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龙抬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1:40:36
 3月17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
    二月二来源是为农耕服务的中国古代天文学。按其中的说法,二十八宿被用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同时用来判断季节。其中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龙角星便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因此称“龙抬头”。民间在这一天要耍龙灯、祭龙王,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也要用这一天的阴晴风雨预测年景。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尽可能不发出声响,以免惊动青龙,破坏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汲水以后,随走随倒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置于灰线圈内,然后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吕梁地区则习惯家家扫除房屋。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二月二这天,人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癨\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裸上身,身背冰凌、石磨等,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二月二这一天还有一件很重要、很让人舒服的事——理发。正月里不许理发(传说正月理发要死舅舅),熬到了 “二月二”,终于可以“龙抬头”了。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到了今天,许多节庆的民俗仪轨已经不在,禁忌也早没人遵守了。以农耕为主导的社会渐行渐远,是大多数民俗被人遗忘的根本原因。“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农耕时节到来的标志,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