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7:44:16
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等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秦宣  2010年02月21日09:32   来源:《前线》 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内容提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不绝于耳,赞同者有之,效仿者亦有之。相比较国外学者热炒“中国模式”,国内的媒体和学者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则显得比较谨慎。明晰“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更好地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模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僵化、不教条、不照搬、不固化,永葆“中国模式”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中国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并提出了“中国模式”这一概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模式”更是国际主流媒体关注的热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以及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凸现了“中国模式”的影响。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成果看,不同学者对“中国模式”概念的界定颇有差异,这种概念界定上的差异又进一步带来了理解上的差异。因此,在进一步讨论“中国模式”的过程中,有必要先对“中国模式”的内涵进行界定。

  一、“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到底是何时提出来的?

  在许多人看来,“中国模式”这个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于2004年提出来的。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雷默的一篇论文,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该文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或者“中国模式”。

  其实,在雷默提出“中国模式”之前,国外早就在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比如说1980年,日本季刊《现代经济》刊登了日本一桥大学石川滋、东京大学宇泽弘文、内田忠夫等人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文中多次使用“中国模式”的概念,他们把20世纪70年代的“毛泽东战略”称为“中国模式”。同年5月30日,前西德《时代》周报刊登罗斯·特里尔的一篇访华观感,题为“北京的粗暴刺耳的声音”,副标题为“‘中国模式’的结束”,该文谈到的中心问题是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大规模建设带来的问题。1984年12月,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广东沿海对外开放粗具规模之后,前苏联第一副总理阿尔希波夫来华访问。英国路透社记者撰写的新闻分析指出:“苏联批评中国经济改革但却对中国的成功感兴趣。”此篇新闻分析多次提到“中国模式”,其含义是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1985年6月,阿根廷《一周》杂志刊登对阿根廷众议院议长卡洛斯·普格列塞的采访记,普格列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人探索的是走现代化道路的综合方法。他认为,“中国已经抛弃了苏联模式,代之以中国模式”。

  1986年,南斯拉夫《战斗报》发表托·米利诺维奇的文章说:苏联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很感兴趣,并提出要研究“中国模式”。

  1987年8月19日,巴西学者在比较中巴两国技术模式优劣之后,在《商业新闻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自主发展技术堪为楷模。文章还提出,“中国模式应成为巴西的榜样”。

  1988年年底,法国《发展论坛报》发表《中国给外国投资者更多的保证》的文章,认为自邓小平宣布实行对外开放和经济现代化以来,“改革使中国模式逐渐变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中间模式”。

  1991年5月,前苏联尚未解体之前,一批有影响的苏联政治学家认为:苏联应进行接近于中国模式的经济改革,在经济上以“技术突破”为基础,在政治上建立一种“强硬的权威的”政治结构。

  1991年11月,已经失去执政地位的罗马尼亚共产党重新公开活动,并提出要在罗马尼亚采用中国模式。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之后,在国际范围内展开了关于“中国模式”的大讨论。1993年5月,《匈牙利新闻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模式”引起世界兴趣;7月,墨西哥《至上报》发表文章,认为古巴正在模仿中国,学习“中国模式”;9月,埃及《金字塔报》发表文章,盛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认为“中国模式”既不同于东欧模式,也不同于俄罗斯模式,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1】 【2】 【3】 【4】 【5】 

 

石泰峰:执政党推动法治进程

厉以宁:走出投资冲动的怪圈

樊纲:"新一轮繁荣期"的思考

迟福林:后危机时代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