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6:08:18

(一)临证思路与方法选介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赐人以法,不能赐人以巧”。一言以毕之,传道、授法是师之责、教之法,良法才能事半功倍,青出于兰而胜于兰。巧者,先天之质,与生俱来,聪颖睿智,悟性超人;法者,方法,后天之学,教育之功也。之所以讲《临证思路与方法》,旨在给人以启迪和仿效。只要教人以严谨的治学理念,良好的学习方法,遵而习之,久而熟之,熟能生巧嘛!巧之与人,令思路广开,悟性敏锐,则传道、授业、解惑事半功倍。学者学之,智者正之,我以获之,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不亦悦乎!

   我的治学理念是:“全面继承,重点突出,选准主题,注重文献理论整理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坚持四诊辨证,检验参考,把握辨证论治全过程。开拓思路,继承创新,学以致用,把成果落实到临床应用实践上来”。一句话,“出成果、出人才,”双赢。这是我多年学习、研究、实践中医的亲身体会和感悟。

   一、 理念形成,感悟深化。

     1、幼承家训,初入医门。自清代中晚期,族上从八世赵光甫创“东周万修堂拣选川广云贵道地药材老店”誉“术精雷桐,济世活人”之美名起,其弟光斗,“清?进士,品端学粹,循循善诱,一代儒医”;长子(九世)克文,“以医名世”;次子克念“学问渊博,文成一家,一代儒医”;其孙(十世)心纯“精岐黄,号神医焉”;十一世连壁、连城兄弟,“博学多识,舌耕一生,皆一代儒医”;十二世桂吾(我叔父),“内外妇儿术精”;直到十三世我这一代,连续六代,计15名中医。幼承家训,直接受爷、叔两代影响,使我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高中毕业就参加卫生工作,拜师院长袁志明学中医,初入医道之门。

    2、院校师承,合一功成。我1958年参加卫生工作,1960年调干到河南中医学院学医,师承全国名医张海岑研究员学习中医,每天上午侍诊,下午全班受课,学习全国中医院校统编(二版)教材,历经五年全日制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学习,于1965年本科毕业,准于出师。对这种院校与师承合一的新型教育方式,颇有感触,情有独钟。至此,由入门渐升堂矣。

    3、四次进修,全面提升。在工作期间又先后在河南卫生职工医学院“西医内科班”、河南中医学院“四大经典班”、南京中医药大学“全国温病师资班”、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全国中医文献研究班”进修,累计四年。使汇通中西、研究经典、文献整理、临床辨证,奠定了坚实基础。由升堂而又入室也。

    4、名言导航,激励奋进。《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直是我的座右铭。由我主编出版的《中医文献学辞典》中,有两位名人、名言特别值得一提:一为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白永波编审作序并题辞:“认真钻研中医药古籍文献和长期坚持临床实践,是名医成长的必由之路。”一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文献研究所余瀛鳌研究员序言:“所有中医药学科,欲取得专业的欣欣向荣,均须致力于该学科的文献研究,这样才有利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得较快的进展。”其核心含义是“继承才能创新”。我深有同感。警句名言,确能催人奋进,若身体力行,循序渐进,则后来亦可居上。

    5、临证实践,身体力行。在长期临证实践中,逐渐感悟深化,体验出一整套做学问的真谛:理论联系实际,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潜心钻研,身体力行,不断总结,笔耕不辍。主要在两个方面:①在临证方面强调:四诊合参、审因辨证、归纳病机、必有理论依据,并参考现代检验参数。把辨证论治真正落实到:审因辨证、据证立法、依法处方、灵活加减、剂型合宜、途径最优、煎服有法、饮食宜忌、调护有道、心理暗示等每一个环节,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对临床疗效都有直接影响。反复强化,习以为常,自然而然的深化、规范了“辨证论治”;②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注重临证实践与文献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因而学识经验俱长。

    从幼承家训、初入医门,到升堂入室、名言导航,加之实践感悟这五个阶段,确立了我的治学理念。正是遵循这种治学理念,从事中医药临床实践与文献理论研究工作近五十年。经“理论→实践→升华→再实践”,沿着反复、螺旋上升之路,勇往直前。回顾点滴感悟与收获,抛砖引玉,传承后学,以资学者。

    二、 固后天之本,防未病之先。我是研究脾胃病为主、兼容外感热病、中医急症及内外妇儿,人称“杂家”。我却不以为然,说杂不够准确,是“全面继承,重点突出”。全面是“基础”,凸出是“重点”,具辩证关系。没有“基础”就没有“重点”,就像没有金字塔的底座,就没有塔尖一样。盖脾胃是纳运之总司,升降之枢纽,气血之化源,中州之要地,元气之府也,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称后天之本。生理如此,病理关系同样密切,脾居中州,心肺肝肾分列四旁。《脾胃总论》云:“中州之病必殃四邻,四旁之疾必趋中州,”相互转易。军事名言亦曰:“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州、中原乃脾胃之别称,故李东垣重脾胃、据要地、益化源、充元气、固后天,目的有二:一养五脏六腑,此养生健体之道也;二提高机体免疫力,此未病先防之法也。故历代名医大家,无不重视脾胃,临床各科皆与脾胃有密切关系。具备了这个基础,就能运用自如,突出任何一个重点。是欲达某个专科、专病之巅的基础。故尔体会如下: 

    1、防治脾胃病,从娃娃抓起。临证常见脾胃病者,多有素体不健,也常有患者说:“听他妈说自幼脾胃消化就不好”。见多了,听多了,就由此联想防治脾胃病应从娃娃抓起。这是因小儿脾胃发育尚未完善,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喂养不当,虚弱的胃肠又受伤害,因而偏食、积滞、疳症、感冒等内伤外感疾病丛生。所以,民间谚语:“过了三冬三夏才算娃娃。”一言道破三岁之前小儿体弱多病之现状。若失治误治,更伤脾胃后天之本,延至成年乃至终生,脾胃病缠绵、留恋、反复,由此派生多种疾病。故“未病先防”首重脾胃,就得从娃娃抓起,顾护脾胃后天之本,即打好终身健康基础,正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此,研制了“疳积消”、“豫西薄饼”、“厌食脐贴”、“退热脐贴”、“退热擦剂”、“退热速肛注剂”、“婴儿全养糊”等儿科常用小制剂、食疗产品,用于儿科常见病防治,既便捷,又高效、速效,最适宜怕打针、难服药的小儿外治、食疗食养的用药特点。其中“婴儿全养糊”作为从六个月龄幼儿的添加食品,以广食性,不偏食,养胃气,固后天,益终生。实践证明,的确效验。这就是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从临证发现脾胃病多有与小儿自幼消化不良有关。由此产生预防脾胃病应从娃娃抓起的思路,也是从文献理论研究与临证实践结合的研究方法,优选外治、食疗之法,最大限度适宜小儿生理、病理、用药特点,以保护脾胃后天之本,研制出上述系列儿科制剂和食疗产品。

  2、讲饮食,护脾胃,全营养,保健康,促健美,益长寿。从脾胃生理病理和临证多系统、多病种,相互因果关系所见,进而认识到饮食与脾胃、健康、营养、健康、健美、长寿之关系至为密切。“民以食为天”,脾胃是消化吸收之重要脏腑,乃元气之府,气血之源,后天之本,是营养、健康的前提条件,更是健美、长寿必备基础。欲健美、长寿,除养生保健、体育锻炼外,必须具备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及良好心理素质。因而在占有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撰写《饮食?脾胃?营养?健康?健美?长寿》一文(收入《中医科普博览》第一期),阐述六者之内涵及其相互因果关系,有前因才有后果。乃“养生之道,治未病”之法,示人以规矩,防病于未然嘛!

   3、食疗食养,源远流长。常言:“药补不如食补、粥为天下第一补物。”近代名医任应秋治一大病初愈、腹胀不食、泄泻便溏、身困乏力、又屡为破气药伤,越治越重的外国友人。停药食粥,七日见轻;微药轻投,煮参苓白术散每日6克,分二次服,一月全愈。这是因为久病脾虚失运,元气不足,又为药伤。粥者令粘者愈粘,稠者愈稠,粘稠之性最能留恋于肠,益脾养胃,增食运化,以复元气而固后天之本。可见脾胃虚弱,宜食疗食养,待胃气来复,才能食消药布,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相得益彰,充分发挥食药之功。食疗始于唐代名医孙思邈,他因幼年体弱多病而习医,又以食疗食养之法而健康长寿。从亲身体验、细心研究、率先提出食疗、食养之法,成一代名医寿星,享年101岁。说明食疗食养固后之本,极为重要。此风渐长,唐?孟诜《食疗本草》、明?卢和《食物本草》、李东垣《东垣食物本草》、清?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等药食兼用本草著作先后闻世,大大丰富了食疗文化,促进了食疗养生保健方法发展。临证应用颇受大益,因而撰写《食疗坊》、《四季调补妙方?膏滋方论》;见报端有标题《粥为天下第一补物》的文章,真乃先知我也。而引发对粥更加重视,从文献研究到临证应用,相互印证,分析总结,积累经验。并参考《老老恒言》中之《粥谱》及其他相关资料而撰写《健脾养胃粥为先》、《汤?粥?羹·糊?茶》等食疗食养多种科普著述,皆食疗食养、未病先防之法也。这都是从临床感悟、引发思路、研究文献、落实于临床过程的总结、奋笔撰写的结果。

   4、上火分虚实,警惕有误区。民众常把口疮、口苦、口臭、牙痛、咽痛、便秘等集中在消化道的症状,称之为“上火”。多数人自购三黄片、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之类败火药治疗,或有可愈,或暂取一时之效,多数是屡治屡犯,久治不愈,甚至越治越坏。为什幺呢?这就是对上火认识的误区。火有虚实,实火好治,虚火难疗,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反复缠绵者,概为虚火。虚火又有阴虚火炎与气虚火不安位之别,前者滋阴则火降,后者补土则火伏。概由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不全所致。脾虚之源有二:李东垣《脾胃论》中有“补脾胃泻阴火。”之妙论:“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指明脾胃之气虚是阴火上乘之源。也就是说脾胃气伤,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阴火者,离位之相火,乃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这就是长期脾胃功能不好,消化不良,易于上火、多集中于消化道之根本原因。简而言之“饮食不消,谷气下流,阴火上乘”。意思是谷食不消,郁积胃肠,积而化热生火。治病必求于本,东垣立“补脾胃,泻阴火”之大法,我遵之以创“枳术消积丸”,消补兼施,和中导滞,佐以清热泻火、药食兼用之品,既与大法不悖,又有寓釜底抽薪、邪去正复之妙,忌用苦寒败胃、代之甘寒微苦食疗之物。常用于饮食劳倦致伤脾胃,阴火上乘或积热胃肠诸症,连服2~3天,效若桴鼓。盖积不消,热不除,脾不健,效不固,故立“消补兼施,消积导滞,佐以清热,忌用苦寒败胃”之法。为保护脾胃,我在临床中特别注意慎用三黄苦寒败胃之药,常用寻常之食疗药疗及药食兼用之品,既轻清胃肠积热(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之法,治未病之谓也),以免火毒之患,又健胃益脾、消食养阴而助消化,每获良效。综合资料,反博为约撰《上火?概念?误区?病因?病机?对策?预防》科普文章,收入《中医科普博览》。

   5、胃火亢盛,消谷善饥。临床常见咽痛、口臭、便秘、脉数、舌红、苔厚、舌体胖大、齿痕者,断曰:胃病也。患者当即反曰:“我的胃特好,吃的多,饿的快”。这是误区,岂不知过与不及都是病,能食不能消,食郁积,必化火,火克食,更能吃,多食更伤脾胃,恶性循环。正如《内经》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此反复,直至胃气衰败,功能紊乱。此乃胃强脾弱,强者邪火旺,而见咽痛、口臭、舌红、脉数、消谷善饥等胃火亢盛之象;弱者脾虚失运,聚湿生痰,而见舌体胖大、齿痕、舌苔厚腻等湿浊阻中之征,脾虚失运,食而不能消,痞满作矣。按已病防变,当首清胃火,以防火毒为患。胃火之因多为阴火上乘,故慎用芩连苦寒直折,宜用药食兼用、甘寒微苦、清而健胃、消积导滞之品。近(2008年3月13日)《郑州晚报》报道刘先生日吃20个烧饼、30个包子、10个馒头。不停的吃,不断的拉(泄泻)。吃的多,拉的多,食物穿肠过,累坏消化道。正谓“消谷善饥”、“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表现。善治之法,遵东垣之理:“补脾胃,泻阴火。”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盖胃强脾弱,当清胃火,补脾虚。注意兴利除弊,慎用苦寒败胃之药,优选甘寒微苦、药食兼用之品,蒲公英、淡竹茹、马齿苋、连翘是也,既清胃之邪火,又无苦寒害胃之弊,更有甘而补脾、微苦健胃之功。这是中医药独具特色优势。出于医理奥妙,经验丰富,药品齐全,回旋余地之大。真乃“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有误以为热即火,必当清,用苦寒;“二火”为炎,炎当消,必抗菌。可怜虚弱之脾胃,又被苦寒败胃之药重伤,犹如“伤口洒盐”、“屋漏偏遇连阴雨”,真乃雪上加霜、瘸腿又挨一棍,病岂能不加重么?此属胃强脾弱,当补脾胃,泻阴火。苦寒药败胃,消炎药刺激胃,皆干扰脾胃功能,岂不雪上加霜!切忌!切忌!我以“枳术消积丸”,消补兼施,积消郁热何由生?犹釜底抽薪;补虚固本防其变,余热清,火全泻。即“补脾胃,泻阴火”之法也。故消积、导滞、清热,皆不可少。正谓:“胃肠属腑,泻而不藏。”一通百通,邪去正复矣。

   6、久泻损元气,气虚血必瘀。近代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有久泻脾气大伤,气虚血必瘀之论。指明病因病机是:久泻元气大伤,无力帅血运行,各组织器官因缺血失养而有碍修复,缠绵不愈也。习以利水、收涩止泻者,罔效;清热燥湿者,无功;抗菌消炎者,更伤脾害胃,故久治不愈。他又说“补气活血”是治疗大法,重用黄芪、三七。至此,对李雅言老师用桃仁治久泻的疑虑顿消,恍然大悟。我治疗结肠炎的验方“结肠舒浓缩丸”,就是遵此理论组方。久泻如此,胃脘痛亦然,多由脾虚元气不足,而致血瘀气滞者,当然“久痛/病亦必瘀,”寒热错杂等多因素也同时存在,故治疗除理气化瘀,益气活血不能少,更需补气健脾以复元气,元气复则诸症除。“胃康宝胶囊”亦遵此组方,以求治其本,复其元,标本兼顾之法也。我研究、治疗脾胃病的这两个重要验方制剂,均遵脾胃学说之旨,以“气血立论”,标本兼顾,按君臣佐使、遣药组方、论析方义,使理法方药,丝丝如扣。用之临床,疗效显著。不仅限于胃脘痛、久泻者(溃疡性结肠炎),凡气虚血瘀、气滞血瘀之胃久痛、久泻、痛经、崩漏者均有效果,异病同治理也。

   7、便秘之症,慎用泻下。便秘有多种,虚秘者,气虚、阴伤兼有,多见老年中气不足,脾胃素虚之人。脾虚失运,胃肠蠕动无力,传化失司,糟粕久蓄结肠袋内,郁积化热、脱水成球、干如羊屎、艰涩难行者有之;或气虚阴亏、郁热内积,而胶粘不爽者有之;或中阳不健、寒凝气滞而胀满无便意者有之,均称便秘,当分虚、热、寒、滞之辨。本当补气健脾以复元气;清热导滞以通腑气;温脾通腑以复阳气,增强胃肠动力,促进胃肠蠕动,以治标本。切忌苦寒攻下,只图一时之效,更伤脾胃中气,形成恶性循环。但临床常见数服三黄、牛黄、黄连解毒片、果导、泻叶之类泻下,服即泻,量日增,效递减,久无用,病日重。由此恶性循环,终成顽症。有用四君合平胃散重用参术、枳术者,大补脾胃之中气, 以促转运之功,此正治也。我以通府宁浓缩丸为基本框架,消补兼施 ,辨证加减,量身定做,先以汤剂调理,好转后,辨证加减,临用小料加工制剂,方便快捷,针对性强,每获良效,终除顽疾,颇受欢迎。遵此大法,灵活权变,适用广泛。常治婴幼儿因脏腑娇嫩、胃肠发育尚未完善、积滞于中之便秘;老年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胃肠蠕动乏力之便秘;夫“四肢为诸阳之本,动则以阳生。”青少年及多静少动之白领阶层,因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升降失司之便秘。林林总总之便秘,贵在辨证施药,剂型合宜,服用有法。(详见《小方验方制剂应用?通腑宁浓缩丸》)

 8、胃阴亏,多厌食。有位风湿性关节炎住院患者,坐轮椅来诊。见呕吐、厌食,舌光红无苔,裂纹满布,舌脉瘀阻,脉弦细数。此气阴不足、胃阴亦亏之证。究其病因,久服抗风湿类药,胃气大伤,阴津耗竭,胃气上逆所致。凡治疗风湿类的中西药物,均对胃肠有不同程度刺激,治疗矛盾突出,风湿、类风湿患者,常有此见症。盖胃为燥土,喜润恶燥,胃润则降,胃和则降。故用沙参麦门冬汤、滋胃膏合芍药甘草汤加减,以甘酸化阴、益胃生津之法。令和润复,逆气降,呕止能食。继以内治,补气养血,健脾和胃,固本扶正;外治以祛风胜湿,舒筋通络,邪去正复。内服滋膏剂,善滋胃养阴,最易消化吸收;外以药浴疗法,改变为皮肤给药之最适途径,避免对胃肠刺激和酸碱消化液、肝脏首过效应对药效的降解,兴利除弊。即所谓:“王道霸道分内外,兴利除弊两分开。”这就是我力倡《现代药浴疗法》“内外结合治法”的原因。

   9、消谷善饥,四肢乏力。俗话说:“能吃不能干,不能算是好汉”。能吃,营养来源不乏,当有力能干。反不能干者,乏力也。力耗何方?经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又曰:“热则消谷善饥,寒则停滞痞满。”胃火亢盛,火克食更能吃,故消谷善饥;火为元气之贼,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壮火食气,气食少火,故少气乏力。临证常见:龈肿齿痛、口疮反复、脉数、舌红、口臭、食欲亢进、消谷善饥、狼吞虎咽、少气无力者,皆阴火也。阴火者,邪火也。故见上症。阴火之由,脾胃素虚,谷气不消而下流,肾之阴火上乘土位,诸症生焉。火克食更能吃,故消谷善饥;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恶性循环,直至胃气大败,后天之本毁矣。基础动摇,大厦将倾。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证情发展,愈加复杂。救驾良方,也东垣“补胃,泻阴火”之法治之。脾胃乃元气之府,元气足,则邪火退。            

           10、容颜不佳。当调脾胃。气色者,气血之和谐也。气为血之帅,帅血而行;血为气之母,携气循行,相辅相承,相互为用。气色白,血色赤;气为神,血为姿。气充血足,自然和颜悦色,神清气爽,丰腴光泽,靓丽有加,气色红润,白里透红,如帛裹朱,容光换发。此言道破容颜气色、姿色与气血之关系,这是内因。当然与气候、水土、环境也不无关系。但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脾胃乃元气之府、气血之化源,故营养均衡,脾胃和调,自然气血充足,容光换发,是内因在起决定因素。故有嬉言:“涂在脸上,不如吃到嘴里”。强调了内因之重要,健美之内涵。临证常见中青年妇女容颜不佳,气色萎黄,灰暗失泽,无靓丽之光;或有座疮;或眼袋黧黑者,当调脾胃,补气血、泻阴火,和阴阳,令生理平衡而无病矣。盖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是纳运之总司,升降之枢纽,气血之化源,元气之府也。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称后天之本。生理如此,病理关系同样密切。脾为中州,心肺肝肾分立四旁。《脾胃总论》云:“中州之病,必殃四邻,四旁之疾,必趋中州,”相互转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辨证鉴别:四旁之疾影响脾胃,还是脾胃自病。根据治病必求于本原则,先治其主病,次病自愈。如因脾虚失运,纳运失司,化源不足,而致气色失和,容颜不泽,月经失调、带症者,《千金》云:“五脏不和调于胃。”故脾胃和,则诸症除,开源堵漏、治本之法也。另有外治法:古之涂、今之膜,“珍珠面膜”是也,美白、祛斑、养颜、除痘为之功;痤疮之因,在于湿热蕴蒸,毛囊感染。肺合皮毛,脾主肌肉,脾胃失和,湿郁化热,蕴蒸肺胃,外出皮肉,毛囊感染,发为痤疮者。亦当内以健脾化湿,清热泻火,外以擦剂,清热消炎、活血化瘀、生肌敛疮、软坚化疤之为功,“麝珠消炎酊”是也。凸显“外科外治”、内外合治之优势、神功;眼袋黧黑、双目失神、面如土色者,亦脾肾之疾、劳倦之患也。盖眼胞属脾、主土、其色黄。肾主水,其色黑,胞黑为水来侮土。故当健脾培土以制水,五行之法、治本之策矣。脾胃乃后天之本,元气之府,气血生化之源。固本充元,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清本正源,源远流长,则“气血调和、百病不生”。抓住这个关键,调理脾胃自然气色重现,痤疮不见,当无黑眼圈之患。

       11、吐泻并作,邪干胃肠,徒手急救,无奈之举。中医能否急救成功?当代多有争议。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五千年的文明史,足以说明;近现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急救医学进入辉煌时期,不可否认。但科学总是向前发展的,但愿中西医有机、科学结合,中国的急救医学将更辉煌。我无奈之举,成功急救多例患者,足以证明中医急救方法之丰富、简捷易行、高效速效。 ①1963年暑假,返乡省亲,黎明乡邻小伙,赵法阳吐泻昏迷,邀我往视,见露宿院地席上,昏不知人,周围片片吐泻痕迹,席下亦有,明示夜卧露宿,受凉伤食,致吐泻交作之急性胃肠炎。急令家人速请乡医院来输液,同时用缝衣针刺金津、玉液、尺泽、内关、足三里诸穴,只见针孔,不见血流,挤压才出紫黑稠膏样血点点,足见脱水之重,循环障碍之险。并用“煤炭火淬生姜水”口服不能,只好撬开口,以棉醮水试滴入咽,初不知咽,良久微有吞咽动作,继以勺频频而服,吐泻均止,渐呻吟苏醒,就地取材,改用藿香紫苏生姜汤、绿豆汤、糖盐碱补液,交替频饮,三个多小时,进水6000ml左右,始排尿,足见失水之多。此时仍未请来乡卫生院医生,病人基本恢复如常,但觉身困乏力。嘱用粥养,乃至康复。又忆起邻居老太太,亦因急性吐泻脱水严重,致脑血拴形成,特记之以作警示。为医者本当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或创造条件,争分夺秒救急于倾刻。该小伙年轻力壮,头天下午摘了一车桃,准备次日进城洛阳,杂食生冷桃、饭后,因天热劳累,露宿院地,纳冷受凉,邪干胃肠,消化功能降低、紊乱,吐泻并作,脱水严重,急当止呕、止泻、补液,以纠正电解质失衡。徒手抢救,乃无奈之举。除针刺急救常法,更以伏龙肝补土安胃之性,合生姜温中散寒止呕之功,因紧急不便,速取煤火中炭火淬生姜水以代之,及时灌入,救急于倾刻,并就地取材:藿香、紫苏以和中理气,安胃畅中。再次证明时间就是生命,亦是中医传统急救法的再现。现代医学急救有很多优势,加之中医自暴自弃,不能借鉴创新等诸多因素,严重冲击了中医急救方法,使过去曾有的辉煌,今已大大萎缩。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学术界有多种看法:有自愧不如,有崇洋媚外,有怨天忧人,有乐于以此代彼等。1993年,我筹备附属医院中医急诊科,亲身体会多年,现代中医院急诊科,基本是按西医院急诊科配备,这显然是替代。国家为扭转局面,规定了几十种急诊科必备中成药,很有必要,但还很不够,应从文献整理挖掘古今急救方法和有效方药,继承创新,借“他山之石”,“攻我之玉”,创出诸多急救技术、给药途径、简便方法,筛选研发多种高效、速效、方便、快捷的中药制剂。有条件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就是说“能中不西”。符合好、快、省三原则。我在急诊科工作的几年中,针对常见多发外感热病的发热、咽喉肿痛主证,研发“柿霜含片”和“肛注退热速”等新制剂、新的给药途径,老少皆宜,尤受怕打针,难服药的小儿欢迎;“脐贴剂”治急性胃痛、小儿腹泻、厌食等;穴位拔火罐治喘咳;还有藿香正气水肛注,轻者立竿见影,极危重者缓解症状、赢得时间,以便输液。这仅是给药途径的改变。中医急救,内涵丰富,思路宽广,方法多种多样,要靠“有志者,事竟成”。继承创新中医急救新方法。②闪腰岔气,一针而愈。1965年省医疗队下乡支援麦收,一农民小伙弯腰持重突然闪腰岔气,腰弯侧斜,痛不可动。众人围观,遂针穿后溪至劳宫四穴,令咳而深呼吸,气行痛止,一如常人,众人哗然。③急救高龄吐泻案。2005年7月15日,省委电话说:“婶母吐泻甚剧”,告之曰:“先服藿香正气水,我马上即到”。十分钟后见到婶母神疲乏力、于坐便器上频频吐泻而不可离厕。神志尚清醒,自述难受,胃翻肠鸣。儿子、儿媳围侍两则,我随两手拇指掐其双内关穴,3分钟后,上壅之感减轻、未吐,令儿媳掐内关穴,我掐双足三里穴,5分钟后吐泻具止。移至卧室床上,一切较平静,再服藿香正气软胶囊3丸未吐,唯觉困乏入睡。紧接卫生所保健医生来输液(糖盐水、生脉针等)。吐泻未再发,晚饭索食,喝稀粥一大碗,胃肠舒适,安卧一夜。次日本当再常规补液,患者谢绝:“我已全愈,不必再输”。此案素体脾胃虚弱,年高多病,上午11点半,三人同食冰镇西瓜,两中年人如常,唯88岁老母,午饭未进,腹胀、吐泻并作。盖“胃喜为补”。胃喜温喜润。今空腹纳冷,脾胃强者,尚无大碍,虚弱则不堪重负。藿香正气水,功专和中正气,降逆止呕,芳化驱邪,以安中焦,从而纠其紊乱的胃肠功能。足三里、内关,解痉止痛,缓急宽中,调理胃肠功能。之所以补液、静滴生脉针,是以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益气强心增液,扶正固本,以防止并发症。或可称之谓:“中西医结合”。不能简单地中药十西药的机械结合,只要中西理论衔接,方法合宜,药剂对证,共助疗效,才是真正意义上“中西医结合”。此症显为寒冷邪气、物理因素所致,非细菌感染、生物化学因素之患,无需抗菌消炎之必要。这一点,中西医认识有分岐。西医以急性胃肠炎,坚持要用抗菌素;我则主张以调理胃肠功能,和中正气,以止


  吐泻、防脱水、电解质紊 乱、合并症出现为急务,结果证明这一点。

    12、复发性口腔炎,多责之胃肠。临证常见口腔溃疡,屡治屡犯,反复缠绵者,其病因病机多为脾胃虚弱,纳运失司,升降失常,谷气下流,阴火上乘所致。补脾胃,泻阴火,为治本之策,四君、六君、补中益气诸方为主,切忌苦寒直折、败胃之品,佐以甘凉微苦、药食兼用之蒲公英、马齿苋、芦根、连翘、栀子之类足矣。

    13、脾虚失运,痰湿瘀阻。症见身重、汗出,困倦乏力,渴而不欲饮,漱而不欲咽,舌质暗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厚腻,或白或黄,舌脉瘀阻,脉沉濡缓。多见于痞证、胃脘痛、泄泻、消化不良诸症。健脾和胃,大补元气为基础:湿热互结者,首当利湿,湿去热孤,清热尤易,可谓利湿清热、分而治之也;湿浊重者,佐以芳香醒脾、化浊利湿,尤不可缺,藿香、佩兰、苏梗、白寇仁、甘松之类是也;久病/痛/气虚血瘀之胃脘痛、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必佐活血、理气、消瘀之品,以改善微循环,促进病损组织细胞修复不可,制乳没、三棱、莪术、三七等均可;若肝经郁热吐吞酸、寒热错杂者,又当用等量佐金丸,以舒肝清热,制酸;寒湿阻遏、阳不化气行水者,又当佐姜桂以温阳化气而行水也。总之,气虚血瘀、脾虚失运、湿浊阻中诸证,皆以补气健脾为主,针对兼证,各施其法,主次分明,统酬兼顾,无不愈也。

    14、癌症术后/化疗/放疗,元气大伤,首调脾胃。临证常见癌症术后/化疗/放疗,元气大伤,表现为程度不同的虚损证:困倦乏力,纳少运迟,面色晄白,虚汗自出,闭经,六脉沉细无力,舌质光红、无苔,舌脉瘀阻,或舌质暗淡,舌体胖大、齿痕,舌苔薄白。证属元气大伤,气虚血瘀,化源不足,难易康复。癌症病机,本多正虚邪实,气滞血瘀,免疫力低下,气血瘀滞而致癥瘕积聚为患。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反而更伤元气,免疫、修复能力更加低下。乃治标未治本,治“病”未治“人”也!缺乏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盖脾胃者元气之府也。故当首调脾胃,大补元气,益气活血,固本复元,补气养血,改善循环,增强免疫、修复能力,每获良效。临证遇此甚多,我多采取三条措施:①食疗食养,少用补品。《千金方》云:“五脏不和调于胃,胃和则五脏安。”故当调脾胃、滋化源、复元气、扶正固本。先以糜粥养胃补脾益气,因“健脾养胃粥为先”、“粥为天下第一补物”、“食补胜于药补”。周总理派当代名医岳美中去桂林南溪山医院为越南阮良朋治疗。其人大病初愈,症见脘满纳少、痞胀嗳气、虚弱无力、大便溏泻、浮肿。曾屡用大剂量破气消胀之品不效。岳老诊罢提出三条意见:首先停西药;二什么药都不服,糜谷自养,以观动静;三一周后用资生丸(即参苓白术散去砂仁,加泽泻、山楂、麦芽、川黄连、藿香、白寇、芡实),改为煮散,每用6g,煎二次合一处,在午饭、晚饭后分服。七天后腹胀减轻,一月后消失,食增肿消,大便转调。回国后来信致谢,说完全好了。此例因脾胃虚弱,纳运失司,屡用破气,更伤元气,越虚越胀。停药减负,食养元复,轻药慢调,常法奇功也。足以证明食疗粥养,慢病轻药,待胃气来复,食消药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正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②慢病轻治原则,优选滋膏剂和煮散法。因慢病久拖,脾胃虚弱,不胜药力,当小量频服调养,以待胃气来复,正胜邪却。因滋膏剂口感甜润,易于吸收,为病后康复最佳剂型之一;煮散法萌芽于汉唐、盛行于两宋,现代名医蒲辅周极为推崇,李兴培教授大声疾呼:“应尽快推广煮散法”。我赞成并效法。辨证拟方,量体裁衣,针对性强,精制熬膏,或煮散,量病服药,多少合宜,最为贴切。“欲速则不达”嘛。不求速效,但求缓功。这是历代名医大家治疗慢性虚损证的经验之谈。③静养。在饮食调养、心理平衡、安静休息的前体下,加之扶正固本、益气活血法,2007年约治疗十多位这类病人,经1~3个月调理、治疗都康复了。

     15、慢病轻治,轻舟速行。许多慢性病,更多的是脾胃病,医患皆须理解“耐心”二字,急不得,欲速则不达矣。治当从缓,药当从轻、小量频服,免伤胃气,不求速效,但求缓功。正谓“王道无近功。”这是我败而求其师的收获。《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凡药食入胃所以能胜邪者,必赖胃气施布药力,始能……逐其邪。”也就是说靠脾胃吸收、输送、布施,药力才能直达病所,资其所需、去其所害。否则,上下不运行,表里不通达,或涌吐于上,或停蓄于中,或泻注于下,皆脾虚胃弱、不胜药力也。我曾用补气健脾药治脾胃虚弱、湿浊阻中者,反致泄泻、饱胀加剧。于是从相关文献理论找答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夫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历举益气法,无出东垣范围,俾清阳旋转,脾胃自强”。细绎补中益气汤之用量,参、芪、升、柴用量都很轻,一帖药不过10克左右。叶氏独创养胃阴法,治数年不复,不饥不纳,仅用麦冬3g、大麻仁5g、甘草3g、生白芍6g、蔗汁1杯。故徐灵胎赞曰:“独得真传”。岳美中说:“久病胃气本弱,又以旷日持久,尽管辨证、用药无误,但剂量太重,则不能取效,还可能因重伤胃气,反添枝蔓”。蒲辅周推崇煮散,善用玉屏风散(白术120g、炙黄耆75g、防风25g。研粗末,1日2次,每次仅用5g,文火煮10分钟,去渣顿服100ml,连用1月可愈)治频频伤风感冒者,效果很好。以其剂量小,易吸收,不伤胃,效果好,他喻之为“轻舟速行”。有人学得此方,以大剂量黄芪为君,改散作汤,服两三剂后,不但依然如故,反添胸闷、腹胀。蒲老告之“慢病轻治”之理,脾为肺之母,故玉屏风散是以白术为君,培土生金,虚则补其母也。反以黄芪为君,难免有壅塞之弊。纵观诸名医大家经验之谈,茅塞顿开,答案是剂量大、服不得法。当频而少服,1日3~4次为宜,免伤胃气,徐徐生效,待胃气来复,正胜邪却。从此明白了蒲老“慢病轻治”的道理与内涵。近与王希浩会诊一八旬老人,素有冠心病、瘿瘤等疑难杂证多多,近半年来虚汗淋漓,动则益甚,头晕、失眠、纳差、食少,脉缓而结,舌淡苔厚腻,舌体胖大,舌脉瘀阻。显属脾虚失运、痰湿瘀浊证。用健脾补气,化痰软坚方,煮散,每日12克,头煎文火密闭煮6分钟,二煎煮10分钟,滤渣,分早晚餐前温服,共服42天。7日后虚汗止,1月后瘿肿软、小,口腔软腭肿大渐消,吞咽、呼吸顺畅、无碍。饮食消化、睡眠正常,体力增强。再次证明:慢病轻治、微药轻投,免伤胃气,粥养食疗,待胃气来复,才能食化药布,药藉食力,食助药威,充分发挥治疗功效。

    16、胃脘痛。胃脘痛,有九种,明虚实、辨轻重、论气血、分新久。新病多实易治,久病多虚难疗,实不尽然。实指邪气实,不外风寒、生冷、肝郁、气滞、血瘀、伤食、虫积等因素所致之气机郁滞证,治以温中散寒、疏肝理气、调畅气机、消食导滞,通则不痛矣;虚指脾虚、气虚、阴虚、正气之不足,但亦因气虚血瘀之虚实夹杂者,久痛(病)必瘀,故久病虚实夹杂不少见,至于难疗,也当活看,只要正确辨证施治,治以补气健脾、温中固肾、益气活血、改善循环,会逐步根除。我最得意之验方制剂“胃康宝胶囊”体现了治疗胃脘痛的基本学术理念。针对脾气不足,而以芪术补气健脾为君;气滞血瘀而痛作,以甘松、三七等理气活瘀则痛止;久病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以恩师海岑吴萸连,舒肝清热、清上暖下,既祛中土之寒,又清木郁之热,则吞酸嘈杂除矣;久病脾肾、气血俱虚,以紫河车血肉有情之品大补之,合全方共奏补气、健脾、益肾、活血、消瘀之功,以扶正祛邪,改善循环,促进修复,终达康复之目的,难疗之疾,不难矣。

     17、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急救方法。专指胃及十二指肠溃病、糜烂出血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大出血。我举三个例案:①1989年秋,我临时支援老区技术扶贫开发,在中豫老区门诊部值班,郊区广武农村一男中学生,呕血黑便三天,由熟人用汽车送来,面色苍黄失神,休克血压,仍在呕血,病情危笃。我强调无条件急救,当即要他送大医院,他说已在大医院治疗三天,连血都未止住,特来找你,今天死活都不走了。看来他“不讲理”了。时间就是生命,于是风险抢救,静滴止血针剂、生脉针、输全血,口服花蕊石散加三七粉、大黄粉与山药粥混匀。以缓解因禁食三天、胃空蠕动加快不利止血,有别于西医禁食止血。第二天未呕吐,仍黑便,一周后大便转黄,以粥养之,欠账一千多,又带胃康宝而走,谁叫是熟人哪!。此时才知在某医院治疗三天无显效,欠账5000元,无奈来此,由亲戚带来找我一试。②1976年我还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工作,周口一干部,四年间上消化道出血6次,间隔越来越短,入院后胃镜发现十二指肠球炎并出血。以口服花蕊石散加三七粉、大黄粉与山药粥混匀内服止血。三天后黑便转黄,一周后潜血阴性。出院服汤剂和溃疡散(胃康宝胶囊前身)月余痊愈。③2006年我坐诊河南名医馆,濮阳市,田道新,男55岁,7年间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10次,间隔越来越短,病情越来越重,出血量多,连续数日,多次休克。最近一次(2005年11月19日胃镜:重度糜烂性胃炎并出血)出血止住后,于2006年3月17日来诊,症见胃脘刺痛,面黄黑瘦,神疲乏力,脉细弦涩,舌质紫暗、瘀斑,舌体胖大、齿痕,舌苔垢腻。舌脉迂曲瘀阻、脉络紊乱、布满舌下。证属气虚血瘀出血。久病/痛必瘀,气虚血瘀,脾虚失运,湿浊阻遏,血行不畅,淤溢脉外。故有“见血莫止血”,之论。不能重踏鲧治水“以堵为法”的复辄,应改用夏禹治水“以疏为法”。医学上叫“通因通用”,关键病机是血瘀阻络,当化瘀疏通,血行脉中,循环顺畅,则妄行之血止矣。正谓生大黄粉止血之理:既化瘀又止血。不过此例患者,屡屡出血,气随血脱,元气大虚,失于统摄之权,不敢鲁蛮活瘀,故在补气健脾,以固统摄之权,重以三七粉消瘀止血,事半功倍,安全有效,始终服用胃康宝胶囊,正合治疗大法。三个月胃脘舒适,精神好转;半年功夫,脉缓有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舌脉不瘀,诸症全消,溃疡愈合,饮食增加,体重恢复,面色红润,观查两年未再复发。               

     三、炮制精品,应用体会。所谓小方,专指历代名医经验结晶之单方、对方、三味组成,具配伍功能的小方。在恩师张海岑左金丸等验方应用体会、启发下,总结收集历代医家小方应用经验,发现凡方中芳香、名贵、细品研碎另包,皆为另煎、另炖、烊化、冲服、先煎、后下之用法。其目的都是为节省资源,提高疗效,服用便捷。如《炮炙大法》说:“凡用砂仁、豆蔻、丁香皆须打碎,迟后入药。”受此启发,按临床需要,用药习惯,选取其中凡具配伍优势的小方、芳香挥发、传统冲服、名贵细品、参胶蒸炖、味苦难服、热敏、有毒、剌激、腐蚀性药物,结合现代科技,遵古炮制,精心制成丸、散、膏、丹、颗粒、胶囊以及酊、贴、膜等内服、外用制剂,名曰:“炮制精品”。作为汤剂辨证配伍加减的单元材料,免煎随汤剂吞服或外用。其优点:①免除汤剂在煎煮过程中的损耗和不便,部分免煎吞服;②服用便捷;③服量减少,节省资源,降低成本;④减毒增效;⑤免于苦口;⑥便于内外合治;⑦满足某些不便/愿服汤剂者,可依据辨证论治原则,利用“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优选配伍一两种/两三种合服,弥补中成药局限与不足;⑧辨证应用中成药与其自由配伍,弥补了中成药制剂在辨证应用方面的缺憾和不足。这一切都大大方便中医药的临床应用,节省资源,方便患者,凸显中医药辨证论治用药特色。曾建议、并得到院长赞同与支持,指示推广应用。我著述《小方验方制剂应用》突出小方炮制精品配伍特色,代表了我临证用药经验。

     四、脾胃病系列制剂,辨证配伍应用经验。在长期临证用药体会中,为满足临证需要、方便快捷、高效速效、节省资源、有利配伍、突显中医特色用药,我注重积累经验,升华理论,严谨辨证,详论方解,创制验方制剂,逐渐形成以脾胃病为主的系列制剂。如何辨证应用与汤剂配伍、与炮制精品配伍、相互配伍?分述如下:

    1、与汤剂配伍应用。汤剂最具灵活权变特点,故为中医临证常用剂型。汉唐始以煮散形式,两宋合法盛行,明清饮片入煎,皆去渣取汤服。间以丸散膏丹成药配伍或单用,汤成之比约为7:3,这是古代用药风格习惯。现代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改变了以往用药习惯,汤成之比倒过来了。现代生产面市中成药已达4000余种,虽有诸多问题,也算与时俱进,方便快捷。但成药应用不尽如愿,不够普及,缺乏规范,不利辨证加减,为此我于2003年编著出版《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的辨证应用》。同时也感到中成药在辨证加减配伍应用方面的局限和缺憾。加之恩师张海岑小方制剂的启发,产生小方制剂研究应用课题。便从单方、对方、三味小方及名方、验方文献中寻觅优选良方,结合临证经验体会,编撰《小方验方制剂应用?制剂篇》,后又续编《应用篇》、《医案篇》。合为《小方验方制剂应用》。全释了小方验方制剂应用。现举几个例证说明。①胃脘痛。初诊除辨证应用汤剂作整体调理外,配伍胃康宝胶囊1日3次,1次4丸,每饭后1个半小时温开水送服。a、若肝经郁热吐吞酸者,加佐金丸10g,酸过多,还可配伍瓦甘、乌贝散各5g随汤剂吞服;b、若合并肠易激综合症、脾虚湿阻溏泻者,当配伍六和正气浓缩丸,1日3次,1次6g,饭前温开水送服;c、胃与肠病常相关,若合并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者,当配伍结肠舒浓缩丸,1日2次,1次6g,早晚两次饭前温开水送服,并用怀山鸡子黄粥食疗;d、若暂有食积伤胃、饱胀、嗳腐、食臭者,临时加服枳术消积丸,1次6~9g,1日2~3次,三两天即止,仍照常治疗;e、若脾胃虚寒或一时饮冷纳凉胃痛者,临时加服理中丸/良附丸,痛止停药。②便秘。初诊除辨证应用汤剂作整体调理外,当配伍通腑宁浓缩丸,1次10~20丸,每晚饭前服,多饮水。定时服药,定时排便,形成良性周期。可根据病程长短、便秘程度、粪便软硬质地,量病服药,随病轻而减量,有服4~5丸而大便通畅者,乃至停药痊愈。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初诊除辨证应用汤剂作整体调理外,当首配伍结肠舒浓缩丸、怀山药鸡子黄粥、参芪怀山粥、田七怀山粥等食疗方。A、若脾虚湿浊阻中,可配伍六和正气浓缩丸,1次6g,随汤吞服,以健脾化湿。久郁浊垢难除加大槟丸,以行气利水剃湿。湿浊去,脾胃健,元气复,病自愈,乃固本之策。B、恢复期,可单服结肠舒、山药粥成药食疗巩固。

   2、与中成药、小方制剂配伍应用。慢性病需慢病轻治、久治,汤剂麻烦,成药方便,配伍得当,事半功倍。现举例说明:①慢性泄泻。久泻伤元气,脾虚失运,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痞满泄泻作矣。惟参苓白术散最为合宜。若脾虚湿阻,舌苔厚腻者配伍六和正气丸;消化不良者加三仙丸。②肠易激综合征。徐称过敏性肠炎,多因脾胃虚弱,免疫功能低下,每因饮冷纳凉、生冷杂投、饮食失节、风寒外袭,即速肠鸣、腹痛、急于大便,或便溏量多、或水泻如注,一泻了之。即服藿香正气、六和正气丸,以和中正气、芳香化浊,吐泻立止,为正治之法。以藿香正气水最为效速、价廉、难服、首选,其片、丸、胶囊次之。若素体脾虚失运,湿浊阻中,当选六和正气丸,以燥湿健脾、和中正气、芳香化浊,祛邪固本,才能巩固疗效。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首选结肠舒浓缩丸,1次6g,1日2次,空服米饮送服,并加山药鸡子黄粥食疗。若脾虚湿阻,可配伍六和正气浓缩丸。1次6~9g,1日3次,饭前服。若合并胃脘痛,则配伍胃康胶囊,1次4丸,1日3次,饭后1个半小时服。

    3、与炮制精品配伍。 ①胃脘痛。首选胃康胶囊。若肝经郁热吐吞酸重者,加佐金丸,1次3g,1日3次;若脾虚湿阻者,配伍苍苓丸或六和正气丸,1次6g,1日3次,饭前服;若合并结肠炎者,配伍四神丸或结肠舒浓缩丸,1次6克,1日2~3次,饭前服。②痞证。首选痞胀消颗粒,若湿重者,加苍苓丸,或配伍六和正气丸;胀甚者,加大槟榔丸,以行气导滞;若食滞者,配伍枳术消积丸或加曲麦丸、三仙丸均可。

    五、积临证经验、创实用良方。验方是如何创出来的?它是基于理论的指导、经验的积累、君臣佐使组方、方义的解析、论治的叠加、实践的检验、反复的修订、突出的疗效、主治的范围、资料的收集、不断的完善、多方综合的结果。仅就与脾胃病相关系列验方制剂为主,举例说明:

     1、通腑宁浓缩丸。鉴于便秘是常见多发病,尤以中老年为多,危害严重,治愈不易。要解决问题,就得遵循“胃肠属腑,泻而不藏。”的中医脏腑理论和汉代养生学家王充的“要长生,肠常清。”、“要想不死,肠中无滓。”的养生观。从古今相关文献理论及治疗经验中寻求依据,设计方案,组方遣药,方义优选剂型、工艺,精心制剂(浓缩三层分消肠溶缓释剂),反复验证、修改,十年磨一剑。腑气应常通,脏腑才安宁,故名“通腑宁浓缩丸”。

     2、保和消积丸。胃肠属腑,泄而不藏,胃主受纳磨谷,脾主运化吸收。若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饮冷纳凉,肥甘厚味,烟酒无度,胃气受伤,久而积滞。欲消积导滞,保和力逊,承气太过,消积有偏,唯枳术消补兼备。以上诸方,按君臣佐使重新综合,精制为丸,消积导滞,清热益阴,和胃宽中,消补兼施。保和者,不偏不倚,以保护胃气之冲和、协调之力,有益而无弊;消积者,消积导滞,祛邪为主;扶正者,积滞郁而必化热生火,“火与元气不两立。”故以甘苦寒品,清热泻火保其阴,更有术苓健脾和胃固其本。名曰:“保和消积丸”。临床应用得当,每用辄效,可谓助消化常备良药矣!

     3、六和正气浓缩丸。脾为湿土之脏,喜燥恶湿。湿邪无论湿淫外袭,或由脾虚失运而内生,皆同类相求,湿困脾阳,湿浊阻中。脾胃不和,六腑何安?《千金》云:“五脏不和调于胃,胃和五脏安。”故取《局方》之六和丸以和六腑;正气水以和中正气、芳香化湿解表,最为速效高效,可谓“立竿见影”。但缺点是健脾固本不足,又因气味辛烈,多不接受。故综合二方,更加二术,优选浓缩回收工艺,精制为丸,名曰:“六和正气浓缩丸”。六和者,和六腑也;正气者,匡正脾胃之气而拒诸邪之袭,以和谐脏腑。既能和中正气,又可芳化解表,更能燥湿健脾,以固后天之本。脾胃为六腑之总司,诸药匡正脾胃以拒诸邪而平调之。无论新病固疾,凡吐泻、饱胀、嗳气、便溏、腹痛、舌淡、苔厚腻者,皆能应手取效、祛邪固本。是脾胃病配伍常用系列制剂之一,方便、节省、高效、速效、安全、固本,又无辛烈难服之弊,家庭四季常备之良药也。

     4、结肠舒浓缩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脾肾俱虚,元气大伤,气虚血瘀,自我修复能力极低、免疫功能低下的难治性顽症。故反复缠绵,呈慢性进行性消耗性变化。治疗甚为棘手。遵循近代名医张锡纯“久泻伤元气,气虚血必瘀,治应补气活血。”原则和李雅言老师“治久泻用活血药”的经验,结合临证体会,拟订益气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治则,按君臣佐使组方。前者固其根本;后者改善微循环,以扶正祛邪,促使修复病变组织细胞,恢复脏腑功能。方名之由,其病变在结肠,药能匡正脾胃之功能,温中健脾,益气活血,补肾填精,止痛止血,消肿愈疡,痛苦除而何有不舒之理乎?优选提取浓缩工艺制丸,故曰:结肠舒浓缩丸。这是个复杂慢长的系统工程,必须辨证、分步、有序综合疗法,不求速效,但求缓功。故用“怀山鸡子黄粥”、“结肠舒浓缩丸”、“胃康宝”等验方制剂与汤剂辨证配伍,有序辨治,正复邪去,康复如初。夫“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故以食疗食养为先,以粥养胃气,尤以参芪粥、怀山鸡子黄粥、面穗鸡蛋粥最佳,取其药藉食力,食助药威,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待胃气来复,生命有望,病何愁不愈!

   5、疳积消颗粒。根据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气血未充、易虚易实的生理病理特点可知,虚者脾胃,实者积滞。新安的猪肝散、禹州的羊肝散、郑州的消积散等儿科名方,各有侧重及传奇故事。据《新安县志》记载:新安的猪肝散是云南宝昌县乔志明先生,于明代进京途经新安县,病倒旅店,店主王家殷侍康复,酬以秘方良药猪肝散。王家世代配制施舍,活人无数;禹州的羊肝散。是我于1976年在鸿昌乡带学生实习时,卫生院李院长介绍的当地祖传秘方。以上三方,综合分析比较,筛选鸡肝等多种动物药材为主、按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原则、精心炮制、颗粒制剂。为什么以动物药材为主?因这类药材含丰富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尤以鸡肝含锌最多,有利小儿生长发育,合全方能健脾开胃,增进食欲,消积化疳。其颗粒剂者,独具流动性,取量准确;尚具“散剂”速崩解、易吸收特点;且最适宜小儿消化系疾病用药剂型。故名曰:“疳积消颗粒”。虚者常与“婴儿全养糊”配伍,以广食性、不偏食、养胃健脾,滋肾健脑,固先后天之根本,奠定一生健康之基础;积者,食积、奶积、积滞之谓,疳积尤重,伤阴耗液、四肢干瘦、唯腹独大,前者邪去正自复,“新曲片”可也;后者当扶正祛邪,“疳积消颗粒”最为合适。总之,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气血未充、易虚易实。更当小心辨证,消补兼施,切忌虚虚实实之弊。这是儿科消化系疾病治疗原则和常用疗法。已选入《养儿经》。

    6、滋胃膏。常云:补中升阳遵东垣,养阴益胃法天士。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健则清阳升,胃和则浊阴降,二气均分,升降有序,是谓常矣!反之,浊气在上则生撑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泻。胃为燥土,喜润而恶燥,润则降。无论外感热病伤阴,或是久病伤津耗液,或抗菌消炎、抗风湿药伤胃,均可致胃阴大伤,胃液分泌不足,干涸而不濡,厌食而呕恶,痞满而作胀,嗳逆而频作,舌红脉弦细,咽喉口干燥。急当甘酸化阴,滋养生津,切忌苦寒败胃,苦燥伤阴。以滋胃清肝饮、沙参麦门冬汤、芍药甘草汤三方化裁加减,重调君臣佐使组方,用蜂蜜合剂收膏。以甘酸化阴,滋胃生津,燥土得润,浊气降而清阳升,升降有序,纳运复常,厌食、痞满何由不消之理乎?故名曰:“滋胃膏”。服之胃得润而浊气降,脾气健而清阳升,升降有序,痞满自消,亦阴生阳长、正复邪去、阴平阳秘之功也。

    7、胃康宝胶囊。胃脘痛,不外虚实两端,虚者脾胃气虚为多,气虚则血必瘀,故治以补气健脾、益气活血之法,芪术紫河车是也,即能扶正祛邪;实者肝气郁滞、气滞血瘀、寒热邪气之有余,治当理气活瘀、舒肝解郁,佐以清热,甘松、三七、乳没、吴萸连是也,专攻寒热虚实错杂之难症。遵此组方,君臣佐使有别,配伍巧妙,升降有序,共奏益气健脾,温胃降逆,活血消瘀之功。胃病多多,不外虚实两端,大概元气虚者为多,为久,邪气实者多杂,多变,本方益气健脾复其元气;温胃降逆、活血消瘀祛其邪,正复邪去、胃府自然安康。故名曰:“胃康宝胶囊”。剂型初为散,“散者,散也”,崩解弥散最快,起效最速,极适宜胃肠病。后改为胶囊,亦具散之优点,更有防止芳香挥发、服用方便之长。此为常规定型产品。亦有变通,少数不便或畏惧服胶囊者,改为浓缩丸,名曰:“胃康宝浓缩丸”。此方作院内制剂应用四十余年,几经调整完善,1993年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攻关项目。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洮南制药厂合作开发三类新药,如期于1996年完成省级初评,上报卫生部,因企业改制,无力继续资助而停止。实为可惜。

    8、解酒醒酲颗粒。河南省卫生厅已批准备案,豫卫食字〔2006年〕第009号。伴随中华文明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为文人雅士、亲朋好友、商贾社交、增添雅兴、加深印象、烘托气氛、终成大业,不可或缺。但过而成灾、酗酒为害。随改革开放,社交巨增,风气欠良,此举暴涨,酒风不佳,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临床多见三高症、脂肪肝、肝硬化、瘾君百态等弊端,与过度饮酒不无关系。由此而伤及胃肠、引起诸多脾胃病者更为多见。因此,引起我对酒积为害致病的思考而决心兴利除弊,设法防治。从《圣济总录》三盅酒、到《脾胃论》葛花醒酲汤以及古今医药文献相关资料,综合归类分析,参考民间验方,按君臣佐使组方,以现代工艺制剂,名曰:“解酒醒酲颗粒”。颗粒剂者,易崩解、好吸收,方便速效。醉酒,乃酒毒伤及神志,损害脏腑,轻则脏腑功能受损,重则组织细胞破坏,甚至酒精中毒,一命呜呼。解酒,乃解其酒毒也,以发汗利尿,上下分消,促其排泄。酲者,乃酒醉之轻者或初醒时,仍迷迷糊糊、步履蹒跚、困倦乏力的状态。醒酲之意,在于继续清解促醒,解除迷糊困倦之状。应用二十余年,几经改进,疗效甚著。近被一家公司开发面市,远销境外。

    9、理气活血丹。我在诊治脾胃病时,往往涉及痛经、带症等妇科病。用胃康宝治疗胃痛的同时痛经也好了。由此思路研发“理气活血丹”专治气滞血瘀之痛经症。经云:“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凡气血郁滞之患,首要调气,气顺则血和。又云:“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脾胃乃元气之府,水谷之海,气血之化源,与女子经带胎产不无关系。随考查《女科经纶》、《竹林寺女科》等,优选香附子、凌霄花、玫瑰花等调经要药组方,气顺则血活,何患痛经之症!故名曰:“理气活血丹”。这也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触类旁通而解决问题思路与方法之再现。

    10、痞胀消颗粒。有形积滞,属实宜消;无形痞满,为虚难疗。《经》云:“诸湿胀满皆属于脾。”脾健则清升而浊降,胃和则浊降而清气升,升降有序,二气均分,气机调畅,痞胀之何由生?故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促进胃肠蠕动,忌用泻药攻下,免重伤脾胃,是治疗痞满之大法、专家论证的共识。依法组方,精制颗粒,名曰:“痞胀消颗粒”。痞胀之病因病机是脾虚失运,升降失常,本方主以健脾和胃,治之根本,痞胀自消,故名。作为小料制剂的基本框架加减配制,应用于临床,消痞散满效果良好,方便、速效、节省。正符合慢病轻治原则,适宜上班族、快节奏生活的用药方式,医患双方皆大欢喜,深有体会。

    11、胃蒸丸。这是家传秘方,家叔赵桂吾行医60余年的经验结晶之一。授余如何辨药、炮制、制丸、应用、禁忌、解法等,一一认真,不得半点马虎。四十多年临床应用感悟,以温中散寒、理气活血、调气宽中之功,详论方解,再作调整,改进工艺,更加精制、微量、安全、方便、高效、速效。为消化系疾病、急症胃脘痛又添良药,尤其适宜妇女产后大虚,补之不当,饮食不节,生冷杂投,寒热失宜,损伤脾胃,气虚血瘀,消化不良,泻利频作,积滞胃痛,饱胀嗳气,面黄肌瘦,骨蒸潮热,月经不调等症,俗称“月家疾”。因而适宜广大城乡大众,常备良药也。叔父行医豫、陕六十年,誉为“名医良药”。药名之意,疏于请教,成为不解之迷。考《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有“腐熟”之功。古人认为小儿在体格、脏腑、智能发育过程阶段的“发热现象”称之为“变蒸”。蒸者成熟、进展、完善、腐熟、消化之谓也。可见“蒸”有腐熟、消化、吸收之意。本方药具温中散寒、理气活血、调气宽中之功,祛邪以扶正,令胃气恢复,重建消化吸收之功能。故名胃蒸丸。简而言之,治胃病之药也。可乎?

    12、消炎酊。临证常见皮肤挫伤、金伤、感染、毛囊炎、痤疮、疖肿、术后刀口感染、疮疡久不收口等,急当止血、止痛、消炎、收敛、生肌处理,但缺少理想的外用中药制剂。为满足临床和家庭常备需要,从查阅外科文献和制剂技术,博采众家、吸纳吴氏经验,综合组方、制剂,既能止血止痛,预防感染,救急于顷刻;又俱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收敛生肌之功。满足外科多种肿痛疮疡处理。此多种功能概称消炎。酊者,剂也,外涂外敷极为方便。故名曰:“消炎酊”。应用十分方便、特效。故又称“特效定痛生肌液”。尤其对青春痤疮特效,有不留疤痕、色素沉着之优点。

    13、唇膏。唇炎是秋冬春三季多发病、常见病,小儿尤多,青少年也不少,成人偶见。其症见口唇又干又红,热辣痒痛,喜用舌舔,越舔越干裂脱皮,口周紫暗。虽曰小病,痛苦而又失美观。医家苦于方少,病家苦于难疗。这又是一个难题,极待解决。究其病因,秋冬干燥寒冷,春又多风,小儿快速生长,代谢旺盛,偏食厌食,营养不良,气津大伤,维生素C、B2缺乏,更加干燥皲裂。其病机是气阴两虚,燥热内生,风邪外袭,感染所致。仿《幼科金针》紫归油、《疡医大全》紫草膏,回忆师授家传,结合临证体会,加减组方制剂,反复验证,不断完善,其色红艳丽,故名曰:“唇膏”。紫草凉血解毒,活血消肿。麻油润燥生肌,血竭甘咸行瘀止痛,敛疮生肌。当归养血活血。黄腊生肌收膏而成。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凡血热毒瘀,外发肿痛、唇炎、溃疡、病毒性疱疹、皲裂燥痒、皮肤癞癣、老年瘙痒、小儿胎毒疥癣、两眉生疮及遍身斑状赤肿硬块瘙痒、水火烫伤、痔疮肿痛均有较好疗效。

    14、上海疔药。系上海朱家秘方。朱暇婶母侄女来郑省亲,与我同行,人亲行更亲,交谈切磋,她介绍此祖传疡科秘方。如法炮制,试用果神。此亦博采众方,特记。

    15、鼻炎环贴。鼻炎常见多发又无良策之难症。知难而进,必有良法妙方。从文献研究到临床总结,博采众长,选方择药,综合组方,详论方解,取辛夷花、禹白芷、川芎、紫草、冰片、细辛等,提取挥发油,加辅型剂,精制滴鼻液。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创新发明外治新剂型,名曰“鼻炎环贴”。环贴材质柔软,置入双鼻腔前庭,既不碍通气,又能涵蓄药液,每4~6小时滴药一次,以续药力。屡试辄效,轻松治愈鼻炎。凡鼻腔热毒、肿痛、溃烂、结痂、鼻塞、流涕者,均可用之。

    16、覆脐袋。河南省卫生厅已批准备案,豫卫用字〔2004年〕第005号。临床常见老年、小儿因脾胃虚弱,健运无力而里虚生寒,辄因饮冷纳凉而致胃肠功能紊乱,即发腹痛、痞满、吐泻并作。久而由脾及肾,火不生土,脾肾虚寒。针对病机,借鉴民间老人、小儿都佩载兜肚原理,把温中暖胃、芳香透里、醒脾开胃中药粗末作填充料,装入夹层布袋,纵横行纳以固之。临床应用广泛,尤对肠易激综合征效若桴鼓,凡中焦虚寒而发诸症,皆可辅助治疗。患者反馈疗效优于“神功元气袋”,价格特便宜。

    17、含化柿霜糖。柿霜糖是我在急诊科时,所见急慢咽炎、口疮、口臭甚多,因而萌发研制含化柿霜糖念头。针对咽喉为肺之关、胃之门,肺胃之燥热火毒,上熏蒸关门,下汲肾水,阴亏火旺,循经上行至咽喉,其红肿干痛何患无穷!故重用河南特产荥阳柿霜糖,配伍专清肺胃、甘苦寒凉、下气降火、药食兼用、喉科妙品之萝卜樱等,忌用苦寒败胃之药,与郑州食品厂合作制成“含化柿霜糖”。高效速效,简捷方便,颇受欢迎,论文刊于《浙江中医杂志》。被《文献文摘?喉科》收录。是“口洁爽含片”的前身。

    18、青果含片。河南省卫生厅已批准备案,豫卫食字〔2006年〕第0013号。含片之优势是缓消渐解,徐徐给药,直达病所。既由粘膜吸收内治之奥理,又有敷疮收敛外治之捷效,内外合功,故为口腔、咽喉、食管疾病的最适宜给药途径和剂型。青果含片就是在这种思路支配下研制的。主治口疮、咽喉炎、食管炎。之后,临床凡遇食管癌、霉菌性食管炎、食管失弛缓症等疑难顽症,皆仿此给药方法,辨证拟方、制剂给药,直达病所,以求内外合功,屡见奇效。探索规律、奥秘,总结升华,以利再创新方。这就是沿着实践→发现→探索→总结→升华→创新→发展的科研崎岖之路,勤奋向前,则可有望收获。否则,希望都没有。在科研、做学问上,几乎无捷径可走,无便宜可占,俗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此之谓也。

    19、决明乌萝茶。河南省卫生厅已批准备案,豫卫食字〔2006年〕第0014号。这也是个食品,适宜成人积滞化热、口臭、龈肿、便秘的食疗方法。盖胃肠属腑,泻而不藏,通畅为功,食积气滞有余为患。朱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故降气即降火。不必苦寒直折,而败胃气,遴选甘寒微苦、下气宽中、消积导滞、药食兼用之蒲公英、萝卜籽、萝卜樱、决明子、何首乌、马齿苋之类是也。腑气通畅,气降火消,犹釜底抽薪,胃气无伤,食疗最好。正符合“处处要保护好胃气”的原则。都说药物是双刃剑,食疗则不然,有益而无弊。

    20、感冒擦(浴)剂  河南省卫生厅已批准备案,豫卫用字〔2004年〕第004号。明?吴昆《医方考》中有“接汗法”,盖寒冷之季,腠理闭密,汗不易泄而表症不解者。故内外结合,相互为用,使腠理通、汗易出而表症解也,故名“接汗法”。受此启发,又联想民间婴幼儿感冒用葱姜水擦浴疗法,简捷方便,安全速效。以及在急诊科工作期间,大量高热患者尤以小儿高热惊搐时用物理降温法,试想中药擦浴退热,更突显中医特色。于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制剂工艺,结合临证经验,综合组方,遴选桂枝、紫苏、生姜、羌活等,蒸馏提取挥发油、滤液制成擦剂,外涂接汗可退热,故名退热擦剂。经“现代药浴疗法”作感冒浴剂试验,发热恶寒、身痛、骨节疼痛者,浴而汗出热退,轻松舒服,真乃一汗了之。避风静养,并汤饮调理,不日痊愈。另辟蹊径,并为脐疗,制成退热脐贴,婴幼儿尤宜。“一药三法”皆外治也。作外感发热之疗法,往往事半功倍。因而启发我重温清?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深究其理,广试其法,恍然明白,内外治法之有机结合,是对某些疑难症提高疗效、避免副作用的好方法,意义之重,方法之多,范围之广,潜力之大,值得深入研发,再创外治法之辉煌,彰显中医之特色。

    21、山药鸡子黄粥。此名方出自近代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慢性腹泻的食疗佳品,我用之甚多,加味组方制成颗粒,更为方便效捷。据久病多虚、多瘀、气虚血瘀之理,更加参、芪、莲子、芡实、三七、山楂、红糖等,以增补气健脾、助火生土、益气活血、养阴敛涩之功。此亦继承创新之例也。临证用于脾胃虚弱、消化吸收障碍之泄泻、尤其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之面黄肌瘦、食入即便、犹穿肠而过,甚至腹痛即泻、下坠、脓血便者,作食疗食养,效果明显。大病初愈、疗养康复,亦是理想食疗食养佳品。

    22、婴儿全养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说某个区域的自然环境、饮食习惯,风土人情,造就了自幼生长在那里人们的一切,包括方言文化、饮食习惯、胃肠习性与功能等,终生都不易改变。因此,不失时机及早培养婴幼儿的饮食习惯和脾胃习性、消化吸收功能,以固先后天之本,防未病之先。从而避免小儿偏食、厌食、疳积等脾胃消化障碍性疾病发生。盖小儿脏腑清灵,“先入为主”,母乳优先,六个月龄时需添加谷类饮食,以培养胃气与饮食习性,逐渐过渡,使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吃什幺?最科学。《内经》云:“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故饮食应全而不偏,科学搭配。因婴幼儿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首先补脾养胃益肾,以先天补后天,火生土也,大壮中州后天之本。怀山药,药食兼用,性味甘平,作用缓和,补气养阴,补而不滞,且能健脾,滋而不腻,又能利湿,滑润之中,又兼收涩止泻,故《本经》列为补肺气,健脾胃,益肾命之上品。现代研究表明:山药中富含皂甙、粘液质、淀粉、氨基酸、糖蛋白、维生素C等20多种营养保健成分,对人体有特殊保健作用,山药中还富含消化酶,能促进蛋白质、淀粉的化学分解消化,营养丰富,最易消化吸收,尤有固涩大肠之功。本方取其补气健脾,益肺养阴,固肾命之功,极符合婴幼儿脾胃生理特点,以平补脾胃,营养健身,故为之君。小麦甘凉,皮凉而面甘,入心脾肾经,养心,益肾,除热,止渴,宁神,功专补脾养胃,益阴润燥。《本草备要》云;“面粉甘温,补虚养气,助五脏,厚肠胃。”是北方国民谷类主食。大米甘平,入脾胃经,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煮粥养胃厚肠,炒汤益胃除湿,为五谷之长,素为南方国民之主食,如今南北皆宜。小米,五粟之一,粒细易舂、色黄者是也,甘咸微寒,煮粥香美,益气养肾为之功,治胃热消渴者良。玉米即玉蜀黍,甘平无毒,入胃肠经,香美益人,调中开胃,益肺宁心。此五谷者,乃国民饮食之主粮,营养健身之佳品,长久赖以为命者,即“五谷为养”之谓也,故为之臣。蔬菜干粉,富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可谓“五蔬为充”也。芝麻甘平,功专补肺气,益肝肾,润五脏,填精髓,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乌髭发,利大肠,逐风湿。核桃仁,味甘气热,皮涩肉润,功专温肺润肠,补气养血,滋肾填髓,益智健脑,聪明远志。《本草纲目》云:“核桃仁,通命门,利三焦,益气养血,令人肥健、能食、润肌、黑发、固精、治燥、调血之功。”现代研究,含脂肪油40~50%,钙、磷、铁、红萝卜素、核黄素等。药理实验证明:可使体重快速增长,血清蛋白增加,但血胆甾醇不升高。本方取二者之用,可谓“五果为助”也。鲜鸡肝粉,味甘微温,入肝肾经,功专补肝明目,益气生血,化疳消积,开胃进食,主产后贫血,小儿衰弱。现代研究富含锌、钙、磷、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抗坏血酸等。是营养健身,药食兼用之食疗佳品。鸡子黄,甘平,入心肾经,滋阴润燥,养血息风。治心烦不寐,热病痉厥、烫伤、湿疹、小儿消化不良。《本草纲目》云:“补阴血,解热毒,治下痢。”此“果、蔬、畜”三组佐君臣以“助、充、益”之功,故而为佐。新曲,乃神曲加味制成品,功效尤全,味甘辛温,入脾胃经,消食健胃,和中正气,消胀除痞为之功。本方取其和中健胃,调畅气机而助消化之功,和谐全方,故为之使。使全方配伍合理,功效全面,剂型适宜,共助婴幼儿全面营养健身,健脾开胃,以固先后天之根本,提高免疫功能,正谓“防病于未然”。临证常见体弱多病,脾虚胃弱,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者,追其源曰:“自幼脾胃消化吸收就不好。”足见预防保健、防治脾胃病、欲固后天之本,必需从娃娃抓起之重要性。根据婴幼儿“脏腑清灵,气血未充,易虚易实,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的生理病理特点和饮食、脾胃、消化、吸收、健康、健美、长寿之间的相互关联,按照中国人的饮食结构,结合临床经验体会,总结《育儿经》方法之一“婴儿全养糊”。我长孙女赵木蓉已9岁,体质特好,体格匀称,气色尤佳,聪智乖巧,与自幼吃婴儿全养糊不无关系。她3个月龄时,开始添加副食,少量稀糊试用,逐渐增稠加量,颇见功效。2007年10月,三孙女赵雨点半岁断奶,头发稀黄脱落,除奶粉外,添加婴儿全养糊尤为喜食,俩小姊妹争相不让,至年底活泼体壮,满头秀发。此法推荐多人,皆验。相信广而用之,成年人后体质健康有望。亦防病于未然也。

    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198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威塞尔说过:“科研是自下而上的一种活动,不能按照自上而下的模式进行。科学家有了自己的理念和创意,就会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2004年7月7日人民日报七版《2004年(北京)生命科学论坛》)我在医疗实践中碰到一些不便解决的难题,就知难而进,引发思考,提出问题,按照科研的规律,设法解决问题。所解决问题,如有实际应用价值,就分析归纳撰述文章,详论方法,以便推广应用,或著书立说;如属独特创新、填补同类技术空白者,就申报国家专利;如国家正式立题资助、结题获成果奖者,亦摘要总结撰文,以便指导应用。

   1、专利技术:

   ⑴实用新型“密闭冷凝陶瓷煎药壶”。1989年10月18日获国家专利证书(专利号882006160?3)。煎中药是个老问题,历经三千多年发展沿革,虽代有发展,仍不合今意。1986年我在筹备、开办传染病房期间,天天看着病人家属煎药,五花八门,极不规范。萌发改进煎药方法与用具的想法。遍查文献资料并考查现代中药工业化生产工艺及中药实验研究方法,两年后获国家实用新型“密闭冷凝陶瓷煎药壶”专利,首次解次芳香挥发性药物问题。这只是改进“中药煎服方法”的一小步。20年后,院长支持拨款立专题《中药煎服方法研究》深入全面研究。目的有三:①创新家用小型“密闭冷却回流陶瓷/不锈钢电煎药壶”两种;②医院、药店代煎药用具“密闭冷凝回收常压陶瓷/不锈钢电煎药锅”两种;③试图规范《现代中药煎服方法》。已完成《古今中药煎服方法述评及机具设计思路》、《中药现代煎服方法》等文献理论研究的阶段成果,《实验研究方案》正在进行中,年底完成,准备鉴定。预定两个成果:A、理论成果《中药现代煎服方法》;B、煎药锅:家用小型“密闭冷却回流陶瓷/不锈钢电煎药壶”两种;医院、药店代煎药用具“密闭冷凝回收常压陶瓷/不锈钢电煎药锅”两种。鉴定后,拟申报省级科研课题,进一步重点研究、完善系列机具设计图纸、模具制作、生产推广。

       ⑵实用新型“医用点穴助压器”。1994年7月5日获国家专利证书(专利号932019560)。“手到病除”是点穴治病的美誉,点穴是脑力与体力并重、一对一、费时费力、效率较低的治疗方法。临床实践中常以救急为用,亦是随时徒手急救最方便疗法。多年来曾常为文甫叔父降压、催眠、通腑、消胀而点穴治疗,立竿见影。久而思之,试想以医疗器戒代替。多种假设,反复试验,请工厂师傅制作样品,终于完成实用新型“医用点穴助压器”专利。具有选穴固定、加压调控、结构合理、操作简便、适宜于四肢穴位,可治疗多种病症。并由此联想改进设计成“负压点穴器”。

       ⑶实用新型“医用小儿肛注器”。1994年3月25日获国家专利证书(专利号9320187805)。婴幼儿怕打针难服药是医家病家共同面对的难题。为寻找别的更好替代给药途径,广查文献,发现直肠给药优点多多:吸收快,可与静脉给药相媲美;且50~70%不经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胃肠酸碱消化液和肝脏首过消除效应对药效的降解,故有安全、便捷、高效、速效之特点;外用药方便而少有副作用,最适宜婴幼儿用药。因而仿开塞露设计“医用小儿肛注器”。容量30ml,深度<10cm。用药温度38~40℃。这仅是个直肠给药器具,临证该用什幺药均以液体为限,多用于高热、呕吐、泄泻、咳嗽等急症,以中药煎剂、藿香正气水以及抗菌素类肛注直肠给药,立竿见影。我承担省科委“退热速肛注剂治疗外感高热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就是与肛注器配套成果。我一个学生在漯河市广泛使用,每天小儿排队要求肛注治疗。我在急诊科期间,除多用于小儿,成人也用。本院一职工急性胃肠炎,吐泻甚剧,脱水休克,无法补液。急肛注藿香正气水10ml五分钟后,吐泻缓解,才赢得以静滴时间。四个小时补液2000ml,饮水药1500ml,尚未小便,可见脱水之重、急救之方法之好。

   ⑷实用新型“医用药浴衣”。2002年7月24日获国家专利证书(专利号2L01225858?x)。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成人皮肤面积总和约1?5㎡,具有吸收排泄功能,药浴疗法正是利用由皮肤给药途径优势,达到医疗目的。药浴疗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疗效肯定,代有发展,但限于历史条件,设施用具简陋,不利充分发挥药浴疗效。多年临床模索,与材料工程设计专业合作,设计制造药浴系列用具,其中浴者穿上“药浴衣”,里药外水由此隔绝,药液全部直接接触人体,以提高药物浓度、节省药材。故申报专利。实施过程又有发展,2007年又有“气膜浴盆”、“气膜足膝浴桶(靴)”、“薄膜浴袜”、“多人组合浴”等多种系列配套浴具。

    ⑸实用新型“覆脐宝”。与“小儿厌食脐贴”配套产品。河南省卫生厅已批准备案,豫卫用字〔2004年〕第005号。瑞婴堂健康产品有限公司申报国家专利。凡小儿、老年因脾胃虚寒,多有消化不良、腹胀、纳差、泄泻等症。若遇风寒外袭、饮冷纳凉则加剧。临证常见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慢性肠炎等亦多见以上类似症状。联想民间老年、小儿一年四季都有带兜肚的习俗。起到护脐暖胃作用。因而借鉴设计覆脐宝。以温中暖胃、芳香辛透、散寒止痛药物作填充料,做成椭园形夹层垫,系覆脐部,更有暖胃护腹、增强免疫功能。作为厌食脐贴的配套产品。

    ⑹实用新型“小儿厌食脐贴”。河南省卫生厅已批准备案,豫卫用字〔2004年〕第005号。瑞婴堂健康产品有限公司申报国家专利。脐为神阙穴。其作用:可升可降,能补能泻,温通元阳,苏厥固脱,健脾益胃,调理肠胃气机,化寒湿积滞,改善免疫状态,增强防御功能。由此想到为怕打针难服药的小儿,寻找别的外用给药途径而从文献资料获得脐部的生理特征:其一,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作用最弱,且无皮下脂肪,皮肤与筋膜、腹膜直接相连,故吸收力最强。其二,脐下腹膜布有丰富静脉网,浅部与腹壁浅静脉、胸腹部静相吻合;深部与腹壁上、下静脉相连贯,故转运速率加快。其三,还有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故药物由脐部吸收透入后,捷足先登,直接进入静脉网和腹下动脉分支参与大循环,故高效速效。其四,脐部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故脐部神经敏感度最高,药物敷脐可刺激其周闱神经,通过神经体液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从而改善组织器官功能。中西医认识不谋而合,药物敷脐通过经络传导、透皮吸收、穴位刺激、特定药物及 神经体液调节之多效合力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所以,脐疗简便易行,高效速效,最适宜小儿多种病症。因而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中药煎服方法的研究。此研究历经20年沧桑起浮,才有今天的收获。①1986年我负责筹建一病区传染病房,天天看着病人家属自煎中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极不规范,多是敞口/包药纸作盖,纸上云朵斑斑,厚厚一层。我开玩笑说“连盖药纸吃了才有大效!”因此,萌发研究改进中药煎服方法的决心。两年后率先发明了“密闭冷凝陶瓷煎药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882006?3)和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三等奖,首次解决芳香挥发问题。为使用方便,接受药学专家都恒青研究员指导,二代产品改为“密闭冷却回流煎药壶”。并与“头煎短二煎长三煎合一”的煎药方法配套,更为科学合理。②2002年拟订《中医院煎药房建设方案》。当时患者嫌汤剂难服、麻烦;医生嫌成药局限,为打破这一僵局,克服单一“苦水汤剂”,试想由医院煎药房担当起代煎“普通汤剂”、“糖浆”、“稀膏”、“滋膏”煎制外,兼作“颗粒”、“冲剂”、“胶囊”、“贴剂”、“酊剂”、“水丸”、“浓缩丸”以及“小方炮制精品”等多种剂型的临用小料加工业务。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病种,以及门诊、病房各需之特点,适应当代中医大发展形势,方便患者,节省药材。这一举措,既符合传统用药习惯,又与时俱进,继承创新,满足某些不便/愿服汤剂者,可依据辨证论治原则,利用“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于炮制精品中优选配伍一两种/两三种合服;或中成药与炮制精品自由配伍加减,弥补了中成药制剂在辨证应用方面的缺憾和不足。这一切都大大方便中医药的临床应用,节省资源,方便患者,凸显中医药辨证论治用药特色。得到院长赞同与支持,并指示推广。③2007年在领导重视与支持下,立课题《中药煎服方法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从研究古今煎药文献着手,撰述《古今中药煎服方法述评与相关机具没计思路》,作为文献理论的基础研究,到规范《现代中药煎服方法》为具体操作手段,并运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实验研究方案》,对《现代中药煎服方法》予以验证。通过一定程序,最终完成《现代中药煎服方法规范》及相关配套机具产品的设计、选型。实现当代中药汤剂制备工艺一次承前启后的革命。这就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亦是从文献理论→实践→创新→成果落实到临床应用上的治学理念全过程。

    3、著述。从临床实践需要和文献研究的感悟中,以丰富知识,开拓思路,选择课题,深入研究,服务临床为目的。既练本领,又出成果。例如:

       ⑴《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的辨证应用》。中成药(传统药十新药)约八千多种,目前各厂家生产四千余种,国家药监局遴选出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1333种,基本涵盖临床各科176种病。但临床医师真正能娴熟应用中成药的又有多少呢?患者不便吃汤剂而要求吃成药时,医生想了想才开方,甚至开不出合适的,或随便应付者有之,我也如此,常开玩笑说:只算会用藿香正气水,因气味辛烈难以口服,改换给药途径,诸如肛注、敷脐、浴洗等外,又以三个正气散化裁,改为浓缩丸剂型,疗效不减,更加方便、好服,并扩大应用凡围。总之,究其原因:不娴熟有之,成药本身局限有之,中成药知识不普及有之。因此,与同仁挚友合作编撰出版《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的辨证应用》。由中医古籍出版社于2003年7月出版行。           

     ⑵《乡村中医临证大全》。1989年承担国家科技扶贫任务,任“中豫老区医药研究所”所长期间,上级要求我们出主意、想办法,为老少边穷地区扶贫开发多作贡献。为普及中医知识,提高乡村医生中医诊疗技能,提供临证百科工具书,我主编出版《乡村中医临证大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近500种病症,含1000余方。由中医古籍出版社于1989年10月头版发行20000册;10年后应出版社要求和中管局指示,又进行修订,以满足城乡广大基层读者急需,庞春生局长特写《修订前言》,于2001年二版又发行3000册。

   ⑶《中医文献学辞典》。临床上常有诸多问题解决不好,欲找相关文献理论,往往苦于无从入手。1984年在北京“全国中医文献研究班”学习之后,才找到开启文献宝库之钥匙。当时正值全国整理出版中医古籍文献热潮,急需中医文献学工具书。因而我主编出版《中医文献学辞典》,填补中医文献学工具书的空白,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提供案头急需工具书。便于普及文献学知识,也给临床医生一把开启文献宝库之钥匙。无论是专业文献工作者,还已临床大夫、院校师生,从此有了《中医文献学辞典》检索工具书。由中医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4日出版发行。

   ⑷《近代中医珍本集》。1983~1984年,在《全国中医文献研究班》进修期间,由陆拯学兄组织策划全国中医院校、科研院所部分资深中医文献工作者,收载自鸦片战争至建国初100多年的近代医家代表着作173种。各科齐全,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研究,又有临证经验总结,特色浓厚,富有实用牲。有稿本、抄本之未刊出者,亦有孤本稀有者,均细心精校、加注。类编成《医径》、《伤寒》、《金匮》、《温病》、《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伤科》、《五官科》、《针灸按摩》、《医案》、《医话》、《验方》14个分册。本集出版极具文献、实用价值,又对我国近代100多年中医成就有了清晰的概貌。自1985~2005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化10年时间全部出齐。

     ⑸《中医词释》。中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辞艰涩,理论深奥,经验丰富,秘藏于汗牛充栋的中医文献海洋中。在阅读学习古籍文献时,深感缺乏一本得心应手的文献学工具书,已有的词书中,却多查不到古奥医词、术语、运气、气功、天文、历法、乐律等方面词条。几位志同道合挚友合编中医工具书《中医词释》。本书共收常用中医名词术语及与中医文献相关的天文、历法、乐章等方面的词语近万条。1983年9月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头版发行7000册;二版发行3000册。

    ⑹《儒门事亲校注》。《儒门事亲》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的代表著作。对倡用汗吐下三法多有精辟论述和创见,并附较多案例和验方制剂,蕴涵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值得研究和借鉴。由于年代久远,版本流传较多,刊刻讹误难免。为了给读者提供比较接近原貌的善本,因而广收六种版本,以相互对校、全注法校堪,所异皆注,虽沉长啰嗦,但也给读者再现诸版本之原貌,择善而从。1984年9月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3550册。

   ⑺《中医内科学》、《中医眼科学》。20世纪90年代,正值中医教育改革,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卫生部中医司原司长、老中医吕炳奎,创办“光明中医大学”,各省设分校,恩师张海岑为河南河南分校校长、我为副校长。总校有独特教学大纲,自编教材,恩师张海岑研究员牵头主编《中医内科学》、《中医眼科学》任务。我与全国十多人参与编写。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于1993年4日出版发行20000册。

   ⑻《医案从刊?肝病》。受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委托,我与曹健生作为特邀编辑。负责全省中医送交的肝病医案千余例,从中筛选300例,分类编成此书,1982年9月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7500册。

   ⑼《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受河南省卫生厅中医处委托,负责全省征集献方、送交的秘单验方2万多个,从中筛选300例,按科分类编成此书,1983年9月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6000册。

   ⑽《神州秘方》。是《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的姊妹篇。也是受河南省卫生厅中医局委托,1991年3月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8400册。

   ⑾《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1980年我参加省举办《中医经典进修班》后,卫生厅中医局抓住全班学员,分赴全省跟师整理经验,汇编成《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1983年9月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6700册。

   ⑿《秘验单方集锦》受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委托,对《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神州秘方》等方书重新编次、分类、增删,重订合为一册,另有内、外、妇、儿、五官5个分册。于2007年4月出版发行4000册。

   ⒀《本草全录》由全国名医、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中医师、陆 拯先生组织策划主编《本草全录》。邀请全国资深中医参加搜集、校点、中国古今所有全部本草著作、全文录用、按朝代分册,我负责《本草通玄》、《本草从新》。故命名曰:《中国本草》、《本草全录》,最后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敲定:《本草全录》。于2008年出版“电子版”。

   ⒁《四季调补方论?膏滋方》。从元气论到正气观,看待我们生存质量与空间,审时度世,适者生存。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气观,一言道破优胜劣汰、健康生存、适者生存之规律。正气者,生理之气,动力之源,生命活动之本。正如李东垣说:“元气亦名真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他概括为元气、真气、精气、胃气、谷气、荣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从生理观,脾胃乃元气之府,气血之化源,后天之本。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从病理观,脾胃之气本弱,复为饮食所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也。脾胃居中,心、肺、肝、肾分属四旁。四旁之疾,必趋中州,中州之病,必殃四旁,相互转易。故欲防病于未然,除保护正气,顾护脾胃,健康生存外,还要特别强调“适者生存”。一年四季,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过与不及,皆成致病六淫之邪气。天地气交,人在其中,正气抗邪,适者生存。如何适应四时变化?以保护自我。当顺天时,合天意,适时调理、进补,增强免疫,扶正御邪。正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为发陈……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内经》对四时养生之道早有明训,遵此以撰写《四季调补方论?膏滋方》。从经典文献理论到临床各家经验,择善而从,结合临床经验,筛选排比,按季类分四篇,另附长夏调理篇。名方、验方,规范条理,论证分析,君臣佐使,详论方解,熬炼收膏,工艺考究,终成此作。去年冬季,院长指示药剂科试制,为今年正式运营于临床铺平道路。逐步开展四季调理、养生保健、食疗健身。此未病先防之举也。

   ⒂《现代药浴疗法》。明?吴昆《医方考》中有“接汗法”,云寒冷之季,腠理闭密,汗不易泄而表症不解者。外用姜葱煎汤熏蒸、内服发汗药,使腠理通、汗易出而表症解,故名“接汗法”。因而启发我重温清?吴尚先《理瀹yue骈pian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深究其理,广试其法,恍然明白,内外治法之有机结合,是对某些疑难症提高疗效、避免副作用的好方法。临床有位中年村妇大队长,被架子车垃到诊室,症见卧床不起、呕吐、不食、消瘦、乏力、面色无华。因患风湿性关节炎三年余,遍服抗风湿中西药,时轻时重反复不愈,胃肠功能严重损害至此。先以健脾和胃、食疗、食养之法缓其急,渐至调理消化吸收功能恢复,又以内外分治合功,三年风湿顽疾,月余全愈。内服补气健脾、养血和血、滋补肝肾等扶正之剂;外用祛风胜湿、通经活络、化瘀止痛浴液施以药浴疗法。近日一位住院类风湿患者坐轮椅到诊室,呕吐不食、半月无大便、消瘦乏力、舌绛脉细、骨节肿痛不已,亦为抗菌素、抗风湿所害,先以益气养阴、滋胃生津法,扳回败局。继以内治之法补气养血、滋补肝肾;外治以祛风胜湿、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浴剂,内外合功。又见一老妪双足跖骨关节肿痛数月不愈,胃肠亦因服药过多而损害,仅以活血消肿、祛风止痛中药浴足,五日肿痛减半,十日全愈。正谓:“王道霸道分内外,各走其道合功德”。如此种种,引以为戒,决心开拓外治给药途径与疗法。着手遍查中西医药文献资料、浴洗文化传承、借鉴国际通行TTS及促透剂应用经验,在透皮吸收学说和中医经穴理论指导下,又受清?吴仪洛《本草从新》“百沸汤,助阳气、行经络”。寇宗奭、张子和药浴经验的启发,吸收刘河间“玄府论”和二张“汗法”理论,撰成《子和汗法与现代药浴》一文,于2000年在内蒙二连浩特市《全国第三届张子和学术思想研讨会》上重点发言后,引起与会代表极大关注,并织成《全国药浴研发协作小组》。经过几年协作攻关、研发气膜浴缸、足膝浴靴(桶)和临床应用,2005年完成《现代药浴疗法》初稿。为规范化、现代化、规模连锁经营药浴疗法成为可能。

   ⒃《中医历代方书剂量考释》。鉴于古今度量衡各时期不尽相同,历代中医方书剂量差异显着,为阅渎、研究、运用古医籍带来不便。于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归纳,撰写《中医历代方书剂量考释》。为中医药工作者在教学、科研、临床、阅读古籍方面提供方书剂量参考依据。刊于《中医研究》和第二届全国中医文献年会《中医文献论丛》。

    ⒄《吃出来的健康/疾病》。亦是由治未病思想派生而来,常期临床所见最多是饮食所伤,从小至老无所不有,而且饮食与脾胃、消化、吸收、健康、健美、疾病、康复、长寿等诸方面关系密切,影响巨大。饮食结构合理,科学卫生,均衡有节,养生保健做得好,可防病于未然,促病以全愈,愈后而防复,真正吃出健康来;反之,吃出诸症丛生。因此,思考编撰《吃出来的健康/疾病》。纵贯观中国饮食与食疗文化,从《内经》到历代诸家,以及中国人饮食结构,阐述理论,讲解方法,优选食谱,衷中参西,既普及知识,又给人以方法,有理可遵,有法可学,实例可仿,还有警钟长鸣!

       ⒅《治未病思想应用实例》。治未病思想再现辉皇: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长吴仪同志2007年初,在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倡导要思考中医“治未病问题”,并建议作为专题来研究。极具重大现实和战略意义。由此“一石激起千重浪”,使治未病思想再现辉煌。中华中医药学会1月31日举行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就治未病的渊源、概念、意义以及临床应用特色优势、与亚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研讨。这对全国中医极大震动和鼓舞,各地中医院纷纷响应,以召开专家座谈会、立专题研究、开设治未病门诊、亚健康干预、滋膏剂应用等形式,形成积极氛围,形势一片大好。为此我深刻反思,重温相关文献,回顾临床应用实例,灵感顿至,设计编撰《治未病思想应用实例》。分三大部分:一、未病先防;二、已病防变、三、病愈防复。凡在临证实践中,已用之理、法、方、药,以及食疗食养、心理暗视、太极体育诸方法,与治未病思想相关者,皆优选案例整理入编,形成“治未病实录”专着。

    ⒆《中医科普博览》。鉴于中医科普知识贫乏,广大民众了解中医不够,影响对中医的认知与发展。为普及中医科普知识,提高民众健康意识,于是撰写中医科普文章,并建议领导设《科普宣传园地》,一来宣传我院专科、专病特色,专家专长;二来引导患者有目的就诊;最终综合、分类汇编《中医科普博览》。一举三得,有益而无弊,何乐而不为。在田院长支持下医教科于2007年编印《中医科普宣传》第一期。

   4、科研成果:

    ⑴新型药锅的研制。获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1988年12月)。煎中药是个老问题,历经三千多年、一直沿着“多溶出少耗散”的发展主轴沿革,历代医家创出多种煎药方法。但无根本改变。1986年我存在筹备传染病房期间,天天看着病人家属煎药,五老八门,极不规范。萌发改进煎药方法与用具的想法。遍查文献资料并考查现代中药工业化生产工艺及中药实验方法,两年后获国家实用新型“密闭冷凝陶瓷煎药壶”专利和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1988年1月),首次解次芳香性药物挥发问题。

   ⑵总统果茶的研制。获河南省星火计划三等奖。

当时北京首次面市一种“果茶”,颇受欢迎,轰动全国。河南省奥林特制药厂看到商机,邀我商讨开发新产品。我从食疗食养角度出发、注重生津养胃、健脾益肾功能,提出食疗配方,既能生津止渴,开胃消食,活血降脂;又能健脾益肾而固先后天生命之根本。1994年终于新产品一一“总统果茶”面市。

   ⑶孕早安营养液的研究。获河南省轻工业科技成果二等奖。

鉴于早孕反应轻重不一,剧者影母子健康生长。从治未病思路,寄于解决之愿望。故与妇科王希浩教授共同承担河南省科委科技攻关课题。针对早孕反应机理,注重清热生津,甘酸益胃,健脾固胎功能而设计配方,以方便快捷选定剂型。按食疗产品科研程序进行临床与实验研究,终于1995年完成结题,通过专家监定。

   ⑷中老康口服液的研究。获河南省轻工总会三等奖。

鉴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不良生活方式出现,社交频繁,酒风不佳,肥甘厚味饱腹,因此临床三高症多见。亦从治未病思路,以食疗食养角度考虑。优选药食兼用之品,按君臣佐使组方,依保健食品开发程序,精制成中老康口服液。主要功能是健脾消积,活血调脂。

   ⑸胃康宝胶囊治疗胃脘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胃康宝胶囊是我临床研究脾胃病四十余年的经验积累,一直作为院内制剂应用,疗效肯定,颇受医患欢迎。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洮南制药厂合作开发三类国家新药。并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93~96年度重点攻关课题。如期完成,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验收,并建议上报新药开发,已在吉林长春通过省级初评,上报卫生部新药评审办。因厂方改制无力资助而停止。

   ⑹退热速肛注剂治疗外感高热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999年获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直肠给药途径优点多多:吸收快,见效速,药效高,无痛苦,尤适宜怕打针难服药的小儿。外感发热,中医有顿挫高热良法,选择直肠给药途径最为合宜,因此河南省科委立专题研究。以古方柴葛解肌汤加减组方,制成退热速肛注剂,用于治疗外感高热症。进行临床与实验研究。

    ⑺《近代中医珍本集》获全国优秀图书奖。是1840年~1949年近代中医断代大丛书。鉴于自鸦片战争至建国初100多年间众多中医著作失于整理,因由陆拯教授组织策划,1983~1984年间,在《全国中医文献研究班》由五省资深中医文献工作者,收载近代医家代表着作173种。经校注类分14册。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七、仿条文式体例,归纳脾胃病系列成药制剂临证应用经验。《伤寒论》、《温病条辨》、《喉科条辨》等临证经典为我们开辟条文式撰述先河。这种体例的确言简意该,条理清晰,加减灵活,凸显辨证论治精髓。因而,以此体例试述我临证以脾胃病系列成药制剂,辨证应用以及与炮制精品、中成药配伍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如下:

    1、外感风寒暑湿之邪,内伤饮食积冷之物。内外邪干,升降失常,致胃肠纳运功能紊乱者。吐泻并作,恶寒发热,舌淡苔腻。当芳化疏表,和中正气,表解则里和。藿香正气水甚为速效高效,愈后胃肠功能几乎不受影响,汤粥养之,更妙;六和正气丸亦然。时弊辄以急性胃肠炎而用抗菌素,虽有愈者,但必定损害胃肠消化功能。素体健者,尚可移时而复;脾胃虚弱者,则遭大殃,胃满不食,困倦难支,甚或恶心呕吐,久久难复者,更服此药可愈。

   2、六和正气丸虽不如藿香正气水吸收快、见效速,但无辛烈难于下咽之弊,更有健脾固本之功,故对脾虚湿阻而见困倦乏力、舌淡苔腻、舌体胖大、大便溏泄及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却有奇功。不同的脾胃病证,常以此配伍治疗,简捷方便,免久服汤剂之苦。

   3、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胃脘胀痛,饱胀嗳气、吞酸嘈杂、脉细或弦,舌暗红/淡,体胖齿痕,舌脉瘀阻者,胃康宝主之。若舌苔厚腻,湿浊阻中者,可与六和正气丸配伍,以化浊祛湿、更增健脾之功,以助胃康宝之力,合力功倍矣;若同时合并慢性溃疡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者,必胃肠同时兼治,可与结肠舒配伍,各有侧重,同有补气健脾、活血消瘀之功,二者合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细胞修复,两病康复如初。

   4、素体脾虚失运,湿浊阻中,气虚血瘀。舌淡苔腻,体胖齿痕,舌脉瘀阻,腹胀便溏,困倦乏力者。当芳香化浊,补气健脾,和中正气。六和正气丸合胃康胶囊主之。

(二)关于如何书写病案的说明

 诊籍即病案,诊者,诊治也;籍者,记录也,合称诊籍。乃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他治疗25个病例的情况,其中既保存西汉以前的医学理论文献,又如实地记录了他治疗疾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谓之诊籍。是我国最早的病案雏形,明示两点必需继承:其一,以中医理论分析论证病案,简称“论析”;其二,如实记录当时论治情况,包括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难能可贵。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特结合现代病案,作如下说明:

   1、项目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电话等,各有意义,均应记录。

   2、现状 包括主(代)诉及发病时间、简要病史、望闻问切四诊所获资料、现代医技检验参数等。如实、扼要、有序、朴实描述,勿用形容词,为辨证分析提供证据。

   3、论析  以中医理论对症状、体征加以分析论证,探求其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证据链”,以确认本证形成的病理机转结论,即病机。亦就是“证属”何证。

   4、证属  即论析结论。

   5、治宜  针对论析结论之“证属”何证,立适宜的相应治法,称之谓“据证立法”。

      6、方药   依法选方遣药,或遵某方,或以 某方加减,或以某方化裁,或自拟方。另起行遣药成方,特殊炮制、用法应脚注说明,斟酌剂量。   

  7、用法 详细说明上方制剂、用量、内服、外用、次数、餐前、餐后、温服、冷服、频服、顿服等等,必须嘱咐内服外用方法。

  8、方义  即方解,是对“辨证论治”的诠释。如果说论析是“辨证”,那么方义就是“论治”,辨证与论治是病案中体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两个重中之重,凸显理论结合实践的论治水平。方义首先明确是什么证?用什么法?选什么方?遣什么药?为什么要这样?一一有序论证阐述,使理法方药丝丝如扣。在阐明病因病证形成机理后,据证立法,详细说明选方遣药之理由,以君臣佐使为序,尤其君药、臣药当重点详论;佐药针对兼症或反佐,必要者亦应特别论述,从药学理论、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现代研究成果诸方面,选择性引证,逐一阐述四组药物各自配伍应用的合理性,并归纳全方功能。

一个完整的病案,中医理论应体现于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的始末。把辨证论治真正落实到:审因辨证、据证立法、依法处方、灵活加减、剂型合宜、途径最优、煎服用法、饮食宜忌、调护有道、心理暗示等每一个环节,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对临床疗效都有直接影响。

  9、调护  与调养、护理、饮食、宜忌、劳逸等有关者,要嘱咐清楚。

10、按语  初诊病案中,根据治病必求于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制定辨证、标本、缓急、次第有序的治疗计划,以及某些特别需要说明之处、注意事项、预后、转归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预言在先,结果在后,放在临证实践去检验吗;复诊时点评上次治疗成功、失败之处,或药证相符、效不更方,或改弦更辄、或依方加减的理由;终了要来个总结性评论,须综观全案,实事求是,切勿“事后诸葛亮”。一般针对本病案,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亦可由感而发,触类旁通,浮想联翩,特别有意义者(如在吐泻脱水案中忆起邻居老太太,因急性胃肠炎脱水、失治,而致脑血拴形成),特记!以作警示;类同有别者,罗列、排比、鉴别,以广其法、增其识,温故则知新矣(如在泄泻案中,列急泻、慢泻、暴泻、菌痢、久痢、溃疡性结肠炎等类病症的比较、分析、鉴别)!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灵活自便,抒发己见。一个临床大家,病案是最好的见证,故有“读医不若读案”之说。二者同中有异,读医者,读医学书也,以医学理论为主;读案者,读病案也,是医学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理法方药丝丝如扣、且一一阐明,并经实践检验过的鲜活实例,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读案是看得见,摸得着,理论与实践俱备,“鱼与熊掌”兼得的捷径。所以要重视、完善、发展中医诊籍,写好现代中医病案,记录中医辨证论治的全过程,为总结经验,寻找规律,继承创新,积聚翔实资料,使璀璨的中医文献宝库更添新彩。

 

                                                     附 :病案范例四则

 

     (一)耄耋之人虚汗淋漓,疑难杂病辨证论治

        项目:王女士,83岁,河南籍,黑龙江农业大学教授。2008年8月16日会诊。

    现状:主诉自汗淋漓半年余,动则益甚,纳差食少、身困乏力、痰多、色白,头晕、失眠,因瘿肿压迫而吞咽、呼吸有碍。体弱多病,素有甲状腺囊肿、冠心病、心房纤颤。脉缓弱而结,舌质淡,苔白腻,舌体胖大齿痕,舌脉瘀阻。

         论析:盖脾为后天之本,元气之府,气血之化源也。脉缓弱而结,舌质淡,苔白腻,舌体胖大齿痕,为脾虚湿阻之征。虚则不运,痰湿由生;卫气虚则表不固,而虚汗自出也;血汗同源,汗泄血损,血不养心,神不守舍,则心悸不寐;气虚无力帅血而行,血瘀必成;代谢紊乱,气郁痰凝,浊聚血瘀,则瘿肿结聚成矣。

         证属:脾虚失运,聚湿生痰,土不生金,卫气不固,气血双亏之证。

         治宜:健脾益气,化痰软坚。

         方药:以玉屏风散、消瘰丸化裁

                   炒白朮120克   生黃芪80克   姜半夏40克   广陈皮40 克   白茯苓40克生牡蛎100克   浙贝母50克    邙防风30克  

        用法:共研细粉,每日12克,加水,文火密闭煎煮6分钟,滤过,再加清水,文火密闭煎煮10分钟,滤渣/连渣,两煎合并,早晚餐前温服。

        方义: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乃补气血之源,治本之策,扶正之谓,正复邪自去也;阳中求阴,补气生血,“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相互为用,相互依存,平衡而无疾也,固卫实表而虚汗止矣;健脾化痰,咸寒软坚而瘿肿消矣。白朮苦甘温之性全备,取其苦温之性燥湿化痰,甘温之性健脾补气,乃益元气之源,故为之君。脾乃元气之府,黃芪甘温,生则固表,鼓午中气,升阳举陷,大补元气,助君药补气健脾力增,故为之臣,且巧与防风合而走表固卫、与白术合补气健脾而止汗、与牡蛎合而重镇敛汗。巧妙配伍,既取玉屏风之治,又有敛涩之功,虚汗何不止乎!脾失健运而聚湿生痰,故取二陈之功,以理气燥湿化痰。痰浊瘀结,有形之疾,宜软坚散结渐消,故取消瘰丸之意,以浙贝母苦辛寒之性,以清热化痰散结,牡蛎咸寒,软坚散结,二者相须配对,功效倍增。此二陈、消瘰为之佐。防风性浮升散,善行全身,故为之使。全方共奏健脾益气而止汗,化痰软坚消其瘿,正复邪去安其神。所以用煮散法,不惟节省、便捷,更因脾胃虚弱,纳运无力,“食不能化,药何能布”?故除以粥养胃气外,并采用慢病轻治之法,不求速效,但求缓功,待胃气来复,食消药布,正胜邪却。欲速则不达矣!

        调护:以粥养胃,令胃气来复,则食消药布,充分发挥食、药之功,更显微药轻投之力。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之论矣。

按语:治病必求于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此案年高体弱,素体多病,近虚汗淋漓为急,是脾气大虚,土不生金,肺卫不固之证。遵蒲辅周先生玉屏风散用法,先以健脾补气、固表止汗救其急,开源节流也;脾虚失运为本,聚湿生痰为标。故重用健脾补气固其本,佐以二陈、消瘰治其标,标本兼顾之法也;正复邪去,气血调和,气主神安,身困、乏力、头晕、失眠当愈,此不治而治也。

   二诊:2008年10目18日:共服散42天。初服一周后,虚汗渐止;1月后吐痰渐少,软颚及口腔两侧软肿渐消,至今己复原状;颈项两则瘿肿渐软、变小,呼吸、吞咽无碍;饮食消化、睡眠良好、体力增强。

      脉象:缓而有力。舌质淡,苔薄白少腻,舌体胖大齿痕,舌脉瘀阻。

      按语:药证相合,慢病轻治显效。正气来复,邪气渐退。急症主证痊愈,慢病缓证渐消,余症头晕、乏力、纳差、食少、失眠等兼症,不治而愈矣!贵在辨证、标本、缓急、次第有序也。基于初诊总论,动态观查现状,调方如下:加重黄芪用量,添当归合为补血汤,意在扶正。加元参则消瘰全,重在软坚消瘰,祛其邪。仍用煮散法,慢病轻治也。

      处方:炒白朮150克   生黃芪120克   姜半夏40克   广陈皮40 克   白茯苓60克生牡蛎200克   浙贝母100克    当归60克 玄参50克。 

     用法:共研细粉,每日15克,加水,文火密闭煎煮6分钟,滤过,再加清水,文火密闭煎煮10分钟,滤渣/连渣,两煎合并,早晚餐前温服。

 

     (二)脾虚失运,痰湿阻中

       项目 :郭某,男,22岁,洛阳籍,大学生。2008年9月21来诊。

       现状:主诉虚汗淋漓2年余,形体肥胖、超重(体重104公斤),极易出汗,身困乏力,昏昏欲睡,鼾声如雷,思维迟钝、不易集中,记忆减退,消谷善饥,痞满胃痛,口粘口臭,便秘下坠,内痔下血,素有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暴饮暴食,狼吞虎咽,嗜食肥甘厚味,多静少动习惯。脉沉滑无力,舌质尖边红,苔黃厚腻,舌体胖大、齿痕,舌脉瘀阻。甘油三脂、血糖、血压均高出正常范围。

       论析: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患者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狼吞虎咽,屡伤脾胃,膏粱之积,化热生火,火克食而消谷善饥。脾虚失运,聚湿生痰,湿热阻中,升降失司,痞胀作矣;脾胃者元气之府,虚则身困乏力,土不生金,肺卫不固而虚汗自出;脾虚失运,湿热阻中,则舌红、苔黃厚腻,口粘、口臭;胃肠蠕动无力,肠失传导而便秘、痔核出血;气为血帅,气虚无力帅血而行则瘀滞而见舌脉瘀阻、三高症。

       证属:脾虚湿阻,邪火郁胃,气虚血瘀。

       治宜:健脾利湿,补气活血为大法。急则治其标,先清热利湿、通腑排毒,祛邪治其标;继以健脾补气活血治其本。

       方药:茵陈30  生薏苡仁30  茯苓30赤小豆30 滑石30  栝蒌15    枳壳15川朴15     槟榔15  生首乌30  槐花30  车前草30     12付

      用法:1日1付,水煎二次,滤净,合并。分早、中、晚食前温服。    

      方义:湿热郁阻者,分而治之也。因湿不去,热难除,急当利湿清热,湿去热孤,茵陈,味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能清热利湿,王昂《本草备要》云:“苦燥湿,寒清热,入足太阳经,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之湿热。”脾胃乃升降之枢纽、运化之关键。邪去正复,运化复常, 故为之君。湿之源本脾虚湿蕴之患,“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生薏苡仁、 茯苓皆甘淡渗利之品,甘能益脾,淡能利湿,故能健脾利湿,邪有出路也。共助君药利湿清热又健脾,脾健湿不复来,故此二味为之臣。湿热蕴结,非滑利通降不能解,赤小豆,甘酸而平,归心与小肠经,功能行水消肿,导湿热下行。滑石,甘淡气寒,滑利通降,善除湿热稽留之邪,通壅滞而利小便,甘能益阴,利而不伤,寒能清热利湿,以助君臣利湿清热又健脾,脾健湿不复来。气行则水行,故取栝蒌、 枳壳、川朴、槟榔,苦温下气、宽胸、剃湿导滞之用,以助君臣祛湿清热之力。湿热阻中,腑气不通,便结下血,取生首乌,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槐花,清热凉血、止血。故此八味为之佐。车前草清热利尿,导湿热由小便而去,故为之使。全方共奏清利湿热、邪去正复之功。

       调护:饮食有节宜忌要记牢,粥养、清淡、节食、七分饱,体育煅炼不能少。

       按语:饮食劳倦伤脾胃 ,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故应纠正生活方式,健脾固本,以复健康。

      复诊:10月7日。大便通畅,无便血,食量减少,亦不觉饥饿了,虚汗大减,脘痞腹胀大减,胃痛止,精神好转。脉沉缓无力,舌质淡,苔白腻,舌体胖大、齿痕,舌脉瘀。

      案析:药对病证,症有减轻,邪减正未复。继以上方加白术20、陈皮15  、半夏15。七付。以作巩固。因上学不便,拟小料制剂:①六和正气丸,1次6克,1日2~3次,温开水送服,以健脾化湿、和胃宽中治其本;②天麻醒脑丸,1次5克,1日2次,温开水送服,以醒脑开窍、降脂降糖治其标。标本兼顾之法,善其后。

       按语:本例乃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脾胃损伤,脾失健运,湿聚化热,阻滞中焦,腑气不通而饱胀、便秘、下血。脾胃乃元气之府,气血之化源,气虚无力帅血而行,故血必瘀。治本之法,健脾固本。急则治其标,邪去才正复;缓则治其本,固本能防复。后用小料制剂善其后者,方便患者,节省资源,量身定做,因证制宜,这是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用药特色优势。生活规律,饮食有节,极为重要,否则复发,亦有可能。

 

       ( 三)气虚血瘀,脑血拴案

        王某,男,75岁,新安县人,干部。2008年10月1日就诊。

        现状:主诉近半月余头昏、眩晕,行走不稳,身困乏力,饮食无味,饱胀嗳气,便溏不爽,身材魁伍、形盛痰多。素有脾虚湿聚,痰浊郁滞,高血压病。脉象:右沉缓无力,左弦滑。舌质淡,苔厚垢腻,色白灰黃,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脉瘀阻、迂曲,布满舌下。脑CT:腔隙性脑梗塞(有小血拴形成)。

        论析:胖人多湿、多气虚。湿碍脾运,痰浊由生,故见脉弦滑,质淡,苔厚垢腻,色白灰黃,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脾气愈虚,气虚则不帅血而行,故血瘀循环不畅,加之耄耋之年,血压又高,肝肾不足,虚风内动,中风可及。故见眩晕、步履不稳。  

        证属:脾虚失运,痰浊阻中,气虚血瘀。

        治宜:治当健脾化痰,芳香化浊,补气活血。

        方药:黄芪50  白术20   茯苓30   生薏仁30 藿香30 苏梗20桂枝20干姜10  槟榔15  地龙15   桃仁15   川芎15  天麻15 甘草5

       用法:1日1付,先快速冷水清洗中药后,浸泡1小时,密闭水煎两次,头煎短,半小时即可,以防止芳香成分丢失,滤净,加水二煎长,至少40分钟,药尽其用,滤净合并,分早中晚食前温服,以防脾虚不化而泻下。

       方义:气旺脾运,痰湿何由生?气行血行,血瘀何成?中风多有痰湿浊瘀等病理产物所致之循环障碍。补气活血为大法。黄芪,甘温,归脾肺经。甘益脾气,温升脾阳,补气生血,改善循环,故为之君。痰湿由脾生,健脾可纠正。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甘温益脾胃之阳气,苦温燥脾胃之寒湿。脾喜燥恶湿,正合脾胃之所喜。茯苓、生薏仁,淡渗利湿健脾。故本方取术苓苡三者,健脾利湿之功,助君药补气健脾、祛湿之力增,故为之臣。痰湿浊为阴凝之滞邪,非温阳化气、导滞,邪不能除。故取藿梗、苏梗善理胃肠之气滞,又和中化浊。取桂姜辛温之性、摈榔剃湿导滞之功,温阳化气祛其邪。血瘀脑痹,故取桃芎龙麻,以活血通络、解痉开窍醒其脑,此九味化瘀通络祛其邪,故为之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之使。全方共奏补气健脾,通络活血之功。

       调护:饮食有节,清淡易消、焦香酥脆之类为宜,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之品。

       按语:胖人多湿、多(气)虚。湿乃阴邪,多伤阳气,阳愈伤,湿愈重,恶性循环。未病先防,首要健脾护胃。护胃之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参阅相关连接)。护胃即健脾,脾胃健旺,运化如常,升降有序,出入代谢,各归其道,痰湿瘀浊等病理产物何由生焉?故曰:脾胃乃后天之本,健康之本,康复之基础。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一但脾虚失运,痰湿瘀浊渐成。此邪既来,去则难矣!盖“湿为阴邪,粘腻难除”。汗之不可,更伤阳气;下之不许,恐败脾胃;首选之法,健脾固本,祛邪扶正。统酬兼顾,区分邪性,各个击破, 正复邪去,才能巩固。

         二诊:10月12日。饮食好转,饱胀大减,精神好,少困乏,余症无变化。脉沉滑,舌质淡,苔薄白腻,舌体胖大、齿痕,舌脉瘀。

         证析: 药证相符,症有所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继以上方,健脾扶正祛邪,令痰湿淤浊去而正气复,再拟活血化瘀、补气通络治其标。

 

(四)酒食不节伤脾胃,痛泻脓血成顽疾        

        项目: 陈先生,35岁,人民银行洛阳市支行,干部,2008年3月5日来诊。

        现状:主诉腹泻半年余。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烟酒无度,于半年前开始胃痛、腹痛、腹泻,日重一日,吃多,泻亦多,现在1日15次之多,脓血粘液便,里急后重,腹痛肠鸣即便,便后痛缓,消瘦(体重下降10kg,仅有50km)乏力,脉象弦细无力,左脉尤甚,舌质光红无苔,舌体胖大齿痕,舌脉瘀阻。2007年10月11日在洛阳150部队医院肠镜硷查:距肛门3~20cm直肠~乙状结肠见多发溃疡灶,范围0.3~0.5cm并有多发息肉,0.5~1cm,镜下切除。降结肠血管纹理呈树枝状,清晰可见。诊断:①直肠多发息肉(已切除);②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

       论析:饮食不节,必伤脾胃,肥甘厚味,积热胃肠,故食而不化,吃多泻亦多;积热火毒,腐肉灼肌,故见腹痛、肠鸣即便脓血;气虚血必瘀,血瘀必气滞,循环障碍,故见里急后重 ,大便脓血、舌脉瘀阻;久泻气血阴津俱伤,则脉细无力、舌质光红无苔、少气乏力。总之,

     证属:脾虚失运,土虚木剩,气虚血瘀,积热火毒之证。西医诊断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

     治宜:疏肝健脾,清热消肿,化瘀止血。

    方药:自拟方

              白术30g   柴胡10g太子参20g茯苓30g  生山药30g枳壳10g蒲公英30g 马齿苋30g 吴萸连12g  三七粉10g(冲服)血余炭10g 乌梅15g甘草10g

用法:水煎两次,滤过合并,分3~5次,少量频服,恐脾虚药多致泻,故与山药鸡子黄粥,食疗养胃益脾。

方义:土虚木乘,当先疏肝健脾,木乘之由是土虚,故首当实脾、补气。脾为湿土之脏,喜燥而恶湿。白术,味甘苦,性温,专入脾胃二经,甘温能益脾胃之阳而补气,苦温能燥脾胃之寒湿而健脾,正为脾所喜,为补脾益气之要药,实脾则肝不乘,故为之君。脾为元气之府,欲健脾尤当益气而达健脾益胃之目的。太子参,功似党参而力薄,味甘微苦气温,入脾肺经,功专益气补脾而治气血不足、倦怠乏力。茯苓,甘淡性平,甘能补,淡能渗,渗湿健脾为之功。山药,甘平,入脾肺肾三经,补上中下三焦,不寒不燥不腻胃,为平补三焦之要药。肝喜条达疏泄,而行脾胃之气,柴胡性升散而疏泄,正合肝喜,本方取其疏肝解郁之功,又籍升清阳行脾胃之气,而助健脾益胃之用。故此四味疏中有补,助君药健脾益气之力倍增,达疏肝健脾益气之的,故为之臣。九补须有一泄,取枳壳行气宽中之功,合白术巧为“枳术丸”,消补兼备,无补中壅塞之虑。积热胃肠,灼肉动血,需清热凉血、散血止血。蒲公英,甘苦寒,入肝胃,清热解毒,消痈肿。马齿苋,酸寒,入心大肠经,清热解毒,止痢疗疮。吴萸连,为佐金丸变方,寒热对等并用 ,本方取之清热止痢厚肠之功,又无苦寒败胃之弊,更有辛苦温能散中土之寒凝。三七粉,味甘微苦性温,入肝胃二经,功能止血化瘀,消肿定痛。主治各种内外出血证。对痈肿疮疡、胃肠溃疡属瘀血内阻者甚效。血余炭,苦温,入肝胃止血散瘀,治吐衄血痢等各种出血症。 乌梅,酸温入肝脾肺大肠经,功专敛肺生津,涩肠止泻,治久痢滑泻等。取此七者,清热、止血、散血、消瘀、涩肠、止泻,以治其兼症,故为之佐。甘草,味甘性平,调和诸药而和谐全方,故为之使。共奏疏肝健脾,清热消肿,化瘀止血之功。

   按语:酒为湿热之物,伤肝害胃;肉乃高热之食,积而化热。本例患者“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健康生活方式,肥甘厚味,淤积胃肠,积热火毒为患。伤脾损元,健运失司,而致泻痢大作矣,气虚血瘀,脓血粘液便俱下,循环障碍,病损组织细胞无力修复,故成缠绵难复之顽症。盖久泻伤元气,气虚血必瘀,治必健脾补气,才能“气复帅血而行”,所以本例健脾补气是治本之策。但泻痢腹痛便血之标为急,急则治其标。鉴于积热火毒动血为患,又权变清热凉血、化瘀止血为先。按此标本缓急,有序辨治,以观后效。

复诊:4月5日。服上方20付,大便次数由15减为8次/日,腹痛轻,仍有脓血粘液便,下坠减轻。脉象沉细,舌质红,薄白苔,齿痕,舌脉瘀。

药对病玑,症有所减,继以上方加焦扁豆20g。15付。结肠舒浓缩丸一料,1次6g,1日2次,早晚食前温开水送服。胃康胶囊0.5×60×6瓶,1次4丸,1日3次,每餐后1~2小时服。山药鸡子黄粥食疗,1日2次,空腹吃。

三诊:4月22日,腹痛大减,仍有仍有脓血粘液便,5~6次/日,下坠减轻。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红,舌体胖大齿痕,舌脉瘀。证属脾气不足,肠中余热未尽,谜\继以上方加黄芪30g、白头翁20g、败酱草30g槟榔10g焦山揸20g  15付

四诊:5月13日,症状明显减轻,精神好有力气两腿酸软无力消失。大便5次/日,粘液少无脓血下坠亦轻脉细质淡红舌体胖大齿痕舌脉瘀轻。证属脾气仍虚,邪气已减,余热未尽,拟补气健脾,活血止血兼清余热,调方如下:

黄芪30g当归10g太子参20g白术30g茯苓20g吴萸连10g白头翁20g槟榔12g焦扁豆20g莲子肉15g血余炭15g三七粉8g甘草10g七付。

五诊:5月23日,上方服完,经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肠镜复查:距肛门15cm直~乙结肠处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摸糊不清,并点片状糜烂、0.4~0.6cm大小溃疡面,表面附白苔、伴渗血。活检病理片:直肠粘膜慢性炎伴急性炎,并见炎性肉芽组织、炎性渗出物及少许坏死组织。诊断:溃疡性直肠炎。自觉症状大有好转肠鸣轻,大便次数减3~4次/日,下坠轻微,少有血便。自服山药鸡子黄粥后,饮食正常,胃肠舒适,有劲,体重增加,信心增强。

继以上巩固。12付。

六诊:6月日20,饮食规律,正常,大便成形3~5次/日,因喝一次酒,偶有少量便血,但无下坠。脉沉细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舌脉瘀大减。为方便患者,可停服汤剂,继以成药、食疗巩固。

七诊2008年9月2日,近两个多月光服胃康、结肠舒、山药鸡子黄粥,精好,饮食正常,大便3次/日成形,无下坠,体重恢复至病前,62Kg,半年长12kg。脉沉缓较有力,舌质淡红,薄白苔,无齿痕舌脉无瘀。正复七八,邪留一二,继以上药小其量,善其后。

按语:溃疡性结肠炎属久痢凡畴,多由饮食不节,烟酒无度,劳倦伤脾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所致。正虚邪实,虚者,脾胃之元气亏;实者寒热瘀滞、虚实夹杂之邪气实,故缠绵反复难愈。治疗以健脾补气、活血止血为大法。标本虚实、先后次第、统筹兼顾,当权衡灵活变通。切记:收涩止泻者,无功;抗菌消炎者,有害;利水止泻者,伤阴;苦寒败胃者,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