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丰富的苗族民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18:31
内涵丰富的苗族民居 【 作者:巴娄 】

苗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跨境民族。我国是苗族的发祥地,贵州是其主要聚居区。由于住地分散,山水阻隔,各部苗族之间,民居差异很大。在苗族人数较多、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坝地区及河谷地带,其住房多为四榀三间、一楼一底的木结构建筑。而在山区则多为灵活多变、潇洒飘逸的干栏式吊脚楼。

苗寨环境千差万别。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三类,即河边、山腰和山顶,呈垂直分布状。住在河边的苗胞多于避风暖和处落寨,民谚谓之曰:“鱼住滩,人住湾。”苗族村寨有一定格局,其中以雷公山麓清水江畔一带苗寨最为典型。寨脚一般有河,河上搭有板凳桥,河畔建有成群的水车和水碾。寨后有山,山上竹木葱茏,一派郁郁葱葱。有的苗寨建有形如牌楼或状如凉亭的木质寨门。虽曰“寨门”却无门板,不能关闭,其作用只是作为寨子内外的一种标志而已。苗寨辟有许多鱼塘,村民围绕鱼塘修建粮仓。苗寨民居力求坐向一致。苗俗认为,谁不如此于己不利。

苗族民居的建筑造型特色,强烈表现在苗岭山区的苗族民居上。其地民居,无论修在河边、山腰或山顶,几乎都是吊脚楼。一般四榀、三间、三层,不封闭。此类吊脚楼,多从山面绕廊进屋,楼梯架在房屋两侧。因此,屋面多为歇山顶。其地民居装修,多用杉木板。由于多是吊脚楼,楼底进深很浅,通常都不住人,因此很少装修。若要关牛关猪,即以木枋横装。二楼是全家活动的中心,楼面半虚半实。靠外为虚,上铺楼板,安床睡觉,设廊小憩;靠里为实,挖设火塘,垒砌炉灶,供生活起居用。

堂房位于二楼上。当地苗胞不设神龛,仅在堂屋东壁上钉块小木板,其上摆两个小酒杯,其旁挂两支小竹筒,逢年过节用以斟酒插香祭祖先。二楼大门门槛特高,据说如此财喜不易外溢,实则为了生活在吊脚楼上的幼儿的安全。门上连楹赫然是对威严的水牛角;腰门的上门斗也着意做成牛角形。村民认为,世界上水牛威力最大,老虎也斗不过它,有其把门,安然无恙。苗寨大门的装修也与众不同:上宽下窄。以为如此,利于财喜进屋。而房门正与此相反,以为如此,利于产妇分娩。

苗族民居在装修上的最大特点,是在吊脚楼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安装苗话叫“豆安息”的美人靠。由于苗族同胞多在依山傍水的山间河谷地带安家落户,其住房又是背山面水而立,故在美人靠上凭栏远眺,总能饱览赏心悦目的苗岭景色。

苗岭山区的苗族民居,室内装修别具一格。在吊脚楼二楼上,堂屋通常是空着的。两次间,在地面与楼板结合处,用木反隔成前后间。有的在堂屋东壁上,或东次间的板壁上设祖先灵位。许多人家,在板壁上贴有用白纸剪成的太阳、月亮与若干小山神图案,人们称之为“保爷”,神为禳灾祛祸之灵物。

苗族处处以东为上,缘于其祖由东向西迁徙的传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苗族迁移的历史遗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