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山的五个炮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3:38:38
  上海宝山的五个炮台   宝山先后建有吴淞东西南北四座炮台,加上月浦的狮子林炮台共五处。  吴淞西炮台建筑最早。西炮台又叫老炮台,位于杨家嘴口,原为防备海盗之用。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由两江总督郎廷佐督建。西炮台处吴淞镇和宝山城中间,距两处各一点五公里。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四月鸦片战争中,西炮台于黄浦江口西岸设大炮一百七十五门(一说一百五十四门),是抗击英军入侵的主阵地。守将民族英雄陈化成殉难于此。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江苏巡抚张树声会同提督李朝斌勘察炮台,认为旧炮台距入海口稍远,不能外控海面,所以移建至向北半里的石塘外滩。由吴淞统领会同江南制造局督办率营仿照西洋式样建筑,光绪三年(公元1877)竣工。炮台三面围筑,外有土城,内设暗炮台十一座、明炮台三座、弹药库两所、小库十一间,安装大炮十二门、小炮六门。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吴淞镇被辟为商埠。第二年,自强军营务总督沈敦和认为西炮台有碍商埠市场,经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朝廷同意,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炸毁。为此民情激愤,沈也因此革职戍边。 东炮台建于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三月,位于吴淞江东出海口附近(今浦东),与西炮台北首相对。嘉庆十年(公元1805),又在张家浜口另筑新炮台一座,炮台周围长四米,用砖瓦筑造。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增建营房、兵房,成为吴淞口江防的辅助阵地,有大炮五十门。鸦片战争中东炮台首先被英军攻陷,后成废垒,今仅剩凌桥炮台浜村之名。 北炮台修建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由两江总督曾国基奏请朝廷后设建南石塘北炮台,其址在南石塘北端,与西炮台互为犄角。北炮台有十二寸口径八百磅炮弹的前膛炮四门。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增设八寸口径后膛炮两门。此后陆续增设火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有炮十一门。  南炮台,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初,在南石塘北炮台之右,建明台一座,置六寸口径和二点二寸口径快炮各四门、四点七寸口径克勒伯后膛炮两门。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有炮九门。南北两炮台,地面宽达七百五十米。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十九路军据守炮台,与侵沪日军激烈炮战,日军登陆后炸毁了南北两座炮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北炮台和西炮台均被拆除,建成吴淞要塞,即今之吴淞炮台,在原西炮台址附近。 狮子林炮台,在月浦境内,距南炮台约十公里,可兼防南北两路,是由海入江必守的门户。炮台台面高出水平线约六米,置后膛炮、快炮各四门。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起陆续增加快炮和后膛炮。到了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有炮十四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狮子林炮台为双方争夺的主要阵地。 

月浦狮子林炮台一九七八年建宝钢厂时被拆。

  點擊進入更多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