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为什么厌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36:39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可以说是人所皆知的,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却十分的厌学,个中原由,引人深思。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细读《红楼梦》,我们不能不说,很多人和贾政一样,是学生读书兴趣的扼杀者……
一、一叶障目,全凭自己的主观揣测。
宝玉周岁时抓周,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
仅凭周岁小儿的抓周,就确定孩子将来的喜好,在今天看来,纯属无稽之谈。然而,现在我们某些教师仅据学生一两次偶然的失败,就认为该生是差生,贴上另类标签。而教师的态度,又通过“镜面效应”,使学生产生悲观心理,自暴自弃。这些老师的行为,大而言之,使国家失去栋梁之材,小而言之,使多少家庭失去了希望。
二、急功近利,蔑视科举以外的知识。
宝玉上学,贾政对其从人李贵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定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当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要求我们的这位贾老爷,毕竟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同。然而现实中又何止一个“贾老爷”,我们有些教师,甚至有些教育管理者,全然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
其实人各方面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中国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行路难》的作者是李四光;《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是关于科学与音乐艺术的专著,作者是钱学森;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音乐科班出生,年轻时在一个爵士乐队吹萨克斯等等。君不见,一所国内外知名中学的墙上,赫然挂着“很多人的成功都是以牺牲青春的幸福为代价的”名人名言,言下之意,不言自明。
三、冷酷无情,无视孩子是活生生的人。
贾老爷因对宝玉素无好感,所以对宝玉显得格外冷酷无情,无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把孩子当作光宗耀祖的工具,无视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具体细节不再赘述。
不说贾老爷,在我们的身边有些教师对待“差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体罚成为教育的一大顽症,精神伤害更是屡见不鲜,受到如此待遇的学生,在学校又有什么幸福可言,怎么可能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呢?对积极思维的学生,断然棒喝,其创造精神,就这样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冷嘲热讽,无端指责毫无亲情。
在正殿,宝玉正在思索这似曾相识的所在,不及思索贾政的问题,贾政冷笑道:“你这畜生也竟有不能之时了。——也罢,限你一日,明日若再不能,我定不饶。”
对“差生”冷嘲热讽,无端指责,使“差生”动辄得咎,毫无爱心可言的教师和贾老爷是何其相似啊!美丽倔强的一代才女三毛为什么总让人心痛又让人绝望?童年的经历是她无法挥手兹去的阴影:三毛初中时,数学极差,一句话得罪了数学老师,数学老师单独给她发了一张根本没有学过的方程式试题,之后拿了蘸了墨汁的毛笔,在她的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然后让她转身给全班看,又让她在大楼的走廊上走一圈……这对三毛身心的伤害,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尽管三毛一生走过48个国家,写了26部作品很多人为她豁达坚强的人生信念所折服,但她自己始终走不出心灵的阴影。
五、宽严失度,迫使宝玉沉迷酒色,不思进取。
一方面贾政严得灭绝人性,另一方面,贾母又一味地溺爱、纵容,不由得宝玉不终日陷于脂粉堆,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当然今天的教育理想和当时的教育目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也不是设想宝玉“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他自己所不齿的“禄蠹”,然而,《红楼梦》所展示的教育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试想当今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没有很好地形成一股合力,教育的效果又怎能达到完美的境界?我们又怎么能“诗意地栖居”在封闭的校园?
值得一提的是,在《红楼梦》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现代教育思想的萌芽:“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由贾妃手引口传,传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所以宝玉的早期教育还是比较幸运的,才能有了后来的才华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