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玄妙逻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1:36:30
[原创]汉语的玄妙逻辑
汉语的难学难懂,堪称世界之最。我也算是个语文教员,还是越学越胡涂。
比如古汉语中有所谓使动用法,《三国演义》说“降曹”,意思是投降曹操,也能解为“让曹操投降”,因为《汉书》里的“降武”,语意就是让苏武投降。古文说“食之”,翻译成现代白话是“吃了它”,但译成“给它吃”“让它吃”都通,同一词语能代表相反的两种意思。只有看上下文才能理解。
再比如“去”这个词,古代和现代都是离开的意思。人们说“去病”呀,“去邪”呀,吃花生要“去皮”,都是脱离的意思。按语法逻辑,“去上海”也应该是离开上海了,可是完全相反,是要到上海的意思。无怪老外学中文感到困难。
上世纪给朋友寄照片,信上写“给你寄去”,可是到九十年代,时兴写为“给你寄来”了。如今人们打电话往往是说“我马上来!”站在对方的角度说话,因此来去就不分了。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去来”,老师解释是商人走后,“来”是语助词。但如果按“来”“去”二字可以互换的语法逻辑看,此句也可释为:少妇坐着空船游来荡去,这句诗就有了两解。古文之所以有多解,就是因为汉字的随意性。
上述白居易诗中的“前月”,当指上月或早几个月,就是时间倒着数。早在前晚在后,这是人们的常识。可是问题来了,那天我对女儿说:“你把日历往前翻。”她问我:“爸爸,怎么翻算往前翻呀?”女儿是大学生,当教师的,连这都不懂,我想:现在的教学可太差劲了!但仔细想,如果是翻书,女儿不会弄错的,日历表示的是时间,这时间的前后还真不好说。
什么是前呢?人站在地面,观察的方向为前,反方向是后。从天津到上海,坐在列车上,目的地上海在前,出发地天津叫后,列车到南京了,天津沧州德州济南全在身后过去了,未来是上海。用来比喻时间,理所当然过去的是后,将来是前,新潮称为“前卫”,不能叫“后卫”。唐宋元明清是已经过后的历史了,现在是初级社会主义,向前看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再遥远的前景是共产主义。过去为后,将来在前,这是顺理成章不言而喻的。
可是汉语不这么说,偏偏是把过去了的人和事称为“前”,将来的叫做“后”。比公元一年早的年份叫“公元前”,古人叫“前人”,今人叫“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按逻辑思维,运动是要拿静止的物体来衡量的。比如前面说天津到上海的运动,是把天津德州南京上海作为参照物的,这样方向的概念就比较清晰。中国的古人思维特殊,他们偏是拿运动的物体做参照物,这就把逻辑搞乱了。成语有“前车之鉴”,前面的车子翻沟里了,我要小心一点。那辆车为什么在我的前面呢?因为他出发得比我们早,先起身的位置在前,由此联想到昨天出发的车,十年前出发的车,都应该在我的车子的前面。就像买东西排队一样,先来在前,晚来在后。这样一想,早先那些车和人就是前车前人了,我和这辆车就成了后人后车了,这时的“前”就有了“先”和“早”的意义。因此在汉语里,“前景”“前途”“前程”和“后事”“后路”“后果”,表达的是同一个事实。“向前看”和“往后看”意思也一样。导游说:“后面还有十公里路”和“前面还有十公里路”,中国人都知道是一样意思,但把初学汉语的老外可就害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