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会作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49:05

人类为什么会作弊

2010年3月5日   19:解放周末·博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章甫

    成年人在道德的敏感度上已经衰退了

    2007年,美国媒体在杜克大学的网站上捕捉到一条新闻,杜克大学的富卡商学院发生了集体作弊事件。网站的信息表明,这个闻名世界的商学院,有30多名学生涉嫌舞弊和撒谎。

    学院给MBA研究生布置的期末考试题和决策模式有关,这次期末考试完全开卷,学生拿到题目后可以回家完成。

    有些学生互相讨论过考试的题目,并商量答案。按规定,开卷考试可以随便查阅任何资料,但不允许学生互相商量和讨论。

    老师收到试卷后,发现不少学生的答案有雷同之处,于是开始调查。调查过程中,几乎没有学生承认自己作弊,而且都声称,可以查询自己的课堂笔记和其他内容,来佐证自己没有作弊。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富卡商学院的调查人员发现,在所有被调查的38名学生中,只有4名是清白的,剩下的学生都涉嫌作弊,还有一名学生涉嫌在调查中撒谎、提供不实信息。

    经过22场听证会之后,富卡商学院宣布了处理结果——9名学生被开除,15名学生停课一年,且这门考试不及格,10名学生重修该门课程。

    美国其他领域的舞弊也不少,在分析舞弊增多的原因时,学者们常常会提起一个因素:道德滑坡。

    《亚洲时报》曾经报道过一个发生在中国西部的、非常有意思的反作弊创举。中国无疑是一个考试大国,除了高考、中考外,公务员以及各级官员的选拔都离不了考试。甘肃武威市在招收公检法人员的时候,进行过一次反作弊的尝试。

    主考单位在考场中布置了一群反作弊的高手——12岁的小学生。据后来统计,小学生在一个考场内平均可以抓到18名作弊者,而和他们一样监考的成年监考人员,一般只能抓到7个。

    据考场的负责人说,他们之所以让小朋友监考,是因为“成年监考人通常非常谨慎小心”。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成年人在道德的敏感度上,已经衰退了。童真无邪的小学生对于善恶行为有清晰的判断,所以,他们在道德问题上更敏感,也更勇敢。

    舞弊产生的原因有3个: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

    道德在面对金钱、权力的诱惑或者压力时,总是最先被牺牲的。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在美国也同样存在。

    美国《管理学习与教育》杂志曾经刊登了一项调查的结果,调查是由唐纳德·麦凯布进行的,数据来自美国及加拿大54所院校的大约5300位调查受访者,其中包括623名在商学院就读的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研究生中,MBA学生作弊最多。他们中有56%的人承认,曾有过一些不良行为,如考试中抄纸条、剽窃、从网上下载论文等。

    发布调查结果后,唐纳德·麦凯布说:“令我吃惊的是,有这么多学生承认作弊。 ”这反映出对作弊的道德上的漠视,成为学生作弊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此,美国众多的商学院都把道德行为作为核心课程。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一篇文章透露,美国人作弊泛滥成灾。

    在商界,有约60%的大公司为抬高股价而虚报利润,安然舞弊案就震惊世界;在体育界,除了兴奋剂外,足球教练常常在引进运动员的时候耍花招;在教育界,除了常规作弊外,学生们服用兴奋剂增强记忆力,谎称自己残疾而得到更多的考试时间;在税收领域,许多美国人认为可以顺利地逃税,据估计,约200万美国人拥有非法的海外账户。

    美国会计学会会长史蒂文·阿伯雷齐特在分析会计舞弊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舞弊三角”。

    阿伯雷齐特认为,舞弊产生的原因有3个: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这3个要素就和热度、燃料、氧气这3个要素促成燃烧一样,促成了舞弊的形成。

    尽管阿伯雷齐特的理论是用来分析企业财务舞弊的,其实适合一切舞弊行为的分析。我们提到的道德滑坡,其实就为舞弊提供了极好的“自我合理化”——“我只是为了通过这次艰难的考试”“我再也不能让我父母失望了”,这些借口攻克了道德的关卡,为自己的舞弊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当某一事物成为评价人的唯一标准,舞弊的动机就非常充足

    美国社会学家麦凯布曾经说,作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同学在作弊。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里,如果能通过作弊提高分数,那么将有更多机会去大企业实习、去华尔街工作。

    所以,麦凯布认为,“在看到别人作弊的那一刻,他们已经处在了不利的位置”。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学生们的舞弊是可以预见的。

    有一位曾经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曾回忆他在日本经历过的考试:

    有些日本大学考试,允许带词典、书本、计算器,凡是学生认为用得着的都可以带进考场。在考试过程中,随时可以翻书查找公式。考试题出得很灵活,翻书肯定是找不着答案的。

    所以,词典、书本、笔记本,对应付考试基本没有什么作用。老师发了试卷以后就离开考场休息去了,根本不监考。

    一个小时以后老师回来了,也不收试卷,而是把标准答案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对照标准答案自己给自己打分。成绩高低不同,可同学们自报分数的时候,表情都很自然,最少的才10多分。

    这位留学生分析,他观察到日本学生之所以不作弊,有两个原因:决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不是一次两次考试,还要综合出勤、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等情况。假如有学生没有如实报告真实评分,将被视为不诚实,直接结果就是该门课不及格。即使以后走上社会,这种烙印也会影响就业。

    这种制度把压力从一次次具体的考试中分离,所以,学生不会为了一次考试而甘冒风险。

    事实上,最难作弊的科研领域(科学家群体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是最为严格的)也可能因为压力而发生舞弊行为。在《背叛真理的人们》一书中,作者布罗德和韦德描述了科学家的压力。

    “要获得成功,一个研究人员必须使自己的文章尽可能多地得到发表,确保能拿到政府的资助,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创造条件招收研究生,增加发表文章的篇数,争取在一所大学拿到终身职位,撰写可能引起科学奖评选机构注意的文章,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并希望有朝一日被邀请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不仅在现代科研中存在着力争向上爬的压力,而且制度本身对真正的成就和表面上的成功都起鼓励的作用。 ”

    制度造成的压力产生舞弊的动机。当考试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论文成为科学工作者的唯一标准,盈利成为上市公司的唯一标准的时候,在强大的压力下,舞弊的动机就非常充足。

    即使最注重名声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也曾经为了盈利而舞弊。2008年,英国电信局审查后发现,BBC曾经在过去的一年半内多次作弊,比如让自己的员工拨打竞猜节目的电话中奖等。最终,BBC收到了一张40万英镑的罚单。

    据《泰晤士报》报道,英国独立电视公司也因为节目作弊收到过英国电信局567.5万英镑的罚单。

    看来,只要还存在压力,存在机会,也有适当的借口和理由,作弊与反作弊的战争就会继续。只是,反作弊的时候还要多考虑作弊的原因。

    (《都市·翻阅日历》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