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光棍节” 单身汉领取的标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37:54

11月11日,被称为“大光棍节”的“节日”来了。据说单身男士叫“光光”,单身女士叫“明明”,而如果他们走到一起,凑成一对,便是“双双”。在“光棍节”,人们流行向单身人士送筷子,年轻人也喜欢凑到一起行动,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似乎这样单身的状态并不令人郁闷。
已经很难考证,究竟是谁把“11.11”这个日子定为“光棍节”,但是毫无疑问,它已经被许多都市的单身甚至不单身的年轻人所接受了。无疑,把“11.11”定为“光棍节”应该来自于一种象形。不是吗?四个“1”凑到一起,却永远没有携手的可能,不正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样子?
在过去,如果一个大龄的年轻人仍是单身,那无疑是令人着急的是,即使他自己不以为然,那仍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已经让他的父亲亲人忧心忡忡了。但是现在,更多的单身人士碰到这个“光棍节”,大概更是会心一笑,不慌不忙,继续过着自己单身的逍遥日子,一切随缘了。
一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单身男女已经冲破百万。而在广东,15岁及以上未婚人口为2063万,占同龄人口的31.9%,远远超出了10年前的23.8%,其中未婚的男性远多于女性,学历越高的人单身的几率越大。
单身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婚姻本是一种契约,是为了共同合作而走到一起。在生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的自然经济时代,婚姻可以为人们节约成本。而当生产和消费分离的时候,服务趋向细致而且专业,没有通过婚姻组成家庭,许多人仍然可以尽情享受生活。人们不结婚,可能正是因为结婚的成本太过高昂,这是婚姻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的自由使越来越多人选择单身,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学历越高的人单身越多,因为他们的收入丰厚,即使一个人也可以生活的好好的。
然而,这并没有挖掘出“光棍节”大行其道的文化涵义。据悉,光棍节本来只是20世纪90年代的校园调侃,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个玩笑开始迎风生长,逐渐成为都市单身青年的特殊节日。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口头上的玩笑,迅速为人所接受,影响越来越大的呢?答案或许在于,这个幽默的玩笑给了城市人的孤独一个安慰。
实际上,“光棍节”的有或无,对于这个社会光棍数量的增减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在它出现之前,中国的光棍们已经为数不少了,在它之后,也不会有人为了过节而刻意单身。庞大的数量是“光棍节”很快被人们接受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光棍节”的发明和迅速流行,又使所有的单身人士得了一个标签,通过它,人们会发现:这个城市的光棍很多,我并不是特例,我们是同类,我们可以成为朋友,甚至走到一起。这是另一种“缘”,也创造了一个群体之间交流的理由。
作为一个伟大的传统,婚姻与家庭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无论这个世界的单身汉(女)有多少,也无法成为社会的主流形态。因此,单身不可能是一种“被上帝选中”的荣耀,在固守单身身份的人们心中,许多人未免有深刻的孤独感,因此,“光棍节”这个标签可以给他们一个不孤独的理由:把“光棍”节日化本身就是一种幽默行为,能够化沉重为轻盈,使光棍们单身得更加洒脱。
除了这些,“光棍节”的标签让光棍们走得更近,也有利于减少光棍的数量,多配几个“双双”,这是“光棍节”的另一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