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车改”带来的启示 (转自人民日报) - 发展论坛 - 市民心声 - 马鞍山市政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42:58
齐齐哈尔“车改”带来的启示 (转自人民日报)
虾客
UID:38
中级会员

来自:- | 性别:男
帖子:151 | 积分:810
注册时间:2005-06-10
楼主
发表于 2005-08-01 11:38
编者按:近日,随着个别地方因各种原因叫停了公车改革,车改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一直备受诟病,损害干部形象的“车轮腐败”,究竟该不该改,怎样改才能确保兴利除弊、达到各方满意?今天本报刊发成功实施车改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车改做法,希望对各地车改有所裨益。

  财政局给农民发粮食补贴,局长开自己的车拉着处长到区、县驻点办理,不再像以往那样来了又去,点到为止;监察局领导到省城开会,花十几元钱买票坐火车去,省去小车一天一个来回的高速路通行费和汽油钱……

  这是人称“鹤城”的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公车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从2004年开始,齐市在全市83个市直行政和直属事业单位实施了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一年过去,改革的效果如何?带着对公车改革的一连串问号,记者到这里寻求答案。

  “不改革不行!”

  超标准配车、维护费用昂贵、公车私用成为群众痛恨、影响干部形象的“车轮腐败”

  以往,齐市也有这样的热闹景象:每逢开学之日、清明时节,校门口公车排成长龙,陵园内小车绵延数里,群众十分不满。纪检监察部门想了不少办法,如到学校门前录像、到旅游地记车号等等。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根治不了公车私用这一“顽症”。

  “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大庆当市长时就推行过公车改革、近两年为车改多次外出调研的市委书记杨信,心里有一本账,“公车消费有‘三三制’之说,就是领导公用1/3、私用1/3、司机私用1/3,这一点也不夸张!”

  其实,公车私用只是“摆在街头的腐败”。公车背后的财政“黑洞”更是惊人。不说购车时拿回扣、吃好处,仅修车一项,个人可以要礼品、多开发票,单位可以利用修车这一借口报销许多不合理费用。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使用公车的干部的形象。一些领导干部已把公车看成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升迁、调转后,首先想到要专车、换新车,相互攀比。同时,好的单位配好车,差的单位也不示弱,在基层和群众身上打主意,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

  “有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患了‘公车综合症’,几乎到了无车不出门、不下乡的境地。”喜欢雷厉风行做事的市长林秀山,谈起车改前的怪现象,直皱眉头,“有的干部即使下了基层也是蜻蜓点水,白天跑公路,晚上回家住,蹲点解决问题的干部越来越少。公务用车,不改革不行!”

  “改不好不行!”

  公车改革,要害在能抓住关键,科学组织,环环紧扣,无一疏漏。车改,细节决定成败

  2004年5月25日上午,齐齐哈尔行政学院6楼会议室内人声鼎沸,座无虚席。一场特殊的拍卖活动在这里举行。随着拍卖师的一槌敲下,齐市公务用车拍卖活动拉开了序幕。

  热闹的背后,是耐心细致的准备工作。为稳妥、科学地搞好车改,市委书记亲自带队,到湖北襄樊、老河口市等地认真考察,成立了市长亲任组长的车改领导小组,对全市公务用车进行了几个月的摸底、调研,起草了细密详实的实施方案。

  “车改要成功,有几个关键问题必须解决好。”较早参与“车改”的市委副书记杜吉明介绍,一是车改范围的确定,既要不留死角,防止有人搞特殊化,又要逐步推进,不搞“一刀切”;二是补贴标准,定得过高,加重财政负担,太低,又不利于工作需要;三是处置公车必须“阳光操作”;四是合理安置司勤人员,不影响稳定;五是组建经营性公务用车服务公司,既保证工作需要,又要市场化运作;六是强化监管,防止有人既拿补贴,又暗中报销私车费用,或向基层转嫁负担,产生新的腐败……

  “公车改革,可以说是‘细节决定成败’。”具体负责车改方案实施的副市长孙纲深有体会。比如公车拍卖,因了解到不少来自社会的购买者,看中了机关车牌号,会人为地把价格抬得过高,不利于鼓励市直机关领导干部购买公务车,保证工作需要,所以本想分两步拍卖:首先在机关领导干部中拍卖,流拍的车辆再向社会拍卖。

  然而,为了体现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最后决定一次性向社会拍卖。在拍卖过程中,不少机关干部“败走麦城”:身兼车改办主任的市监察局局长与人竞拍尾号为“138”的桑塔纳轿车,经过十几轮举牌,最后只得“认输”;市财政局一位副局长多轮竞拍,也未能拍到自己原先乘坐的尾号为“288”的本田轿车。但是,公开拍卖,多卖了2974万元,保证了交通补贴费的发放,也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齐市车改的另一绝招,就是把难点下放,走群众路线。补贴标准是难点中的难点,市里准备按前三年车辆费用支出情况和工作量大小,把市直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分成三类,不同分类有不同的补贴。对这一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大事,市里专门召开了民主测评会,参加车改的单位,以无记名投票的办法,对各个单位进行分类,自己给自己“打分定档”,这样,大家对分类的结果心服口服。

  监督机制的健全,对车改成败也至关重要。车改后,干部职务、单位变动怎么办?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明确规定:及时调整车改补贴,财政部门算清车改补贴费后,组织、人事部门才能办理调转手续。一名副县级干部调到省里有关部门,由于他已享受了买新车一次性补5年补贴的政策,按规定只好退还了多领的补贴余额4.32万元。

  “改好了真行!”

  车改拉近了干群距离,还带来了会议精简、干部办事效率提高等多重效应

  公车改革,最难破除的还是干部的观念。

  过去,出门就有公务车接送,风光无限;现在,拿的补贴不多,还得自己打出租、挤公交、坐火车,一些领导干部感到权力小了、地位低了、面子没了,一时转不过弯。一些领导干部更担心影响工作。

  “公车改革,首先要破除‘无车不办事、有车未必办正事’的现象。”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为干部破解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国家部长、市长都不配专车,有的公务员和老百姓一样挤公交、打出租,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怎么就迈不出这一步?”

  对没公车会影响工作的顾虑,齐市领导也有一套“辩证法”:“绝大多数干部不会为省点交通费而影响工作。觉悟高的,不管坐不坐公车,都会认真干好工作;觉悟低的,即使有车也未必干正事。何况,我们还有干部实绩考评和相应的纪律约束。”

  实践是对改革效果的最佳证明。车改后,财政每年支出交通补贴仅740多万元,之前,公车每年消耗的各项费用达3956万元,节省资金2856万元。

  更明显的效果是,公车私用自然销声匿迹,“私车公用”反倒成了新风景。不少领导干部买了私家车,部下反而可以“蹭”顶头上司的车。“一开始他们还不好意思坐呢,慢慢地就习惯了。”市财政局副局长卢英觉得这件新事很有意思,“这拉近了上下级的距离。”

  会议精简,是车改带来的另一出人意料的效果。以往,上级部门不论事情大小,动辄就把干部招来。现在,考虑到会议“成本”,不少会尽量合并到一起开,一次解决多个问题,或尽量开电视电话会,能用电话解决的,就不开大会。

  “干部下基层办事也得讲效率了。”市委宣传部一位负责同志很有体会,“因为没有公车,大家有事集中精力办,办不完也不‘白天跑公路,晚上回家住’,都是在当地把问题解决完再走。”

  这位负责同志曾到一个县里参加县委的民主生活会,晚上上火车,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县城,正好碰上同车来县里办事的同事,几个人一起打了一辆出租车,早早就到了县委办公地点,让县里的同志吃了一惊,当时正在酝酿县级车改的县领导不由赞叹:“车改后真的不一样了,这车改改好了,还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