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关于社区、群组与SNS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3:46:47
社区,无聊,孤独,实际问题
梁宁把网站划分为“解决无聊问题的猫扑类网站,解决孤独问题的豆瓣类网站,解决实际问题的携程类网站”,虽可能有些武断,却颇新颖。
在我看来:
解决无聊问题的社区,是初级形态社区,诸如搜狐社区,新浪社区等此类以资讯提供为主的媒体型社区,着重解决的是人的信息饥渴,无聊需求。
搜索是一种初级形态的社区,靠解决人类对性的无聊需求得以发家,这种无聊需求目前依然在搜索引擎需求中占很大比例。高明一点的搜索引擎开始解决人的实际问题,比如酷讯就是试图解决人们实际问题的网站。可惜的是在目前的中国互联网上,我们的带宽里游荡着的大多数是这些充满好奇心的无聊网民。而机会是,逐渐地一些理性的网民开始把互联网作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工具,这是酷讯们的机会,也是互联网的趋势。
解决孤独问题的社区,是中级形态的社区,诸如豆瓣(也解决部分实际问题:买书)。以人际关系,寻求归属为主的群体性网站。博客就是一种最典型的以解决“无聊问题和孤独问题”为主的社区,博客用户中情感话题,娱乐话题占了最大多数,无聊至极则孤独,孤独至极则无聊,二者相生而成,不分彼此,高明的社区拥有者,会看到孤独是深层次的需求,无聊是最表层的需求,用无聊来吸引眼球,用孤独来留住用户。用解决实际问题来回报用户。
解决实际问题的社区,是高级形态的社区,诸如焦点房地产社区。水木清华BBS的成功在于,他不仅解决用户的无聊问题,孤独问题,还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比如:团购,求职,二手。最好的最终的社区都将是这种解决无聊,孤独,实际问题的结合体。
不仅是社区,其实交友网站(社区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博客,SN等其他用户产品,拙劣者着重解决人类的无聊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少交友网沦为色情网),中间者解决人类的孤独问题,高明者解决人类的实际问题(比如百合网解决婚嫁问题,是高明的)。窃以为新浪的名人博客解决的是人类的无聊问题,搜狐博客“相逢的人会在相逢”的定位解决的是试图解决人类的孤独问题。
当然,不存在纯粹为了解决无聊问题的社区,无聊问题,孤独问题,实际问题的需求在一个社区里往往都存在,就看以谁为主体了。猫扑,天涯就是无聊问题和孤独问题的交集。
同样,任何一个网站的成长都可能要经历解决“无聊问题,孤独问题,实际问题”这三个阶段,就看如何把握,如何转折,平衡是重要的,度是重要的,规模是重要的。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是重要的。
社区网站的意义
梁宁把(社区)网站分为“用于解决无聊问题的、用于解决孤独问题的和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三类。雄杰接着按级别形态给这三类网站排了序:初级形态(解决无聊问题),中级形态(解决孤独问题),高级形态(解决实际问题)。
我认为:
1、社区网站本身是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模式;
2、社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态只有两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3、无聊和孤独是人类的情感追求的两种,属于非物质方面的。当然还有更多的其他类别,比如成长、比如道德;
4、实际问题属于物质方面的一种,这中间还应该包括物质性、便利性等等;
5、如果按照解决什么样问题的网站来分的话,网站应该只分为解决物质方面问题的和解决非物质方面问题的;
6、任何社区类网站在建站初始一定有“应该基于某一经济点来聚集信息方面的共识”(梁宁语),而这一点应该属于网站的功能定位——解决用户什么样的问题;
7、网站的定位考虑流程应该是:“无聊是最表层的需求,孤独是深层次的需求,用无聊来吸引眼球,用孤独来留住用户。用解决实际问题来回报用户。”(雄杰语)
8、网站的形态级别是考量CEO能力的,如同《百度的性格》、《google的性格》,反映到网站本身的意义不大;
9、无论社区本身的形式是怎样(News、E-mail、IM、Blog、SNS、Wiki、B2B、C2C、P2P、PK……),社区本身的价值在于能为解决这个问题做出多大的附加价值!
10、新的Web2.0的价值在于网站的增值部分!用web2.0本身盈利的可行性不大。
社区研究之敏思博客的独到之处
先扯上几句。我的社区研究系列说穿了只关注两个点:其一,社区的黏度,因为我认为必须对用户产生黏度才能叫做社区;其二,高黏度社区的技术特征和管理规则,因为我认为社区主要的技术应用之间特征的不同会导致社区产品天生的黏度差异,同时不同的社区管理规则也会对这种黏度差异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个是先天的一个是后天的。
比如说,我之前一直认为目前Blog的技术特征Trackback、RSS、Tag造成站外聚合和交互的巨大便捷性,从而使Blog搬迁的成本过低,低到BSP对Blog个体丧失了社区应有的黏度。这种先天的缺陷在我看来是后天的Blog社区管理规则无法弥补的,至多是改善一点罢了。
而这次因公告关门而引起众多关注的BSP敏思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即使不谈那些自发的致力于挽救BSP的用户,就看那些搬走的用户也不是通常的个人迁移,而是共同进退的群体搬家,更有意味的是很多人到了新的BSP处落了户之后Blog名或者用户ID上还是标明敏思的字样。这种对BSP的高黏度应该说出乎大多数看客的意料之外,对于我则打击更大,因为这意味着我之前的判断出现了非常大的偏差。难道后天的管理规则的合理设定能够逆转先天的技术特征上的缺陷吗?我不可抑制地要去一探究竟。
敏思的黏度体现在它的群组功能上,这应该是每个关注这一事件的看客都有了解的。看了 “关于敏思群组设计及其应用的说明”发现这句话:“敏思群组将不再是博客功能的补充,而是作为敏思成员的聚合平台”,这说明在敏思的管理理念里敏思群组是超越于敏思博客之上的,这和其它大多数BSP的群组功能在出发点上就有明显的分野。
但即便如此,敏思实现这样的黏度还是有一个重要前提:敏思至今没有Trackback和Tag这两项Blog标配应用,RSS也只输出文章标题,连摘要都没有遑论全文。这意味着从先天技术特征上说,敏思的博客被彻底限制成为孤岛,别说站外聚合和交互,连站内聚合和交互的能力都缺乏,在群组功能出现之前大概只有由网站编辑负责管理的频道。在这样的前提下,敏思群组的出现和兴盛是一种发展的必然,如果没有群组我估计敏思不是因为没有钱才关闭而是因为没有用户而关闭,即便她们只是些对应用和服务要求不高的低端用户。
在娴人介绍敏思博客的文章“敏思群组——一个值得关注的SNS”以及和她关于敏思的聊天中她反复强调了”敏思的群组有点象BBS“,我看着这些介绍脑海里也总会出现关于当年西祠胡同盛景的闪回。说起来敏思真的有点象西祠:可以自由建群组;群组的组长和管理员能把发在群组博客上的文章加精并推荐至群组板块的首页,然后再由网站编辑选择上网站首页的文章;有些大组内部成员之间发生分歧或矛盾,造成大组分裂,部分成员出走另组群组;有些小的不够活跃的群组合并……这一切都在西祠发生过无数次,于是有点理解娴人说的:“他们不需要Trackback功能,他们只喜欢BBS式的跟帖,这让从BBS过度来的用户有亲近感,太多的新运用会让他们找不着北。”
尽管没有用Trackback和Tag这样的新技术手段,但看得出来敏思在群组的规则设计上还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它的规则的确借鉴了很多BBS的成功经验,另外也做出了很多花心思的设定以避开BBS常有的雷区。我在“社区研究之BBS死亡鉴定”里曾经总结过,BBS的优势是交互性强导致的高黏度,缺点是规则不完善容易导致水化从而干扰核心用户的正常体验。敏思群组的类BBS规则设定在扬长避短上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1、群组人数上限是120,这个设定估计和SN<150人的理论有关系,QQ的普通群人数上限是100。人数的限制可以使群组内主帖水化的可能性降低(回复是非敏思注册用户就有权限,这个之后会讨论)。
2、用户最多只能参加3个群组,不过你必须已经是在敏思混出相当声望的人物了。这一招既保护了核心用户的优先权也可以通过核心用户去激活不太活跃的群组。
3、用户的一篇文章只能发在一个群组里。这条我觉得防君子不防小人,真想多发一个组的话换个标题应该就可以了吧。
4、群组内自己还可以进行板块分类。这可以防止组员流串,但反过来也降低了主题聚合的效率。
5、博客发布在群组里必须先发布在组后台然后经过有群组管理者的审查。这点和Blogbus的直接发布有很大区别,而且很重要,它几乎使残余的主帖水化可能性彻底消失。
总的来说,敏思博客的群组规则赋予群组管理员很大的自管理权限,同时通过限制群组人数上限使自管理的工作强度降低。这样在保护核心用户利益提高核心用户管理积极性的同时也不至于让他们象那些热门BBS的版主们一样忙于管理事务而丧失博客乐趣。
不过上述都是关于限制主帖水化的,由于在敏思游客也有回复的权限,所以跟帖水化的危险还是客观存在的。不过经过楼主自管理--群组自管理--网站编辑过滤之后,估计水化还是在控制范围之内的吧。
从BBS的特点来看,衰落的开始通常是因为主帖水化,比如出现大量无内容主帖或谩骂帖屠版,而回复水化本身基本还是属于良性的,无伤大雅的。所以看得出来敏思的规则制定者虽然在做的是博客群组,但对于BBS的了解和研究还是相当深入透彻,也值得学习借鉴。
在这样一个继承了BBS黏度又通过规则摒弃了BBS弊端的Blog群组里,那些从BBS社区过渡过来的用户对氛围非常适应。而这也提醒了我及时修正自己的一个基础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互联网这样的环境里,大多数低端博客用户,也就是麦田说的Space用户其实根本不会在意Trackback和Tag这样的功能,规则完善的类BBS群组功能才是他们用起来得心应手的。
应该说娴人的归纳很正确“敏思的群组运作是成功的,但敏思的商业运作是失败的。”这和敏思建立者的初始价值观有关,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客托管商,他们只是为朋友们准备了一个聊天的地盘,这就有点象带三个表挑头的那个博客电影《小强历险记》也不是真正的商业电影。否则,我想以敏思动用头衔、积分、金币等传统BBS管理手段激励用户创造的思路,在05年5月群组改版成功之后,也正是博客在中国用户量开始逐渐放量的前夕,推出相关规则激励原有的忠实用户口碑营销介绍新用户加入敏思,并进一步用群组的黏度绑定他们的话,敏思未必能找到盈利模式,但也应该不会象现在这样落入等米下锅的尴尬境地吧。
关于社区SNS网站圈子功能的设计
一直在关注社区,SNS网站的发展,这里指的社区是狭义的社区,交友的也好,娱乐的也好。有时候觉得把社区和SNS完全区分真的很困难,他们之间总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发生着联系。因此林哲明曾经对我说,SNS要以社区为依托,为社区服务才是正道,当然,这个只是大概意思,具体的话我忘了。我也同意此类观点, 作为一个社区,就是社区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综合,任何时候,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我们都离不开关系。所以做好一个社区,就应该处理好因社区而形成的各种关系。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下目前的圈子功能,有的叫群组,其实大同小异。从博客网的发展到成熟,许多人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不把用户有效的组织起来,用户就很难对网站产生黏度,或者说没有凝聚力,用户可以随时走人。就拿博客来说,用户写博客,当然是期望分享,交流。无论学术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这个就是许多人写博客的动力。诸如此类,其他web2.0网站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慢慢的,都在向社区转型,圈子就是一个过渡型的产物,至于圈子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功能我就不唠叨了,关于此主题的文章很多。我主要是想谈下娱乐性社区圈子的功能设计。
之前,敏思的倒闭新闻,让敏思突然一夜成名,很多的人开始关注敏思的群组,敏思的用户黏性如此大应该得益于其独特的群组功能。笔者魏天星也是从《敏思群组——一个值得关注的SNS 》对敏思的群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我觉得敏思的群组确实有与众不同之处。
如今新型的娱乐网站许多都融入了博客,相册,交友,圈子等功能。我所知道的比如9158,139,网友天下,猫扑,还有最新刚推出的boogu.com.我对这些网站的群组也进行过比较和思考。其实群组从功能上来说,基本上都是那几块,具体的功能模块和设计说明在此不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和我探讨。我想说的是规则的制定:一个圈子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个圈子规则的制定和游戏规则。娴人对敏思的群组分析的很透彻,我从中也感悟到好多。现在的好多社区网站的圈子目前普遍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规则,没有定好。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圈子的质量低下,用户对圈子的价值观很难形成,觉得没什么意思、
因此笔者魏天星有以下建议:
1.提高创建圈子成本
创建圈子的成本提高,才会让成员对自己创建的圈子珍惜,重视。
2.限制圈子的创建和加入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如果对创建和加入圈子不做限制,对于创建人来说,这个不行还可以创建多个,对加入者来说,一个人加入N个圈子。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样创建者无法精心打理,圈子成员很难对某个圈子有归属感。
3.限制群组的数量,圈子淘汰机制
还是同上道理,对于那些半死不活的圈子,可以让它死亡,圈子犹如一个小国家,当一个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成员会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但是要以第2点为前提。道理很明显,如果一个人有多个圈子,或者一人加入多个圈子,他就很不在乎这个圈子的生死。
4.尽量能通过创建圈子的方法筛选出贡献力和活跃度比较高的用户做圈主
通过1%法则,我们知道,一个关系网内,只有1%用户贡献内容,10%的用户参与话题。所以圈主尽量能是那些活跃度高,贡献主动性强的用户,这样才会让圈子有生机。
5.圈子的规则应该满足个人,群组,社区之间的价值传递和平衡

我觉得社区,群组,个人之间只有通过双向的价值传递和平衡,才能稳固的发展。因此一个圈子的规则既要能满足圈子成员和圈子之间的双向价值传递,同时还要满足圈子和社区之间的价值传递。同时,通过一定的规则,还可以最终完成用户和社区之间的价值传递和平衡。
这里有2个问题,一个是价值传递,一个是平衡。只有2者都能解决,才能稳固的发展。
6.可以参考游戏的帮会系统
游戏的帮会来说,成员的归属感和对帮会的忠诚度要高的多,源于游戏帮会复杂的规则和功能,能够完成个人——帮会——游戏之间和价值传递和平衡。简单的说就是个人能从帮会得到好处,比如帮会交朋友,共患难,共做任务,庇护伞。这些属于交际需要和情感需要。比如做帮会任务可以给经验,大家共同努力让帮会升级后可以在帮会购买更便宜的药,这个属于物质需求。成员通过直接的获益间接的促进了帮会的发展。这样就完成了价值的合理传递。如果不是这样,口空喊为帮会服务,为了帮会万死不辞,这些都是空口号而已。犹如现实的社会。关于现实社会的游戏规则,我想别人比我懂得更多。游戏也好,网站社区也好,都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所以游戏规则大同小异。笔者以前玩过《刀剑online》,觉得其帮会系统比较完善,能够调动帮会成员的积极性,同时让帮会发展。其实这些都是规则而已,成败就在于你如何来制定这个规则,能让这个价值供求体系更好的运作。当然,归属感,情感需求,使命感这些也是非考虑不可的。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会同仇敌忾,但是平时却会为了鸡毛蒜皮的事而吵的面红耳赤。因此,关键在于引导。
因为最近也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突然有点感悟就写了出来,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
[魏天星]
QQ:2822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