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私家车的村支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2:28:58
一记新干县荷浦乡巷口村党支部书记陈斯林
他,事业如日中天,身家已过百万,小车洋房俱备,一个小小的村支书却让他当得乐此不疲;他,作为一村之长,不到村里报销一分钱发票,反而每年要倒贴好几万;他,自己企业的生意很少过问,村里的大事小情倒件件上心。当我们来到荷浦乡巷口村,这位让人想不通、猜不透的村支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灵魂的洗涤。
不当老板当书记,只为家乡换新颜
当村支书前,陈斯林的事业正干得顺风顺水,全家定居县城,生活富足无忧,但他一颗心却时刻惦记着老家巷口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这是当时巷口村进村道路真实的写照,有时连车子都开不进去。村中更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村民生活水平也仅仅停留在温饱线上,所有这一切让他感到无比忧心。
“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陈斯林暗下决心。2005年,他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参加村两委班子竞选。在乡亲们信任的目光中,他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巷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了巷口村的“掌舵人”。
对陈斯林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去当村官,他的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他只是一时头脑发热想“尝尝鲜”,肯定不会干长久,可陈斯林却甩出了“军令状”,他多次在公众场合表态:“我当村支书一不图名,二不求利,我要把巷口村建成农村的优质生活小区,让城里人也来羡慕我们,不出五年,我一定要让巷口村大变样。”
舍弃小家顾大家,全力建设新农村
说干就干,2006年刚开春,陈斯林便把新农村建设摆上工作日程,并带头捐出了三万块钱作为启动资金。巷口村基础设施差,房屋杂乱无章,要搞新农村建设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搞好村庄规划,他先后4次带着村干部以及群众代表到高安市八景镇等地参观考察,学习人家的先进理念;为了让群众跟上步伐,陈斯林先拆自家的房屋,先砍自家的桔树,带着村干部没日没夜地上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把旧房散屋拆掉,配合好工作;为了筹措资金,陈斯林不知疲倦地去相关部门及挂点单位“化缘”,经常把领导“堵”在办公室软磨硬泡,为此还博得了“刁支书”的“美称”。
一年过去,巷口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委会四个自然村全部修好了通村水泥路,硬化巷道2000多米,通自来水300多户,建沼气池100多座,改厕60多座,村卫生所、文化活动室、篮球场、休闲广场等也先后建成,摩托车拥有率从原来的不足50%骤升到80%以上。村子里脏、乱、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农家庄园”。这一年,巷口村被评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他本人也荣获“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及“全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7年,巷口村被定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陈斯林更忙了,他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于县城与巷口村之间,难得睡上一个好觉,人也瘦了一大圈。工夫没有白费,汗水没有白流,巷口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成了全县的“样板”,前来参观考察的各级领导无不交口称赞。
成绩出了,名气大了,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接待任务一下子重了好多,可会计却总见不到发票,原来那是陈斯林自己付了钱后把发票悄悄藏起来了。有人粗算了一下,自打上任以来,他至少“倒贴”了六万块钱给村里,这还不包括他平均每月300多元的过桥费和根本就无法统计的燃油费、通讯费等开支,当然也不包括他捐出去的钱。
探寻富村道路,发展特色产业
村子美了,乡亲乐了,但陈斯林还有一个更大的牵挂,那就是让乡亲们生活环境好起来的同时“口袋”也鼓起来。为此,陈斯林多次开着私家车,自掏腰包,带着村里三名“土秀才”到吉安横江、新余水溪等地进行调研,对市场进行详细考察,最后敲定把优质果业和药材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来抓。
为了不让群众跟着冒险,陈斯林带着其他村干部带头干起。2007年,他出资3万元,其他4名干部共同筹资3万元,试种了优质桔树品种“三峡红”37亩,准备试种成功以后,再带动全村群众进行果树改良。为了把村里的传统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每到关键时节,他总会及时与县农业局取得联系,把技术人员请到村里对村民进行现场指导,并积极与相邻的三湖镇农产品流通协会沟通,商议发展“订单农业”,为村民畅通销售渠道,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一年下来,巷口村新发展“订单农业”400余亩,商州枳壳、芜萸籽、车前子等药材种植面积由原来不足300亩发展到1000余亩,40多户村民还开始了药材苗木培植,收入明显增多,生活也日渐富足。
“我的目标还没有达到,如果可能的话,我还要干几年,带领乡亲们过得更好。”一句朴实的话代表了一颗炽热的心,这就是陈斯林不当老板当村官的初衷。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期待,今年村委换届选举,巷口村群众还会做出和三年前一样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