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风险的策略(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4:16:16

前面这些例子说明,如何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策略来提高竞争中获胜的概率。这些策略选择并不会影响不确定性本身所导致的风险―不能降低风险,也没有考虑如何规避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还有很多措施可以降低风险、规避风险或者操纵风险获利。下面就是这样的例子。

风险混合: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应对风险的第一种重要方法是对风险进行混合。即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将不同的收入风险结合起来。

举个例子来说。你居住在一个小岛上,以种植为生,这是一个完全靠天吃饭的职业。这个小岛很奇怪,岛的东部和西部的天气刚好相反,东部是好(或坏)天气,则西部就会是坏(或好)天气。用专业术语来说,那就是岛的东西部天气是完全负相关的。

现在你要做出决定,将1千克小麦种子播种在东部还是西部。1千克种子若遭遇好天气,可产出100千克小麦;若遭遇坏天气,则颗粒无收。

考虑不对风险进行混合,即你只把种子播在东部或西部。结果很明显,无论你播种在东部还是西部,你的预期收成皆为100×+0×=50千克。但这50千克的预期收成具有很大的风险,因为你并不是得到确定的50千克,而是要么得到100千克,要么得到0千克(倘真如此你就捱不过日子了,风险确实大!)。或者说,你面临的结果具有很大的离散程度(离散程度越大,风险越高)。

现在考虑对风险进行混合。你的决定是将1千克小麦分为两份,分别播种在东部和西部,比如千克小麦种在东部,另外千克种在西部。你的预期收成将是多少呢?可以这样想:如果东部天气坏,则东部收成为0,但此时西部天气必然好,则西部收成50;如果东部天气好,则东部收成50,但此时西部天气必然坏,则西部收成0。也就是说,你这种对风险进行混合的策略,使得你总可以得到确定的50千克小麦,这50千克小麦收成没有任何风险(结果的离散程度为0)。因此,通过这样的风险混合,你的确在维持预期收成相同的情况下降低了风险。

当然,读者也可能会说,风险之所以降低也许是因为你假定了东部和西部的天气变化刚好是相反的(完全负相关),如果它们不完全相反,这个结论还可靠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妨放宽先前的假设,重新假设东部和西部的天气变化相互之间完全独立,即东部天气和西部天气没有任何联系。那么,先前的风险混合策略所得到的预期收成是多少呢?可以发现,你将面临的结果无非是以下四种:

东部好天气,西部坏天气:总收成50,概率(=×)。

东部好天气,西部好天气:总收成100,概率。

东部坏天气,西部坏天气:总收成0,概率。

东部坏天气,西部好天气:总收成50,概率。

你的预期收成仍是50千克(=50×+100×+0×+50×)。但是与没有混合风险的策略相比较,你现在至少有的概率会收成50千克;同时,获得100千克或0千克两种极端结果的概率,也从各自的下降到了。换句话说,现在你减少了极端结果发生的概率,而增加了中间结果发生的概率―这减小了结果的离散程度,风险因而也降低了。事实上,只要东部和西部的天气不完全正相关,则通过分散播种来降低收成风险就总是可行的。

风险混合,这一降低风险的原理,是许多现实的风险规避机制被人们采用的理论基础。可以类推,你现在要投入的不是小麦种子,而是股票投资,那么投资于几种价格走势不完全正相关的股票,就比投资于单一股票的风险要小。这一分散投资原则正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古代谚语“狡兔三窟”,也是同样的道理,将希望寄托在多个途径,比吊死在一棵树上的风险要低。同样,家庭、企业、国家有着多种经济来源和经济成分,比单一经济来源和经济成分面临的收入风险要低。城市之所以比农村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不仅因为城市具有更雄厚的经济实力,也与城市经济的多元化有关;农村经济常常局限于农业,因此抗风险能力不如城市。

风险交易:买进保险,卖出风险

风险交易,也可以降低风险,并提升交易双方的福利。

一种最简单的风险交易方式,是订立合同来转移或承担风险。譬如对于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稍加修改:你住在岛的东部,你的邻居住在岛的西部。你们每个人,天气好则收成为100千克,天气坏则颗粒无收。仍假设东部和西部的天气好坏刚好是相反的。那么,如果你们之间没有任何合同,则结果无非两种:

东部好天气,西部坏天气:你收成100,你的邻居收成0;概率。

东部坏天气,西部好天气:你收成0,你的邻居收成100;概率。

对于你们每个人,这样的结果风险都很大,每个人都有50%的概率收成为0而饿肚子。

如果你们订立这样一个合同:无论谁丰收(此时另一方必歉收),都将自己收成的一半即50千克赠送给对方。这样的一个合同实际上是双方混合了彼此的风险,效果与前面的风险混合是一样的。无论出现什么天气,总会有一方收成100,而另一方收成0,而在这样的合同下,丰收方会赠送歉收方50。也就是说,无论天气好坏,这样的合同确保了每个人得到确定的50千克。这样的合同降低了彼此的风险。或者说,每个人以丰收时的50千克小麦有条件地买下了一份保险,这个保险使得任何时候一定可以得到50千克小麦。

不过,上述合同也有其局限性。一个局限性是,等到结果出现后,丰收方可能会违约拒绝赠送小麦给歉收方。当然这个局限并不算严重,因为只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法律体制,确保合同得到实施就不算太困难。更严重的局限在于:如果西部的天气永远(或者大多时候)是好天气,那么你的邻居就不会与你订立这样一个混合风险的合同―是的,他本来毫无风险(或风险很低),凭什么要与你共同承担风险呢?

此时,是否还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可以想像,由于你(东部农民)面临巨大风险,因此如果有人帮助你承担一定的风险,但要求你对帮助承担风险者给予一定的补偿,若这补偿支付额度尚可承受,那么你大概是愿意付出这一补偿以激励对方帮助你分担风险的。而对于你的邻居(西部农民),假设他现在完全没有风险,可以确定地得到收成100,此时如果你支付的补偿足以刺激他帮你分担风险,那么他可能也是愿意的。这样,你们就可以订立一个合同,以某种价格(风险补偿)来交易一定数量的风险。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需要引入风险规避的概念。风险规避是一种厌恶风险而希望尽可能避开风险的心理态度。只有风险规避者,才愿意为了降低风险而支付交易价格。经济学中对风险规避态度的刻画是通过凹的效用函数来进行的。这里我们不需过多地纠缠于概念和术语,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满足凹性的效用函数,比如。这里,x是财富数量,u是对应的效用值。假设你和西部农民的效用函数都是如此,并且你们都追求更高的效用。从而我们可以计算,在没有风险交易合同时,你从小麦收成中获得的预期效用为:,即是说,如果你的收成为100,则获得效用为,此种情况的概率为;如果你的收成为0,则获得效用为,其概率也是。而综合起来,你的预期效用是5。同样,也可计算你的邻居在没有风险交易合同下的效用,因为他可得到确定的100,因此他的效用将是确定的:。

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是否存在一个可以成交的风险交易价格(风险补偿)区间。不妨先假设这个补偿区间是存在的,姑且假设该补偿也以小麦来衡量,而你们的风险交易合同签订如下条款:如果你丰收,则你补偿给你的邻居x千克小麦;如果你歉收,则你的邻居补偿给你y千克小麦。显然,若要让双方都同意这一条款,必须是双方都认为同意这一条款比不同意要好,也就是如下两个条件应该得到满足:

≥5

≤10

条件(C1)是说,你接受该条款的预期效用不低于不接受该条款的预期效用;条件(C2)是说,你的邻居接受该条款的预期效用不低于不接受该条款的预期效用。当两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合同是可以达成的。关键是,存在x和y值满足两个条件吗?求解两个不等式,的确可以发现,只要x和y满足如下条件,则(C1)、(C2)两个条件将同时成立:

≤y≤

上述条件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它无非刻画的是条件(C1)(C2)所形成的交集,即合约空间。如果绘制出其图形(见图2-3),则意味着(x,y)只能在阴影区域取值,这个阴影区域就是合同可以达成的区间。如果合同(x,y)所确定的点越往右下,即你的邻居要求的风险补偿x越高,而你要求的风险分担越少,则对你的邻居越有利;反之,(x,y)所确定的点越往左上,则对你越有利。不过我们在这里只想说明,的确存在使双方获益的风险交易合同达成的区间(阴影部分),至于在该区间哪个点上达成,那只是一个利益分割问题,要看谁更善于谈判了。如果是很多人在从事风险交易,那么将会由市场来决定一个风险交易价格,即确定一个利益分割点。这些交易的共同之处是,借由合理的价格,使风险少者减少风险多者的负担,以达到互利的效果。

作为一个特例,我们考虑达成合同的点(x,y) = (64,32),即合同规定:如果你丰收,则

图2-3 风险交易的合约区间

如果你明白了上述道理,就可以明白现实中大量的风险交易或保险购买行为。因为每个人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不一样,更能承受风险的人乐于向不能承受风险的人出售保险服务;而不能承受风险的人也乐于向更能承受风险的人购买保险服务。西部农民因为产量有保障,所以他更能承受风险,他就像保险公司一样,为你(东部农民)提供保险服务。现实中,保险公司比个人更能承受风险,所以它们向不能承受风险的个人出售保险,而个人也因为能够通过买入保险来转嫁个人难以承受的风险,而提高了自身的福利。

事实上,风险价格及风险市场的概念,正是现代经济中几乎所有的金融安排之基础。股票、债券以及其他诸如衍生品之类的复杂金融工具,都具有这样的功能:把风险分散给那些最愿意为风险收益承受代价的人们。许多人认为金融市场纯粹是冒险的一种形式,从某方面来看的确是,但风险越小的人越冒险,也许因为他们把风险分散了,所以他们可以尝试更冒险的企业计划,而金融市场也因风险交易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当然,这些市场也受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甚至直接欺骗的限制,所以不能完全做到风险分散。例如,公司的经理通常必须承担其决策的部分风险,通过持有公司股票或其他机制,让他们有努力为公司赚钱的动机。

利用风险

风险不一定是坏的。在某些场合,利用风险可以为个人带来好处。

一个利用风险的现实例子就是股票期权。它实际上是一种选择权,在一定期限内,持有股票期权的人有权利按照行权价格买入或卖出股票。很多公司激励高层管理者的一种手段就是给予他们一定数量的股票期权,而且现实中的股票期权基本上是买入期权,很少有卖出期权。

考虑高层管理者被授予股票期权,而将来行权日的行权价格为50元。现在有两种投资方案。一种方案比较稳健,它使得企业未来的股票价格在行权日各有50%的概率为80元或者40元。如果实施此方案,那么当股票价格为80元,高层管理者就可以行权从而每份股票获利80-50 = 30元;如果股票价格为40元,高层管理者就会放弃行权从而获利0元。所以,此方案下每份期权给高层管理者带来的预期价值就是×30+×0=15元。

另一种方案是高风险方案,它使得未来的行权日股票价格各有50%的概率为90元或10元。该方案下每份期权给高层管理者带来的预期价值就是×40+×0=20元。

显然,高层管理者会选择高风险方案,因为这样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大的预期收益。或者说,高层管理者采取冒险行为(利用风险)来提升自己的利益。当然,高风险方案可能对企业本身是有害的。比如在我们的例子中,稳健方案不仅风险更小,而且相应的企业股票预期价值为×80+

×30=55元,高于高风险方案相应的企业股票预期价值为×90+×10=50元。这就是管理层行为与股东利益冲突的地方。

利用风险的另一个例子是管理激励,比如业绩工资。一般来说,员工的业绩不仅受员工努力的影响,也会受到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这样,即使观察到员工的业绩,也不能准确判断员工是否努力。当观察到低业绩的时候,员工可以辩解是“运气”不好,是随机因素影响的结果,声称自己已经努力。如果企业承担全部风险,给予员工固定工资,那么员工就不会努力。如果按照业绩支付工资,实际上就是将部分风险转嫁到员工身上。然而,正是因为承担了风险,员工为了获得更高的预期报酬,就必须付出努力。

支付64千克小麦给你的邻居,如果你歉收,则你的邻居支付32千克小麦给你。可以计算,此时你的预期收益是 (100-64) + (32) = 34千克,虽然比不订合同时的预期收成50千克减少了,但由于转嫁了风险,你的预期效用变为,比不订合同的预期效用增加了-5 = 。同样,你的邻居接受合同后的预期收益是 (100 + 64) + (100-32) = 116,比合约前的预期收益增加了,不过由于他承担了风险,实际上其效用将有所折扣;尽管如此,由于补偿足够大,使得其预期效用为,比不订合同下的效用高出13-10 = 3。这说明,双方订立风险交易合同后,的确改进了双方的福利。

风险操纵: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环境

在很多情形下,人们也可以通过影响自己和他人所面临的风险来获得好处;这就是风险操纵,是针对风险的另一种形式的利用。

一般来说,在竞争中,我们总会见到强者宁愿选择稳健的策略,而弱者宁愿选择冒险的策略。这就是源于风险操纵:因为强者更愿意把竞争结果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所以他们选择更依靠能力的策略,尽量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干扰;而弱者更愿意把竞争结果建立在“运气”的基础上,他们深知凭借能力是难以获胜的,还不如选择高风险方案多得一点运气。“死马当做活马医”也是这个道理,反正已经濒临绝境,不如采取高风险方案,反而有可能绝处逢生。比如,网球技术很烂的你要挑战网球高手,选个风大的日子是不是对你更有利呢?

上述道理说明,越是能力弱的人,越应该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运气”的环境。我想起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格兰杰(Clive W. J. Granger)教授在获奖之后对记者的一番话。当时记者问他:“怎么样有助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格兰杰回答:“首先你要选择一所好的但不是顶尖的(good but not top)大学。”这个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学校不好,就缺乏做出优秀成果的平台;如果进入顶尖的学校,虽有平台,但是获得平台的机会就少得多(因为顶尖大学的高手太多了)。格兰杰从1974年就一直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这所学校在当时其实就是“好的但不是顶尖的”大学(现在它可以算是一流大学了,2007年UCSD在全美大学综合排名为第33名)。

所以个人在选择工作和职业的时候,应当考虑在成功机会和资源能力之间进行恰当的平衡。因为个人要谋求成功,固然与能力有关,也与机遇有关;选择更有利于匹配自己能力以获得更大胜算的环境,是追求个人成功的事业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环。

此外,在竞争中,一个人不仅可以在策略中操纵风险,更可以操纵与对手风险的相关性来获得好处。领先的选手会尽量选择更高的正相关:这样一来,无论他的运气好坏,对手的运气也会跟他一样,这样他就可以继续保持领先。相反,落后的选手会选择负相关。就像两人帆船竞赛的例子一样,落后者应选择与领先者不同的航道,而领先者应该顺着落后者的航道。 本章前面的“一个博弈论专家的教训”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巴里本来可以操纵赌博的风险,他只需要保持与那名女子完全相同的押注方式,使得自己与女子的风险完全相关,他就可以稳操胜券。可惜他选择了另外的押注方式,使得自己的风险与女子的风险相互独立,最终酿成了败局。

制造风险:哑弹战略

有时候,我们还可以创造出不确定性,来谋取好处。博弈论中的混合策略,就是典型的例子。譬如下面的经理和员工之间的监督博弈(图2-4):

这个博弈基于这样的假设:如果经理监督而员工努力,则双方都没有额外收益,标记各自赢利为0;经理监督而员工偷懒,则经理从员工处罚款1元,经理赢利记为1,员工赢利记为-1;如果经理不监督而员工努力,则经理节约监督成本1元记为其赢利,员工无额外收益其赢利记为0;经理不监督而员工偷懒,则相当于员工从经理处盗窃到1元,记经理赢利为-1,员工赢利为1。

努力 偷懒

经理 监督 0,0 1,-1

不监督 1,0 -1,1

图2-4 监督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没有纯策略均衡。经理监督则员工最好选择努力,而员工努力则经理最好就不要监督,但经理不监督则员工最好就偷懒,员工偷懒则经理最好还是监督―这是一个策略不断循环的情形,没有纯策略均衡。但是,它存在一个混合策略均衡,即经理以的概率选择监督,以的概率选择不监督;员工以2/3的概率选择努力,以1/3的概率选择偷懒。(不熟悉纳什均衡的读者,请参阅拙著《身边的博弈》。)

现在,我们假设企业对经理做出要求,即要求经理必须确保其员工不偷懒。为了保证经理愿意执行企业的要求,不妨假设企业一旦发现员工偷懒就会解雇经理。为了防止被解雇,经理就会试图让员工不能偷懒,但是不是意味着经理就一定要全力监督呢?经理全力监督固然可以令员工努力,但是经理会发现这样做不值得,因为在自己监督而员工努力这种状况下,经理始终只得到赢利0。聪明的经理会发现,他只要以x > 的概率监督,就足以使员工努力―因为此时员工努力的预期赢利为0,而偷懒的预期赢利为x (-1) + (1-x) (1) = 1-2x < 0,员工的最佳选择是始终努力。在这样的监督策略下,经理的预期赢利为x (0) + (1-x) (1) =1-x > 0,即经理的赢利状况比之全力监督时改善了。所以,经理不必全力监督,只需要以x > 的概率监督员工,就既可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又可以提升自己的福利。而给定经理并未完全监督但员工仍然努力,其原因在于经理的随机监督给员工造成了一种不确定性,当这种不确定性足够大(x > )时,员工宁愿选择一种保险方案―努力工作。经理通过人为制造出的风险激励了员工。

上述道理在很多监管领域都有运用。比如公司财务审计、劳动行政监察、环境保护监察等领域,完全监察的成本太高,但监管当局又试图阻止被监管对象的不法或违规行为,那么监管当局就可以通过随机检查的策略,配以高额的处罚,这样就有助于遏止不轨行为,而监察成本又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通过随机性向对手制造风险的思想,在军事领域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即“哑弹战略”。在战争当中,防空体系必须确保摧毁几乎100%的入侵导弹。对于进攻方而言,击败防空体系的一个办法就是用假导弹掩护真导弹。一枚假导弹的成本远远低于一枚真导弹。除非防守方的确可以100%地识别真导弹和假导弹,否则遭受导弹的重大损失将迫使其对真假导弹一视同仁地加以防卫。进攻方就能以更低的代价让对方的防空体系背上重负。

发射哑弹的做法最初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人们其实并非有意发射哑弹,而是由于导弹质量控制本身有问题。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如果可以生产一些哑弹随机发射出去,也有好处。正如麦克唐纳在《扑克、商业与战争的策略》(Strategy in Poker, Business and War)一书中写道:“销毁生产中的次品炮弹成本很高。有人就想到一个主意,说把生产出的哑弹随机发射过去。对方军官担负不起任凭一枚起爆弹落在自己阵地的风险,而且他也辨别不了哪些是不会爆炸的哑弹,面对真真假假的炮弹,他不敢大意,只好竭尽全力摧毁发射过来的每一枚炮弹。”

哑弹战略在军事以外的领域也有很多例子。譬如前面提到的监管问题,那些希望击败监管当局的人,也可以利用哑弹策略来提高监管当局的代价,使监管当局降低监督力度。

最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什么叫制造风险?随机性是可以制造出来的吗?如果是制造,那还叫随机的吗?3271918712,这是一串随机数字吗?178761115,是一串随机数字吗?这确实是通过随机数发生器给出的一串0~9的随机数字。如果我们来玩猜数的游戏,你在手中写下0~9之间的任意一个数字,我猜是几;你当然明白不能让你的数字有规律,因为我会识别规律然后战胜你。所以,你持有上述一串随机数字并按照这些数字出招应该是明智的。但这真的是随机的吗?如果你认为是,那么我想问的是,我获悉了你手中这串数字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会不会确定地赢你?所以,一串随机数字其实可能写不下来,一旦写下来,它就是确定的,不再是随机的了。随机性只体现在过程之中,一旦结果实现,则随机性也就丧失了。所谓的制造风险,或者制造随机性,其实只是说让对手不能识别你的规则。在密码传递中,为了防止敌人破译密码,一种好的方式就是随时换代码。一种常见的策略也许是,以一本书作为代码的底本,以页码、行、列标记为其对应字的代码,只要对手不知道是以哪本书作为底本,他就没法破译。但这仍不具有随机性。对手毕竟有可能获悉你用哪本书做底本。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哪本书做底本(比如每次都临时从一批书中随便抽取一本),那么对手要“猜”中就困难多了。所以,真正的随机选择,应该是连自己都不知道的选择。就像骗人一样,老说谎骗不了人,有规律地说谎也难以骗人;只有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在骗人,那才最具有欺骗性。

有些博弈中的胜负主要依靠“运气”,运用概率决策对此是有帮助的。

存在多个依次出现的被选物品或方案时,“等一等、看一看”常常是一个好的策略。

参加比赛,请避免作为前几个出场。

不要把个案或小样本的特征当做总体的特征。

对媒体公布的数据,请多加思考,它们有可能隐蔽了关键的背景信息。

对于抓阄这样的博弈,先抓或后抓对谁都不可能有优势,它是机会公平的。

在有些场合,竞争对手上场的顺序也会影响你成功的机会,所以要在赛前尽可能使对手的出场顺序对你有利。

在力量悬殊的三方角逐中,若你是弱者,则最佳的斗争策略是:当次强者和强者能力相差不大,就挑起次强者与强者的斗争,自己坐收渔利;当次强者远不及强者,则先帮助次强者共同对付强者,打倒强者后再与次强者拚命。

对付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对付风险的第二个有效方法是:出售风险,为风险买一份保险。

风险可以为我所用,策略性地利用风险也可获得好处。

成功取决于能力和运气,在能力不足的时候,就更要注重增加“运气”―选择一个有利于增加个人“运气”的环境很重要。

你还可以通过操纵自己的风险与对手的风险之相关性,来增加胜算。

有些场合,你可以制造出不确定性,让对手面临风险,增加你的竞争优势。([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