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教授:贫富分化伤害中国中产阶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46:13

南大教授:贫富分化伤害中国中产阶级

2007-01-12 12:37:15 来源: 南都周刊 网友评论 53 条 进入论坛
  •   核心提示:社科院报告称中国贫富差距已经接近拉美水平,收入差距问题再成焦点。在中国,收入差距的拉大不仅伤害着底层的人民,也开始伤害中产阶级。比如,富人购买力强大,导致中产所需生活资源价格不断攀高;底层百姓的不满,也使得中产成为仇富现象的替罪羊。

《南都周刊》记者 彭晓芸

周晓虹教授: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著有《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等

中产阶级就是工薪阶层,如果不是受雇于人,那就是资产阶级了

南都周刊:“中产阶级”作为来自西方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社会学概念,用它来刻画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结构,您认为在中国,对中产阶级的描述应该是什么?

周晓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原先固化了30年的阶级阶层状况出现了新的变动,在中国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之外,出现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或者说中等收入群体,作为一个1949年以后退出历史舞台的阶层,现在再生了,而且以非常迅猛的势头在增加。在2002年完成的一项研究中,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已经达到8000万人以上,自2001年起的未来五年内,中国将有2亿人进入中产阶层消费群。所以说,中产阶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我们应该正视他的存在。

南都周刊:但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产阶级,在采访中,包括月入过万的高级白领,他们认为自己是打工仔,不是中产阶级,有的则认为从收入上算中产阶级,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中产阶级,他们说自己没日没夜地加班,没有休闲生活。

周晓虹:很多人对中产阶级这个词有误解,即“Middle Class”,其实就是中间阶层,我们翻译过来,有个“产”字,所以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拥有资产的象征,强化了人们对财产多寡的过度重视,而忽视了现代中产阶级或者说新中产阶级的职业特征。其实,中产阶级,就是打工仔,就是工薪阶层,如果不是受雇于人,那就是资产阶级了。而且,由于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中国官方在正式的文本中尚未使用“中产阶级”的概念,而是使用“中等收入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再或者“中间阶层”来替代。

在印度,我遇到一个餐厅经理,他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是中产阶级,并且很自豪地告诉我印度是一个中产阶级国家。与此形成对比,在中国,很多人不相信月入5000元人民币以上、白领职业、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的人士能算中产阶级,一位月入7000元的白领将自己的收支列了一张清单,除去房子的月供、子女的教育、交通费用、生活费用等项之后,所剩无几,十分委屈地抱怨:“我也能算中产阶级?”造成人们怀疑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存在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与对中产阶级的收入和社会属性的高估有关。在收入或经济地位方面,因为毛泽东曾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划为中产阶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产阶级的财产标准。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中产阶级,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和身份认同的障碍,羞于承认自己是中产阶级,而且,我们往往基于各种信息渠道,比如媒体的渲染,对中产阶级有着不恰当的想像,以为中产阶级的生活就是非常舒适的,其实即便在西方国家,中产也是依靠打工为生的。所以,米尔斯会直截了当地说:“新中产阶级的大多数是中低层收入的群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产阶层是仇富心理的替罪羔羊

南都周刊:承认了中产阶级的身份,很多人则认为自己成为社会转轨期仇富的替罪羔羊,成为改革的受害者,认为财富被聚集到了真正的有钱人那里,自己的生活一点也不惬意。

周晓虹:中产阶级,是一个直接和社会底层接触的群体,比如说律师、医生、公务员等等职业的人,底层的人要打官司、要看病、要进衙门办事,他们接触了这些人,如果一个律师打官司获益5万,或者一个医生收了3000块钱的红包,那么在草根阶层看来,这些都是直接造成他们对中产阶层不满、抱怨的原因,这些显然要比富豪一个商业行为赚几百万几千万更加容易被草根所觉察,而真正的精英寡头化的现象,草根未必能够迅速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中产阶层是仇富心理的替罪羔羊。

南都周刊:整个社会存在收入差距悬殊、社会结构失衡、群体间对立(断裂)意识开始形成的不和谐状况,草根把中产作为仇富的对象,而中产则抱怨贫富差距悬殊,富豪阶层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购买力,中产则成为被动高消费群体,成为利益集团霸王条款的受害者,他们普遍焦虑,存在巨大的危机感。

周晓虹:存在焦虑和危机意识,是非常正常的。中产阶级是大众社会的产儿,但中产阶级不是罗宾汉的英雄,我们应该打消人们头脑中对中产阶级成长和作用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为中产阶级的成长腾出了足够的空间,但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不仅步履艰难,甚至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当今中国社会的贫富不均,庞大的农村人口对工业化的巨大压力,以及中产阶级及其相关研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等一系列问题的话,年轻的中国中产阶级也许还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公或社会失范的“替罪羊”。从早几年就出现的对机关公务人员的不满,到近年来包括对医生、法官、律师甚至教师在内的专业人士或标准的中产阶级的诟病来看,社会结构失衡、群体对立等这些担忧不是一种凭空的臆想。

在西方国家,比如说美国,中产阶级是一个稳定的阶层,但是在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不过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最近这几十年的变化,在社会急遽转型和变迁当中,中产阶级的大量形成,也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保障体制和心理机制的滞后,社会资源的积累也不足以跟上中产阶级的需要,因此,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矛盾。这一方面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一方面是中产阶级自我期待过高产生的不适应状态。

米尔斯在他的著作《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就有很经典的描述,他认为老中产阶级的没落和新中产阶级的兴起,“和美国人心目中特立独行的个体的消失和凡夫俗子的大量涌现是一个并行不悖的过程”,对于中产阶级,我们存在着太多的误读,应该承认其正当性,让这个群体的数量稳步地增长。

社会的惯性更加容易支持最底层的人民,而中产不容易获得同情

南都周刊:中产阶级的数量的增长以及身份认同,也许是一个乐观的现象,但是如果没有利益要求的凝聚机制,就会变成情绪化的语言。如何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和凝聚机制呢?

周晓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实际上,由于很多中产本身是受到制度的限制的,在利益表达方面,他们往往还不如底层群体,比如一个农民工或者下岗职工去反映问题,也许可以得到重视和同情,但是,如果是我,比如大学的老师去反映问题,那么,他很可能是受到制度的制约的,比如单位也许就会要求你辞职,比如教授阿忆的“哭穷”,没有人站出来支持,都是骂声一片,可以说,社会的惯性更加容易支持最底层的人民,而中产不容易获得同情,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误区。

贫富差距等问题必将导致中产阶层进一步成为受害者

南都周刊:有一个说法,美国的中产多,占总人口的80%,因此美国社会保持了比较长久的繁荣稳定。所以有人计算,若从现在开始,中国中产阶级人数每年增加1%,那么,到2020年左右,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就可以占总人口的38%。而这将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平衡点,达到这个平衡点,中国社会秩序就稳定了。有的则认为,随着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中产阶级的“中产梦”将破灭,成为新贫阶层,对未来的收入不乐观,生活环境也不看好。

周晓虹:中产阶层的壮大确实能够有效地缓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如果没有中产阶层或者中产阶层的数量过少,那么,底层直接和上层对峙,社会矛盾会激烈得多。中产阶层的壮大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从世界各国的统计来看,在社会阶层的各层次关系中,上层群体仅是社会的少数人,中间阶层和下层阶层呈现互为消长的关系,即一个所占的比例较大时,另一个所占的比例必定较小,当中间阶层构成社会多数时,由于只有较少的人处于社会的下层,有利于社会保障政策和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缓解有可能产生的社会对立。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底层群体或者他们的后代通过努力成为中产,这个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也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危机,即贫富差距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社会矛盾的扩大,必将导致中产阶层进一步成为“受害者”,而非“受益者”。

有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的金融资产累计超过10万亿人民币,但却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2003年北京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3074美金, 上海人均GDP更是达到6000美金以上,甚至整个 长三角地区的人均GDP都已经达到4000美金,这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与此同时贫富差距的加大也成为社会的显性现象,如果不能遏制财富向少数富裕阶层的过度集中,不仅会增加贫富间的差距、产生不同阶层的矛盾与冲突,同样也不利于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与发育。国家应该通过健全法制和有效的税收体制以及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保护下层收入群体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使国民财富合理而有效地向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流动。

在任何社会,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力量,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而中间阶层比例较大的橄榄形社会阶层结构,无疑是社会保持稳定的重要结构因素。西方国家及亚洲金融风暴中的韩国、日本给我们提供了正面的例子,而经济急剧发展而又贫富两极分化的拉美诸国没能抗击金融风暴,导致经济萎缩,这值得引起我们警惕。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20余年后,出现了贫富分化,继而出现的仇富现象,对社会的整合造成了伤害。那么,必然导致中产阶层利益受损,心理也遭遇严重挫伤。  

艰辛的中产 异化的生活

记者 彭晓芸 实习生 袁玉

以为,中产了,一切就好了,到头来却发现那个梦想的实现却是充满艰辛和矛盾的。他们,这些中产阶级的人士们,有的为工作所累,有的为物质所奴隶,有的也开始反思着被异化的最好的时光……

现在只能叫累

文洋早年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在北京折腾了将近5年的时间,发现生活并不如他之前想象中那么美好。作为某IT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收入的问题经常困扰着他。在北京的日子里,由于没有太多的钱,他和别人合租一套公寓,平时工作完回家只能看看电视,聊聊天,所有的花费都有一定的控制。

1999年,文洋来到广州,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通讯公司。后来事业发展得非常顺利,生意越做越火,年收入已超过百万。为了找寻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他和妻子于2002年在祈福新村花了116万购买了一套小型别墅。家里的一切都安置得井井有条,进门可以看到一片绿油油的草坪,养满金鱼的小水池,屋内的摆设简洁舒服。为了方便打理家务,还雇了一名小保姆。

虽然在别人眼里像文洋这样的“中产阶级”应该生活得无忧无虑,但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我很久没有在12点以前睡觉了”、“如果说以前的忙碌称得上充实,现在只能叫累”……

据小保姆青青说,文洋一家平时的消费很理性。她在超市买日常生活用品时,每次的购物凭据都被要求保留好,回到家里要记账。每月核算一次。

文洋和妻子终年忙碌。虽然他们还没有小孩,但是每月的支出包括别墅管理费、养车费、水电费、煤气费、伙食费等加在一起也不少。此外,每个月在社交应酬上的支出也是不可忽略的。

比来比去没意思

奢侈消费与炫耀性消费的享乐主义文化已经在中产阶层中蔓延。对物质更迫切的渴求,花掉了更多的心思,也因此换来了更大的焦虑。

25岁的叶倩绝对算是个幸运儿。一个人住在一栋300平方米的别墅里,家里有两个保姆,一个照顾她,一个照顾她的爱犬——浑身纯白的英国老式牧羊犬。

叶倩是台湾人,爸爸在高雄做建材生意。现在家族的事业拓展到大陆,叶倩也搬过来帮父亲打理生意。从小出身在中产阶级的家里,让叶倩倍具优越感,形成了买东西一定要买名牌的习惯。在台湾时,还是学生,功课不是很紧,叶倩迷恋逛街购物,经常买回一大堆国际名牌,她也乐于参加各种派对以及在父亲的带领下出席名流沙龙。

“我以前在和朋友聚会的时候如果没有这样名牌撑场面,会觉得没面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叶倩会为了参加派对应该穿什么戴什么而倍感烦恼。钱用了不少,烦恼也增加了不少。

叶倩每个月的花费主要是购买 奢侈品,有时候头脑一发热,就顾不上那么多了,像CHANNEL的服装、LV的手袋、GUCCI的鞋子这些国际名牌都算家常便饭。其余的开销如健身卡、养车、水电气费、房屋管理费、保姆的工资、养狗、时尚杂志、伙食费都算不了什么。不过和以前最大的不同在于叶倩开始自己工作赚钱,这样的花销让她感到有点疲惫。

“有时候,一个人静下来想想,觉得这样比来比去也没什么意思。所以现在我更倾向于把钱用在娱乐休闲上。”

让钱去为我加班吧

大学毕业近5年的李峄在一家省级媒体工作,月入过万,但他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生活要体面得多吧,至少不用天天加班,有休闲生活吧!”这四五年来,李峄没有上过一次电影院,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小说,也没有悠闲地晒过一个下午的阳光。

从潮汕的一个中等城市来到广州读大学,毕业随即留在广州,这是同学们极羡慕的。但李峄却觉得自己的生活还不如那些留在家乡的高中同学,他们的居住环境要比李峄大得多,生活节奏也没有那么快。

高中同学多数在家乡结婚生子了,而李峄至今没有女朋友,除了加班,李峄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 股票和基金,他今年的投资获得了很好的回报,这让李峄对生活的规划发生了变化。他决定继续投资,直到存起足够的钱,他便远离这无休止的加班的日子。“让钱去为我加班吧!”

“这或许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说不定到时候我还是被‘投资’异化了,就像现在彻底被工作异化一样,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就是这样度过的。”李峄的思考将许多所谓中产的迷茫具化了,或许一切正如米尔斯所指出的:“异化意味着一个人牺牲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去挣‘活下去’的钱。异化意味着厌烦。……他们必须严肃和始终如一地对待对他们来说毫无价值的东西,而且还要在他们生命中最好的时光中这样做。”

所谓中产们在不知不觉中猛然惊醒,幡然大悟,认为自己成为了受害者。李峄觉得媒体总是同情底层,包括自己在内,为底层群体利益呼喊永远是最保险的事情;而郑宇则认为自己是老老实实的纳税人,却在为养老和医疗发愁,在他看来,私营企业的老板们往往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逃避个人收入的税收;即便是住着别墅的叶倩也并不承认自己的生活足够惬意,叶倩认为,真正的富豪不显山露水,却占用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自己的购买力,显然跟不上富豪们奢侈的步伐。

中产和富人的购买力比较

实习生 张坚

他们都曾经幻想过,一旦某一天挤入中产阶层,就可以拥有某些东西,

比如房子车子或是悠闲的生活模式,实现一种所谓的中层阶级梦。

但现实还是有些残酷,跟购买力十分强大的富人比较起来,他们有些寒酸了。

本文以一个家庭年收入为12万元的中产作为个案。假设他们不吃不喝不缴税,他们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生活,

假如又要吃喝又要缴税,又要略有一点体面的生活,他们又该怎么办?

相对体面生活每月开支

房贷每月3000元

车贷每月2000元

养车费用每月1700元

子女教育消费每月2000元

家庭日常开支每月1500元

交际支出每月500元

购置衣物及 化妆品每月1800元

疾病支出每月300元

烟酒消费每月600元

个人所得税每月约1000元

每月开支总计14400元左右

结论:以年薪12万元计,不算其他意外事件及给父母的赡养费等,这个家庭只能维持8个月。

各国中产阶级的生活

实习生 张坚

中国 房奴

根据周晓虹教授课题组定义,中国中产阶级经济上月收入5000元;职业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或技术专业人员、党政机关公务员、企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接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 在五大城市中,该类人口约占11.9%。

从目前来看,中国中产阶级多梦想有房有车,如今却多为“房奴”。

瑞典 别墅

2002年瑞典人均GDP为25400美元,中产阶级的比重占55%,85%的家庭拥有小轿车,75%的家庭有电脑,50%的家庭有郊外私人 别墅,70%的家庭每年出国度假和旅游。在普通瑞典市民心目中,中产阶级是一对父母,一对孩子,人均住房面积80平方米。

美国 奋斗

在美国,年收入在4万到20万美元之间的家庭都属于中产阶级的队伍。美国的中产阶级分子在企业中大多担任中层管理职位,其中不乏“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会计师、计算机技术人员。有一种说法这样描述美国的中产阶级:“住在郊区,有1幢(分期付款)2间至4间卧室的房子,两三个孩子,1只狗,2部汽车。门前是修剪整齐的草坪。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拿薪水后马上开出15张以上的支票付账。总体说来,美国中产的一生是为房子孩子养老奋斗的一生。”

新加坡 私人公寓

新加坡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级,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万美元以上。新加坡的房屋分为政府组屋、共管式公寓、私人公寓、私人排屋以及私人别墅几个种类。中产阶级一般选择私人公寓或排屋。私人公寓一般为比较豪华的结构。排屋又称联体别墅,是一排排连在一起的洋房,拥有自己的庭院、停车场。

法国 乡下

房租约占巴黎人月收入的1/3,甚至1/2。巴黎市中心平均 房价每平方米2万多法郎,而在巴黎西部新建的豪华区,每平方米则达20万法郎。城里住不起,中产阶级以上的巴黎人便纷纷到乡下建“行宫”,每到周末开车到乡下度假。

俄罗斯 饮食

在俄罗斯,所谓中产阶级,按照相关专家的评价,家庭月收入一般为1000—1800美元。现在,俄罗斯中产阶级队伍的人数已经达到1000万以上,占俄罗斯全国人口的8%。

俄罗斯的中产者支出最多的部分在于饮食,据调查,中产阶级用于购买食品的消费占其收入的1/4,即25%。除饮食外,他们主要的消费应该是衣服和鞋帽,每年用于购买服装鞋帽的钱,差不多与全国用于购买住房的消费额相同。

德国 租房

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中产阶级大约占50%,富人占10%。目前,有相当多的德国中产阶级租住公寓。据调查,德国一栋房产的平均售价为26.3万欧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薪人员一辈子全部工资收入的35%。

印度 自行车

凡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的家庭均可算是中产阶级家庭。只有不到10%的家庭买得起目前最流行的印日合资“玛鲁蒂”牌小汽车或日本的丰田摩托车;中等中产阶级的大多数只能买一部印度产轻便摩托车;而下等中产阶级中的多数人还得骑自行车上班。 (资料来源互联网)

未经南都周刊许可,任何稿件、图片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