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类正确认识能力的限度:思维的视野理论 - 认知与哲学 - 爱智论坛 - Pow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9:35:43

[原创]人类正确认识能力的限度:思维的视野理论

1.认识论的简要回顾

  从总体上说,认识论哲学在历史上一直就有着两种相反的研究倾向.早期的哲学家们更加重视和突出主观思辩的作用.以至于到了中世纪,经院神学家和哲学家们都热衷于诡辩术和文字游戏.作为对这种状况的不满,此后的认识论研究又走向了相反的另一面.先是在16世纪,培根等人开始极力提高经验和实验的地位.接着18世纪的不可知论更是进一步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只能是停留在感官的层次上,对世界的本质性认识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到了近代,科学哲学成为了认识论研究的主要部门.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是,它更注重总结科学的历史经验而不再是空谈.二十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和逻辑为基础,试图制定出科学的认识方法.但是四十年代以后,历史主义以否定中性观察和强调观察渗透理论为起点,开始走向了相反的另一面.从波普尔的证伪学说,库恩的心理范式革命论,再到七十年代,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原则:"怎么都行",使得片面强调主观作用的非理性主义达到了顶峰.

  综上所述,无论是古典的认识论哲学还是近代的科学哲学,都明显有两种相反的研究倾向.要么是只注重经验观察的作用,要么是过分夸大主观思辩的作用.本文认为,认识论研究之所以总是出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是在于没有搞清认识主体(思维)与认识客体(信息)的关系问题.更进而也没有搞清观察与理论的功能与关系问题.本文的重点是探讨前一个问题,试图提出一个认知与信息相互作用的视野理论.我相信,这个理论能够为科学哲学的摆脱困境开辟出一个新的方向.
2.思维的视野理论

  认识论哲学和科学哲学研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没能搞清认识主体(思维)与认识客体(信息)间的关系问题.我在这里要借用一下夏佩尔的信息域理论.所谓认识客体的"信息",指的是反映了某个实体系统的全部信号,而人们对这些信息的获得,既可以通过经验的方式得到,也可以通过理论的办法实现.这里要提出的是认识主体(思维)与认识客体(信息)间关系的一种崭新理论.更进一步的,关于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将在另文讨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感觉器官普遍存在着限度规律,即只有当外界某种刺激达到特定阈值时,相应的感觉器官才会感受得到,这被称为感觉的阈限.人类的思维虽然是属于感觉之上的高级能力,但是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阈限现象,例如:思维能够同时处理的信息数量是7+-2.本文认为,人脑处理信息能力不仅存在着处理广度的限制,而且还存在着处理深度的限制.本文将这后一种认识限度称之为思维的视野或阈限.

(1).问题的信息特征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基础.信息特征是指获得的相关信息的欠缺程度.人类的智慧,就是表现在能够将欠缺的信息整合成为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并且能够同自然界中的认识原型近似符合.

信息的欠缺包括数量稀少和关系欠缺两个方面.对信息的搜集有被动的和主动两种:前者表现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信息,后者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定向探索,例如:到野外进行地质和生物考察;做条件限制性的实验,发明延长感觉的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听诊器和CT扫描等等.

  当欠缺信息被整合成为完整的理论之后,那些超过已知的可表现观察和实验的部分就表现为预言,当理论预言与随后的观测和实验结果近似符合时,就表现为对理论一定程度的证实.反之,当理论预言与随后的观测和实验结果相互矛盾时,就表现为对理论一定程度的否证.

(2).人类在正确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思维方式与信息特征之间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Y=f(X).即在每一个不同的信息特征,都有互不相同的思维方式与之对应.

  思维特征与信息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意味着:在科学认识过程中,信息特征越是欠缺,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就越是以想象和直觉为主;反之,信息特征越是完整,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就越是以逻辑推理为主.人们客观上将欠缺信息整合成为完整信息过程的同时,也就在思维方式上完成了从想象和直觉到逻辑推理的过渡.当这种过渡在瞬间完成时,就表现为灵感和顿悟.

  思维特征与信息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诸如想象,直觉的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推理的思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思维方式,而是直接与信息特征密切相关的.它们是科学认知结构中相互补充的两个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说,创造性思维总是会优先于逻辑思维而出现,这一点至少是在科学家的传记中已经普遍得到证实.

(3).思维是将欠缺信息整合成为完整信息的一种能力.但是,人类的正确认识能力是存在限度的.在对应关系式Yb=f(Xa)中, Xa称为信息特征的阈值,与之相对应的Yb称为思维的视野或阈限.信息特征达到阈值是正确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科学认识的局限性说明:理性思维对信息的自组织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有效的.只有当信息特征进入到思维的视野范围之后,人们才有可能产生出相对完整并且是相对正确的认识.相反的,人们就会象盲人摸象那样,最多只可能得到部分正确的知识,而作为整个知识系统,会为更多错误和似是而非的知识所充斥.因为,此时人们已不是在科学的认识事物,而更多凭借的是主观猜测.

  例如:对"理"字的文字识别,显然,如果仅是显示有"王"字旁还远远不能对"理"字作出正确的判断.因为此时还会同时有"班";"球";"琴";"琪";"理";"琥"等等众多的可能.即便是在"王"字旁的右侧再添加上"土"的部分,也仍然是有"珪";"玞";"珐";"班"等多种可能.只有当"土"的上方出现"口"时,尽管,此时"理"字的信息仍然是欠缺的(少"十"),但是,人们就已经能够对"理"字作出唯一的正确判断.因为,这些进入到思维视野的欠缺信息已经足够排除掉除"理"字以外的一切可能性.  
  在科学史上,与此相似的案例俯拾即是,可以说,信息阈值的功能就是能够有效地将正确理论从众多的可能性中辨别出来,哥白尼与开普勒时期的天文学观测数据,以及道尔顿时期定比定律的发现等等都是如此.它们表明,欠缺信息已经进入到了思维视野的范围之内,解决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否则,人们就只能是停滞在诸多的可能性猜测中,以当时的信息条件将无法肯定其中的任何一种假说.例如:古希腊欧多克斯的地心说与阿里斯塔克的日心说,物质连续论和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即是属于这种情况.

(4).从原则上说,同样的资料可以产生出很多种设想和理论.但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只有那些假设最少,可解释最多,最简洁的和可预言的理论最有可能是真的,才最值得优先选择.

  关于科学理论的选择,科学哲学界已经有过不少论述.无论是实验的证据,理论的预言,还是理论的简单性,都是进行理论选择的因素.但是我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只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否则,所有的这些就都不能成为科学理论的选择标准.例如:历史上的"地心说";"天体的正圆均速运行";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等等,就都曾一度既有观测支持,可进行理论预言,又具有理论简单性.这里的所谓"条件成熟"就是指:问题的信息特征必须已经进入了科学认识的思维视野范围之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事实上,搜集必要的数据资料,从来都是科研中最重要的准备工作.甚至有人不无夸张地说,今后的科学已经不再是表现在对人才的竞争,而是表现在对数据资料和科研资金的竞争上.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信息的数量积累是必须的,而且信息之间的因果联系更加重要.相比之下,思维的视野理论更适用于信息之间普遍具有因果联系的问题,而不适用于信息之间相互独立的问题.例如对"天鹅都是白的"判断问题,就只能用纯粹概率的方法,只要此类相互独立的信息不被穷尽,就不能得出确定性的科学判断.

  思维的视野理论认为,人类理性不可避免的存在认识限度.但是,这与18世纪的不可知论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将人类理性完全局限在了感官的层次上,以至于取消了人类与其它生命的本质区别.事实上,人类不同于其它生命的地方正是在于拥有超越感觉的认识能力,即是能够将从感觉而来的欠缺信息自组织成为完整信息.尽管,人类的这种认识能力也同样是有限度的.但是,理论与实验的相互配合保证了人类理性认识限度的不断扩展.而且,只要这种相互反馈的机制不被中断,人类从认识有限到认识无限的扩展就会一直地持续下去.

  从原则上说,思维视野理论可以应用在各种不同的认识领域.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到医疗诊断,刑侦探案等等.虽然,思维的视野理论仍然是属于定性理论,还不能给出问题信息的具体临界点在哪里.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一理论有可能为认识论研究指出一个新的方向.思维的视野理论不仅是指出了科学认识存在的限度;而且,还通过将主体的思维方式和客体的信息特征对应起来,揭示出了科学认识的内部结构,解释了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关系.最后,还可以从科学动力学的角度解释科学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