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人的“郁闷”之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23:34
破解人的“郁闷”之迷

     每个时代都有流行的时尚,每个时代都有流行的语言。它们是历史在时光隧道中飞速前行时留下的深浅不一的擦痕。

    出于职业习惯,多年来我一直对社会上的“流行语”怀有浓厚兴趣。有些流行语转瞬即逝,迅速隐去了,比如世纪初的“千禧年”。回想从1999年底,无论是人们日常交往的口语里,还是媒体上,商场的橱窗,酒店的霓虹灯,甚至小贩的吆喝声里:“千禧年”、“千禧年啦!”、“千禧年啊!”······铺天盖地向我们涌来,但很快它就消失了,消失得人们再也不提它。还有一些流行语,不仅广为流传,而且长盛不衰,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文特征、精神特征,比如:郁闷。

    我注意这句流行语,竟然是从一个孩子,一个从不知愁滋味的小女孩口里。我住在深圳一幢高28层的公寓里,一天进电梯的时候,对面站着一个女孩叫晶晶。晶晶是个独生女,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众星捧月般地“供”着这么一个小公主。晶晶长得漂亮、聪慧,从小爱唱爱跳,兴趣广泛。几乎是她走到哪儿,哪儿就留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我从小看着她长大,因此我们之间没有生疏感。她抬头看了我一眼,却没有像往常那样,一边嘻嘻哈哈,一边叫一声“叔叔好!”。今天她那长长的睫毛低垂着,情绪不高。我问她:“晶晶,怎么啦?”没想到,她头也不抬地说了一句:“郁闷死啦!”

    2005年3月,《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结果“郁闷”以55.2%的投票率高居榜首。据说,“‘郁闷’一词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流行很久了。

    在此之前,2004年的“六一”儿童节当天,《南方都市报》也曾公布过一项少年儿童心理调查,结果显示:78%的孩子感到不开心,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也早早地学会了“郁闷”。

    2005年底,《北京娱乐信报》又公布了一项针对上班族的调查:62.28%的职场人工作着但“不快乐”……

    “郁闷”作为一种普遍情绪在全社会蔓延,“郁闷”作为一个频繁使用的流行语长盛不衰。

    是什么使现代中国人如此“郁闷”?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焦虑不安的时代。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我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激变:我们目睹了传统文化的一次次碎裂,我们经历了政治风云的瞬息万变,我们体验了国民经济的衰败与重建,最后,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被全球化浪潮裹挟着来到了“社会转型期”。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被推到了“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焦灼而迷茫地寻找着人生的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的社会表象是,对物质享乐的狂热追求与智性活动的急剧减少,人们因思维的程式化而失去了思考力,判断力,失去了个人的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换言之,在物质欲望的极度扩张中,人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对快乐的理解与感受也变得越来越褊狭。

    身处今天的现实社会,人们大概已经很难深刻地理解“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种孔子或颜回式的恬淡与怡然自得;更难以体会到“吾以无为诚乐矣”这种庄子式的清虚与超然。

    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作为本土人文思想支柱的儒、道两大学派所倡导的“快乐”理想均对人们的生活失去实际指导意义之后,现代中国人便自然而然地陷入了迷茫的“郁闷”。

    我们是不幸的。

    我们的传统文化既没有孕育出足以抚慰民族心灵的宗教信仰,也没有培育成理性面对现实的思辩传统。时至今日,面对令人“郁闷”的现实生活,我们既缺少自我救赎,又缺少理性思辨,只能任由“郁闷”像流行感冒一样互相传染,四处蔓延。当前的“郁闷”其实是一种历史性“郁闷”的延续。

    我们为什么郁闷?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都是人生的大疑惑,都需要人生的大智慧来解答。我相信,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各不同领域的人文学者都会从其研究角度出发,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我也深信,若想真正找到当代人“郁闷”的根由,就必须对人类的思想史,对人类力图摆脱郁闷或烦恼,寻找快乐的文明史进行全方位的追述与考察。当某种情绪演变为全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层共同存在的普遍现象的时候,既有现实的原因,也必然有历史的原因;它既是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问题,也肯定是宗教的、文化的、哲学的,甚是科学的问题。

    因此,我们又是幸运的。

    今天,我们拥有前人无法想象的广阔视野,可以把面临的困惑、疑问置放于人类智慧的宏大背景下进行综合考察。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融合的民族,融合别人的智慧,解决我们的问题,这是当代中国人必须珍视和不断发展的特长。

    过去百年间,由于西方文明的全面介入,我们不仅经历了社会环境与物质生活的剧变,也经历了思维方法与意识形态的替代与更新。

    西方文明为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理想坐标,也为习惯于自我封闭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思想之窗。哲学,便是我们透过这扇思想之窗看到的最新奇、最迷人,也最高深难解的一道风景。

    不管身处这个世界的东方还是西方,也不管属于哪个民族,全人类所面临的终极问题都是一样的。生老病死,是他们必须经历的生命过程;酸甜苦辣,是他们必定要品尝到的人生体验;喜怒哀乐,是他们必然会产生的心境和情绪。由此,苦难、“郁闷”或者快乐,便成了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而与之相关的一次次探问与思索,也就凝聚了人类共同的智慧。

    从表面上,来自遥远西方的哲学似乎与我们琐碎具体的日常生活无关,然而在事实上,它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至少,它也会为我们讨论快乐问题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思想纬度。

    哲学,特别是科学发达以后的哲学,开始理智地向我们提示人的真相,生命的真相。它可能无法使我们最终获得快乐,却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快乐,能帮助我们破解“郁闷”之谜!

    宗教,是依赖对上帝的信仰,来抚慰我们孤苦无助的心灵,哲学则是通过理智发现我们不幸的根由,通过思辨,努力寻找一种高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