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54:45
搬家记
  鄙人出生于山沟。祖父在县里当“教谕”,挣钱可能不少。在村里盖了里外院的“四合院”东西厢、左右“鹿顶”、南倒座,大门上挂一块匾,大门外左右“上马石”。东侧有大场院,植有竹子、梧桐,以为其诗集命名的根据。够“气派”的。
  进入“民国”,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往往在深夜来“绑票”,逃难钻入高粱地,提心吊胆,实在难受。伯父、父亲都在县里工作。我家不得不丢弃村里的大好宅院、迁居到县里。租了一间半房住下,和另一家共用一间厨房。五口人挤在一铺炕上。村里祖父经营半生的宅院,后来以“半卖半送”的方式给乡亲了。
  伯父的经济条件比我家强多了。即使在县里买一套四合院也没问题。可他宁可花大价钱租房住,就是不买房。有人就讥笑他不会过日子。
  可是1948年底,县城一夜之间解放了,国民党官员星夜逃到京城,有的辎重房产都不要了。伯父家没房产,损失最小。人们又佩服他“有眼光”。房产之累,显而易见!
  鄙人参加工作后,9个单身汉挤在一铺木板床上。盛夏之际,实在难受。过了一年,迁入4人间。结婚后,3户伙住一个单元,居室9平方米,颇为满意。只是做饭、如厕不大方便。
  过了3年,调到大西北Jy市。婴儿丢给爷奶。我俩先是各住独身,后住排子房伙单。夫妻能够团圆就心满意足了。
  又过了2年,接来儿子。为了逃荒,小单位又迁居到Jq县,儿子险些喂了狼。
  不久又迁居Xj。为了吃饱肚子,有一个窝,和老鼠杂居,也知足了。
  过了一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又返回Jy市。
  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革命”越来越激烈,情况不妙。果然,鄙人被揪闘了,即将被押送回原籍。……,我得利于“轻骑兵”主义,轻装回原籍了。
  几经波折,平反了。也算是“因祸得福”吧。没去深山里的黄金公司,一步一步进了大城市。说心里话:鄙人对于大西北很有感情:广阔无比,气候宜人,人际关系朴实。鄙人缺乏人脉,也只有听从命运的安排,安排在哪儿就在哪儿了。
  却说,鲁迅家在绍兴,1912年到北京任职。为了母子团聚,几年的积累买了一个宅院。又一年操劳装修,接来母亲,朱安来京;坚拒与朱安同房。1926年3-18惨案后,鲁迅写了一篇《纪念刘和珍君》,痛斥北洋军阀,遭到通缉。鲁迅急忙逃亡。宅院留给了周作人。
  抗战爆发后,北大教授多去大后方。周作人借口看守图书留在北大。窃以为他是舍不得这个大宅院,作了伪“教育总署督办”。实话说,他这个人并不坏,是几个有点良心的汉奸里遴选出来最好的一个。只就是这个“大宅院”为他埋下了大祸!
  却说,鄙人有一位同乡章某在京,常有来往,居住条件很好。女儿却与山沟里的奶奶感情特深,大学毕业后,她父亲本可以在本单位安插个工作。她不干,偏要回农村与奶奶同居。典型的农村宅院,四间正房,两间西厢。满院花、菜。一条大狗,好生厉害。她在30里远的县城里找到了正式工作,每天骑车或乘巴士上下班。看来十分乐逍遥,比“谢永强”还坚定。看来,北京的高楼单元,她不会回来享受了。
  我单位有一位吴女士,先人留下一处豪宅。因不适于现代居住,卖了。几位姑奶奶回来争着分钱,惹得老奶奶生了病。
  我单位还有一位屈先生,“房改买房”,房还没到手,3个儿子争执起来。屈先生一赌气,我干脆不买了。做得漂亮,免得了“华懋集团”的困扰。
  民间四句谚语之一,“财是惹祸根苗”!
  克鲁格教授说:人们欠子女什么?什么也不欠,只要教给他们如何做人就够了。这和《三字经》里说的“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不谋而合。
  却说,2010年3月7日上午,在北京会议中心的政协工商联界别讨论会上,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表示,黄孟复看来,“人人都有房”的观念十分可怕。高房价跟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没有关系,大学毕业生租40平米的房子结婚生子就挺有尊严。”
   如今有的媒体炒作得太厉害,动辄美国如何如何。有人估计:如果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全都达到美国,那就还需要七个地球。他们的“奢侈型消费”,别的国家断然不可以学!
  而且美国租房的也不少。以前有报道:美国有一位杂志社的编辑,租房住。45岁失业了,再难找到工作。妻子离婚了,孤身流浪街头,白天,把行李送到“寄存处”去捡破烂为生。
绝非人人都那么阔气。我国还在发展中,不可以有超乎实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