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园十八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32:51
  

在三晋大地的西南端,桑柔涧自中条山南下,在距黄河不到十里的陌南村北折转,沿着一个叫做”帝召谷”的黄土沟,蜿蜒东去.沟里,溪水潺潺,竹木清幽.其北岸有一大片青灰色的建筑,厅阁宽敞,回廊精巧.这就是闻名遐尔的景家庄园.
    如能有幸看到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的照片,你就会发现,在孙中山身旁,有一位气宇轩昂的年轻人.他就是景耀月-这个硕大庄园的主人..紧挨庄园土崖下的几孔窑洞,便是原来生他养他的祖屋.
景耀月(1882~1944),字太招,别署大招或瑞星.辛亥革命元勋.曾任南京临时参议会议长.起草大总统宣言,主持大总统选举.临时政府成立后,他任教育次长,代总长(总长蔡元赔未到任).一次,回乡省亲时,把陌南名木匠史可鉴请到北京,史经过参观学习.回来后用十多年时间,建成此园.
1939年,庄园尚未完全建成时,日本人便入占了.他的发妻郑氏也死于一次扫荡.
  关于他的后人,我只见过他的一个儿子宁二和一个孙女雪妮.他们当时就住在北桥旁,北沟沿的一座比较破败的土窑院里..宁二戴高度近视眼镜,说话结巴,长年累月背一个粪筐:雪妮会裁缝,每逢陌南农历二,五,八集,总摆个地摊,给人裁剪衣服.,
       (一)  初 进 景 园
我第一次走进景园,是1954年秋季.是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陌南完小上学的.
        1.  景园原貌
  当时的景园,大约有120多间房子.主建筑由南北向的三个主院和前后两个横向过道(这里姑且乘为付院)组成.主院分别有厅堂以及厢房.耳房.角房和穿廊..前厅宏伟,雕梁画栋;后厅巍峨,可为小姐架设绣房.回廊以砖砌拱形洞门连接,墙壁上有砖雕二十四孝图,还有各种花卉人物,皆栩栩如生,精美异常.前院通过屏风门与南副院相通,在装有石兽的二门两旁,各有四间偏房;北副院一溜北房,为学生灶房,旁有一口水井
出二门几十米便是帝召沟.此处地势开阔,门两边分别有南北走向的三间胯房.崖头下的”接崖子窑院”,即景家祖屋.当时大约有一孔西窑和数孔北窑,大门朝东.是初年级校舍.
  绕过西胯房,是一个有着一溜北房的大院落.共三座房.其中两座是教室,一座做宿舍.大门朝西,两侧各有一大间门房.绕过东胯房,向东的院不大,只有一座房子,当时也是用做教室..
三个主院和南副院分别有东西双扇木框门和外面相通.当时只开中院西门.前院东门和南副院东门.中院西门外有几株红果树,一口水井, 挨生产队的耕地.每天早上,学生便在此洗脸.一条斜    (二)  再 进 景 园 1956年秋天,当我再次走进景园时,这里的主院,已经变成陌南中学(时称芮城二中).陌南完小的21~23班,已经搬到大门内的那个院去了.
       1  陌中初创
陌中初创时,首届有三个班.我在第三班,教室在后厅(前厅和中厅,分别为一二班教室).厅的上层已经架好木板,形成阁楼.不过它不是做小姐绣楼,是做三班男生宿舍.我们四十多个人,沿墙根席地而睡.楼梯在西侧过道,砖砌的.很快东边操场上,就破土修建.西边水井边的耕地,经过平整和压榨,成为新的操场了.灶房仍在原地.即教师灶是二门东最边的两间房;学生灶在后副院.后厅东耳房也用作灶房,一口煮饭的大锅紧贴窗口,学生在此排队打饭.向东的木框门也已经打开.
       2  流金岁月
初中三年,是我一生最难忘怀的年代.我一入学就被推举为班长(当时称班主席),学生会付主席,第二年又担任团支部书记,直到毕业.轰轰烈烈的各项运动和活动.给我以后的人生道路 打上了坚实的烙印.
        (1) 建校劳动
那时,学生年龄悬殊很大.有的都已为人父母.我班有二十三岁的.一班有两个,年龄更大.许多同学,包括我自己,能读上中学,在旧社会连做梦都不敢去想.因此,在共和国初创,百废待兴,作为首届学生,建设学校更是责无旁贷.不论是从砖窑背砖,还是下滩背沙.都是争先恐后.至于临时性的运土,搬坯,更是随叫随到.1957年初夏,一班学生杨觉,背沙时被黄沙塌死.通情达理的亲属,都没有找学校麻烦.
      (2) 勤工俭学
那时,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勤工俭学”,(虽然困难学生有助学金).从第二学年开始,我担负了三人按周轮流的打钟任务.报酬是每月一元钱(能顶四天的灶费).至今我还清楚记得,王校长找我谈话时的情景.他问我:”给你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全校师生都听从你的指令:起床,上课.睡觉.你愿意完成吗?”铜钟挂在中厅东檐前的梧桐树上.拴着细绳的一端,连在窗台边的钉子上.一块马蹄表,一张作息时间表,成为我们随时携带的东西.
上山割草,虽然辛苦,但一天能挣一元多钱,这对当时部分学生来说,诱惑力还是蛮大的.遇星期日,我便和同学结伴,天不亮就出发.有一次在山上,遇见放牛的大姐夫,给我一大块牛肉.使我非常高兴.要知道,百把斤重的担子,挑二十来里路,肚子空空,那滋味可是不好受的.
1957年暑假,我和刘英杰同学上山割草,吃住在他二姐家.是自带干粮.我粮食不够,还拿过南瓜干充饥.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回时,往回担前一天割下晒干的饲草,新割的放在山上.一天下午,我俩正割得起劲,突然黑云压顶,电闪雷鸣,风雨骤至.到处都是”鬼火”,,飘飘悠悠,时隐时现..我们便大声叫着对方的名字.给对方鼓气,也为自己壮胆.到第二年开春,正是饲草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都指望能卖个好价钱,好凑足一学期的伙食费.但当我们拉着架子车,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他二姐的那个为我们存放”救命饲草”的窑门前时,门一开,我们都惊呆了.里面已是空空如也.分别摞着的满窑饲草竟不翼而飞.而我们也只能自怨自艾,把人家无意留下的”残汤剩羹”,捆扎起来拉走.卖给北桥旁边的一个饲养处.每斤四分,一共不足两元钱.     (
          ( 4)  实验田
1958年,政府把北面和东面一大片地划归学校.学校临时把东面土地,分给各班,让学生作实验田.班又分到组.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深挖地,勤施肥,多下种.在报纸上登载的:湖南某地水稻三季亩产8882斤 ,以及诗歌”一个萝卜六亿三,全国人民吃一天”精神”鼓舞”下,我们也喊出了小麦”亩产五千三,卫星要上天”,向学校领导报喜.但是,到第二年麦收时,不知有多少组,因施肥过多,麦苗干死,颗粒无收,连种子也搭进去了.写诗也搞竟赛..班与班,人与人.班班办墙报,搞诗窗,出周刊.我班的刊物就名曰<跃进谱>,
任老师,带着我和另两位同学,上山找矿. 手提小锤子,从山前到山后,.白天满山转悠,晚上住老乡家,吃派饭.操场建起了小高炉;镇党委书记陈佐尧不时过来视察;王校长则没日没夜地守在高炉旁.
王校长 名兴计,是我完小五年级时算术老师.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贫苦学生更是关爱尤佳.因此很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5) 在蒲县
很快上级便传来命令,调我校三个毕业班,到蒲县参加全县的统一行动.我们大都是第一次坐火车.从赵城下车后,便开始了艰难的长途跋涉.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个漫长的五里坡.临出发时,说是五里.可爬了半晌,一问,还是五里.第二天,即10月25日,到达蒲县张公庄.只住了一夜,就来到克城..
蒲县现属吕梁市,当时归晋南专署管辖.克城在蒲县县城以北,距县城较远.一条沟涧自西北过来,到张公庄折转,向南十余里后,汇入一条自西向东的,更大的沟涧.右边是克城;左边一大片开阔之处,建有好多炼钢炉.县指挥部就设在那里.
在我的记忆中,克城好像在两沟交叉的西北角.只有一条街道.向东是沟涧,直通炼钢场;向西南是斜坡,直通另一沟涧.路面为青石板..我们吃住的地方,大约是一个学校.山上很冷,已下过雪.而生产队的玉米,却还在地里长着.我们自己掰棒子,剥种子,请老乡过秤.然后用石磨压成糁糁,熬粥吃.两个多月时间,我们主要是以此为食
我们的任务,是为高炉供应矿石.从大约向南二十里路的地方,背到炉前过秤.听说是黑龙关的矿石,很远.我们不是直接从那里运.一天两次,两个来回.最多的,一次背一百多斤,甚至个别有超过二百的.高炉用矿量大,特别在高产日.晚饭后,就需要加班,再背一次.我们排着队,一个跟着一个,向前迈步.太累了,上下眼皮不住地打架,渐渐进入梦乡.突然一个趔趄,眼睛急忙睁开,又赶紧往前走…
在邻近返校的一天下午,在克城村东的涧河旁,芮城联队和隰县代表队的篮球比赛.,正在紧张的进行着.一开始,芮城队落后.忽然有几个人,风尘仆仆地赶过来.其中一个带灰线帽,瘦长个子的人,立即被换上场.比分很快便追了上来.”噢,是曹锋!”身旁一位同学对我说..’”是麽?(我没有见过,).他是从煤窑紧急调来的,”我告诉他.因刚来不久,我随红旗班主任,到镇西二十多里的煤矿,为灶房联系燃料时.才知芮城的右派分子,也都调来挖煤.在中场休息时,曹向前要与一个队员握手,而后者竟没有伸手.而他正是我们一向尊敬的老师.”太不应该了!毕竟是同班同学麽!”大家纷纷议论.
白天,我与同学们一起,为高炉运送矿石.晚上,开会.不是召集班干部开会,便是参加学校的会议.还抽空写通讯,报导班上的好人好事.记得有一篇是以”天寒更显松柏青,困难当中出英雄”开头的.,回校后,我还组织编写了歌剧<人铁同炼>,演出后,受到广泛好评.
         3  一大憾事
1957年夏季,国家从学校招收飞行员.县上政审体检后,专人带领我们十来个初选学生,到当时晋南专署临汾,进行体检.食宿在临三中.最后因鼻腔不直(这是吃辣椒的恶果),我体检未能通过.记得,在三中学生食堂吃饭时,六个人一桌,菜只是一盘炒粉条,很短,比大米粒长不了多少.大家用筷子,怎么也夹不起来.还是芮中董吉聪明.”我们一人一口,往嘴里刨!”说着,他先端起盘子,往嘴里划拉了一口.”
1958年秋季,国家又在应届毕业班招兵.我政审体检均已合格.从班主任那儿得到消息后,我们几个便沿着夏阳.西陌.一路往西,在庙地看了芮城标志性建筑-砖塔.在县城一个同学家过了一夜.心想:”将来我们再回来,家乡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等到学校颁发<入伍通知书>时,却没有我的名字.原因是我祖母不同意.我又一次与戎马生涯,失之交臂,实为人生一大憾事.
       4  两件小事
前面说过,我们班男生住在木板搭成的楼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板变干,接缝扩大.透过缝隙,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面的教室.同学们都有点担心.一天,大约到后半夜了,不知那位同学说梦话,说”看,楼塌了”这时恰有一位同学,起来小便听见了,忙大声喊”快跑,楼塌了!”这样,听见的,纷纷起来逃命.门小坡陡,喊声动地.其他班也被惊醒了,不大一会儿,学校领导也来了.有的同学崴了脚,有的把腿被磕破了.校医唐老师正好来了.排着队抹红汞,打绷带.
一个星期天下午,应师同学返校时,不知从那儿弄来一只死鹊.几个同学见了,忙帮着打开水,褪毛,开膛.谁还借来一只小锅.快快收拾好,坐在宿舍火炉上煮起来.
说起炉子,还得多说几句.按说,宿舍都不生炉子,连教室也没有..因为我们这个宿舍特殊,身子下面是空的.尽管四十多个人在出气,即使个个是”小火炉”,也禁不住数九寒天,滴水成冰.同学们实在冻得撑不住了.,经校长特批:在靠近门口,下有大梁的上面,先铺层土坯,再砌一个土炉子.
说着话,这鹊就煮熟了,香气四溢.几个同学,个个馋涎欲滴,都拿着筷子在旁边等着,大快朵颐.这时,应师说话了:”这明晃晃的,谁手快,一下子夹走.别人就吃不上了.不如把灯熄灭.摸黑碰运气吧.””好!”大家一致响应.于是吹灭小煤油灯.开始一齐下筷子.但很快就都说,”怎么没有?””怎么没有?””是谁藏起来了吧?”忙把灯点着.真是半锅清汤.大家面面相觑,一片茫然.忽然有谁喊了一声”这不在地上麽?!”大家低头一看,那只瘦骨嶙峋的小鹊,正疲惫不堪地躺在灰堆里.而恰在这时,上晚自习铃声响了,于是大家便一哄而散.
.        4   记高老师
从二年级开始,由高孟元老师担任我们班主任.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词.但心地善良,关爱学生.记得一次月初,我班十几个同学,没有拿来灶费.事务长不给发饭票.开饭时,我们无法吃饭,只好坐在教室.高老师知道了,就带着我们到灶房去.他一见事务张老师,便大声质问.脸气得通红.我们还是第一次看见他发这么大火的.
晚上,四十多个人的男生宿舍,好久也安静不下来.高老师就几乎天天去维持.等到静下来才离开.到冬天,尿罐放在楼门口平台上.天冷尿多,个别同学也不注意,常常弄得尿顺坡流.结成冰,既不卫生,又不安全.一天晚上,时间已到半夜,董民起来小便,看见一个人站在边上,戴着眼镜.就上去摘,一面说”这是谁?你还戴眼镜?”近前一看,正是高老师.,吓得快快跑回来.
中考后,填报志愿.高老师问我:”报什么?”我回答:”运城师范.””为什么?”他又问.我说:”家里没有钱,上师范可以不掏伙食费.””是吗?那么你上初中家里就有钱?”他的态度是如此明显.于是我不再忧虑,在志愿栏里写上了”高中.”临离校时,他给我留言簿的题词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高老师是河南偃师人,空军地勤,少尉转业.不久他调回原籍.听说文革时,任文教部长.曾挨批斗.但遗憾的是,一直未能联系上.
        5   记张正业
初中三年,张正业同学一直象大哥哥一样,关心我,照顾我.整整三年,每次都是他给我理发.几十年了,我一直留寸头,这是他一开始给我设计下的.毕业时,他送我一个封面印有<新农村>字样的日记本,并对我说:”这上面虽然写的是新农村,可我心里是想让你上新学校’.
中考时,他考入”西安地质学校”.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学校下马,从此回到农村务农.他父母早逝,有一个妹妹,是祖母把他们带大的.订过一次婚,对方嫌他家穷,退了.他叔父是木匠,上初中前他就跟着学过.从地质学校回来后,他不愿意回村,便背着木工家具 在对河灵宝于灵镇一带做木工活.有一位小他九岁姑娘的父亲看上了他.条件是:等到给姑娘的弟弟娶了媳妇后才可离开.他答应了.我1977年从雁北回来,到陌南中学后,他也刚带着妻子,儿女,回到东吕家乡不久.曾送大女儿来读书高中.但在农闲时,他仍去河南做活.说是人熟了,有大儿子跟着,还有徒弟,他只把把关,不会累的.1991年秋季的一天,他从家里去予灵,专门绕道到风中看我.吃过午饭,坐了一会儿,已是三点多.他坚持要走.我送他到黄河公路桥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远去,最后在我眼前消失.心里感到十分惆怅.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短暂会面,竟成了我们的永别.1994年夏,我们三班部分同学,去为在康杰中学任校长的卫老师祝寿时,才得知,我的好友张正业已于前一年作古.是在麦收时,突发脑溢血,送到县医院,没有能够抢救过来.时年五十七岁.我很悲痛,好人为什么就这么不长命呢?!
       6  记吕主任
最后有必要谈谈教导主任吕老师.他不愧县”四大语文”称号.1957年初夏,教我们文学课的卫老师完婚,他亲自给我们班上课,讲都德的<最后一课>.在朗读课文时,他声调低沉;教室里,鸦鹊无声.俨然他自己就是那位在上最后一棵的老师.他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学而优则仕”的儒家精神”和”与世勿争”的道家思想结合的典范.一生谨小慎微.家在县南,来回八十多里,每次回家都是徒步.即使有骑自行车的同志,主动要带他,也不肯.当他发现朱吕沟官道坡一处,崖头有倒塌危险时,每次周末放学,都要要求学生”,到那里,一定要小心,要离远些,走快些.”课外活动时间,他看见学生打球,累得满脸大汗,也会叮嘱:跑得慢一点,别累坏了.还叮嘱体育许老师,多买几个篮球 . 三)  三 进 景 园
我第三次走进景园,已经到一九七七年三月.是山大毕业,与爱人一起奔赴塞北的左云,经过十年的风沙和冰雪的洗礼之后.带着三个儿女一齐走进景园的.面前已经是面目全非,不再是我想象中的景园.也不再是初中,成为一座远近闻名的完全中学了..
        1  陌中新貌
从七十年代起,这里就成为完全中学了.校园面积扩大了三倍,景家庄园只留下二门到后厅后边的部分,其余已经荡然无存.大门向西,和向北移了近百米.而且双扇大木门已经变成四扇铁门.一条宽阔的马路,直通后厅背后..马路两边都是建筑,是教工和学生宿舍;紧靠北,是大小食堂.原来大门一带是一座颇具规模的<教学仪器厂>..校园种满苹果树,正是开花季节,红的,芬的,白的.眼前一片光彩,伴着朗朗的书声,令人心醉!
当时还是”就近上学”时代,高中可说是俯拾皆是.”臭老九”虽没人喊了,但在心底里依然故我.我们本来是想留在县城的,可芮中超编,让我们一个人去刘原中学.恰逢陌中校长徐东威在场,要我们一起过来..考虑到这里离家近,便于照顾年迈的父亲,就欣然同意了.
       2  农家小院
我们已是一个有三个子女的五口之家.原籍村里的老父亲已经孤身生活多年.学校为照顾我们,把二门内,原来做教师灶的两间偏房,用一堵墙隔开,形成一座东向的小院.紧靠隔墙另起一小间,做厨房.83年又在南窗外打了20多平米平房,使我们的家形成一个双套间.
每年秋后,父亲都来学校与我们同住,开春即回村自己单独生活.我定期给他送吃食.有时子女们也一齐回去.我骑一自行车带着全家:儿子骑车梁.大女儿坐篓篓.爱人怀抱小女儿坐在后座上.一路上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父亲有一亩三分地,还有两棵枣树.收完的麦子,摘下的红枣,都拿来,在平房顶上晾嗮.
        3   猫咪之伤
记不清是83还是84年,一位同学(忘记是谁.)得知我家老鼠猖獗,给我逮来一只小猫.黄色的背脊,有棕色斑纹,活像一只虎崽.它刚出满月,走路还一摇一晃的.然而,老鼠们却像得到命令一样,转移了.我们都非常喜欢这只猫咪,谁见了都想逗逗,孩子们为其取名”李家妙”, 儿子每次来信都要问到它.而它也特别乖巧,喜欢玩毛线球,每遇爱人打毛线,它都会在旁边盯着,一不留神,它就把毛线球叼走了.它一见我回来,就会顺着我的腿,爬到我的肩膀上,用嘴噌我的脸,要我喂它.而它刚来时,我们很为给它喂食伤脑筋,什么也都不好好吃.每次出去吃饭,遇有鱼骨总要给它带回来.它一天天在长大,渐渐地能够跳上沙发,跳上桌子,甚至还能跳上橱柜,偷吃儿子从上海带回的火腿肠..忽然,有一天,我发现它从屋外的廊柱上跳下来.一看见我,就”咪咪”地叫着,似乎很得意.我看它嘴角有血迹,心里顿时明白了.我西隔壁是学校库房,那里一向是老鼠的乐园.此后,它几乎天天沿着廊柱上去.有一次,我从操场回来,看见它竟躺在前院西南角耳房上嗮太阳.但是,我们终于发现它不见了.到第二天,也没有回来.就去寻找.有人说,是过路人带走了吧,于是,我到寺前,还骑车到半坡村.翻沟过涧,够累的.可在我心里,隐约有一种预感.因为,学生宿舍也遭鼠害,有些班级是放鼠药的.但我不愿意是这个.宁肯相信是有人带走了.从此以后,我家不再养猫,尽管事后不久,老鼠们又猖獗起来.
         4  田园生活
1983年,我任34班班主任.门前的第一排的中间是他们的教室.一次,参加完学校组织的劳动后,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把前面这块空地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