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三千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9:44:43

儒教三千年(外一种:茶事遍路)

您已经打过分了,请刷新看结果!差得离谱 不值得推荐很差 不值得推荐不值得推荐没什么特点 凑合看能看得下去比较不错挺有才的非常好值得推荐完美作品,吐血力荐0.00

综合评分 ( 0 人)

  何为儒教?儒教自圣天子尧舜周王的神话时代被传承至今,经历了漫长的三千年的时间,贯穿中国历史。《儒教三千年》介绍了三千年间儒教之诞生、发展和变化历程。随着儒教的体制化和国教化,其地位不断上升,最终与中国等身大。随着儒教思想的不断传播,从而对周边邻国韩国、日本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代儒教精神的影响下,东南亚诸国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盛极一时。儒究竟属于“宗教”,还是“道德伦理”?——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儒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该书将带领我们去探寻儒教之精神。

阅读全部简介

关键词:
总点击:10319    总评论数:1        综合得分:166      推荐票:1
作者: [日]陈舜臣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    定价: 28    状态:连载中

    序

     中国的历史最久,中国的历史书册最多,可是中国人对历史也最懵懂!往事一片空白,遂使我们成为一个没有根的族群。不是我们忘本,而是史学家、文学家没有把艰涩的古文史书转化成现代语文,没有把所谓学院派刻板的叙述,转化成趣味盎然的大众言语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推荐语
  • 简要目录

    第一部分

    先来谈一谈儒教。由于使用了“教”字,有人便认为这与宗教相关,也有人持不同观点。根据“宗教”的定义,从某种神教价值观来看,两者确实相去甚远。然而,从“儒”包含的意义来看,其祭祀祖先、天地的色彩又极为浓厚

  • 第一章 儒教的根源(1)
  • 第一章 儒教的根源(2)
  • 第一章 儒教的根源(3)
  • 第一章 儒教的根源(4)
  • 第一章 儒教的根源(5)
  • 第一章 儒教的根源(6)
  • 第一章 儒教的根源(7)
  • 第一章 儒教的根源(8)
  • 第二章 有礼,有名(1)
  • 第二章 有礼,有名(2)
  • 第二章 有礼,有名(3)
  • 第二章 有礼,有名(4)
  • 第二章 有礼,有名(5)
  • 第二章 有礼,有名(6)
  • 第二章 有礼,有名(7)
  • 第二章 有礼,有名(8)
  • 第二章 有礼,有名(9)
  • 第二章 有礼,有名(10)
  • 第二章 有礼,有名(11)
  • 第二章 有礼,有名(12)

    第二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不是每个王朝都像隋朝一样好客。既然说到“不亦乐乎”,那么对英国等欧洲国家也应表现得友好。然而,英国使节乔治•马戛尔尼(1793)和威廉•皮特•阿美士德(1816)曾两次会见中国皇帝,请求通商,都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 第三章 儒之变貌(1)
  • 第三章 儒之变貌(2)
  • 第三章 儒之变貌(3)
  • 第三章 儒之变貌(4)
  • 第三章 儒之变貌(5)
  • 第三章 儒之变貌(6)
  • 第三章 儒之变貌(7)
  • 第三章 儒之变貌(8)
  • 第三章 儒之变貌(9)
  • 第三章 儒之变貌(10)
  • 第三章 儒之变貌(11)
  • 第三章 儒之变貌(12)
  • 第四章 中华思想的周边(1)
  • 第四章 中华思想的周边(2)
  • 第四章 中华思想的周边(3)
  • 第四章 中华思想的周边(4)
  • 第四章 中华思想的周边(5)
  • 第四章 中华思想的周边(6)
  • 第四章 中华思想的周边(7)
  • 第四章 中华思想的周边(8)
  • 第四章 中华思想的周边(9)
  • 第四章 中华思想的周边(10)
  • 第四章 中华思想的周边(11)
  • 第四章 中华思想的周边(12)
  • 第五章 思变之道(1)
  • 第五章 思变之道(2)
  • 第五章 思变之道(3)
  • 第五章 思变之道(4)
  • 第五章 思变之道(5)
  • 第五章 思变之道(6)
  • 第五章 思变之道(7)
  • 第五章 思变之道(8)
  • 第五章 思变之道(9)
  • 第五章 思变之道(10)
  • 第五章 思变之道(11)
  • 第五章 思变之道(12)
  • 第五章 思变之道(13)

    第三部分

    有段时间掀起了一股“儒教圈繁荣论”的热潮。观察一下那时的世界就不难发现,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稳定、秩序良好的国家都在儒教圈范围内。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儒教在一百年前曾被批判为阻碍了近代化的发展,而现在却在近代化的成功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 第六章 儒与近代(1)
  • 第六章 儒与近代(2)
  • 第六章 儒与近代(3)
  • 第六章 儒与近代(4)
  • 第六章 儒与近代(5)
  • 第六章 儒与近代(6)
  • 第六章 儒与近代(7)
  • 第六章 儒与近代(8)
  • 第六章 儒与近代(9)
  • 第六章 儒与近代(10)
  • 第六章 儒与近代(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