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我们不谈政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9:03:09
这一刻,我们不谈政治2010年02月12日 11:50凤凰网评论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7

评中评第360期

2005年,法国以一战为背景拍了一部电影《圣诞快乐》。电影里,英军和法军与德军在一个小镇上进入胶着状态。在一次惨烈的厮杀过后,平安夜降临了。英国军队吹起了风笛,法国士兵煮上了咖啡,德国士兵则唱上了歌剧。后来大家都被感染了,英国的风笛和德国的歌声开始合在了一起,法国人也拿着咖啡加入了进来。这三支部队之间的战斗,从此再也继续不下去。

他们之间有着相同的传统节日,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而这种文化的力量又是如此的强大,能够将白天还在用生命对抗的敌人联系在一起。这并不是电影的虚构,而是再现了一战时期的真实发生的事情。

如果你不相信这种传统节日的力量的话,那我们就无法解释中国为何形成了“春运”的这种独特奇观。同样,如果我们不相信这种文化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理解中国人走也要走回家去过年的那种力量呢?

当然,那最普通的中国人,不会把春运看作我们的朝圣之旅,不会把春节看成我们的共同文化信仰。但是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存在,几乎在同一个时刻,吹响了回家的集结号——家,就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所在

有首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而我们从小也被教育,有国才有家。但其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家的出现远比国要早。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的概念也比国要更为重要。也正是因为如此,多少的传统节日都在社会的现代化面前式微,唯独春节,依然成为每一年我们最大的精神寄托和最温暖的回忆。

所以,我们连续几天的评中评,都在谈春节,都在说回家。因为那些宏大的政治叙述我们说的太多了,而做为我们最珍贵的文化纽带,我们内心中最温柔的部分,却被日渐忽视。虽然它就在那里,但是我们却视而不见。

我们多希望大家能够看到摩托车返乡队背后那种对“家”的执着。对于回家而言,多大的困难都可以找到解决的途径,多大的艰苦都可以忍受。中国人最坚强的一面,在回家的途中表现的那么强烈。

我们多么希望,那些“恐归”的人们,放下那所谓的利益算计,摆脱那自己吓自己的恐惧,马上坐车到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买上一张回家的车票。也许,他们的父母早已经准备好了她爱吃的年货,买回了他爱喝的酒。甚至整天因为抽烟而批评他的父亲,或许都悄悄的给他买了一包香烟。可是,“恐归”的他和她,当然看不到这些。

我们当然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回到父母身旁。现代化的协作,让许多岗位和工作成了不能中断的一环。我们知道,在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的时候,还有许多列车员在火车上度过除夕;当我们准备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的时候,公交车司机早已经开车公交车走在城市的路上;当我们在灯光下守岁、在温暖的屋子里打牌、拿起电话拜年的时候,有许多人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值班,保持着社会运转的正常……

一年又一年,这些部门、这些行业都是我们批评的对象。但是在这一刻,我们不愿意谈政治,不愿意再重复那些陈词滥调。如果我们认为“家庭”是那么的重要,如果我们肯定了春节文化的力量,那么,这些人的在这些天的牺牲,就值得我们说一声感谢。

这一刻,我们不愿意谈政治,我们只想谈论我们的父母,叙说我们的家园。

这一刻,我们不想谈政治,我们只愿意去寻找、记录每一个细节,我们只愿意从这些细节当中体味那一年中都被我们在忽略的温暖。

这一刻,我们不想谈政治,我们只希望你关掉电视里正在播着的《新闻联播》,关掉新闻网站的页面——正如远文昨天所说的:此时此刻,我们情愿选择不与你们交流而回到家里。我们也希望如果你在家里,不用再来看我们的评论了,好好享受这个春节。

虽然政治无处不在,但是这一刻我们实在不愿意提及。我们只是希望你能尽快到家,看到自己的几度梦回的故乡。脱下身上的西装,拿起鞭炮重新找到最快乐的时光。

这一刻,有家就够了。

谢谢您对“评中评”的支持,彭远文、张恒在此向您提前拜年:祝路上平安,春节愉快。我们明年正月初七再见!

凤凰网评论编辑:彭远文 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