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14:01
这个题目看似容易,实则很难。说它容易,是因为冬去春来,人人经历,时令物象,信手拈来,敷衍成篇,不算难事;说它很难,是因为古今中外,咏春诗文,无计其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纵是名家、大家,想在这类题材上写出点新意来,谈何容易。
既然如此,让中小学生写出“新意”来,岂非强人所难?其实,取法其上,仅得其中,无论如何,标准的设定是不能降低的,因为那是你努力的方向。至于能达到何等境界,则是另一回事了。当然对“新意”的理解,也不是高不可攀。像《初春的灵魂》这篇,就有些属于自己的感受在里面,而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是十分宝贵的。
又见枝头吐新芽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厚朴分校七(7)班 操雨辰
冬天的积雪还没能够完全融化,不过,太阳到底还是出来了,这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欣慰。这些天,天上一直阴沉沉的,似乎要倒塌在头顶上似的,似乎连我自己的心情都要发霉了似的。
这不,太阳出来了,我一路奔跑到楼下,去沐浴久违的阳光,也晒晒自己的心情。不过,太阳出来了,可春天哪里有来?放眼望去,到处依然是光秃秃、灰蒙蒙的一片,地上也是枯黄枯黄的小草,几乎不堪一击,一折就断,脚踩在上面就“吱嘎”的一声脆响,吓得我差点跳了起来。
树下,是一堆枯萎的落叶,风一吹,沙沙地响着。我不忍心,也不敢去看树枝头,怕它带给我些许失望,它一定是空空如也,我想。
我竟真的没有去抬头看它,只是坐在树下的一把椅子上。煦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舒服极了,可我还是不免有些抑郁,除了苔藓,到处都看不到一点儿绿色,春天究竟还是没有来。
我又看了看去年见过几丛野花的地方,那里只有一丛枯草,不由得叹息了一阵。一点儿绿色也没看见,春天究竟还是没有来。
可就是那么一个说不出的偶然,我不经意地瞟了一眼,就一下子愣住了,树,吐出了嫩绿的新芽呢!
青色的嫩芽,让人碰都不敢碰上一下,似乎一碰就会有细嫩的汁液流淌出来,不一样,真的似乎不一样呢!树上那几星点缀的新绿,将成为日后那满树浓荫。
不敢看,我差一些就错过了这青色的美景,是的,差一些就错过了这青色的“希望”!
春天到底还是来了。
经过一个冬寒的桎梏,我又一次看见枝头吐出了新芽,尽管只是那么几星几点,但它们立即在我的心里化成了满树生机勃勃的浓荫!“春天,终于来了,枝头,又开始吐出嫩芽了,真好!我,没有错过它们啊!”我的心里唱开了。
我知道,我的心情也在这融融的初春时节——发芽了。
【点评】早春自冬天的尾巴开始,文章将特定时节的物象抓取得十分到位。一句“春天到底还是来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萌动
武汉大学二附小六(4)班 王晓恒
细水长流,晶莹的小溪流向远方,带去了许多向往大海的鱼儿,家门前的湖中,美丽的一颗颗小石头用太阳折射出的光,让自己的色彩为湖镶上了一条金边。
岸边的土房子也穿上了属于自己的红灰服,“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去完了这家,又去那几家,贪玩地每家都要去串串门。突然,听到了一种声音,清脆悦耳,又好似在说悄悄话,讲不完的秘密。“啾啾……”哦,原来是它——小鸟。它不停地飞上飞下,和同伴们说笑,又好奇地看着树洞里是否有什么东西。它黑黑的眸子,闪着欢乐、惊奇和萌动,春意的萌动。
小孩子们那红彤彤的脸蛋暖暖的,阳光照到他们身上,他们望向湖面,好像看到了什么在水中游着,那是——鱼,孩子们拿着木棍在水中晃着,然后再静下来看看湖,最后又嘻嘻哈哈打闹一团。
小鱼们在石缝里嬉戏,一会儿沉在水底静静地停在水草中,一会儿又浮出水面打个圈,留下一圈圈波纹再回到石头旁,小野鸭那一身灰色的毛在水边萌动着,它钻进水底,戏了戏水,又浮上来摇摇身子和尾巴,继续欣赏着岸边的风景。
一阵暖风吹来,唤醒了小树和那片草地。在树干的枝丫中,一个个“小绿苞”钻出来了,在“小绿苞”中有一片最小的小叶子,它在向到来的春天问好。在树下,一片绿色的草地,这里的小草们一个个胆小害怕,只敢伸出头来仰望世界,关注这个世界的奇妙,关注这个世界的春色。
盎然的春意随着春风驶向远方,也许在某一个地方,某一个角落,都会有春意萌动。
【点评】这里写的是田野的早春,活动其间的小孩、小鸟、小鱼,是小作者选取的春天最灵动的生物。
初春的灵魂
武昌长虹中学高二(10)班 何文倩
想了很久,到底什么是初春的灵魂,大概是鹅黄嫩绿的草吧,那憧憬着翠绿、追忆着枯黄的色彩,一直被视作初春的主色调。但那色彩过于温暖,过于明艳,似乎只适合出现在暮春时节的太阳下,伴着和风,伴着鸟语。然而,不管初春时节的中午多么温暖,多么容易让人想起盛夏,但一到傍晚,一到清晨,一到太阳下去的时候,它本质的凉就透出来了。初春那有些湿润,有些冰凉的气质,是只有雨能体会得淋漓尽致的。
“春雨沙沙,细如牛毛”,多么诗意的八个字啊,一经吐出,氤氲着湿润的记忆便如雨丝般拂面而来,仿佛只身漫步在静谧的原野,耳边是雨声沙沙,四周弥漫着泥土的气息,极细极柔的雨丝飘在脸上,清醒着肌肤,沁润心田。这便是初春打在我记忆中的烙印,幼时读过那么多经典,却唯独记得这不知名的一句,大概唯其质朴,唯其细致吧。稍大的时候,读到了韩愈的那首关于早春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虽然深受好评的是第二句,但我本人还是最爱第一句。那清新空灵的意境似乎把我拉入盛唐,让我梦回那繁华都城里最僻静的一条小巷,登上巷中的高楼,看小雨一点点将街道润湿,看柳条在雨雾中飘拂,看皇都的宫阙在烟霭中迷失。
初春大概就应是这般淡雅,这般清新,这般柔而不腻,冷而不寒。而能够传达这些的,也只有雨,初春的雨。
如今,依旧有雨,依旧是细如牛毛,但耳边只剩引擎的哄鸣声,夹杂着远处喧嚣的人声,空气中也只剩汽车尾气的味道。那坚硬的水泥建筑和柏油街区又怎会容得下雨丝的湿润,不等风起,路面早已了无痕迹。你看不见初春的雨了,它太细,太轻,无法填满水泥的欲望,触不动日益钝化的神经末梢。感受不到雨的城市没有春天,也没有四季。毕竟,它总是太过匆忙。
又到初春了,大概会下几场雨吧,下给那些在乎它的人,下在田野,下在城市有泥巴和树的地方。
【点评】唐诗宋词里的春天,是一番风景;现代都市里的初春,亦是一番风景,两两对照,便别有一番滋味了。
春天来了
广水市广水办事处三小六(1)班 崔赢
爷爷拖下了厚重的棉袄,脚步轻快了许多,喜滋滋地说:“春天来了,我要去郊游。”
小草从睡梦中醒来,悄悄钻出地面,伸出柔嫩的小手说:“春天来了,我要快快长大铺满大地。”
燕子像忠实的信使,在电线杆上站成五线谱,叽叽喳喳地说:“春天来了,我要捕捉害虫当好‘庄稼卫士’。”
柳树发出了嫩黄的新芽,婀娜多姿地跳着摇摆舞说:“春天来了。我要把河堤装扮得更加美丽。”
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飘舞,急不可待地想挣脱线的束缚,嚷嚷着:“春天来了,让我飞得更高更远吧!”
蓝天白云下,和煦的春风中,我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唱着歌儿:“春天来了,新学期开始了。我想快点见到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点评】冬去春来,万物萌动。文章摄取几个小小镜头,将盎然春意留住。
既要“善避”又要“善犯”
武汉洪山高中语文特级教师 吴平安
文贵出新,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无论你是描红作文的中小学生,还是多有造诣的文坛大家,对谁都一样,尽管各有不同的“新”法。因为陈陈相因,人云亦云的文章,谁都不爱看。可是就学生作文而言,了无新意的文章毕竟满眼皆是,而新意迭出的文章毕竟难得一见,却也是写作现状。如何才能突破这一瓶颈呢?
不妨听听古人在这方面的经验之谈。
清代小说评论家毛宗岗在点评《三国演义》时说过一句话:“作文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意思是说,写文章,以善于避开别人写过的题材为能耐,又以善于更新别人写过的题材(推陈出新)为能耐。比如以“春天”为题材,如果说,写“早春”已有中外诸多名篇在前,例如朱自清、川端康成等,后人很难逾越,便不妨绕开它,,在写“仲春”、“暮春”上动动脑筋,这就是所谓要善于“避”,这点容易理解;但倘若题材业已确定,比如这篇主题作文,已设定以“早春”为题,那就要努力推陈出新了,这就是所谓要善于“犯”,这点不好理解,为了说明问题,这里举个《高中语文课本助读》上的一篇课文《扛椽树》的例子。
所谓“扛椽树”,指的是陕北对柳树的叫法。我们知道,散文中的物象,一旦和认定主观情感结合,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了,我们通常称之为“意象”。意象一旦建立,便常常是固定不变的。比如柳树,自打《诗经》里有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佳句,柳树便被赋予了“缠绵”、“柔弱”的含义,而且因为“柳”“留”谐音,遂相沿成古人送别折柳的习俗,成为诗词中表达惜别、思念之情的常用不衰的意象了。不难看出,意象一旦“固定不变”“常用不衰”,便难以避免模式化、老套子的危险,很难再给人以新鲜度审美感受了。要想出新,自然不妨考虑改变一下意象,即将迥异于前人的思想感情赋予同一物象。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彻底颠覆了柳树的古典意象,扭转了积久的思维定势,从而一新读者耳目。此一柳非彼一柳,陕北的柳不同于京华的柳、江南的柳,因为有了客观物象的改变,才为作者大异于前人的主观情思,找到了一个准确的对应物,也就可以肆意挥洒对陕北柳的讴歌和赞美了。具体手法,也不外托物言志、象征比喻之类,醉翁之意不在酒,无非借树写人罢了。
大至于文章构思,小至于句式修辞,都有一个“善避”与“善犯”的问题,也就是“舍”与“取”的问题,请同学们细细琢磨一下。
《楚天都市报》作文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