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毛泽东运动战中对情报信息的运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9:14:12
毛泽东的运动战是红军发展和壮大的主要依靠,也是毛泽东军事生涯最大的成功与辉煌。但迄今为止,却似乎无人研究为什么这种看似普普通通的战术到了毛泽东手里却会如此厉害,而且当时除了毛泽东再无人擅长。人们总以为灵活机动多跑路就是毛泽东的运动战,如果事实真是如此简单,毛泽东的运动战岂能成为出奇制胜的独门秘技?确实,毛泽东的运动战需要红军多跑路,但多跑路决不等于就是毛泽东的运动战。运动只是毛泽东运动战的表象,其实质是充分利用各种情报信息的新型的运动战,一种以现代无线电信息技术导致的类似今天的制信息权与红军人少装备差但机动灵活等特点相结合的全新战法。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种种原因几乎完全忽视了毛泽东在战场上对情报信息的掌控与应用,更忽视了对我军军事理论、战略战术、作战样式和战争结局都产生关键影响的毛泽东运动战的情报信息思想研究。
“知己知彼”是毛泽东运动战情报信息思想的核心
在革命战争年代,军事实践是毛泽东全部活动的核心,也是他一生中最灿烂的亮点。而军事实践中的佼佼者则是毛泽东的运动战。如果说掌握军事信息制定正确对策是毛泽东军事实践的核心,那么“知己知彼”则是毛泽东军事信息思想的核心,尤其是运动战情报信息思想的核心。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全部实践中始终蕴含着强烈的情报信息意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是人所共知的毛泽东至理名言。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从事调查研究的开创者和倡导者,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高情报信息含量运动战的开创者和倡导者。这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就是“知己知彼”,其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他对信息的准确把握、认真分析与有效利用,从大局来看是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大政方针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从军事领域来看是成功发明红军运动战的原因之所在。
1936年12月,毛泽东为总结土地革命期间的经验在陕北红军大学作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演讲。毛泽东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认识情况的过程。”这段话,毛泽东既批判了错误军事路线主观主义一厢情愿的作战方式,也全盘托出了自己指挥作战最重要最根本的心得体会,那就是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控战场敌我双方的情报信息,才是拥有高质量情报信息的关键,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
在同一次演讲中毛泽东还指出:“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这里,毛泽东对孙子的名言作了全新的注解,把信息作为军事决策的基础提升到了认识战争规律的高度,并特意提醒全党全军必须充分注意和高度重视。
1937年8月,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又写道:“孙子论军事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为了通俗形象地说明问题,毛泽东又进一步地引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故事:“《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地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象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毛泽东在这里又把孙子的名言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强调了必须反对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又一次论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们承认战争现象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这里,毛泽东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进一步上升到了科学的真理。
毛泽东的这些重要论述起码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全部写在同一时期,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成熟之际;二是这些著作虽然内容与目的不同,有军事有哲学,有总结内战经验有预言抗战进程,但都把“知己知彼”作为必须重视与掌握的一种基本规律来认识;三是“知己知彼”这一思想在毛泽东头脑中日益成熟,其地位也日益重要,因为那篇名震遐迩的《论持久战》本身就是对中日双方知己知彼思想的光辉结晶;四是毛泽东的这些经验主要来源于对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红军“反围剿”军事行动的高度总结,因此无疑是对运动战“知己知彼”的成功经验与第五次“反围剿”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失败教训的高度总结。
从上述分析来看,把“知己知彼”认定为毛泽东运动战情报信息思想的核心显然是顺理成章的。同时还可以认定,以这些重要的著作为标志,毛泽东已经根据形势的变化把“知己知彼”这一运动战情报信息思想的核心提升到了军事信息思想的核心地位。
在以后的战争岁月里,毛泽东曾多次把“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作为给我军总部机关的题词,这足见“知己知彼”作为军事信息思想的核心地位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是何等的明确与牢固。
“十六字诀”是毛泽东运动战情报信息思想诞生的主要标志
毛泽东利用情报信息来指导战争是经历了一个从偶然到必然,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历史过程。他平生首次走上战场并取得胜利的那场处女战,虽属偶然,却也使得毛泽东擅长利用情报信息的超人才华初露端倪。
1917年冬,北洋军阀第八师王汝贤部由株州、湘潭向北溃逃,退到距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仅二三里的猴子石附近,四出骚扰。当时,毛泽东正在该校求学。“消息传到校内,全校紧张慌乱。毛泽东探听到,这群饥饿难忍、疲惫不堪而又惊慌失措的乌合之众,一心只盼早日北归,因此用计赶走他们是完全可能的。”于是他事先组织学生潜藏于学校后山的妙高峰,又联络一部分警察埋伏在前方。黄昏时,当溃军临近时,毛泽东让警察在山头鸣枪,学生则点燃鞭炮以假乱真。在真假枪声中,学生齐声呼叫:”缴枪没事!”
溃军未作抵抗就缴械投降。考察毛泽东在当年那场漂亮的处女战中的指挥艺术,显然能感到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擅长情报信息,二是擅长对策。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运用。毛泽东利用准确的情报信息事先调动兵力在敌军的必经之路设伏,针对自身的特点与对手的弱点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以大败对手,这不是活脱脱的一场运动战吗?
毛泽东的处女战其实正是他后来名声显赫的运动战的雏形。从这点来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为主要目的的运动战的构成,其实就是情报信息与对策两大部分有机的组合,而其实质显然就是掌控类似今天战场上的制信息权。换句话说,也就是运动战的胜负关键并不是在于战场双方人员的多少与武器的强弱,而是在于造成战场双方情报信息掌握的不对称,从而也就能造成战场双方局部力量的不平衡。不难设想,如果当年这群败兵能事先了解到对手只是些学生和警察,鞭炮还多于子弹,他们岂肯轻易就范,毛泽东又岂能轻易获胜。
毛泽东真正走上中国革命的战场以刀兵相见是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这是毛泽东戎马生涯的开始。在随后的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曾经向他的战友何长工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军旅之事,未知学也,我不是个武人,文人只能运笔杆子,不能动枪。”历史事实表明毛泽东确实“不能动枪”,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二十多年,创造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理论,自己却不愿佩枪,指挥过千军万马冲锋陷阵,自己却从不开枪。历史事实也同样表明毛泽东确实充分发挥了“文人”在战场上掌控信息,运用情报与制定对策等方面无可比拟的特长。
毛泽东虽然在井冈山上获得了利用地利人和与敌军“打圈”的经验,但真正发挥情报信息这一特长应该起始于中央根据地的第一次“反围剿”。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毛泽东认为以后的军事原则虽然丰富了,“然而基本的原则,仍然是那个十六字诀。十六字诀包举了反‘围剿’的基本原则,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后来的东西只是它的发展罢了。”
然而必须指出,“十六字诀”最大的特点与最大的难点是要保证敌我双方精确的对应性。因此要真正实施“十六字诀”的前提与关键是必须切实而且同步掌握敌方“进、驻、疲、退”具体而又准确的信息,否则哪来我方针锋相对严丝密缝的“退、扰、打、追”?当然更谈不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了。但是要使这些行动能够紧密衔接卓有成效,首先必须对敌方的行动了如指掌,这是战场上所有指挥官都梦寐以求的目标,要实现又谈何容易,然而毛泽东做到了这一点。
“十六字诀”作为红军基本作战原则的提出,显示出毛泽东决心在战场上以情报信息为制导的思想已经形成。
(孙果达文,军事历史研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