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年终叫苦: 年关成天下第一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4:02:39
导语:自称是80后的网友在网上晒出春节账单,引起不少80后夫妇共鸣。该网友说,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就是春节,说白了春节就是送礼节。网友感叹:过个春节,怎么就压得我们直不起腰板呢?年关渐成天下第一关……

  自称是80后的网友在网上晒出春节账单,引起不少80后夫妇共鸣。“我是1983年的,去年结婚。刚毕业没几年,我和老婆两个人月工资加起来才1万多点,但房贷每月要还6000多元。”该网友说,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就是春节,说白了春节就是送礼节。亲戚朋友,哪家都不能落下,甚至哪家送得少也会让人瞧不起。作为新婚夫妇,网友也舍不得让妻子在岳父母面前丢脸,硬下头皮敲定账单,合约1.2万元。

  “这已经是我们能拿出来的极限,算上2月份的房贷,我们夫妻俩工资奖金一毛不剩!这3月份的房贷还没着落,说不定到时候得透支信用卡了。”该网友感叹:过个春节,怎么就压得我们直不起腰板呢?

  岳父母:年货1000元,红包1000元,汉王电脑手写板980元,砚鼠258元,保暖内衣两套500元。

  我父母:年货1000元,红包1000元,保暖内衣两套500元。

  我姐姐:年货500元,孩子压岁钱200元。

  她妹妹:年货500元,孩子压岁钱200元。

  单位领导:2000元

  我们自己:只有区区800元,本来我们夫妻连买件新衣服都买不起了,好寒酸。

  其他备用:1000元

  合计:约1.2万元

  网友声音

  ●酷抠族

  预算:1000元以下

  天涯网友“暗里着迷”:只花200元,100元买酒,100元买肉。

  ●人情族

  预算:1000~5000元

  网友“酸酸”:给父母和亲妹妹红包1300元,给长辈1000元,买礼物给表哥表姐200元。回家路费500元。“月薪只有2200元左右,不回家,亲戚太多。”

  ●恼火族

  预算:5000~1万元

  “损人不利己7321”:机票3000元以上,给长辈买衣服700元,红包2000元以上,礼物1000元以上。第一次去女友家,花费肯定是7000~8000元,恼火!

  ●奢华族

  预算:10000元以上

  网友“qq22121341”:红包1万元,吃饭2万,唱歌1.5万,车费1000元,烟酒1500元,年货1万,其余1.5万。预计花销8万元。

  【热点聚焦】

  网晒春节开销最高预算八万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李俊彦) 今天距离除夕夜还有三天,商场食肆已经纷纷换上新春价目表。但对很多网友来说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关”,春节回家过年消费已经成为负担了。掰掰手指头算算,人情、利是、路费、餐饮、礼品等,新年开支真不少。连日来,在猫扑、搜狐等论坛,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过年支出预算,最高花费预计达8万元。因此,甚至有网友总结说,“春节就是花钱节”。

  孝敬 父母压岁钱首要

  某网站论坛一项关于春节开销调查显示,近2000网友公布各自春节期间大部分开销。其中,21.39%网友表示大部分开销用于孝敬父母,给父母压岁钱,占所有选项最高比例。

  随后,记者登陆各大论坛粗略统计,网友给父母压岁钱基本在1000至2000元之间。当然不乏有出手阔绰网友,网友“义不容辞”说:“我准备把今年年终奖都奉献给父母,毕竟一年才回家一次。这个时候能尽孝了,当然要大方点。”

  而已婚人士“逗乐”似乎道出不少网友的心声,“孩子的压岁钱、新衣服、单位领导的人情费、朋友聚餐费、我和妻双方父母都要照顾到,给父母压岁钱量力而行。”

  无奈 应酬花费免不了

  调查中,排行第二消费项目是“各种聚会、应酬”,比例占18.13%。最近热门“恐归族”话题讨论中,就有62.7%表示恐归原因是“人情债和怕饭局车轮战”。一年辛苦劳碌,难得7天假期就这样消耗在应酬聚会中,花费自然免不了,甚至有网友将这些花费称为春节“最无奈”的花费。

  网友“sony”说,他早早计划好了行程,“年三十团年饭、年初一至年初三拜访亲戚,其中两顿饭是必须请的,年初四拜访领导请吃饭,年初五到年初六初高中同学,晚上大学同学k歌。粗略一算,少则一两千,多则三四千”。

  此外,还有新年开销,按所占比例大小排列分别是:添置年货、旅行费用、往返车票、给小孩子的红包、给自己买东西、给亲戚、领导的礼物、家里装饰清扫等。“80后”不能承受之重:钱不经花咋过年

  朋友见面、同学聚会,大家聚在一起吃个饭、聊聊天,去KTV唱会儿歌,这样的情况在春节期间应该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也正是这样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却渐渐成为山西很多“80后”的“不能承受之重”。

  “这过年回家还没有一个星期了,每天就是参加各式各样的同学聚会,光这些钱我就已经花了2000多元。”对于像李静燕这样还在大学读书的“80后”来说,这一周花掉的2000元几乎是她两三个月的生活费。昨日,《山西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过年这段时间里,钱不经花、不够花已经成为普遍困扰着“80后”的一大难题,甚至让许多“80后”对传统新年产生了恐惧。

  同学聚会“透支”买新衣服的钱

  为了能在过年回家时有点“零花钱”,在杭州读大学的李静燕专门在放寒假后打了一个月工才回太原。“就知道回来肯定会有很多地方需要花钱,所以就提前准备点。”2月3日,李静燕刚刚到家,第一个同学聚会的 “邀请”短信就发到了手机上。“先是高中同学聚会,然后是初中同学……”随着第一个聚会的开始,李静燕的同学聚会、朋友见面“一发不可收拾”。

  虽说同学聚会大家掏钱都是AA制,即便这样每次出来李静燕的钱包都至少要少一张红色的百元大钞。“一起吃饭倒是花不了多少钱,每个人凑个三四十元就能吃得差不多,可是每次聚会不能光是吃饭啊。”于是,在吃完饭后,KTV、保龄球馆、酒吧就成了李静燕和朋友们聚会的固定“据点”。

  一开始,李静燕对于这些娱乐项目并没有多在意,但是几次聚会下来的花销却让她 “吓了一大跳”,“没想到一次聚会下来要花两三百元。”李静燕告诉记者,在KTV也好,酒吧也罢,大家都会点至少三四百元的洋酒,还有一大堆啤酒、饮料、零食。“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叙旧、高兴,AA制都掏钱了,总不能你不花钱吧。而且别看都是还在上大学的学生,可是每次聚会都会有好几个人醉得一塌糊涂。”

  李静燕说,回来8天,她总共参加了9次同学聚会,花了2000多元,而9次聚会之后,李静燕打工挣的钱早就花得干干净净了,只好再问家人要钱。“我告诉家里人说我要买过年的新衣服,结果衣服没买下,钱却已经又花得差不多了。”李静燕说,虽然年前的聚会差不多暂时告一段落了,但是各种聚会、聚餐已经把“档期”安排到了年后。“这还不算完,光是我现在知道的,从大年初三开始,就又有聚会了,我家也不是什么有钱的,这每天聚会真的是有些承受不起了,这让我感觉自己已经有些害怕过年了。”

  “80后”白领没钱过年

  与李静燕不同,在深圳打拼的白领级“80后”沈哲却只能“埋怨”自己经济实力有限,没钱过年。

  沈哲在大学毕业后,不顾家人劝阻,一个人“扎”到深圳打拼,并应聘到一家外企,一个月也能挣六七千元。由于是一个人在外,再加上平时生活就比较节省,在众多同学和朋友眼中,沈哲就是一个标准的“80后”白领。“在深圳一个月挣五六千元确实不多,但是回了太原就大不一样了。”

  回家之前,沈哲压根没想到自己的钱会不够花。“一年下来我攒了有几万元,再说太原的消费水平肯定不如深圳高。”回到家后,沈哲又是换电视、又是换冰箱,看着家人满意的目光,他觉得自己已经开始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了,但是这“美好的感觉”并没有延续多久。

  早在回家之前,沈哲就接到好几个同学和朋友的电话,约他放假回来聚聚,沈哲自然是满口应承。“朋友、同学之间聚个会能花多钱啊,都不用AA制,我请客都行。”但是从第一次同学聚会开始,沈哲就发现即使太原的消费水平不如深圳,但在聚会上的花销却并不少,本来还想着要装上一回“大款”的沈哲,最终还是选择接受朋友们“AA制”的建议。

  “要是像这样过年,我挣得这点钱可是撑不到过完年。”和朋友们聚过几次之后,虽然是很开心,但是每次聚会“高额”的消费还是让沈哲感到自己确实有点负担不起。“有一些关系不是很好的朋友聚会,我就找理由推掉,实在是没钱了啊。”

  山西年轻人普遍认为“年关难过”

  “都说是年关难过,但总觉得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不发达时候的事情,没想到轮到我们‘80后’这,这年关变成这种难过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因“钱不够花”而害怕过年并非个例,而是“80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别人我不知道,至少我和我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是这样的。”李静燕说,不光是自己在过年的时候感觉吃不消,身边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现在的‘80后’们,不是刚毕业就是毕业没几年,要不就是还在读书,经济实力还是很有限的。大部分人过的都是紧巴巴的日子,再加上购房、结婚的现实压力太大,经济承受能力负荷过重,过年肯定是需要一大笔花费的。”于是,在这样的尴尬处境中,“80后”要么不得不舍弃回家的念头,要么只能为了省钱在放假时“隐藏”在家“逃避”聚会。80后小夫妻晒春节期间账单 人情消费接近万元

  春节里,买年货,回老家探亲,买车看房,自驾游出境游……每家每户的支出,少则数千元,多则几万甚至数十万元。看看,虎年春节,不少人晒出来的消费单却多了些新花样:机场长时间停车单、请专业代驾单、网上血拼单……各种单子背后的故事挺有意思的。

  停车场王队长值班记录:2650个车位停满,八成是过夜车

  “一辆"浙J"开头的车子停了8天,停车费交了870元;一辆"浙D"开头的车子停了11天,停车费交了1180元……”昨天上午,值完一天班的萧山机场停车场王队长又数起了开出的停车费“大单”。他告诉记者,停车场里还有100多辆从大年二十四开始“寄宿”的汽车还没开走,算算都已经超过11天了。

  王队长指着停车场里满满当当的车说,车主搭飞机出游,车子花钱“寄宿”停车场。如今,越来越多市民春节假期出游选择这样出行。除了“图方便”的心态,也说明了市民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你看,萧山机场2600多个车位停得满满当当的,超过80%都是过夜车。

  在机场一停几天,至少需要两三百元,这样的消费,如今市民都能接受吗?王队长表示,按照机场停车场的收费标准,如果车子过夜停放,1号、2号停车场收费标准为前3天90元/天,超过3天后,每天的收费为120元;3、4号停车场以及应急停车区域的收费标准均为70元/天;地下停车场的收费标准为前3天120元/天,超过3天后,每天的收费为150元。显然,收费不低,不过节前一个星期就陆续有不少出游的市民把车子“寄宿”到机场了,节前几天停车场基本都是超负荷运行。

  “停车位总数为2650个左右,其中过夜车的比例估计在80%~90%。”王队长表示,除了杭州的车,周边城市的游客更喜欢自己开车到机场。“浙D、浙G、浙J等周边城市牌照的车非常多,也是过夜车的主力军。”他说,春节期间大多数过夜车的停放时间多在3~5天左右,这几天外地牌照的车主已经开始陆续踏上回程路,到机场来领自己的爱车了。

  施先生过年头4天叫了3回代驾:“快成代驾公司的VIP了”

  “大年三十晚上一次,大年初二、初三又连着叫了两次代驾,总共花了260元。”在杭州某建筑工程建设公司工作的施先生在盘算自己过年开支时,从包里翻出三张淼淼汽车服务公司开出的代驾收据,总支出260元,这项支出在往年春节里是没有的。“往年也不会叫代驾,去年下半年和几个朋友叫过几次代驾后感觉不错,也就是图个方便和安全。”施先生表示。

  不过,春节假期里短短四天,叫了三回代驾服务,频率还是挺高的。施先生苦笑着告诉记者:“都是因为春节应酬太多,一晚上赶几场饭局,总免不了要喝一点,没办法啊。”他还记得,大年三十是和家里的亲戚在文一路上一家饭店吃饭,一高兴就和几个长辈多喝了几杯;大年初二、初三都是应酬公司生意上的客户、领导,又吃饭又唱歌,不知不觉又几杯酒下肚了,只好请代驾公司的司机师傅代为“护送”回家。

  “有车了以后就很少会想着打车出去和朋友吃饭,一来不方便,二来碍于面子,有时候还得接送领导,总不能打车去接吧?”施先生摇着头表示,几次应酬去的时候都没准备喝酒,结果饭桌上没喝,KTV里还是被灌了几杯。他告诉记者,圈内朋友喝酒不开车的意识比以前强了不少,今年春节为代驾掏腰包的朋友比以前多了。

  “一桌饭吃下来,总有几个朋友很自觉地打代驾公司的电话。”他告诉记者,有些应酬比他还多的朋友,现在都成了代驾公司的VIP客户了,春节期间叫代驾的次数比他还多。不过,他也说,比起酒驾上路的危险,这几百块的代驾费用还是可以接受的。

  “居里夫人”侃节日网购经:春晚牛莉装,网上卖得俏

  “昨天网购花了360大米。”宅在家中的summit得意地向记者展示着她在春节里网上血拼来的战利品。“还叫宅女?你OUT啦,现在都称我们"居里夫人"了。”

  因为天气阴冷,虎年头三天都窝在家里的summit每天都花两三小时在网上溜达:“我刚在网上拍了一瓶香水。有个朋友的生日就在年后,比较喜欢香水,我准备到时送她。”她看中这款商品的原因就是“这款商品就这段时间有活动,秒上8天,买一送二,挺划算的。”不过虽然号称“秒杀”,但春节期间因为很多网店和快递公司打烊,所以真正的秒杀活动很少,不用像以前几千几万人抢一件商品,“现在你有充足的挑选空间,不用惊心动魄地去秒杀。”

  在她的采购单上,吃的在数量上占了大头。“呵呵,从去年开始,我的网购方向就转了,以前是买衣服、化妆品,现在不时就淘点好吃的。”已经有3年网购资历的Summit告诉记者,网上各地美食特产都有,春节这几天她已经在网上买了不少零嘴,收获颇丰。因为好吃,连买书也买做吃的书——清菜小粥,“考虑春节比较空闲,菜又大鱼大肉的,做点清淡的小粥比较养生。”Summit说。

  虽然现在不在网上淘美服了,不过对于网店里的最新动态,summit还是很关注:“这几天在网上逛,看到春晚上露过脸的牛莉装很火啊。”她告诉记者,那天看春晚的时候,就觉得牛莉穿的桃粉色毛衣和桃粉色外套特别“跳”。果然,善于抓商机的网店已经打出了仿版。一个北京卖家在其店内出售的相仿毛衣的名称后面加上了“春晚牛莉”字样。“从成交上看,这款毛衣只在1月19日卖出过一件,可加上"春晚牛莉"四个字后,这款标价298元的毛衣从2月14日开始,一天之内迅速卖出了28件。据说正版的牛莉外套要2万元呐。”

  80后小夫妻春节账单:人情消费近万元

  “本来预计开销在5000元的,没想到一下就窜到了近万元。”在杭州一家公司工作的小余,今年春节是她和老公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昨天,她终于回到娘家,躺在床上,随手拿着张纸记录着这5天来的开销。“跑了3个地方,都是在还人情,累啊。”

  小余和老公都是外地人,两家离得远,今年春节他们选择在婆家过年,吃团圆饭。

  “年初二我们去绍兴赶了一场同学的喜酒,因为天气不好,所以选择坐大巴去,路费花了100元。”小余说,因为是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所以红包包了1280元。刚喝完喜酒,回到婆家,又忙不停地去丈夫的各位长辈家拜年,于是,两人采购了青春宝、龟鳖丸一堆营养保健品和新鲜水果等,花了大概1800元。

  走完了三四家亲戚,没来得及喘口气,小两口又直奔小余的娘家。“没办法,初七就要回杭州上班的,结婚第一年,总要该跑的亲友家都跑遍。”因为娘家离杭州远,两人自己开车回去,一盘算,路费起码也得花上个500多元。“回到老家给家里老人包红包,2000块。爸爸妈妈那也是礼物加红包。”小余说,还有表妹家的胖小子,她也准备了500元的压岁钱。

  “那公公婆婆那里有送红包吗?”记者问道,“这个老公负责了。”小余笑着说,如果算上老公的这些支出,那这个年的消费单可是突破万元了。 春节80后开始派压岁钱 60后70后花钱最多

  核心提示

  春节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节日,但是每个人的春节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本报记者通过对50后、60后、70后、80后的春节消费调查,勾勒出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春节消费特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消费价值观念的嬗变。

  50后:

  抢着给孩子花钱

  “现在我们还没到七老八十、没有用的地步,尽量帮孩子多分担些生活压力!”采访中,不少50后父母对记者表示,在春节消费中,他们大包大揽子女的消费支出。

  家住莲花街坊的常先生属于50后的父亲。今年春节前,常先生便和去年刚结婚的儿子“约法三章”:“你们小夫妻俩过节的费用全由我们老两口承担,连你们初二回亲家的钱礼都准备好了,你们只要把所有过节发的钱都集中起来还房贷就行!”

  不想违抗父命,小两口只好把单位发的年货拎到了父母家,没敢多花一分钱。常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作为独生子,即便年龄再大,在我们眼中也只是个孩子,我们能帮还是要帮的!”

  60后:

  年终奖全出去了

  今年40多岁的张先生,在家中是长子,下面有3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每年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的压岁钱是笔不小的开支,最多时他送出去4000多元压岁钱,花掉了他年终奖的一半。

  这几年虽然侄子、侄女已经长大,但是还没工作,压岁钱还是要照样给。

  尤其是近几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也水涨船高了。

  “过年最怕出去吃饭了,遇到朋友家的小孩子,压岁钱少不了。如果是第一次见面,让他叫你一声,你总要封个500的红包才算过得去,如果是以前见过的,封个200就好了。”和张先生有同样困扰的60后不在少数,他们大多表示无论是从习俗还是人情上都绕不过去,就当是感情投资吧。

  另外,请家里人在酒店吃饭团聚也是笔不小的开支。“以前过年,年夜饭都是父母在做,现在他们年龄也大了,做不动了,我们没时间也懒得做,就在外面请父母吃年夜饭。另外,春节期间请亲戚们吃一顿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桌菜我们订的是500块,订了4桌,再加上酒啊,烟啊,3000左右吧。”张先生说。

  70后:

  春节消费要过万

  在调查中,70后的春节消费和60后差不多,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阶层”,花钱任务也是非常重。

  “过年给父母亲4000元。”市民孙先生介绍,“平时也不在一起生活,而且父母年龄也大了,买东西不知道适合不适合口味,干脆花钱让父母自己选择;另外,侄男侄女的压岁钱也不是个小数字。”

  1970年出生的孙先生,今年春节期间,给父母亲和亲戚小孩压岁钱就花掉7000多元。另外,40多岁的孙先生,在单位也是业务骨干,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方方面面的关系也需要维护,花费也少不了。

  “其实,我们也是很害怕过年的,至少要花掉上万元,包括业务单位等各方面关系都要打点到位。”孙先生表示。

  80后:

  开始派发压岁钱

  从今年起,80后集体“奔三”,他们过春节时发现,原来是从长辈手里拿红包的,现在变成要从自己口袋里掏钱给别人发红包。

  从去年下半年起,1982年出生的潘先生不断收到同辈亲友传来的喜讯:大自己两岁的姨哥刚添了个大胖小子,妻子表妹的女儿出生了……

  “接连出生的小辈真是催人老啊!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和妻子突然发现真的长大了。”对于成为“年轻的长辈”,潘先生感慨良多。

  既然成了长辈,就自然要给孩子压岁钱。今年过年前,潘先生和妻子估算后吃惊地发现,去年竟是家中小辈集中出生的一年,要给3个新生小辈发压岁钱。加上之前出生的两个小辈,小夫妻俩今年在派送压岁钱上要花2000元。

  “每次派过压岁钱后,我们夫妻俩都觉得挺有压力的,打算今年生个虎宝宝,来个‘礼尚往来’!”潘先生夫妇坦言。评论:80后给的不是压岁钱 是生存之艰

  “杯具啊,收压岁钱的我今年变散财童子了!”“不知道现在压岁钱的行情如何,给多少合适?”随着第一批“80后”步入30岁大关,压岁钱成为他们“甜蜜的负担”。不过,他们中仍有为数不少的人一边收钱一边发钱,在自嘲年华老去的同时感叹着“给出去的是压岁钱,留下的是成年的责任”。(2月18日《北京晨报》)

  年前,80后的“恐归族”们纷纷为春节不回家过年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或公司加班,或买不到车票,或想在春节多赚些钱。事实上,春节“恐归”的背后隐藏着“恐归族”们对春节回家开支过大无法承受而担忧的心情,透过“恐归”一族,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80后生存的艰难,也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传统春节与时代发展之间的不协调。

  说到传统春节过年,我们不得不提到压岁钱、年夜饭、年货这几个关键词,在人们的印象里,如果过年不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孝敬长辈,全家人不在一起吃一顿热腾腾且丰盛的年夜饭,不置办些年货,年便会失去应有的味道。诚然,这些已经传承数千年的习俗曾经也令80们感到过快乐,但是,那时年少的他们根本无法理解长辈的痛苦,正如他们今日感受到的一样,由过去收红包到今日给晚辈发红包,相信每一个80后都能从中感受到生存之艰,体会到长辈们所经历的痛苦。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80后给的不是压岁钱,是对生存之艰的慨叹,作为80后,他们正在或者已经迈入30岁大关,正值人生事业婚姻的巅峰,从少年走入成人,他们肩头上扛着沉重的担子——成家立业、奉养长辈、抚育儿女。因此,每逢过年的压岁钱、年夜饭、年货便都有可能成为压在他们肩头的重石,如果工作生活不顺,工资水平不高,春节“恐归”的思绪便会油然而生;如果事业无成,或尚处于“剩男”、“剩女”,年对他们来说无疑更具威胁性,因为一旦回家,亲友的“逼婚”便会随之而来。

  正如某网友所说,“给出去的是压岁钱,留下的是成年的责任”,责任不期而然的降临到了80后的身上,其中或多或少的饱含了一丝无奈吧!

  笔者认为,无论是压岁钱,还是年夜饭,抑或是年货,都不应成为压断80后脊梁的重石。我们需要直面的是日益金钱化的年味,以笔者陋见,如今传统春节的意义已经被异化为“置办年货——年夜饭——压岁钱”这一简单而无一不与钱挂钩的形式,每逢春节,在异乡打工的农民工都会给自己算一笔账,譬如要置办多少年货,要给孩子、老人们派发多少红包,过一个年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诸如此类的算盘相信在大多数年届30的80后心里也早已打过。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春节并非在于这些形式,春节的价值应在于让远在异乡他地的游子们与亲人朋友团聚,维系彼此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传统春节也不在于所掏红包、置办年货的多少,其真正意义在于老百姓图个快乐,见着亲人的那种无以言表的感动。如果将所派发红包大小、年货置办的多少、年夜饭吃得有多丰盛等列入考核春节意义的大小,不仅会给那些为生计常年奔波疲累不堪的人们制造恐慌,还会因此让春节失去其原有的精神价值。笔者认为,与其让人们在春节前夕“恐归”、或为派发红包等发出生存之艰的慨叹,倒不如还原传统春节的精神价值。80后新年新杯具

  [网友评论]

  1.我们真的老了吗?

  偶尔还唱着“不想长大”、抱着毛绒玩具、打着魔兽、偎依着父母撒娇的80后,随着2009年那扇大门的关闭,我们迎来了集体“奔三”的时刻。春节临近,80后开始考虑的是发压岁钱而不是领压岁钱,我们真的老了吗?

  网友dadawa:马上就要过年了,但我没有过新年的那种兴奋感了。小时候一直盼着过年,过年好啊,过年可以去拜年可以去赚压岁钱了。如今的我已经不再是个要压岁钱的孩子了,而是变成了送压岁钱的长辈了。

  网友江苏:以前都是我领压岁钱,现在我工作了,回家了也该发压岁钱了,想想那些领压岁钱的日子,真幸福。唉,反差这么大,心里真不是滋味啊!

  网友罗米blue:仅仅是出钱还好一点,更让我难受的是,发压岁钱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叫我姑姑,也有叫我婶婶的,还有叫我大娘的……我真的老了啊!

  2.压岁钱该给多少?

  你家里有多少晚辈需要你给压岁钱?你现在是不是正扳着手指头数呢?压岁钱,我们每个人都收过。但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压岁钱也有“涨价”的趋势。无形中,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增加了80后的压力。

  网友一家亲:堂兄堂姐表哥表姐一大堆,不能说给了一家,其他的不给吧?每家的孩子都要给点,我心疼啊,本来自己的工资就不高,我的荷包要大出血了。

  网友路卡0910:新加坡华人对“红包”的运作方式是可以借鉴的。父母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拾元、贰拾元、伍拾元较新票面的人民币,分别装入红包袋内。年夜饭后,每个孩子发两个红包,并且声明:无需上缴,留作零用。您一定成为那晚最受欢迎的人。

  网友西西:看自己的情况吧,有钱就给点意思意思,没钱就算啦,过年嘛,图的是热闹和快乐。

  压岁钱,新年新“杯具”

  春节将至,不知有多少小“盆友”扳着指头数日子,等着节日里的重头戏——收压岁钱。曾几何时,作为80后阵营中的一员,笔者也收压岁钱收到手软。叔叔阿姨大爷大妈,甭管熟不熟亲不亲,见面一拜年,红包递眼前。可到如今,学校这个保护伞没有了,上了个不痛不痒的班,角色就得颠倒轮换。往年的节日“外快”自然不用再惦记,有先见之明的哥们姐们,早就掏出计算器,衡量着过年时这“血”该怎么献。

  笔者在家辈分较大,身下有喝“血”的小崽子6个。这年头,虽赶上经济危机,但只拿单张红色人民币也着实寒酸,丢不起那人。咬着牙每人再加一张,这可就是一千两百块大洋!OMG,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剥削和敲诈!笔者毕业不满一年,薪金两千四,处在业界的草民阶层,只够当月房租吃喝花费。年终奖发了一千八,孝敬老爹老妈的礼品花掉大洋整一千,剩下的八百给叔叔阿姨买点礼物意思一下,兜里就直接近零见底。

  遥想笔者当年,大一经济独立,大二开始给家里递钱。如今工作了,却转眼变赤贫,未过年先愁上了压岁钱。眼见春节日益临近,闭上眼,满脑子都是小崽子们期盼的眼神和贪婪的小嘴脸,日日噩梦连连,苦不堪言。好面儿不能掉份儿,被逼无奈,笔者也只好盘算着啃老先凑钱。压力大,任务艰,过年喜没见,忧当先!真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80后啃老,谁解其中味? ”  (艾晞)

  给的不是钱,是标志

  80后给的不是压岁钱,是标志,成人的标志。

  按照国际惯例,18岁就标志着成人了,我国在这方面的表面文章做得很好,如申领居民身份证、甚至还有成人礼等,但这些只是向老外和老祖宗学了皮毛,18岁的中国人真正独立的又有多少?相信大多数年满18周岁的高中生无不是宣誓成人之后,回家管父母伸手要学费。

  从根本上讲,中国的年轻人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是在30岁,要不怎么说“三十而立”呢!这个岁数基本上成家了、有工作了、能自食其力了、基本符合老外和老祖宗眼中的成人标准了。

  于是,2010年,80后进入“奔三”时代,给压岁钱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再说了,眼瞅都30了,还不给压岁钱?当年伸手要压岁钱的时候想啥了?

  细想想,如果80后现在不给,谁敢保证90后们十年后还会给?那2000后呢? 2010后呢?长此以往,总有一天,压岁钱这个中国传统习俗可就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了。

  所以,为了中华民族5000年传统文化能继承发扬,80后们,掏钱吧。 80后生存现状调查:啃老族并不多 三成是月光

  五成“80后”自认压力大于“70后” 三成是“月光族”

  四成“80后”每月补贴父母家用

  ‘80后’生存现状大调查” 

  “80后”,目前中国最受关注的一代,他们代表了中国的未来。

  “80后”作为一个社会人口学概念,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特指国家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据统计,中国的这个群体超过2亿人。

  转型社会的洪流造就了“80后”的独特性,这些在温室里成长的“小皇帝”们,却要面对社会变迁进程中的狂风暴雨。头上顶着“垮掉的一代”、“叛逆”、“自私”、“脆弱”等负面评价,还伴生着“富二代”、“房奴”、“卡奴”、“蚁族”、“宅男”等社会现象。

  为了真实反映“80后”的生存状态,日前,广州日报联合新浪网、大洋网,以及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推出“80后”生存状态大调查。截至2010年2月5日零时零分,共有来自广东 、北京、上海、浙江等全国各地的3313位“80后”在网上参与了调查,为我们全面、客观了解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提供了依据。

  调查发现,住房、婚恋、竞争压力、父母赡养等,构成了“80后”青年普遍面临的现实枷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他们感到迷茫与焦虑。但他们同样相信,“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

  “在奋斗的路上”——这是这一代人目前最重要的人生主题。

  文/本报记者邱敏 李颖    

  “在这个国家,年轻叛逆者的数目正在如此迅速地扩张,就像美国垮掉的一代和嬉皮。他们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名称:另类。这个词曾经是贬义的,意指品格低劣的流氓。而在今年最新修订的《新华词典》——中国最权威的词典中——对‘另类’的解释则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不再有贬低的含义。”《时代周刊》如此写道。 

  这是《时代周刊》亚洲版2004年2月2日的报道,这篇名为《新激进分子》的报道也许是海外媒体第一次对中国“80后”一代的聚焦。

  这一期的封面是北京少女作家春树。与春树一起成为报道主角的是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和摇滚乐手李扬,他们被认为是中国“80后”的代表。

  时至今日,“另类”早已不足以概括中国的“80后”。本报调查发现,对于社会舆论贴在自己身上的“宅男宅女”、“脆弱”、“自私”、“垮掉的一代”、“叛逆”等标签,大部分受访者并不十分认同。33.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社会加诸于“80后”身上的不公正的标签。

  韩寒被视为中国“80后”的代表人物,更被无数的“80后”视为精神领袖。他坦言, “这个世界已经很现实了,我们把这代人的理想都拴在了房子上,他们很多人的生活已经没有趣味了,只看到房子。越是急,越是买不起房子,房价不停地往上升。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些,无论是谈恋爱还是结婚,都会跟特别现实的社会有关系。那些理想,包括年少时候的梦想,都已经被抛得很远了。我希望可以重拾这些东西。”

  梦想很遥远,现实很残酷。为了探清“80后”们真实的生存现状,广州日报日前联合新浪网、大洋网,以及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展开了一次大调查。

  压力:

  “80后”幸福感普遍不强 过半自认压力大于“70后”

  在许多人看来,“80后”是温室里长大的幸福一代,但调查显示,他们的幸福感却普遍不强。

  在回答“你觉得‘80后’面对的压力大吗”的问题时,52.6%的受访者认为“很大,超过‘70后’、‘90后’”;37.0%对此持宽容态度,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压力,这是正常的”;8.7%认为“一般,不如‘70后’和父辈”;只有1.7%的受访者认为“压力很小,我们是幸福的一代”。

  那么,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呢?48.1%的受访者认为压力主要来自“生活,如买房子、养孩子”等;29.7%受访者认为来自“工作,要闯出一番事业太难”;18.7%认为“整个社会都在给我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另有3.5%表示压力来自于家长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消费:

  仅占一成有私家车 六成表示两年内不买车

  相对于婚房这类迫切的刚性需求,车子对于“80后”而言还是奢侈品。

  油费、桥路费、停车费等养车成本居高不下,购车后的日常支出直线飙升,令大部分“80后”不敢拥有自己的座驾。调查显示,“80后”中的“有车一族”仅占13.5%,19.7%的人表示打算近两年内购买;而66.8%的受访者表示近2年内不会考虑买车。 

  在消费习惯上,对于“先透支、后还款”的信贷消费,大部分“80后”持谨慎理性的态度。31.3%的“80后”曾经有过透支信用卡购物的经历,但经常性透支者则仅占16.4%,偶尔透支消费的占14.9%。

  值得一提的是,33.6%的“80后”表示自己根本没有信用卡。家庭: 

  近四成“80后”每月补贴家用 “啃老族”并不多

  调查显示,38.2%的“80后”每个月都会给父母补贴家用。其中,29.0%每月给1000元以下,6.9%给1000元~2000元,2.3%给2000元以上。尽管不算太多,但对比于“81%月入6000元以下”的收入水平而言,每月补贴家用,仍体现了“80后”对父母的孝顺。

  与此同时,需要父母每月给钱过活的“啃老族”仅占4.8%。排除因读书深造而未获取经济收入等特殊因素,“80后”并不像有些人臆测的那样是“啃老族”。

  工作:  

  青鸟综合征 近七成不满意生活水平 近五成想立即跳槽

  调查显示,有54.5%的“80后”曾有过跳槽的经历。其中,有三次以上跳槽经历的,占23.7%。而46.8%的人“现在就有跳槽的打算”;从没有跳过槽的“80后”占45.4%;只有12.2%的人打算在现在的单位干到退休。

  这反映出“80后”群体普遍受到“青鸟综合征”的困扰,具体表现为:总是对自己现有的成就不满,频繁跳槽,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位。总认为“理想在别处”。就像童话《青鸟》中总也找不到理想的那只青鸟,只是一直不停地奔跑。

  调查还显示,有高达67.85%的受访者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感到不满,考虑转换环境。但因为生活经济压力,敢于跳槽的仍属少数。

  收入:

  五成“80后”月收入3000元以下  三成是“月光族”

  调查显示,“80后”群体的收入状况在6000元附近开始呈现“二八分化”。81%的受访者表示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其中月收入水平在3000元以下的,占比高达52.6%。

  在19%自称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高收入“80后”中,6000~10000元/月的占10.1%,10000~20000元/月的占5.8%,20000元/月以上(含20000元)的占3.1%。

  值得注意的是,月收入10000~20000元、20000元/月以上的高收入群体相对集中于京沪粤三地。

  而在京沪粤等生活成本偏高的大中城市,月收入3000元以下,实在不值一提,刨掉交通、吃住、通讯等基本花销,几乎所剩无几。对于生活在这些城市的“80后”,生活压力相当明显。调查显示:29.1%的“80后”是“月光族”——每月收入基本当月花光的“零存款一族”。

  买房:

  八成“80后”存款不足10万元 婚房成为“第一恐慌”

  当被问及“你现在有多少存款”时,27.4%的受访者表示存款数目在1万~5万元之间,26.7%表示在1万元以下,14.2%表示在10万元以上,10.5%在5万~10万元之间。合计,存款不足10万元的“80后”超过八成(85.8%)。

  毋庸置疑,在如此的经济收入和存款状况下,大部分“80后”虽然对基本的生活花销可以“收支平衡,略有盈余”,但是对购房、购车这类大宗消费,便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以一套80平方米的一手商品房为例,均价在10000元/平方米以上,首付三成至少需要30万元,这对绝大部分存款不足10万元的工薪族“80后”而言,单靠自己的积蓄,支付购房首期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调查中,只有24.2%的“80后”表示“能自己一次性存款付清房钱”,21.6%表示“父母资助大部分,自己(含配偶)存款占小部分”; 17.1% 表示“父母资助小部分,自己(含配偶)存款占大部分”; 15.7%表示父母(含亲戚)全额资助 。至于买房的主要目的,近四成是为了结婚。

  生活:

  休闲时间习惯上网 恋爱及性的态度相当开放

  有57.8%的受访者表示,生活中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就是上网,上网,已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相对于父辈,他们对恋爱和性的态度相当开放,对婚前性行为的认同度和接受程度更高。

  调查中,31%的“80后”表示是在工作后谈的恋爱,26.6%表示在上大学时候开始谈恋爱。在对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时间的调查上, 24.9%表示大学期间发生过性行为,18.0%表示至今没发生过。 

  理想:

  有房有车有事业 

  几乎每一个人在小学时都曾以“我的理想”为题写过作文。那么,“80后”的理想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调查显示,“80后”的理想较为集中在四方面:一是有房有车,特别是买房;第二是事业有所成就;第三是做个有钱人,特别是当老板,也有想一夜暴富中五百万元彩票的;此外还有成为公务员、成为科学家和军人等“对社会有用的人”。横向比较

  各国“80后”都在想什么?

  美国“80后”

  重新定位

  每一代美国人都有反抗前一代人的思想习惯。美国“80后”的父母一代深受越战影响,反对前一代干预主义的思想。“9·11”改变了美国“80”后,之前他们这代人根本不关心政治,“9·11”促使他们重新思考美国的国家定位问题。

  英国“80后”

  金钱至上

  英国的“80后”俗称“撒切尔的孩子”,因其出生之时恰逢“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当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人,个个视国家兴亡为己责。而现今的孩子们基本上唯钱是图。眼下的英国“80后”大多痴迷于网络,而少有关注新闻者。

  日本“80后”

  我们“不饿”

  很多研究者认为,日本“80后”身上依然延续了父辈的危机意识。但是他们的求知欲比起前辈来说大大减弱了,简单地说,他们“不饿”,他们远离报纸,不关心科学。

  俄罗斯“80后”

  信仰真空

  俄罗斯的大学教授喜欢批评“80后”们是“缺乏信仰的一代”。和“60后”、“70后”相比,俄罗斯“80后”经历了更多的社会逆境。他们生长在一个民族价值认同体系崩溃、西方价值观念冲击的年代,没有人跟他们说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是”与“非”。“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人都处在一个信仰缺失的‘价值真空’地带。” 

  印度“80后”

  胸怀大志

  印度的 “80后”们都相信印度具有成为一个全球大国的潜力。“印度不是将会崛起,她已经崛起了。”

  (据《启迪》杂志)

  八零后自画像

  史记《八零后传》摘录:

  “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逮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硕博相继,数年乃成,负债十万。觅生计,十年无休,披星戴月,秉烛达旦,蓄十万。楼市暴涨,不足购房,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抑郁成疾。医保曰,不符大病之条例,拒赔。乃倾其所有,入院一周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友怜之,赊三鹿一包,冲而饮,卒……”

  “二十一世纪,高科世,重优才。呜呼!颓废岂为80后?2009国策,状元下乡,振兴乡镇,亦兴农;投笔从戎,绿装卫国;商界英豪,下海泛舟。条条大路通罗马,共建和谐为国家!”

  预告:

  对于“80后”的生存现状,“80后”才最有发言权。这是本报发起这次大调查的初衷。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采访了一批“80后”的代表人物,如郭敬明、李宇春等。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也许可以带给我们更直接的启示。

  郭敬明:

  “人们常认为‘80后’太有个性了,个性太张扬了,有时觉得我们不尊重长辈,作为对‘80后’这一代人的想象。有时觉得我们这代人有距离感,可能和我们本身不善于表达有关。” 

  李宇春:

  “我觉得我不算优秀的‘80后’,比韩寒、姚明他们差多了。我觉得我做得不够。”

  李念:

  “以前在上海读大学,当时的宿舍在15层。夜晚我打开窗,看见一栋栋高楼,万家灯火。常常想,自己还需要奋斗多久才能在这个城市有自己的一隅之地,有自己的一个窝。”

  Natalie(“富二代”):

  “我才知道,会有一家人凑不齐一两万元的事情。大家烦恼的东西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