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的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2:16:22
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上的肖像原型
第一套人民币10元钞票图案上工人肖像原型杨琦。1948年,中央财经工作会议决定,为迎接全国解放,立即筹建中国人民银行并研发统一的人民币。根据周恩来提议,第一套人民币图案总体设计思路是,工农群众和生产建设场景。 1948年4月,北海印钞厂在山东五莲县开始人民币的美术工作。杨琦当时在山东北海印钞厂,从事解放区流通货币的设计、研制。该厂为华东规模最大、设备最好、工种最完善的印钞厂之一,与其他印钞厂一起承担设计、制版、印制第一套人民币。首套人民币设计主旨,多样风格;朴素大方,反映当代精神风貌民族特色。图案内容最后定在工人和农民的形象上。当时印制人民币是保密的,人民币上的人物模特只能在有限范围里寻找。央行行长南汉宸和印钞局局长杨秉超,把杨琦和翟英年轻时的照片以及他俩的档案材料都报了上去。  上级认为,杨琦工人出生,翟英农民出身,都是党员,都体魄健壮,英俊潇洒,当模特原型很合适。杨琦定为10元人民币上的工人模特,翟英为农民形象的模特。没有照相机,两人只能请画师画好肖像后再制版。    杨琦穿工人背带工作服,带工作帽,肩扛榔头。翟英穿房东的衣服,戴竹篾片做的凉帽,肩扛锄头。  6天后,两人的肖像分别完成。翟英负责人民币工农并肩联合主景图设计,杨琦负责人民币花边图案设计。吉祥图案设计,灵感来自农民家的年画。把吉祥图案放在‘中国人民银行’行名的门花上,把如意图案装饰在4个角上,象征国家、人民今后一切吉祥如意。1个多月,其他面值的人民币版面的设计样稿完成。
1948年版的1000元券外,佳木斯厂印了1949年版甲种10元券、100元券、200元券、500元券和乙种100元券人民币。河北涉县悬钟村的冀南银行印钞厂,生产了1948年版5元券人民币,正面图案为帆船。该厂改称中国人民银行第二印刷局后,印制过1949年版的20元券,正面图案为农民打场。 山东的北海银行印钞厂改称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印刷局。第一套人民币,主图案大多为工农业生产或风景名胜,唯有北海银行印钞厂印制的10元券和50元券采用人物肖像。钞票中工人的原型杨琦回忆:“我在北海银行印钞厂制版部,雕刻制版。钞票里的农民叫翟英,是制版部的雕刻师。在山东临朐山村,我扮工人,翟英扮农民,在野地摆姿势任画家画了一个星期。最初我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锤子;翟英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上级审查,把枪去掉了”
伍分纸币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
2008年4月1日退出流通市场的1953年版伍分纸币正面图案上,记载着惊心动魄的故事: 起义后的国民党招商局的海辽号客货轮向已解放的大连港全速前进      1949年1月下旬,南京、上海处于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蒋介石为保实力,令国民党招商局一部分船只留在上海,大部分船只向台湾、香港撤退。    中共香港工委根据中央指示,对国民党政府驻港企事业单位,包括香港招商局,开展统战工作。中共中央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对外贸易机构——华润公司,与香港招商局有着业务往来。香港工委决定,华润公司参与策反招商局在港船只的联络。    香港工委副书记潘汉年找到华润公司总经理杨琳(原名秦邦礼,博古的胞弟),通过华润公司下属的东方轮船长刘双恩相机策反。刘双恩选择海辽轮。    海辽轮是国民党招商局的大海轮,船长方枕流, 33岁。抗战后期,刘双恩在峡光轮任船长时,方枕流任大副。刘双恩曾多次送进步书籍给方枕流看,保持密切联系。    6月东方轮和海辽轮停泊香港。刘双恩趁机与方枕流长谈。    刘双恩向方枕流通报招商局“中102”登陆艇配合国民党第三伞兵团在海上起义。方枕流决心效法。刘双恩说,要等待时机,做好准备。招商局害怕所属海轮出逃解放区,每次航行的燃料控制非常严。从南海各港口驶向大连港,必须储备足够10天燃料。    8月下旬,海辽轮调往海南岛榆林港拉军差。返广州港途中,方枕流以加油为由, 9月15日将海辽轮泊进香港锚地。找到刘双恩,表示,海辽轮已准备足够油料,这一提议得到香港工委的批准。18日海辽轮接到台北招商局电令,令其与其他在港船只20日晨启航,去汕头运兵,驰援舟山。香港工委认为,海辽轮驶往解放区的时机已到。   19日下午6时,香港招商局下班后,“海辽”轮未拉汽笛就悄悄启航。晚9时,方枕流将全体船员集中,宣布:海辽轮起义,开赴解放区!事先做了周密部署,控制了少数反动分子。    海辽轮按选好的航线,加速驶向菲律宾北面的巴林塘海峡。新任大副席凤仪率领船员涂掉船上 “海辽”字样,改装了船形,不再与任何电台联系,实行灯火管制。28日晨,一艘漆有“安东尼”号标志的海轮突然出现在大连湾,经过八天九夜的航程,伪装的“海辽”轮抵达大连港。
10月24日毛泽东发电报,祝贺海辽轮起义成功。海辽轮起义成为中共地下组织直接领导的第一艘海轮起义。
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梁军
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之一,面值1元。票面图案是女拖拉机手
梁军黑龙江德都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半耕半读。看苏联电影《巾帼英雄》,女主人公安格林娜带领全村男女边打游击,边开“火犁”,梁军暗下决心要当一名女拖拉机手。    1948年学校办农场,两月培训,梁军和同学驾驶三台苏式“纳齐”拖拉机回校, 1950年6月学校成立以梁军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
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英姿
 1959年11月国产首批13台“东方红-54”拖拉机运抵梁军的家乡。梁军第一次看到中国制造的拖拉机,跳上第一台“东方红”,兴奋地兜了一圈(当时的记者拍下),1962年4月梁军为原型的人物造型出现在人民币     1949年至1953年,梁军的事迹被收入小学课本。1954年至1966年,梁军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梁军成为一元券正面“女拖拉机手生产图”人物原型,随着人民币流通走进千家万户。 近80高龄的梁军说:“我看到的时候也冒出过想法,这个人这么像我呢?”亲友同事都认为一元钱上的女拖拉机手就是梁军。因没官方确认,梁军从不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女拖拉机手的原型。“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农机事业。”梁军说,“1951年10月,组织上为了更好地培养我,把我送到农业部主办的北京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学习,1952年成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前身)的第一批学生。”   2003年央视《小崔说事》,小崔多方采访,从官方得到确认,一元钱上女拖拉机手以梁军为原型的。距梁军“把拖拉机开到人民币上”已43年。邮票上的梁军
   梁军1950年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接见。任黑龙江省农机研究所副主任、哈尔滨市香坊区农机局副局长、市农机局副处长、总工程师
2006年10月12日


黄其萍


80版贰角纸币
记者辗转联系到1980年版贰角人民币上的湖南土家族姑娘黄其萍。她 已经47岁,是湖南省农业厅的干部。电话中,说起照片被印到人民币上,黄其萍说,直到人民币发行3年后她才知道。
1979年国庆30周年,北京民族文化宫要举行全国民族工作展览,在湖南挑选了3名少数民族讲解员,她作为土家族代表被选中去了北京,和其他103位少数民族学员一起做了讲解员。
当时经常有人给她们拍照,有一次,民族文化宫老师特地挑选了她和3个分别来自新疆维吾尔族、彝族和另一个不太熟悉的少女,给她们拍了很多张头像。大概在1981年,《中国各民族》画册出版,上面就有黄其萍的照片。第二年,黄其萍回到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
1983年,民族文化宫有人出差经过湖南,看望她时带来一张新版贰角人民币,黄其萍这才知道1980年版贰角人民币上印的是自己的头像。
当年这事传开后,很多记者赶到湖南采访她,还有商家找上门要与她合作,都被她谢绝了。
她觉得,人民币上少数民族少女的形象,体现了我国民族的团结和繁荣昌盛,并不是在渲染她本人,她不希望过多表现自己。头像上了人民币,黄其萍只把它当作一种幸运。
2000年有海外媒体报道她是人民币上的人物,她就不时接到全国各地的信件,很多人还在信中夹着那张贰角人民币,希望她签名后再给对方寄回去收藏,其中以老人和退伍军人居多。
虽然回复这些信占用了她很多时间,但看到收藏爱好者的真挚语言,她还是耐心地签名后给他们邮寄回去,以后,她也会这么做。
人民币上与黄其萍并排的美丽少女是谁呢?黄其萍告诉记者,人民币上的合影是合成的,她不能确认那个姑娘是谁,但她长得很像当时一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同事。
黄其萍和那个女孩失去了联系。1997年至1998年她到延边出差,还特地去打听过那个女孩的下落,没有找到。
直到今天,黄其萍还不时通过民族文化宫的老师打听那个同事。她说,她一方面很想确认一下那个人到底是不是人民币上的女孩,另一方面也很想念她。
黄其萍说,希望那个女孩看到本报报道后,通过《新文化报》联系她。

圈中为石奶引少女像

石奶引
近期,经过当地有关部门的调查,确认现行第四套人民币壹元纸币上侗家女子的头像是从江县庆云乡佰你村村民石奶引少女时代的头像,此事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月23日,记者赴从江县庆云乡佰你村采访45岁的石奶引。
石奶引家共有六兄妹,三男三女,她是老大。由于家里兄妹多,石奶引很早就去顶劳力,因此从来没有读过书。前些年村里面搞扫盲活动,她也参加了,这才学了些文化。
小时候的石奶引,就很是引人注目了,翘翘的鼻子,美丽的大眼睛,还有那头乌黑的长发,让她看起来楚楚动人,被誉为寨子里的“一枝花”。不仅如此,她还心灵手巧,唱歌、刺绣、织布、染布,一学就会。到14岁的时候,她就能独立织布、染布做衣服了。
记者无意中发现石奶引的10个手指都是乌黑的,而且长满了老茧。原来,这是她长时间与染色以及针线接触而造成的,是她一生勤劳的见证。
几年前,有人拿着一张1元人民币,找到石奶引,指着钱币上的头像对她说这女孩跟她特别像,石奶引当时没在意。后来,说的人太多,就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仔细端详着画面上的女孩,该女孩的面部朝向启发了她,使她想起了一件很多年以前的往事。
大约是在1978年,那时侯石奶引只有16岁。一天,她和村子里的伙伴们身着侗族盛装,去从江县洛香镇赶集,街上热闹非凡,石奶引和姐妹们挤在一个小摊位前购买做刺绣用的针线,突然有人从背后拉了她一把,石奶引吓了一跳,转头一看,是个陌生男子,满面笑容,他旁边还站着两个人。
该男子示意她走出来,脸朝侧面站定,石奶引走出人群,依照对方的要求站定,心中充满了疑惑。这名男子随即拿出笔和画夹,挥舞起来。也不知过了多久,对方放下笔,瞧瞧画夹,又瞧瞧她的脸孔,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回到家后,石奶引没有把这事告知父母,也没有告诉其他任何人,而且很快就忘记了这件事情。“要不是后来有人说钱上的女孩像我,这件事我恐怕就记不起来了。”石奶引说。
石奶引22岁的那年,媒婆把她介绍给了佰你村的石学海。经历过几次的“行歌坐月”(情歌对唱),彼此十分满意,渐生情愫,23岁那年的腊月,双方由父母做主,举办了婚礼。夫妇二人和睦相处,勤俭持家,日子过得很幸福。
1985年,他们的女儿“呱呱”坠地,给全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两年后,儿子降临人世,喜上添喜。有了两个儿女,他们十分满足,辛勤劳动,盖了栋新房子,全家搬入新居,欢天喜地。
如今,石奶引已经45岁了,她说她担忧的是女儿和儿子,初中毕业后,儿女们就外出打工了。
石奶引说:她每天她起床的时候,夜深睡觉的时候,都在默默为儿女们祈祷,祝福他们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