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史研究看制度、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2:27:46

从近代史研究看制度、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

作者:曹业彬 2010-2-24 14:02:19 发表于:博客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发生过三件大事,一是以李鸿章、左宗棠推动的“洋务运动”;一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推动的“戊戌变法运动”;一是以陈独秀、胡适之为代表推动的“新文化运动”,这三件大事之间有无某种内在逻辑上的联系呢?这种内在的逻辑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大众有哪些启示呢?这正是此文的核心所在!

三件大事遵循的内部逻辑是:洋务运动=器物革新,戊戌变法=制度革新,新文化运动=文化革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为什麽会遵循这样的一条路径呢?这条路径反映了前人认识问题的不断深化。不难理解,在强敌环伺,存在巨大生存压力情况下,最本能的反应就是“我打不过你是因为你的枪炮比我好,所以要想打败你,必须你有的东西我也要有,我要在器物上学习你”,因此第一个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可具体概括为是“器物革新”。这是自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中国为了挽救清王朝失败的命运第一次向西方学习;同一时期,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正在进行以图存为目的的“明治维新”,与大清国一样,日本也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欧化)。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都是向西方学习,但学习的心态和内容上是有差异的,简单的概括就是:中国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方针指导下,只是在器物方面向西方学习;而日本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确实全方位的,除了器物方面的,同时还有制度层面的,为此,甚至专门派出了人数众多的考察团历时几个月潜心学习欧洲制度层面的东西。对中日双方当时向西方学习的状况,后来梁启超的记述最为真实,他说:“吾人之学,惟枪耳、炮耳、舰耳”;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在向西方吸取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的时候,是心无旁笃的全身心的学,还是在承认自己正确的前提下,有所保留的学?这是一个时代命题,这个命题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当然,不同的学习心态和学习内容也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最直接的后果有两个:一是中国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利用十几年的时间打造起了一支北洋舰队;日本顺利的完成了整个社会的转型(明治维新),逐步摆脱了民族危机;二是若干年后在甲午海战中,中国的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注:台湾被割让,至今处于分裂状态)

甲午海战的失败震惊了朝野,同时几十年器物革新的主要成果几乎毁于一旦,从一个侧面宣告了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并由此造成了更大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果断提出了制度革新的口号,这就是有名的“戊戌变法”运动运动的核心是要在保有皇权的前提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革新,希望籍此来挽救民族危亡。但是老大帝国的腐朽与顽固性决定了哪怕一点点违背祖制及传统的做法,都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维新派一面面对对利益不肯做一点出让的顽固派,一面面对民智未开的愚昧民众,失败也就再所难免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腐朽老大帝国的既得利益者们不愿意出让哪怕一点点利益,不愿意进行上而下的革新时,留给这个帝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注:又过去了十年,在短暂的立宪阴谋被揭穿后,这个老大帝国,终于在武昌起义的炮声中为自己迎来了丧钟)

制度层面革新的失败,可以归纳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更应重视,普通民众缺乏对制度革新的有力支持。甚至不知道变法与自己有什麽干系?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六君子之一的湖南人谭嗣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想用一腔热血唤醒愚昧的民众,临刑前,在狱中曾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句!谭嗣同的鲜血能否唤醒沉睡的民众?依据谭嗣同奔赴刑场路上,道路两边围观人群脸上麻木的表情看,谭仍是一个孤独的前行者。一个在皇权体制下跪拜了上千年的民族,骨头及人格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关于国民的劣根性问题,鲁迅先生的描述更形象、更生动!

皇权帝制的轰然崩塌带来了民国初年的短暂共和,这是一个军阀、知识精英、普通大众,混杂与割裂的时代,知识精英们兴奋的进行着他们的民主实验,如果不是国民党之父宋教仁被杀,或许中国将会走出一条共和民主之路,历史将会重新书写,不容质疑的是,我们的先驱者确实在做着这些努力;军阀们遵循的是有枪就是“草头王”的铁律,基本的功课还是争地盘、抢位子;至于普通的民众,除了生活里面已经剪掉了长辫子,不再磕头跪拜以外,大部分民众仍处于民智未开阶段,好象国家的变化与己无关,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民国公民,这是知识精英和启蒙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对未来青年提出的期望是:科学的而非愚昧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这就是以文化革新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文化革新的主要核心是进行“民主与科学”的启蒙(德先生与赛先生)当然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因为陈独秀忙于“组党”的工作,新文化运动的初衷发生了偏移,这是后话,即便如此,亦不影响文化革新的先驱们的杰出成就,他们是站在时代潮头摇旗呐喊的喊的人,给沉闷的中国大地注入了新的血液,给在暗夜中前行的国人送去了一盏盏马灯!

笔者想强调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从制度层面到文化层面,无一不是在血的事实面前作出的选择。没有国民的健全人格,不能打造合格公民,国家没办法建立“公民社会”就没有办法建构具有竞争力的制度;在制度竞争力的学习上,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把兴趣放在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上,无异于“鸵鸟心态”;要知道,西方现在的制度体系(包括独立的司法制度、三权分立的权利制衡制度、鼓励创新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等)是上百年与封建专制斗争得来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在这一点看,仍然对我们现代社会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评论

1

点击

102

收藏

支持

3

反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