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8:32:14
作者:EDUCARER
案例八:
行为:
有一天我带老二去打预防针,正坐在那里抱着老二准备打针的时候,一位奶奶带着一个一岁半左右的孩子走了进来,孩子一看到医生就开始疯狂挣扎,奶奶连哄带骗把孩子抱到我们旁边的一个医生面前,强行按住孩子的胳膊,在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中医生迅速完成了注射,之后奶奶赶紧把孩子抱下来给孩子整理衣服,边整理边对孩子说:“别哭啦,我们回家了,还得谢谢阿姨呢,快给阿姨鞠个躬。”孩子边哭边看着医生,奶奶说:“快鞠个躬,忘了怎么鞠的?”孩子停止了哭声撅起小屁股真的给医生鞠了一躬,医生大笑:“这孩子,太好玩啦。”孩子看到医生笑了,他也笑了。这时,奶奶赶紧说:“他是很好玩,来,再给阿姨拜个年。”孩子赶紧双手呈作揖状,边作揖边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每个医生,他的动作惹的医生们大笑,孩子的眼中流露出被人认可的喜悦。奶奶趁热打铁:“给阿姨‘拜’一个”,孩子立刻给各位医生一个飞吻,医生们再次大笑:“这孩子,太有意思了,尤其是鞠躬最有意思,再给我们鞠一个躬。”孩子赶紧又鞠了一躬,在医生们的大笑声中,奶奶带着孩子跟医生们告别了。老二在打针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在旁边不停地表演,几乎没有意识到医生在给自己打针,只在针头拔出的那一刻喊了一声,随后又被这个小朋友的表演给吸引了,我看着老二一脸不解的表情望着那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点评:
在这个过程中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体现在哪里?
如果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假想自己就是那个孩子,其实不难理解这种不尊重的行为。你并不是一个专业演员,当你经常被一个人指挥着当众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当你被人指挥着做了几个规定动作之后,观众们赞美你“好玩、有意思”时,你觉得自己究竟是一个小动物还是一个人?孩子是不是真的愿意表演节目?我们在让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是否征求过孩子的同意,问过孩子的想法?有人会认为,那么小的孩子哪有主意,我让他干什么他不就干什么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思维模式在作怪,当我们认为很小的孩子没有自我、没有意识、没有思想的时候,我们就会把他/她当作一个玩具或宠物来对待,在以这样的方式对待这个玩具或宠物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操控的快乐,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或者学会了服从,或者学会了反抗。当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服从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庆幸自己管教有方,一个没有独立思想的人最终被我们培养成功了;当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抵抗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呵斥孩子不听话,在持续不断的家庭战争中瓦解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可能的沟通和交流渠道。
纠正:
让孩子表演节目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成人不应该以操控方式让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表演节目。如果孩子很喜欢表演,有自我表演欲望时成人可以鼓励,但当孩子拒绝表演的时候一定不要强迫,对于再大一些的孩子,想让孩子表演节目则一定要先征求孩子的意见。
总结:
让孩子表演节目几乎是每个中国家庭都会做的事,有时候这就像一场汇报演出,父母或老人可以让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有时候这又像一个游戏,主人和客人在交流过程中的一项娱乐活动,孩子是这项娱乐的道具;或许有些父母只是想让孩子参与到成人的交流之中来,但苦于实在没有共同语言,所以只能让孩子来表演节目赢得掌声或赞美来形成某种意义上的交流。
让孩子表演节目可以说是一种“中国传统习俗”,这个“习俗”其实是与一种教育方式伴随产生的。很多中国人都希望教育成果是可以量化的或可视的,对于一岁多幼儿的教育,由于不容易有可见的成果,因此让幼儿来完成指令就成了一种教育成果;对于两岁多的幼儿,识字、认数、背诗、唱歌、跳舞等就成了汇报演出的内容。我不否认这些“演出项目”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只是幼儿所要获得的众多能力中的一种,由于这些“演出项目”可以量化,又最具有可视效果及娱乐效果,因此很多人会把这些能力作为重点来培养。还有一种无奈是,由于这是一种“中国传统习俗”,很多人见到孩子的时候都会期待看到一些孩子的表演,于是如果不让孩子表演一些节目给客人似乎很不礼貌。这种行为上的不尊重其实是一种群体的无意识。
那么,强迫孩子表演节目有什么不好?当我们把表演节目当成一个重点能力来对孩子进行培养和训练的时候,我们会忽视孩子所需要的很多其他的能力,他们需要学会掌控自己的身体、他们需要学会听懂周围的语言、他们需要学会控制物品、他们需要学会自己吃饭喝水、他们需要学会相信周围的人、他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需要学会与周围的人交流、他们需要学会适应变化、他们需要懂得行为界限……在训练表演节目的过程中,我们在强化孩子服从指令的能力,某种意义上剥夺了孩子自由探索和了解周围世界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和成人之间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削弱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自我存在的意义。
我们在强调尊重孩子这个话题的时候始终强调的一个主题是:要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孩子,用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对待孩子的很多行为才能体会到我们是否真的尊重孩子,否则很多行为的不尊重都是在无意识中存在的。
关于打预防针的补记:
通常,我带两个孩子打预防针,在出门之前就会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要去打预防针,打预防针是为了将来少生病,如果不打呢,将来生病了治起来会更麻烦,一会儿一个医生会拿一个针在你的胳膊上轻轻的扎一下,可能会有点疼,如果你觉得很疼就可以喊几声,喊几声可能你会觉得舒服一点……”老大通常会问我一系列关于预防针、生病、治病的问题,老二会眨着眼睛看着我似乎在思考问题,他们到医生跟前时通常都会很配合,有时他们会含着眼泪喊几声,有时他们会为了表现的很坚强一声都不喊。我始终相信让孩子配合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让他/她充分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连哄带骗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拒绝会反抗,但与孩子交流、给孩子时间让孩子理解最重要,这样孩子能够完成独立思考的过程,锻炼独立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