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烈山:还有多少牺牲者死不瞑目?(南方都市报 2007-12-3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5:19:04
鄢烈山:还有多少牺牲者死不瞑目?     2007-12-31 10:42:58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批评与回应  
  
  浏览昨日南方都市报,读到范大中的评论《越多人被〈集结号〉感动,越让人失望》,觉得其观点似是而非,对这部电影很不公平,有必要辩论几句——若他的说法成立,本文的论述也无所依附了。

  有些人(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网民),自以为最清醒最彻底,往往脱离了中国的语境来苛评别人的作品。不错,冯小刚的《集结号》没有从根本上质疑九连的官兵为什么而战斗,他们的牺牲是不是在为谁当炮灰。且不说编导有选择作品主题的权利,就算他们认同这种历史观并想拍这样的主题,以现在的审片制度,岂不是想拿巨额投资打水漂?在当下的语境中,理论上“内战”的正义性是可以否定的(国共两党都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给对方),而“解放战争”的正义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执政党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基础。如果不想遵守这个中国的底线,可以自说自话,也可以到网上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请勿以苛求来要别人放弃有限的表达。一个人的贡献在于他比同行多做了些什么,而不是以无语表现其莫测高深。

  电影对九连连长谷子地为什么执著地为战死的弟兄们“争战后待遇”有充分的表现。首先,是他觉得这样对待牺牲的同志“太不公平了”!让他们拼死殿后掩护部队撤退,却要他们背“失踪”(即可能逃跑或投降)的黑锅,不仅烈士的英名被抹黑,他们留在世上艰难度日的亲属还要为他们背负耻辱与歧视,天理何在?谷子地疯了般地要讨回公道,首先是出于良知和正义感,其次才是出于军人的荣誉感、对自己不同意撤退而导致全体阵亡的负疚感,以及生死场上弟兄们的情谊。说一个已经伤残的老兵这样做是表演“爱兵如子”而为笼络人当炮灰,这也太离谱了。

  老实说,《集结号》的思想深度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文学那个阶段,人道主义关怀、对军事题材的个性化刻画并没有超过《活着,但要记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苏联文艺作品。但若说表达“不要忘记牺牲的人”,表达“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的普世价值观没有意义,还是在鼓动人当“炮灰”,这就大错特错了。对每个个体的生命和尊严的尊重,是对把普通官兵不当人而当作政治与战争工具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旧思维的反抗,也是对轻言“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动辄讲“不惜一切代价”的所谓“集体英雄主义”的批判。谷子地知道讨不回阵亡弟兄们的生命了,他要为他们讨回尊严(“烈士”称号怎能说只是“战后待遇”?那不仅关系小米补偿的多少,更关系阵亡者本人及其家属的“政治生命”,荣辱所系,亡灵所依)。须知,有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对个体权利越尊重,个人权利越有保障,“炮灰意识”或要人当炮灰的成功几率就越弱。最终人们可能会像美国青年一样,自己选择为正义而献身,或选择“卖命”(做拿高薪和高补偿的职业军人、雇佣兵),却绝不会轻易被鼓动而玩命赴死。

  我最反感的是这样的话:“三国官渡之战,士兵级别的人名有谁知道?战场上牺牲的士兵从来都是被遗忘的,没有什么好让人惊诧……”人类文明规则在呈加速度进步。别说什么近两千年前的三国时代了,就是上世纪二战时敌我双方不是还互相轰炸对方的都市平民吗?到了越战中,身陷“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美军士兵杀红了眼,发生“美莱村大屠杀”,便被揭露而受谴责;在本世纪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有士兵枪杀了平民,有所谓“虐囚”事件,肇事人不是都受到军法惩治了吗?从前如何不能为当下如何辩护。《集结号》正是在质疑“从来如此”的正当性。

  “解放战争”时,敌我交错,参战人数庞大,收编俘虏是扩军的重要渠道,军队“打烂了要整编,打胜了要整编”,战局变化快,战场推进一日千里。且不说中国没有尊重每个牺牲者的传统,就算有,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搞清楚每个人的状况也确实煞费周章。那么,定鼎北京、夺取大陆之后,大局砥定,政权一统,户籍管理严密,政审不断,在各地剿匪和历次边境战争中牺牲的人,在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中牺牲的人,总有条件弄清他们的身份了吧?

  实则不然。2007年12月20日出版的《瞭望东方周刊》做了个《迷踪英雄》的专题,其中讲的为湖北省赤壁市老营盘烈士墓群里140名烈士寻找故乡和家人的事,有不少就是在上世纪50年代剿匪战斗中受伤,死在设于此地的解放军第67预备医院的。这里的墓碑上有逝者的姓名籍贯,老公安余法海及大学生、记者和热心人,到12月10日止,已为80名牺牲的战士联系到了亲属,使当地的民政部门承认了他们的烈士资格,并给予他们的亲人政治上、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安慰性补偿。“死者长矣已,存者且偷生”,得到更大安慰的其实是亏欠了逝者及其家属的社会的良心!

  往者不可谏,尽最大的努力还原历史真相,哪怕抚慰一个烈士的在天之灵和他们亲人受伤的心,也是好的,也比将他们的牺牲视如土芥要强。在自己的国土上,总比美国政府到朝鲜和越南寻找牺牲者遗骸要容易。重要的是,形成一个新价值观,尊重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和每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

  □鄢烈山(杂文家)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shiping/200712310191.asp 

  越多人被《集结号》感动,越让人失望

 

  在《集结号》中,导演冯小刚或说编剧刘恒一直在绕,耍尽小聪明地绕开谷子地到底为何而战这一关键性问题。一群人在打仗,却不去说他们到底为什么打起来了,冯小刚只是需要一场战争来表现谷子地这一人物,进而表达“不要忘记牺牲的人”,得出个普世价值观“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真的不管什么样的战争,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吗?可以说是,但也可以说不是。毕竟中国有过的战祸太多,在与日本的八年抗战中,有几个士兵的死是留了名的?三国官渡之战,士兵级别的人名有谁知道?战场上牺牲的士兵从来都是被遗忘的,没有什么好让人惊诧,谷子地的九连全死光了,家属只领到失踪待遇而不是烈士待遇,这也平常得很。那个年代,谁说得清士兵级别的人哪个失踪哪个牺牲?更多的是生死不明。

 

  《集结号》说的就是一个连长为死去的手下士兵争战后待遇的故事。这种故事很平常,每一个带兵的几乎都懂得这么干,甚至一个山大王也会这样,否则,如何让士兵为你冲锋陷阵当炮灰?说白了就是爱兵如子。要说谷子地让人感动,那刘备更让人感动,赵子龙拼死救阿斗,刘备连亲儿子都不要了,要摔死他,因为差点让一员猛将挂掉了。

 

  听说很多人看《集结号》时都哭得稀里哗啦,说是很感人。看到谷子地挖山找死去的士兵时,确实感人,让人不禁感叹:就算当炮灰,也要替谷子地这样的领导当炮灰啊!但我一想到刘备时,谷子地顿时矮了一截,自古以来,好战者不都是以这套把戏让人心甘情愿当炮灰吗?

 

  看《集结号》被感动流泪的人,跟战争史上所有的炮灰一样,是潜在的炮灰人物,只要领导一使出“爱兵如子”这招,就会乖乖去替人当炮灰。当然,现实中,替谷子地这种人当炮灰,比替别的无情无意的人当炮灰要好,但不得不说,这种人还是习惯于做别人的炮灰,从没意识过他首先是独立的人,而不是被别人摆布的炮灰。越多的人被《集结号》感动,越让人失望,潜意识里许多人还是愿意给人做炮灰,只要其中懂得驱使别人当炮灰的聪明人站出来高呼,炮灰还是遍地呼应―――这个社会还是缺为公平公正做炮灰的人,多的是为别人做炮灰的人。

 

  范大中

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7-12/30/content_355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