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的悲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3:50:37
自:湘滨文学网
和朋友聊起中国历史的时候,心里总会有许多的感慨,一部部难以历数的王朝兴亡史,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渲染得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荒凉孤寂。兴盛时,宫阙万间,繁华万里;败落时,颓垣断壁,荒草凄迷。这两种相差甚远的景象,成了我国历史画卷中的一组奇趣组合。从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到李唐王朝的荣枯兴衰,从成吉思汗的铁骑袭卷大半个欧亚大陆,到清朝屈辱的遭受列强的蹂躏宰割,事实证明,历史总是在那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支配下蜿蜒而行,其中的繁华昌盛,衰败没落总是不断地因环循复,历史总是逃不开那种“盛极必衰”“月盈则亏”的命题,一个兴盛的王朝总是在欢欣鼓舞地热闹一阵子后无奈的归于寂寥,无论是多么雄武的开创者,都难以去维持一个王朝永恒的光明与兴盛,“万世”之美梦终会破碎,而最后来画上一个句点的,总是那些雄武开创者的懦弱无能的后代。有人说,这是封建王朝难以变更的定律,所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悲剧色彩。那么,这到底是怎样一条神秘莫测的定律呢?那些九五之尊们没有弄明白,那些封建卫道士们到死也还拖着一条长长的鞭子。后来人们在《红楼梦》中似乎找到了封建王朝没落的所有隐秘,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样,《红楼梦》也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没落的悲剧,也预示着封建社会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末世”,兴衰也不过是弹指挥间。《红楼梦》是我国文学的最高峰,而大清王朝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低谷,想不到政治与文艺的联系,却是如此之蹊跷。
然而用一部《红楼梦》来诠释封建王朝的荣枯兴衰,显然是不足以令人深信的。封建王朝之所以会走向覆灭,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一点上,史学家们早已为我们列举出了许多的凭据,在此我不再加以赘述。可是近日当我再一次阅读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我却发现封建王朝的败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便是亲人之间的自相残杀,这也是一个让普通人看来有背常理的原因,父子成仇,骨肉相残,亲情竟可以冷酷到任意杀伐的地步,想来令人不寒而栗。对威胁到自己皇位的亲人的赶尽杀绝,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代代统治者巩固其政权的普遍共识,想一想那些坐在龙椅上的人,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相容,他能在内心深处真正的容得下天下子民吗?有国方有家,但无家又何以真正成其国呢?亲情原本就是人的性情中不可泯灭的情感,可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之家,却极少能出现那种家庭祥和的场面,正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皇室之间此起彼伏的争斗,毫无情面的相互倾轧,早已离家的感觉很远很远,在普通人家看来,这几乎就是天方夜潭,好好的一家人,真的就没有一丝情感可讲吗?他们本可以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去享受人世间最大的富贵呀。很难让人相信,那些九五之尊们宁可亲宦官,亲外戚,亲奸佞小人,亲流氓无赖,却不能用一颗坦诚之心来亲自己的同胞兄弟,实在是莫大的悲哀。
说到骨肉相残,很多人都会想起曹丕曹植两兄弟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想想若不是曹植才高八斗,能在七步之内作出如此感人的一首诗,只怕早已是一命呜呼了。但是倘若把曹丕与曹植当作骨肉相残的典型,在我看来,却是有失偏颇的,曹丕最终还是没忍心对曹植痛下杀手,当他听完“七步诗”的时候,早已经是涕泪满衣裳了,终算不失文人的风范。在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做为文人的曹丕,仁慈在他的性情中还是占据着主导,如果他当真下了死决心要置自己的同胞兄弟为死地,并不是一篇小小的诗歌所能改变的。纵览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曹丕对曹植的态度还算相对宽松的,至少他保存了曹丕的性命,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他在保存曹植的性命的同时也保存了建安文学中较为光辉的一页。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其实曹植做为一位文学家的形象出现在历史的画卷中或许更为合适,他根本就无王者之风,也没有政治家纵横捭阖的气魄,他不见得会成为一位多么优秀的君王,可是他却成为了建安时期最为杰出的文人,就连一向自负的谢灵运也不得不叹服其才: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一斗。话虽说的狂妄,但不难看出,后世的文人对这位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落寞才子是何等的推崇,在一点上,他那“残暴”的哥哥,倒是帮了他的大忙。
或许有人在想起曹植的“七步诗”的时候,只会把它当作一段文坛的佳话,人们在倾慕陈思王才思敏捷的同时,早已经忘记了他那头上分明还悬着一把明晃晃的尖刀。平心而论,在中国历代的王朝中,骨肉同胞相残最为恶劣的朝代,在我看来,应该是唐朝。在这个朝代最为兴盛的时候,皇室的内部却有一段不堪听闻的溃乱历史。首先说一说唐太宗李世民。不可否认,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贤明君主,史家对他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明君”,他的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圣君形象几乎成为了千古帝王的楷模,最让人佩服的,他还憬悟出了“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一般人君所不能领悟到的帝王之道,或许即便是领悟到了,也不能像他那样身体力行,落到实处。此外,他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更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也加快了中国封建化的进程。唐初兴盛的政治气象,曾激起了多少文人士子追求功名的热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似乎也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青年俊才的心声。但是当你翻开中华历史画卷的时候,稍稍留一神,你便会发现即使像这样一个文治武功堪称卓绝的君王,在对待自己的骨肉同胞时,也是十分凶残的。玄武门之变,他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同胞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逼得高祖皇帝让位于他,这都姑且不论,可是既然他已经当上了皇帝,却还为何要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孩子,他的亲侄儿全部杀光呢?成大事者本应该不拘小节,但他大可将他的那些侄儿们发配到边疆,让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还能在这个世界上好好地体验一番,而他们也并不可能再威胁到他的皇位了,可是我们的太宗皇帝,却用最简单最残忍的方式解决了他所以为的后顾之忧,这样历史便也在他的人格结构上添上了暗淡的一笔。或许是太宗皇帝开了这样一个先河,接下来的几任统治者在对待亲人的态度都是十分残酷的。武则天为夺得皇后之位,亲手将自己两岁的女儿掐死,嫁祸给王皇后。后来为了让自己顺利的登上皇位,她又将自己的儿子逐一废黜,并杀害了长子李弘与次子李贤。当初她立下无字碑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后世的人们会在无字碑上面添上一笔:虎毒不食子,而卿何至于独食子乎?唐玄宗更是了不得,一日之内连杀三子,万没想到天底下竟会有如此心狠的父亲。想一想,一个王朝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持它的盛世繁华,天下大治,能长久吗?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就连后来唐王朝的叛将安碌山与史思明,也都是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中。到了肃宗,连自家兄弟也不相信了,竟开始宠信宦官,开了我国历史上宦官专权的先河。接下来的一百多年,宦官专权,朋党相争,藩镇割据,成为了唐王朝难以去除的顽疾,一个王朝刚刚才爬上封建社会的顶峰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王俊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卢荻秋”,面对唐王朝无可挽回的没落,最伤心最失落的还是那些胸怀抱负的文人士子,而皇室之间的相互倾轧,也成为了一个民族精神怆然的表征。太宗皇帝的千古江山最后沦落为了“四海为家”,当初他与他的同胞兄弟以性命相争,最后争得的也不过是一场空梦,不知道他与他们在地底下见了面,是否已经一笑泯恩仇呢?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潜的这句诗着实是写的高妙,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人做到了一点呢?桃园三结义的中刘关张做到了,水泊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做到了,他们的忠义之气至今还光耀着史册。历史总是把那些历代的统治者们捧为天宫玉兔,他们许是受了月光之寒,自然再也无福消受山林野兔的淳朴与率真,再也不能习惯人世最平凡的亲情。我时常想,假如慈禧太后能与光绪皇帝和平相处的话,中国在十九世纪还不至于会如此的被动挨打;我总以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当真有一颗包举宇内,立地成仁之心,文革时期的那些文化精英们还不至于遭受如此残酷的迫害。而到了我们当代,情感的“荒漠化”趋势愈演愈烈,亲情的疏离感也愈发显得明显,这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也关系到了一个民族的整体道德水平。所以,这是一个呼唤亲情回归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去重塑那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道德理念的时代。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们只是地球上的凡人,何必期盼着去做月宫的仙子呢?可知道,那偷了灵药跑去天宫的嫦娥,至今还坐在桂花树下流着眼泪,思念着后羿。少了亲情,她便会“高处不胜寒”,成了嫦娥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