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带来新契机 人民币在危机中走出国门 - 米奇专卖店的博客 - 同花顺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41:32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新契机 人民币在危机中走出国门 米奇专卖店 | 更新时间:2009-07-20 03:54:20 |

  
  郭茹
  
  编者按:
  一改汇改后最初3年的稳步升值步伐,人民币在汇改的第4年突然停止了升值的脚步。国际金融危机中断了人民币升值步伐,但是人民币改革的进程并没有因此中断。这一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随后中国又马不停蹄地推出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这也是人民币在汇改第四个年度里最重要的突破。外国企业能否最终接受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人民币能否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转变。不过我们也许可以发现,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进程一直在稳步进行着,甚至可能比预期的还要快,即使是在“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风暴中,这个进程也没有中断。
  
  与四年前的汇改一样,今年对于人民币同样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四年前的7月21日,拉开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大幕,而四年后的今天,在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面前,人民币则勇敢地迈出了走出国门的第一步。
  2009年7月2日,央行发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标志着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的正式启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5城市获得此次试点资格。7月6日,首笔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跨境贸易在上海达成。
  “某种程度上而言,人民币用于贸易结算对于中国的意义还要大于汇改。”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周宇说。
  汇改开启升值之路
  无论如何,四年前的汇改对于人民币迈出今天这重要的一步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假如没有汇改使得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人民币汇率机制也更加市场化、与国际化接轨,人民币现在跨境贸易结算中被接受是不可能的。”周宇说。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将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1%,同时宣布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此开启了人民币渐进升值之路。
  人民币坚持了渐进性、可控性和主动性的升值进程。虽然渐进性的升值也存在种种弊端,但四年下来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也已非常“可观”。
  假如以每年的7月21日为节点,第一个周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仅1.5%,第二年和第三年人民币分别升值5.5%和10.9%,升值速度明显加快。不过,自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人民币的升值进程暂时停滞,人民币对美元持续保持稳定,并有小幅贬值。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人民币的升值进程并没有结束。如果将汇改一次性升值2.1%算入在内,汇改四年来人民币的累计升值幅度已达到了21%。
  与此同时,2006年初央行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外汇市场的活跃度得以大大提高。此后在2007年5月,央行又放宽了对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限制,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幅从原来的0.3%扩大至0.5%,这都被看做是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的举措。
  周宇表示,人民币的升值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所产生的自发需要,而汇改可以看做是将这一压力释放的“突破口”。汇改使得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释放出来,汇率制度更加弹性化并按照国际标准来运行,人民币更容易被境外接受,这些都更有利于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可以看到,汇改以来人民币逐渐显示出强势货币的特性,更加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使得市场的预期也趋于稳定,人民币在与中国接壤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都为人民币今天能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新契机
  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让人民币升值止步,但却促使人民币走出国门的步伐加速。
  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的境外区域范围首先锁定在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与美国、欧洲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中,超过90%采用的是第三方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等。
  “这意味着,对贸易双方来说,存在着各自本币兑换为第三方货币再进行结算的二次兑换成本。”央行副行长苏宁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启动仪式上说,尤其是当前国际主流结算货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允许我国企业以汇率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不仅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也有利于贸易双方锁定并明晰交易成本,降低因采用第三方货币结算而带来的二次汇兑成本,从而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
  更重要的是,这场危机使得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再次遭遇挑战。
  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理论上的“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这次金融危机也凸显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
  对于现行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虽然呼声很高,但却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专家指出,推动人民币走出国门,逐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在现行体制下减少中国对美元依赖的一种现实选择。
  试点态度谨慎
  从月初试点至今,不断有商业银行传出首笔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成交的消息,人民币用于结算的范围正不断扩大。不过,相对于人民币未来真正实现区域化、国际化而言,眼下人民币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日前接受CBN采访时指出,从目前《办法》的安排来看,管理层对于贸易结算试点进行了诸多限制,表明监管层的态度还是较为谨慎的。
  除了额度上的限制外,连平还指出,《办法》还规定将境外的人民币资金主要控制在相关企业和银行账户中,不允许企业和银行出借资金,这实际上限制了境外人民币拆借市场的发展,也制约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此外,《办法》对资本项下人民币可兑换没有任何涉及,没有为资金回流提供可投资的渠道,这会影响境外企业接受人民币的积极性。
  而境外对手企业对于人民币的接受度则是决定这一试点范围能否扩大的关键所在。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日前指出,要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工具需要四个条件,首要的条件应当是人民币持有者能够用这种货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第二要点是汇率稳定。第三是建立顺畅的人民币投放和回流渠道。第四要点则是发展国内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的人民币计价投资工具,而这显然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周宇指出,随着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范围的扩大,必将对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产生倒逼机制,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