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争图解(一)---先秦至三国时期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4:13:17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争图解(一)---先秦至三国时期

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原始社会中晚期,逐渐形成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今冀、鲁、豫、苏、皖交界地区的九夷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方向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

  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九夷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互结为同盟。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战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 本帖最后由 shaoyork 于 2006-3-1 21:01 编辑 ]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成龙! 2005-8-12 21:28 #1           shaoyork
从一品 协办大学士

论坛超级水哥,贴图大学士


           
UID 4480
精华 107
积分 1725025
帖子 9362
阅读权限 101
注册 2005-6-26
来自 蓟州
状态 离线 [广告]: 中国乙肝网:中国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就是商周之际周武王在吕望等人辅佐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略决战。

  公元前1027年(一说前1057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同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陆南)等方国部落的部队会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协同自己作战的方国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冒雨迅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周师沿途没有遇到商军的抵抗,故开进顺利,仅经过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抵达牧野。

  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惊恐。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于是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共约17万人(一说70万,殊难相信),由自己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

  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心与斗志。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严申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

  誓师后,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他先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即让吕尚率领一部分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帅作战。武王乘势以“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猛烈冲杀敌军。于是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灭亡商朝。尔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成龙! 2005-8-12 21:30 #2           shaoyork
从一品 协办大学士

论坛超级水哥,贴图大学士


           
UID 4480
精华 107
积分 1725025
帖子 9362
阅读权限 101
注册 2005-6-26
来自 蓟州
状态 离线 [广告]: 健康、科学、快速的减肥方法,尽在三八减肥网!
制北之战



中国周桓王二年(前718)四月,在中原诸侯中首先 崛起的郑国,出兵进攻卫国。卫支使邻国南燕出兵攻郑。 当燕军入郑国后,郑庄公派大夫祭足、原繁、□驾率三 军作正面抗击之势,另派公子曼伯、子元率兵潜入燕军 侧后的北制(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待机行动。燕军专注 于当面郑军,对北制防备松懈。六月,曼伯、子元从北 制向燕军发起攻击,燕军失败。时人评论此战时指出的 “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左传·隐公五年》)的原 则,为历代兵家所遵循。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成龙! 2005-8-12 21:32 #3           shaoyork
从一品 协办大学士

论坛超级水哥,贴图大学士


           
UID 4480
精华 107
积分 1725025
帖子 9362
阅读权限 101
注册 2005-6-26
来自 蓟州
状态 离线 城濮之战



周襄王二十年(一说二十一年,公元前632),晋、楚 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地区 进行的一次决战。
  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霸业衰落后,南方楚国、北方 晋国都趁机向中原扩展势力,两国利益直接发生了冲突。 楚国为遏制晋国南下,与靠近晋国的曹、卫两国结盟,使 其为抗晋前哨;又以宋国背楚从晋为由,于周襄王十八 年冬,出兵围攻宋地缗邑(今山东金乡)。次年冬,楚 成王亲率以令尹子玉为主将的楚军及郑、陈、蔡、许等 盟国军队,围困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晋国以应 宋求援为名,出师中原,力图“取威定霸”(《左传· 僖公二十七年》)。
  晋文公鉴于楚联军势大,晋军孤军作战,劳师远征, 于晋不利,便采纳大夫狐偃的建议,决定进攻兵力薄弱 的曹、卫,迫使楚军北上救援以解宋围。二十年一月,晋 文公率军向卫国借道攻曹被拒绝,即转道卫国南边渡河 水(黄河),直插卫内地,攻取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 后,乘虚进占卫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楚军救卫不 及,继续围困商丘。三月,晋军乘胜攻入曹都陶丘(今 山东定陶西北),俘曹共公。晋文公又运用策略,加深 齐、秦与楚的矛盾,促使齐、秦出兵参战,形成晋、齐、 秦联合攻楚局面。楚成王见形势逆转,急忙率部分楚军 从商丘撤退到申(今河南南阳北),以防秦军袭其后方。 同时令子玉放弃围宋,避免与晋决战。刚愎自用的子玉, 不顾情势变化,执意以曹、卫复国为解宋围的条件,要 挟于晋。晋文公用元帅先轸计谋,私许曹、卫复国,使 其背楚从晋,并扣留楚使宛春,激怒子玉北上与之决战。 子玉忿而北进,直扑陶丘。晋文公为争取主动,令晋军向 卫地后撤90里,既履行流亡楚时曾许下“避君三舍”的 诺言,又避开楚军锋芒,向齐、秦两军靠拢,并诱使楚 军尾追。子玉以为晋军畏楚而退,长驱直入,陷入不利 地位。
  四月初一,晋、齐、秦、宋联军退至城濮,于附近 地域布阵:上军在右,狐毛为主将,狐偃为副将;下军 在左,栾枝为主将,胥臣为副将;中军先轸为元帅,□ 溱为副将。楚联军追踪赶至,依托有利地形配置:右军, 陈、蔡军,子上指挥;左军,申、息军,子西指挥;中 军,楚军精锐,子玉指挥。次日晨,决战开始。先是晋 下军副将胥臣率一部兵力,并给驾车的马蒙上虎皮,向战 斗力最弱的陈、蔡军发起猛攻,陈、蔡军惊慌溃逃。此 时,晋上军主将狐毛在车上竖起两面指挥大旗,佯示主将 后退;晋下军主将栾枝在阵后用车拖树枝扬起尘土,伪 装晋军后队撤退。子玉不察虚实,令全军追击。楚左军 孤军突出,侧翼暴露,晋元帅先轸即指挥中军侧击楚军, 晋上军立即回军夹击,楚左军大部被歼。子玉见左、右 两军失利,大势已去,只得率中军及左、右军残部退回 楚地,不久,被迫自杀。晋文公则于战后得到周襄王策 命,一跃而为中原霸主。
  此战,晋军“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由弱及强各 个击破的作战指导和成功的外交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 国古代的军事思想。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成龙! 2005-8-12 21:34 #4           shaoyork
从一品 协办大学士

论坛超级水哥,贴图大学士


           
UID 4480
精华 107
积分 1725025
帖子 9362
阅读权限 101
注册 2005-6-26
来自 蓟州
状态 离线 长勺之战



发生时间: 公元前684年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发生地点: 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
事件介绍
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我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当时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它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会的礼乐传统,在春秋诸国中居于二等地位,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至于齐国,则是姜太公吕望的封地,辖有今山东东北部地区的广大地域,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那里土地肥沃,又富渔盐之利,太公立国后,推行“因其俗,简其礼”、“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举贤而上功”、“修道法”、礼法并用等一系列正确政策,因而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为东方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长勺之战就是在这种齐强鲁弱的背景下爆发的。

公元前686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动乱。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君位争夺斗争。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而公子纠则时运不佳,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谋臣管仲也被罗致到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并曾经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但结果是乾时一战,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鲁国的所作所为,导致齐鲁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齐桓公本人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这终于酿成了长勺之战的爆发。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

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认为当政者庸碌无能,未能远谋。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因而入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

曹刿询问庄公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要分赐给臣下,不敢独自享用。曹刿指出,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民众是不会出力作战的。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守信用。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的。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准情度理地予以处理。曹刿这时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了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了。为此,他请求随同鲁庄公奔赴战场,鲁庄公允诺了他的这一请求,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车前往长勺。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客观形势,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迎击来犯的齐车。两军都摆开了决战的态势,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出击齐军,希望能够先发制人。曹刿见状赶忙加以劝止,建议庄公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这一建议,暂时按兵不动。齐军方面求胜心切,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主动向鲁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但它接连三次的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之下遭到了挫败,未能达到先发制人的作战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斗志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庄公果断进行反击。庄公听从他的意见,传令鲁军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借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迅猛英勇地冲向敌人,冲垮齐军的车阵,大败齐军。庄公见到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发起追击,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的痕迹紊乱;又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明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议鲁庄公实施追击。庄公于是下令追击齐军,进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鲁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一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我们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乃有其必然性。鲁国统治者在战前进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为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作战中,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可见,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因此,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成龙! 2005-8-12 21:35 #5           shaoyork
从一品 协办大学士

论坛超级水哥,贴图大学士


           
UID 4480
精华 107
积分 1725025
帖子 9362
阅读权限 101
注册 2005-6-26
来自 蓟州
状态 离线 鄢陵之战


中国春秋中期,晋、楚争霸中原,晋军大败楚军于 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的一次作战。
  周简王七年(公元前 579),长期争霸的晋、楚两 国,在宋大夫华元调停下弭兵议和,但双方都无诚意。十 年,楚国首先进攻中原要冲之地的郑、卫,迫郑屈服。次 年,晋厉公以郑国叛晋附楚为由,率军伐郑,以栾书为 中军帅。楚共王为援救郑国,亲统楚军及郑军、夷兵,以 司马子反为中军帅,与晋战于郑地鄢陵。楚军于古代用 兵所忌的晦日六月二十九,趁晋军不备,利用晨雾掩护, 突然迫近晋军营垒布阵,企图在援晋的齐、鲁、宋、卫 军到达前速决取胜。晋军因营前有泥沼,加之楚军逼近, 兵车无法出营列阵,处于不利地位。但楚军将帅不和,部 伍混杂,彼此观望,纪律松弛。晋厉公排除固守待援的 主张,决心趋利避害,与楚军决战。随即在营垒中填井 平灶,扩大列阵的空间,调动上、中、下军及新军,布 列阵势。楚共王登上巢车(□望车),观察晋军情况,但 未能判明晋军意图。晋厉公在楚旧臣苗贲皇陪伴下,观 察楚军阵势,针对楚军精锐集于中军的情况,采纳苗贲 皇建议,改变原有阵势,由中军将、佐各率精锐一部加 强两翼,拟首先击破楚军薄弱的左、右军,尔后围歼其 中军。部署既定,晋军绕营前泥沼两侧而进。楚共王见 晋厉公所在中军兵力薄弱,即率中军攻晋厉公,遭晋军 抗击。楚共王伤目,中军后退,未及支援两翼。晋军乘 势猛攻楚左、右军,从清晨战至傍晚。楚军伤亡惨重,公 子□被俘,只得收兵。继又连夜修缮兵器,补充兵卒,准 备鸡鸣再战。但因主帅子反醉酒无法指挥,楚共王自料 难于取胜,率军宵遁,子反失职自杀。
鄢陵之战
  楚军的失败,使晋国得以重整霸业。此战,晋军根 据楚军阵势和地形特点,当机立断,改变部署,加强两 翼,击败楚军,是中国古代灵活用兵的著名战例。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成龙! 2005-8-12 21:36 #6           shaoyork
从一品 协办大学士

论坛超级水哥,贴图大学士


           
UID 4480
精华 107
积分 1725025
帖子 9362
阅读权限 101
注册 2005-6-26
来自 蓟州
状态 离线 泓水之战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发生的泓水之战,是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一次作战,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因思想保守、墨守成规而导致失败的典型战例之一。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去世后,各国诸侯顿时失去了一匡天下的领导人,成为一片散沙。齐国因内乱而中衰,晋、秦也有各自的苦衷,暂时无力过问中原。这样,长期以来受齐桓公遏制的南方强国——楚国,就企图乘机进入中原,攫取霸权。素为中原列国目为“蛮夷之邦”的楚国的北进势头,引起中原诸小国的忐忑不安,于是一贯自我标榜仁义的宋襄公,便想凭藉宋为公国、爵位最尊的地位以及领导诸侯平定齐乱的余威,出面领导诸侯抗衡楚国,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并进而伺机恢复殷商的故业。可是在当时,宋国的国力远远不逮楚国,宋襄公这种不自量力的做法,造成宋楚间矛盾的高度激化,楚国对当年的齐桓公是无可奈何的,但这时对付宋襄公却是游刃有余,所以它处心积虑要教训宋襄公,结果终于导致了泓水之战的爆发。

  且说宋襄公专心致志争当盟主,虽然雄心勃勃,但毕竟国力有限,因此只能单纯模仿齐桓公的做法,以“仁义”为政治号召,召集诸侯举行盟会,藉以抬高自己的声望。可是他的这套把戏,不仅遭到诸多小国的冷遇,更受到楚国君臣的算计。在盂地(今河南省睢县西北)盟会上,宋襄公拒绝事前公子目夷提出的多带兵车,以防不测的建汉,轻车简从前往,结果为“不讲信义”的楚成王手下的军队活捉了起来。

  楚军押着他乘势攻打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幸亏太宰子鱼率领宋国的军民进行顽强的抵抗,才抑制了楚军的攻势,使其围攻宋都数月而未能得逞。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之下,楚成王才将宋襄公释放回国。

  宋襄公遭此奇耻大辱,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既痛恨楚成王的不守信义,更愤慨其他诸侯国见风使舵,背宋亲楚。他自知军力非楚国之匹,暂时不敢主动去惹犯它;而是先把矛头指向臣服于楚的郑国,决定兴师讨伐它,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挽回自己曾为楚囚俘的面子。大司马公孙固和公子目夷(宋襄化的庶兄)都认为攻打郑国会引起楚国出兵干涉,劝阻宋襄公不要伐郑。可是宋襄公却振振有词为这一行动进行辩护:“如果上天不嫌弃我,殷商故业是可以得到复兴的。”

  执意伐郑。郑文公闻讯宋师大举来攻,立即求救于楚。楚成王果然迅速起兵伐宋救郑。宋襄公得到这个消息,才知道事态十分严重,不得已被迫急忙从郑国撤军。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月底,宋军返抵宋境。

  这时楚军犹在陈国境内向宋国挺进途中。宋襄公为阻击楚军于边境地区,屯军泓水(涡河的支流,经今河南商丘、柘城间东南流)以北,以等待楚军的到来。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列好阵势。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宋两军众寡悬殊,但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宋襄公把握战机,乘楚军渡到河中间时予以打击。

  但是却为宋襄公所断然拒绝,从而使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这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一阵厮杀后,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其精锐的禁卫军(门官)悉为楚军所歼灭。只是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泓水之战就这样以楚胜宋败降下帷幕。

  泓水之战后,宋国的众多大臣都埋怨宋襄公实在糊涂。可是宋襄公本人并不服气,在那里振振有词为自己的错误指挥进行辩解。说什么“君子不重伤”(不再伤害受伤的敌人),“不禽二毛”(不捕捉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可见其执迷不悟到了极点,因而遭到公子目夷等人的严厉批评。第二年夏天,宋襄公因腿伤过重,带着满脑子“仁义礼信”的陈旧用兵教条死去了,他的争当霸主的夙愿,也有如昙花一现似的,就此烟消云散了。

  泓水之战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所谓的“礼义之兵”,就是作战方式上“重偏战而贱诈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它是陈旧的密集大方阵作战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这时,由于武器装备的日趋精良,车阵战法的不断发展,它已开始不适应战争实践的需要,逐渐走向没落。宋襄公无视这一情况的变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遭致悲惨的失败,实在是不可避免的。这正如《淮南子》所说的那样:“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泓水之战的结果使得宋国从此一蹶不振,楚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春秋争霸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成龙! 2005-8-12 21:38 #7           shaoyork
从一品 协办大学士

论坛超级水哥,贴图大学士


           
UID 4480
精华 107
积分 1725025
帖子 9362
阅读权限 101
注册 2005-6-26
来自 蓟州
状态 离线 柏举之战



《史记·卷六十五》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里所说的“西破强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发的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吴国是春秋晚期勃兴于南方地区的一个国家,它在发展过程中,与南方地区的强国楚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以至长期付诸武力,兵戎相见。从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来之战”起,两国之间在短短的60余年时间里,曾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总的趋势是,吴国逐渐由弱变强,开始占据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它终于导致了吴楚两国决定战争胜负的“柏举之战”。吴王阖闾是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良吏治,整军经武:“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并大胆起用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外来杰出军政人才,积极从事争霸大业。这时,西方的强楚,就成了吴国胜利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换句话说,也就是只有在过去积小胜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打垮或削弱楚国,阖闾才能实现自己成为中原霸主的梦想。吴楚战略决战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吉人自有天助”,楚国当时的现状,为阖闾梦想得以实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进入春秋以来,楚同晋国长期征战,争霸中原,搞得民疲财竭,国力中衰。同时楚国内部政治黑暗,军事无能,民众怨愤,君臣离心,也给敌国创造了可乘之机。所以说,当时的楚国虽然貌似庞然大物,余威尚存,可其实早已是外强中干,是经不得风雨飘摇的,吴楚柏举之战前夕,楚国实际上已经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了。当然,从整体实力上来说,楚对吴还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当公元前512年阖闾第一次提出大举攻楚的战略计划时,睿智的孙武即以“民劳,未可,待之”的理由加以劝阻。不过吴国君臣并未消极地守株待兔,他们的厉害,就在于他们从不消极等待敌方出现破绽,而是积极运用谋略,主动创造条件,完成敌我优劣对比的转换。为此,它首先伐灭楚国的羽翼——徐和钟吾这两个小国,为进而伐楚扫清道路。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的高明战略方针。具体做法是,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军,麻痹敌手。这一措施实行了六年有余,吴军先后袭击楚国的夷(今安徽涡阳附近)、潜(今安徽霍山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害得楚军疲于奔命,斗志沮丧。同时,吴军这种稍尝辄止、不作决战的做法,也给楚军造成错觉,误以为吴军的行动仅仅是“骚扰”而已,而忽视了吴军这些“佯动”背后所包藏的“祸心”,放松了应有的警惕,到头来栽了大跟斗。公元前506年,给楚国致命一击的时机终于来到了。这年秋天,楚国大军围攻蔡国,蔡在危急中向吴国求救。另外,唐国国君也因愤恨于楚国的不断侵凌勒索,而主动与吴国通好,要求助吴抗楚。唐、蔡两国虽是蕞尔小国,但位居楚国的北部侧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吴国通过和它们结盟,遂可以实施其避开楚国正面,进行战略迂回、大举突袭,直捣腹心的作战计划。同年冬天,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和谋臣武将伍子胥、伯嚭、孙武等,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楚军连年作战极度疲惫,东北部防御空虚薄弱之隙,进行战略奇袭,吴军溯淮水浩荡西进。进抵淮汭(今安徽凤台附近,一说今河南潢州西北)后舍舟登陆,以3500精锐士卒为前锋,在蔡、唐军配合导引下,兵不血刃,迅速地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在今河南信阳南),挺进到汉水东岸。取得“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战略效果。这堪称实践孙武“以迂为直”原则的杰出典范。楚军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仓猝应战。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左司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率军赶至汉水西岸进行防御。两军隔着汉水互相对峙。楚军中左司马沈尹戍是一位头脑冷静的优秀军事指挥家。他针对吴军作战的特点,向统帅囊瓦提出如下建议:由囊瓦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阻击吴军的进攻,正面牵制吴军。而由他本人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征集那里的楚军,迂回到吴军的侧后,毁坏吴军舟楫,阻塞三关,切断吴军的归路。尔后与囊瓦所率的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囊瓦起初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待沈尹戍奔赴方城后,却又听从武城黑和史皇的挑拨怂恿,出于贪立战功的心理,而一改原先商定的作战计划,采取冒进速战的方针,不待沈尹戍军完成迂回包抄行动,即擅自单独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吴军见楚军主动出击,大喜过望,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囊瓦果然中计,尾随吴军而来,自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南)至大别(今湖北境大别山脉)间,连续与吴军交战,但结果总是失利,由此而造成士气低落、军队疲惫。吴军见楚军已陷入完全被动的困境,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十一月十九日,吴军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县北,一说湖北麻城)列阵迎战楚军。阖闾弟夫概认为囊瓦素来不得人心,楚军无死战之志。因此主张吴军立即主动发起攻击。指出,只要吴军一进攻,楚军就必然溃逃,届时再以主力投入战斗,必能大获全胜。但阖闾出于谨慎而否决了夫概的意见。夫概不愿放弃这一胜敌的良机,便率领自己的五千部属奋勇进攻囊瓦的军队。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成功,乃乘机以主力投入交战,扩张战果,大胜楚军。囊瓦失魂落魄,弃军逃奔郑国,史皇战死沙场。楚军主力在柏举决战遭重创后狼狈向西溃逃。吴军及时实施战略追击,尾随不舍。终于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涢水)追及楚军。吴军“因敌制胜”,用“半济击”的战法,再度给渡河逃命中的楚军以沉重的打击。吴军继续追击,至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追及正在埋锅造饭的楚囊瓦军残部,大破之。并与由息(今河南息县西南)回救的楚军沈尹戍部遭遇。经过反复激烈的拼杀,楚军又被战败,主将沈尹戍伤重身亡。至此,楚军全线崩溃,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完全暴露在吴军面前。吴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五战五胜,于十一月二十九,一举攻陷郢都。楚昭王凄凄惨惨,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往随国(今湖北随州)。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结。至于吴军入郢后上下忘乎所以,纵暴郢都,内讧迭起,在秦楚联军的反击下,军事、政治均陷于被动,最后被迫退回吴国,那已是后事了。用孙武自己的话来说,这便是“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柏举之战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十分沉重的打击,从而有力地改变了春秋晚期的整个战略格局,为吴国的进一步崛起,进而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成龙! 2005-8-12 21:39 #8           shaoyork
从一品 协办大学士

论坛超级水哥,贴图大学士


           
UID 4480
精华 107
积分 1725025
帖子 9362
阅读权限 101
注册 2005-6-26
来自 蓟州
状态 离线 笠泽之战



中国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战争中,越军在笠泽(今 江苏苏州南,与吴淞江走向相同的古河道)击败吴军的 一次作战。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越被吴战败。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吸取教训,积聚力量,伺机灭吴。吴 王夫差恃胜而骄,急欲图霸中原,连年向外用兵,对越 国不加戒备。勾践采纳大夫范蠡、文种建议,于三十八 年趁吴王赴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会盟,袭击吴都姑苏 (今苏州)。四十二年,又乘吴国兵疲民困、连年天灾、 军队分散的有利时机,再次攻吴。三月,勾践率军进抵 笠泽江南岸。夫差仓促率姑苏守军至江北迎战,夹江对 阵。勾践从左、右两军各派一部兵力,黄昏时分别进至 上、下游五里处,夜半渡于江中,鸣鼓呐喊,佯为进攻。 夫差误认越军两路渡江夹击吴军,急忙分兵两路迎战,仅 留中军接应。勾践乘机率三军主力,以6000锐卒为先锋, 偃旗息鼓,秘密渡江,向吴中军发起突然攻击,吴中军 大乱败退。两路吴军不及回救,随之溃逃。越军乘胜猛 追,再战于没(今苏州南),三战于郊(今苏州郊区), 接连大败吴军,迫夫差退守姑苏,为最终灭吴奠定了基 础。此战,越军利用夜暗,两翼佯动,诱敌分兵,乘虚 偷渡,实施中央突破,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渡 江奇袭战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成龙! 2005-8-12 21:41 #9           shaoyork
从一品 协办大学士

论坛超级水哥,贴图大学士


           
UID 4480
精华 107
积分 1725025
帖子 9362
阅读权限 101
注册 2005-6-26
来自 蓟州
状态 离线 桂陵之战


发生时间: 公元前353年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发生地点: 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一说今山东菏泽北)
事件介绍
周显王十五年至十六年(公元前354—前353年),齐军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一说今山东菏泽北)大败魏军的一次著名截击作战。

战国初年,魏国由于实行变法而首先强盛起来,并一度形成称霸中原的局面。魏惠王(即子罃)即位后,连年四面征战,对外扩张,遂感国力不济。于是改变策略,积极联络齐、韩、秦三国,专意对赵。此时,齐国也因推行改革迅速强大,为了争雄中原,亦极力拉拢韩、赵以抗魏。十五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进攻卫国,迫卫从赵。而卫原是魏国的从属,魏不容许赵国染指,便派将军庞涓率军8万围攻赵都邯郸(今河北境)。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前往救援。其时,魏、赵相持已一年有余,魏实力大损,邯郸也危在旦夕。田忌欲率兵直赴邯郸,进攻魏军主力。孙膑认为,魏攻赵、精锐在外,国内兵力空虚,如果南攻其军事重镇襄陵(今河南睢阳),魏军必然回兵自救。这样既可解赵之围,又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被我截击。田忌采纳了这一计谋,率军南下,会同宋、卫两国军队围攻魏之襄陵。孙膑先派不懂军事的齐城、高唐二邑大夫率兵强攻襄陵,结果兵败。庞涓误认为齐军不堪一击,遂不以为虑,继续加紧围攻邯郸。于是,孙膑又派轻车锐卒直扑大梁城郊,“以怒其气”,并“示之寡”(《孙膑兵法·擒庞涓篇》)。庞涓震怒而轻敌,攻克邯郸后,急忙撤离邯郸,放弃辎重,兼程回师。田忌、孙膑料定魏军必经桂陵,即.率主力先期到达该地布阵设伏。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卒作战,伤亡过半,丢弃车辆、军资无数,招致惨重失败。魏国延续一年多的灭赵之战亦功亏一篑。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成龙! 2005-8-12 21:42 #10           shaoyork
从一品 协办大学士

论坛超级水哥,贴图大学士


           
UID 4480
精华 107
积分 1725025
帖子 9362
阅读权限 101
注册 2005-6-26
来自 蓟州
状态 离线 马陵之战


发生时间: 公元前342年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发生地点: 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
事件介绍
马陵之战


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

  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