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看事反着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35:36
作者:小尘土
慧眼识人
《红楼梦》第十二回,写贾瑞看上了凤姐,凤姐假装要同他好,暗地却算计他。贾瑞被贾蓉等折磨得生了病,快死时候,空空道人借给他风月宝鉴,叮嘱他:“千万不可照正面。”脂批云: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谁人识得此句?
人活到一定年龄就会慢慢懂得一些生活常理:经常批评我的人一般是自己的亲人或知心朋友,而当面吹捧我的人往往是对我有所求的小人。火车站遇到陌生人,对我特别热情义务帮忙,事后证明是个骗子;有的人对你不搭理正是个守本分的人——陌生就要有个陌生的样子。这个人最近对我态度特别好,这家伙一定没安好心,可能是要骗我的钱了;妻子近来一反常态,百依百顺,是不是有了外遇了?遇到危难时刻,那些平时对我殷勤毕至的人一齐对我都避之犹恐不及,这时就要找那些老实巴交无所求的人,或许会对你有点帮助。
笑语欢言难道说就是亲热?
温存未必就是体贴。
你知哪句是假,哪一句是情丝凝结?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真正认别一个人是相当困难的。古时诸葛亮是智商很高的人,也对此很伤脑筋,常有看错人的时候,他不得已时只好采取“醉之以酒”的笨办法,看这个人喝醉时是什么样子。像我辈这样的常人,父母生就愚眼和笨脑袋,只能胡里胡涂地活着罢了。
但确实有许多古人豁达大度有一双慧眼。即使书上写的不是真事,起码说明书的作者有这种思想。
《东周列国志》说,齐襄公死后,两个儿子都争着要继承君位。管仲是保公子纠的,他怕小白(桓公的小名)先回朝继位,在暗地里射了小白一剑,正中其带钩,没大伤,小白知道管仲是神箭手,怕他再射,倒下装死才躲过一劫。小白继位后当了齐的君主即齐桓公,他对管仲除没有记仇外,还举行仪式拜管仲为相,让他来为自己“射天下”。
管仲发现宁戚是个有才干的人,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宁戚带上见齐桓公。宁戚为了考验桓公的人品度量,故意唱了一首讥剌时政的歌,桓公同他辩论,他把桓公的伟大功绩贬得一无是处,桓公无法答对,觉得这个人不简单,是个贤才,这时是晚上,下令手下人立即举火给宁戚赐爵封官。跟前有人说,等明天吧,调查调查再说。桓公说,调查此人如有小缺点,你还用他不用?还不如现在果断任用。
齐桓公有一次闲聊,开玩笑说不知吃人肉是什么味道,易牙是厨师,就把自己的小儿子杀了给桓公吃;竖刁自宫当了桓公的内侍;开方是卫国的公子,君位的接班人,羡慕齐国的霸业来齐国当臣子。管仲告桓公说,这三个人千万不能亲近,他们都是违背常理人情,毫无爱心的残忍的人,这样的人只有野心,对谁都没有感情。管仲死后,桓公晚年忘了管仲的话,结果这几个人作乱,桓公得了病不给治疗,不给饭吃,被活活饿死了。
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时,警卫员壶叔带上物品开小差了,晋惠公派勃鞮来杀重耳,命令三天内必须动身,勃鞮第二天就起身当天就赶到,差一点就把重耳杀了。晋文公即位后,并没有对这两个人追究,认为警卫员是个小老百姓,我倒霉的时候不跟我了,也是人之常情,可以原谅;勃鞮杀我是奉国君主之命,不算过错。后来这两个人还帮了晋文公不少忙。
春秋战国时代,君主们礼贤下士也是形势所迫。当时是乱世,君主必须豁达大度,用人唯才,不拘小节,人才方能为我所用。假如你不尊重人才,人才就会为别国甚至敌国所用,对自己是很不利的。
古代的开明君主,其中就有悟道看穿世事的人。最近收看CCTV10的《百家讲坛》,主讲人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说读书人乱世的择主而事,相当于炒股票,看见这股不行了,马上放弃买其他的股。我可以加一个比喻,治世的为王效劳,相当于买彩票,希望运气好时能大赚一把。读书人嘴上说的忠君爱国大部分只是说说罢了,骨子里真正追求的是功名富贵。江山是皇帝的,与别人不相干,大家心照不宣。开明的君主看透这一点,我给你们功名富贵,利用你们为我效劳,所以汉武帝的《求贤诏》说;
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意思是说,好马又踢又咬我也不怕,我有办法骑它。他这“御之”的办法也是很厉害的。
曹操的求贤诏里说的更豁达,说有才干的人即使有“不仁不孝之名”,我也敢用。
这种用人唯才的思想,就是悟道的境界,因为德是不可靠的很难识别的。往往在关键时
刻生死关头,才能考验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活捉吕布,吕布
要当曹操的干儿子,曹操把他杀了;同为俘虏,张辽却同吕布相反,他对曹操说:“可
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立即得到刘备等人的赏识,说“此等赤心之人,
正当留用。”后来成了矢死效忠于曹的主将。
张飞俘虏了严颜,严颜说:世上只“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这句话历史有记载,传
为名言。张飞大怒要杀他,他反骂张飞是“匹夫!杀就杀罢,你发什么火?”张飞觉得
这人是条汉子,并没杀他。后来也得到刘备的重用。古人很欣赏临危不惧的勇敢气质,现代人是不理这一套的。
还看过两个小故事,忘了出处了:1晋代有个将军,带了几个幕僚出游。野外看见一株柳树长得很直,将军随口说:“此树正好做个车轴。”几个幕僚都跟着说:“是的,是的,做车轴太合适了。”将军大怒说:“你们这些马屁精,太可恶了!我不小心一时说错了,你们除不纠正,还要蒙哄我。要是遇上军国大事,岂不把江山社稷全给毁了。”将这几个人每人打了十大板。
2唐太宗有一次到县里视察,县官给准备了好膳食。太宗问他:冬天哪来的新鲜蔬菜?县官说:我早知道陛下要来,用火墙搞了个温室专门给您种的。太宗十分恼火说:像你这样的人只知道讨好上面,劳民伤财,一定是个害民贼。当时就让他回家为民去了。
不过在唐朝以后,这样的故事就很少看见了。原因很简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上层的统治思想,经过历史长期的陶冶,统治者和人民慢慢都进入了角色。
古人看人就会反着看。
人生演艺场
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是会说谎,所以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但孔子只说对了一半。他不知道人还有一特点,就是会表演,而且演技高超的会让你看不出真假来。令孔子没有想到的是,孔门的后代弟子大多是演戏的高手。
二十世纪历史就是社会向舞台转变的历史,知识分子是主角,演“马”的会按剧情需要,有时像野兽一样狂热,有时又像绵羊般温顺;演“伯乐”的讲马经滔滔不绝,现实中他只认识毛驴。五十到七十年代,还演了不少闹剧和滑稽戏。场面大的戏,还要把工农老百姓牵扯进来:
1977,(我工作地的邻县)有一个因政治犯事关在牢里的囚犯,据说曾给中央写信。内容是:我入狱时的罪名是邓小平的黑爪牙,没几个月,现在又成了四人帮的黑爪牙。请问小平同志,我倒底是谁的黑爪牙?写信这事是传说,真假不敢肯定,但此人坐牢和平反却是事实,还传达过。当然此后很快就放出来了。
在老百姓因剧情的需要而蒙冤受屈,有的甚至家破人亡的同时,也有演技高超的风云人物,这些人中层较多。造反是闯将,批极左是红人,到发财致富的年代又腰缠万贯,永立于不败之地。
为什么戏曲、歌剧、话剧、曲艺一齐衰落?当生活成为艺术的时候,一切艺术形式都是多余的了。
出生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人,有幸经历一个戏剧时代,有识之士也渐渐锻炼出一双看戏的眼,现实逼得人们对什么都取怀疑态度。
我有一个亲戚当过县委书记,“文革”开始时,他心里很害怕,自己在心里拟定了一个名单:某某这几个人是我整过的,跟我有意见,这次运动一定会跟我过不去;某某那几个是平时紧跟我的亲信,一定不会为难我。运动开始后同他的估计正好相反:整他斗他最积极的人正是他平时看重的所谓亲信,而他认为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大多数并没有报复。后来他官复原职,常感慨地对人们说:自己的眼睛是瞎的,识不得好坏人。
为什么运动中冲击他的积极分子会是他的亲信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平时拍他马屁的人都是些当官欲望很强的人,想通过斗当权派捞取资本;他看不起来的人大多是正直人士,既不想当官,又不忍落井下石。
用这样的观点看人看事,要摆脱个人恩怨私欲私利。就是像《红楼梦》中看风月宝鉴那样,看它的反面,才能接近事物的真谛。
用这个观点看1957的反右,那些右派正是忠于国家的正直人士,对共产党期望很高,把党看做亲人或好朋友。说他们利令智昏,想搞乱天下取而代之,是不符合当时的形势的。中国的知识分子虽然愚蠢,还未到白痴程度。古今中外有靠提意见而夺取政权的先例吗?
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中有一篇题为《隔膜》的文章,谈清代的文字狱,有极少数书呆子因隔膜而获罪,1957反右时是差不多整个知识界都成了书呆子。原因也是隔膜,互不了解而发生误会。整风鼓励大家提意见,需要的是和风细雨,就如得了感冒病让医生开药,指的是甘草一类温和的甜药,而知识分子献上的药却都是黄莲藿香一类的苦药,向来不吃苦药的人就误以为是毒药。一场误会而已。
用反面去看,那些口喊万岁步步紧跟的人,实际上是最靠不住的人。一有风吹草动,立刻紧跟形势反戈一击,信奉新的学说,讨好新的主子去了。他们又进入了新的角色。近代史上,老百姓叫“N朝红”的人太多了。但很多人还是蒙在鼓里,即使是伟大人物也不例外,“大智若愚”仍不醒悟。受儒家影响太深,进去出不来。
有人在网上发帖,说什么“祖国不爱我,我也对祖国没感情”,“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等等,立刻招来网友的批评,说这是不爱国,污蔑中国人。这就是正面看风月宝鉴。要是从反面看,这些人大多是本分守法,没有捞到特殊利益,其实是对国土有些感情的人,他们是在说气话。相反,那些爱国不离口的人,很可能是像老鼠爱大米一样,不停地啃咬着祖国的肌体,自己吃得肚肥腰圆,高兴地在那里唱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