乎执行力是否最终落到实处。因此,建立“一把手”执行力责任制、督查制、追究制、奖惩制等制约机制,方能使执行力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要按照权责一致、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有错必究的原则,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明确行政首长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要规范行政问责的主体及权限,解决由谁来问责、谁来监督的问题;要规范行政问责的客体及其职责,明确责任种类及责任追究方式;要规范行政问责的程序,实现行政问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要把推行行政问责制与开展绩效评估结合起来,与行政监察、审计结合起来,与依法行政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其二,要明责。从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看,在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制度框架制定以后,公务员的执行水平决定着行政执行水平,公务员的执行能力决定着行政执行能力。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是提高行政执行力的根本所在。当前必须通过不断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干部学习档案,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加强对学习培训情况考核和质量评估,增强行政人员的学习动力,提高公务员执行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为提高政府执行力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要始终教育和引导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把负责任当成一种信仰,把负责任作为一种品格,把负责任看成一种荣誉,用落实责任去赢得尊重。其三,要细责。细节决定成败。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强调伟大事业不要忽视微小的细节。要执行成功,决策目标只有分解细化才具有可操作性,也才能把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因此,要围绕政府决策的总目标,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和目标分解架构体系,明确目标的责任层次和内容。通过对各子目标的管理、控制和落实,来确保决策总目标的实现。
(二)完善决策机制。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首要前提。在指挥实施战略目标过程中,首先调查研究要“深”。任何一项政策措施出台,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民主后集中,以及充分酝酿、科学论证的基本原则,以求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具操作空间,尽量减少失误。要以全面准确的事实和信息为依据,直接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搞透,为决策提供可靠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坚决摒弃坐而论道现象的发生。其二确定目标要“实”。必须着眼全局、把握重点进行价值定位,要有长远打算,并把目标任务加以分解,把握好科学定位,不能搞群众厌恶的一阵风,特别是在为民办实事目标上,必须区分主次和轻重缓急,防止求全求快,损伤群众利益。其三方案选择要“优”。方案确定是集体智慧的体现,方案选择直接反映领导者的决策艺术和水平。要对备选方案采取专家评估、民意测验、模拟预测等方法进行评估,最终选择最优方案,防止避免“拾到篮子都是菜”的短视作为。其四决策分析要“透”。决策是执行的基础,决策本身不科学,执行起来问题就多。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始终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规范决策的程序,提高决策的透明度,防止草率决策、盲目决策、依靠少数人决策的现象,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
(三)抓好执行环节。控制过程就是不断调整执行方向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保证“把事情做好”。所以,一要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制度。信息快、畅、准是实现有效控制的前提,由此才能够及时掌握决策执行情况,不断修正和完善执行决策和方向,使之更加符合实际;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降低信息反馈门槛,畅通信息反馈渠道。二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坚决克服监督软弱无力的问题,努力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拓宽监督渠道,注重群众监督;增强法治意识,坚持法律监督;发挥媒体作用,实施舆论监督。通过健全监督网络,提高执行效能。三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实施目标管理的定期分析和通报制度,督促责任主体抓好工作落实,克服薄弱环节,严肃责任追究,增强对目标执行的控制力。四要建立协调机制。受决策信息和领导者主观决策能力的制约,既定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决策的缺陷和不足,甚至可能被证明是偏向的、错误的,倘若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势必会偏离决策的价值目标。要建立经常性的联席会议、协调会议、征求意见会议等机制,不断修正和完善决策部署,使之更加科学,从而提高执行效力。
(四)强化跟踪督办。一要实行过程督察,跟踪问效。行政执行力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公文履行、会议布置上,而应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要求、措施落到实处,凸显成效。只有强化督促检查、跟踪问效,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弥补,真正起到严把进度、质量、效果关的作用。要事前跟踪,发现潜在风险提前预警;事中跟踪,在任务进行中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办法使工作重新回到正轨上来;事后跟踪,出现问题后,找出原因提供补救建议和具体措施,避免执行者再犯同样的错误。二要加强绩效评估,跟踪问责。实行行政绩效管理与评估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手段。要坚持正确的绩效导向,明确绩效管理与评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绩效评估的主体、内容、方法与程序,科学设定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实行客观公正的评估机制。三要实行奖优罚劣,跟踪问因。要完善行政执行的监督机制,在明确规定每个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执行中的责任之后,要求执行者“不说不能做、而说怎么办,少说做不了,而说为什么”,并对“做与不做”、“做得怎样”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坚持以责任和效果论功过。要采用科学方法对行政机关人员的执行力、执行结果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监测、考核、分析和评价。同时以此作为行政人员的薪酬、培训、奖惩、晋升的客观依据,积极运用奖惩机制,激发行政人员抓执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推行责任公开承诺制,根据决策目标的要求确定相应岗位的职责,把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责任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说了算、定了干”,使政府执行力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