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投资家——回顾巴菲特辉煌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5:54:07
 “在这儿,我们尊崇逻辑。”

  --巴菲特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巴菲特这位“奥马哈先知”,这个词并非“神机妙算”,也不是什么“料事如神”、“如有神助”、“运筹帷幄”、 “出神入化”、“洞察先机”。虽然他以“奥马哈先知”而闻名,但他身上绝没有一丝神神叨叨的影子。

  确实,1969年5月,当年牛市达到顶点之时,他写信给合伙公司的投资人说“投资机会实际上已经消失了。”他关闭了合伙公司,手上仅留了两只股票:一家零售商,后来也被他卖掉了;一家老牌纺织品公司--伯克希尔,他决定继续持有。

  确实,1974年10月,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崩盘,美国经济在石油短缺和价格管控的困境中苦苦挣扎,巴菲特却告诉《福布斯》杂志: “现在就是投资致富的最好机会。”这句话恐怕是有史以来见诸报章的最牛气冲天和斩钉截铁的投资真言了。

  确实,1987年股市崩溃前一个星期,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利润共享计划下出售了股票。在1990年初,垃圾债券市场见底时,他购买了将近5亿美元的RJR纳贝斯克垃圾债券。互联网泡沫兴起时,实体公司这些“旧人”过时了,不吃香了,但巴菲特却买了一个制砖公司、一个地毯公司和一个家具零售商。此时,别人都在追捧互联网题材股--虽然他们后来都追悔莫及。

  确实,在2002年至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表示看空美元,很快美元就踏上了漫漫“熊”途。一年后,他在信中措辞严厉地提醒大家警惕“衍生产品”--近来在华尔街银行和经纪人中流行的一种金融工具。顾名思义,它们的价值衍生自其他金融工具。打个比方,衍生工具就像是赌马,而不是拥有赛马本身。和赌马一样,衍生工具会变出许多名堂。巴菲特称其为“大规模金融杀伤性武器”。四年后,次贷危机爆发,并蔓延成一场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贝尔斯登倒闭。

  是的,这些故事都是真的。但是举凡上述事例,巴菲特都并非试图预测未来,他也并未料到市场短线行动会对他有利--除了在1987年股市崩盘前售出股票外。

  毋宁说,他所做所为完全是有章可循的。

  在1969年股市高歌猛进到达顶点时关闭巴菲特合伙公司、在1974年抄底、1990年从慌不择路的投资者手中大举吃进失信的垃圾债券、在最高点抛出美元、在最低点买进一家制砖公司,这些举动都是根据特定时刻下特定市场提供的内在价值所做出的理性决策。而且,这些投资决策所依据的信息是任何人只要有时间、有意愿都可自由获取的。

  它们并非预测、预见,或预言。“我们一直认为,股市预测师的唯一价值就是反衬出算命师算得有多准。”巴菲特在1992年至股东的信中如是写到。他不是在开玩笑。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巴菲特,而且这个词比其他任何词都更能道尽巴菲特伟大投资成就之基础,则非“理性”莫属了。

  大多数成功的投资大鳄总是试图给自己的投资方式披上一层神秘诡异的面纱,而巴菲特对他的投资方法则从不遮遮掩掩或秘而不宣。

  相反,他全盘托出,与任何想倾听的人共享。在这个湿热的春日早晨,27 000人正是为此而聚集在内布拉斯加奥马哈奎斯特中心。

  一个声音从扬声器中传来,宣布:“电影将于10分钟后开始。”会场里顿时响起一阵兴奋的嗡嗡声。灯光渐暗,会场里的人折起报纸,收起老花镜,啜了最后一口咖啡,看了看表。现在是上午8点20分。

  奥马哈先知



  克里斯和我注意到下面场地远远地突然传来一阵骚动。骚动的中心似乎靠近主席台,因为那儿突然一阵忙乱。其他人也注意到了,于是纷纷互相推推搡搡、指指点点,嘴里还念念有词。目光的焦点处,可以看见一个老人,穿着一套皱巴巴的深色衣服,一头不羁的白发,正沿着主通道向会场中心走去,前面有一个干练的女士给他带路。一路上不停地有股东上前和他握手,拍拍他的肩膀,他步子不得不慢下来。

  他是这儿的至尊,这儿的国王,这儿的老大。

  他是约翰、保罗、乔治和林戈四位一体。这四位是甲壳虫乐队成员,此处的含义大致是巴菲特的魅力在此堪比甲壳虫。

  他就是巴菲特,伯克希尔董事会主席,不折不扣的“奥马哈先知”。

  他在场地中间预留的一排座位中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那个位置观看影片的视角很好。用来播放影片的两块巨大屏幕悬挂在小小的主席台两侧。他和芒格看完电影后将移驾到那儿坐镇和指挥会议。他一坐下,人群就围拢上来,闪光灯也开始此起彼伏地亮起。

  衣着得体的男士和衣着光鲜的女士上前向他致意,礼貌而略带羞怯地,抓拍一张照片,然后就退到他身后的人群之中。于是,人群不断壮大,甚至开始妨碍他人落座。

  闪光灯已闪成一片,人群越围越近,而他仍随意地坐在那儿,一只脚搭在另一只脚的膝盖上,一边和领他入座的那位中年女士交谈着。那是他女儿苏茜,待会儿要放映的影片就是她编辑而成的。电影两分钟后开始。几个穿着制服的帅气年轻人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向那些拍照的人友好地打着招呼,示意他们散开,但闪光灯仍在闪个不停。于是这些保镖只好强硬起来,示意那些人赶快入座。灯光熄灭了,人群也终于散去,会场暗了下来,电影开始了。

  资本家的狂欢



  2007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开幕电影以一段卡通片开场。当然,没人会把它误认为迪士尼经典卡通片,它纯粹是为了逗趣儿,观众也是这么看的。影片中,巴菲特和芒格是两个一本正经的嬉皮士,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做小生意。这里显然在借题发挥--巴菲特曾在1996年至股东的信中,首度将伯克希尔年会称之为“资本家的伍德斯托克狂欢”。

  巴菲特和芒格开着他们的大众牌小客车赶往音乐节,用他们Fruit Of The Loom牌T恤换了一车“特对味儿的”软饮料,叫做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很快就销售一空,两人用这笔横财买了一辆装满喜诗糖果的小货车。这部卡通片,不用说会场里人也都明白,是在拿伯克希尔“大家庭”中的成员逗乐--除了那辆大众车以外。巴菲特在1972年为伯克希尔买下了喜诗糖果,并在2002年买下了濒临破产的服饰公司Fruit of the Loom。1988年他开始吃进可口可乐股份,如今伯克希尔拥有9%的可口可乐公司股权。巴菲特称公司对可口可乐的投资“就像妈妈对苹果派的热衷一样”,是伯克希尔“永不放弃的”资产之一。

  接下来,这两位嬉皮士又遇上了一个名叫比尔·盖茨的年轻人,他正在用天书般的语言介绍一个叫做电脑的新鲜玩意儿。这个桥段显然是在拿巴菲特本人逗趣--他对技术投资的憎恶众所周知,并且导致伯克希尔错过了历史上数次最大的“造富运动”:如今,苹果、思科、谷歌和微软加起来市值已经超过了5 000亿美元,但伯克希尔在里面一毛钱也没得到。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巴菲特本人倒是拥有100股微软股份。他于1991年第一次与比尔·盖茨见面,其间他们讨论了IBM,巴菲特与这位年轻的技术天才颇为投缘。之后,他买了100股微软股票。微软当时还在成长初期,每股在拆股前的调整价格大约为1.5美元。但是,巴菲特买这100股并非为了投资,而是为了跻身微软,从而获得公司的财务信息。在他整个投资生涯中,对于他想研究的公司,他向来是这么干的。

  尽管如此,这很可能是巴菲特有史以来花得最值的150美元,微软股票的价格目前每股已超过25美元。

  同时,盖茨自那以后成为了巴菲特最亲密的朋友之一,而且加入伯克希尔董事会。两人每个礼拜都一起玩网络桥牌,盖茨给老婆的订婚戒指甚至也是在巴菲特的帮助下购于波仙珠宝店。

  “奥马哈先知”怎么会错过微软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上的垄断价值呢?如果说有“天堑”,那么这种垄断堪称是一道最牢不可破的防线。他和微软的创始人一起打桥牌、一起参加董事局会议、一起度假,他怎么就会错过了这道“天堑”了呢?

  这是个非常值得一问的问题,而且有一天也许有人会问起这个问题。但巴菲特知道,化解批评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其他人开口前先拿自己开涮。巴菲特与盖茨遭遇的这段卡通片就达到了这种目的,结果就是他的股东们对此不仅不介意,甚至一笑了之。

  紫色迷雾



  整部卡通片段后半部分是一段20世纪60年代标志性事件的大杂烩,这些东西对于底下正襟危坐、成长于“猫王时代”的观众来说已经是一头雾水,对于那些不拘一格的小青年来说则更是完全莫名其妙。卡通片里,一位名叫詹妮斯的歌手问巴菲特和芒格是否看到了“博比·麦吉”此处是指詹妮斯·乔普林,20世纪60年代最伟大的摇滚女歌手,她有首歌叫“我和博比·麦吉”。--作者注;一位名叫吉米的吉他手也进来插了一脚,为“紫色迷雾”寻找一段即兴旋律此处指吉米·亨德里克斯,20世纪60年代最伟大的吉他手,“紫色迷雾”是他的名曲。--作者注。

  之后的一段视频中,巴菲特弹着夏威夷四弦琴(这乐器他玩了一辈子),与他所谓的远方亲戚吉米·巴菲特吉米·巴菲特实为美国一个乡村歌手,“远方亲戚”是玩笑话。--作者注合唱“她真甜美”。这段视频将影片前后串了起来。接下来是一些精彩瞬间和莫名的电影片段集锦,包括伯克希尔公司的许多电视广告。不知为何,可口可乐广告“坏蛋·格林”( Mean Joe Greene)也位列其中--这个广告30年前播出时曾轰动一时,但放在今天则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一些看似随意的内布拉斯加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橄榄球赛精彩镜头穿插其中。

  这些影像对于外人来说也许有些莫名其妙。然而,对于巴菲特和芒格,以及观众中他们的家人和老朋友来说则意味非凡。可口可乐在伯克希尔宝藏中格外耀眼--毕竟,巴菲特最早的一笔生意就是从他祖父的店里批发了六箱可口可乐,转手零卖赚了一笔钱。那时他才6岁。

  58年后,巴菲特开始一点点买进可口可乐股票,至今已占整个公司9%的股份。

  至于那些橄榄球片段,和许多内布拉斯加人一样,巴菲特是该州Cornhuskers橄榄球队的忠实拥趸,而且狂热到了采用球队的标志色来制作当年的伯克希尔年报,以记念该橄榄球队的一个特殊时刻:1997年,著名教练汤姆·奥斯伯恩(Tom Osborn)退休。

  影片中我们所看到的橄榄球赛,在这儿人的心中,都是经典之战。

  这些在一般观影者眼中看似随意散乱、互不相关的片段,事实上是一种暗示:这部电影,以及这整个周末,并不是精心而为的公司营销和展示手段;相反,它们是自然发展之果--整个大会最初不过是一些股东驱车前往奥马哈,登门拜访他们眼中最佳的财产守护神,向他提问。

  斗转星移,谁会想到,最初发生在一家当地保险公司餐厅里的小聚会,如今已演变成为世界性大事件。开幕电影已经成为了用视觉和听觉构建的一个神龛,里面供奉的是巴菲特和他终其投资生涯一直在向伯克希尔董事、经理、员工、股东、朋友和家人所宣扬的价值,包括投资价值和其他方面的价值。

  等到电影结束,我们就会看到巴菲特真身。他会走上台,开始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