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内外表征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正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7:18:52
知识的内外表征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作者:罗延财 李玲静 王珺 | 转贴自: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 点击数:1320 | 更新时间:2009-1-5 | 文章录入:福娃欢欢 ]

摘要: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曾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依据知识的上述分类,将知识表征分为外在与内在的两个层面。从这两个层面进行阐述,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和它们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1知识表征简介

1.1知识的分类

 

对于知识的分类,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从传播分享意义上讲,知识可分为未扩散未编码个人知识和编码扩散的公共知识两类;从社会效用意义上讲,知识可以分为局部知识和科学知识;从知识构成来看,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最早提出来的。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正式、系统化的语言传播的知识。它存储在各种类型的载体上,编码在手册、程序和规则中。隐性知识是指未能用文字记述的难以交流的知识,它往往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或技能技巧中,其中包含了人的价值观、信仰、预见性、经验、技能、能力等方面。从知识的特征来看,显性知识是客观的可记录传播的,因而也是理性的、顺序的、思维的、数字的、理论的;隐性知识则是主观的、难以记录和传播的,因而是经验的、即时的、身体的、模拟的和实践的。其区别如表1所示。

1.2知识表征的两个层面

1)外在表征。即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指运用符号和实物来描述知识和知识结构的视觉化形式。它作为承载知识的图解手段,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外在表征有如下几种形式:文字表征、超文本、超媒体表征、虚拟现实表征、概念图、思维导图表征等。

2)内在表征。即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表征,是指知识在头脑中标识有关知识内容与结构的方式或者说是知识在人脑中的呈现方式。与此相对应的是人脑的各种记忆模型,其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等形式。它们分别标志着人们对事物反映的不同广度和深度。同样,知识的内在表征方式也有多种形式:命题格式的表征、心理心象的表征、心智模式的表征、联结型网络的表征等。

2 外在表征与内在表征的关系

知识的外在表征形式能促进知识内在表征方式的建构,知识的内在表征方式合理与否,也会影响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不同的知识内容,可以采用相同的外在表征方式。就同一种知识内容而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进行标识,以提高个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以及促进知识的内在表征过程。研究表明,虚拟现实表征手段有助于学习者心理心象的表征,思维导图对学习者心智模式的构建十分有益。具体的关系模式如图1所示。

3知识表征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知识的获得并不是对外部物化知识的复制和镜像,而是要经过加工、表征,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首先要通过外在表征工具将隐性知识外显化传递给学生,学生则将教师所传递的知识通过内在表征方式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网络中,以形成更和谐稳定的结构。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教师无法很好地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学生无法将接受到的显性知识更好地内隐化。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传递,以及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笔者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知识的外在表征、内在表征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情况。

一方面,对教师来说,知识的外在表征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利于学生获取与掌握知识;而知识的内在表征过程则是指学生将所接收到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表征给教师,也可以促进教师元认知的发展。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存贮着大量隐性知识的活动。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他们各自独特的能力性向、认知风格、成长节奏以及由这些要素经过独特组合而形成的心理和认知结构。而且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和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也决定了他们在传递知识时运用的外在表征形式会有所不同。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面对独特的教育对象,如何将自身独特的认知结构中的隐性知识以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表征出来(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还是在教学活动的进行中),是值得每个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外在表征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知结构,以促进自我认知结构的和谐发展。虽然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原有的知识基础各不相同,但总体的发展趋势是稳定、和谐、平衡的。个体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给其它的个体,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个体自身的认知体系。而知识的内在表征过程则是将接收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变为隐性知识。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加工编码后的显性知识,有利于知识在记忆空间中的存储。

4对教学的启示

4.1知识的外在表征对教学的启示

1)外在表征方式的选择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方式。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仅仅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对于场独立的学习者,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不同的多样化的表征方式提供不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达到对同一知识内容的掌握;但对于场依存的学习者来说,应当先用单一的表征方式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当然,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认知方式也是不同的。例如,教师在讲授抽象的内容时,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一些形象化的表征方式(图形、图像、视频等)让学生接受。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表征工具的选择也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方式。

2)外在表征手段是否恰当应以教育目标是否达到为评价标准。既能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又能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才是最好的知识外在表征手段。例如,在讲《春天》一课时,有的教师采用的是文字表征,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像力,很好地构建了学生的内部心象表征。而有的老师采用视频进行授课,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学生有很好的视觉信息,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无法感知文字的魅力。最后的教学结果是学生仅仅了解了春天的一般特征,语言的运用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最终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教学目标。

4.2知识的内在表征对教学的启示

1)知识的内在表征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知识的内在表征过程,是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是个体加工、编码处理外在信息的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这个加工(知识内隐)的过程需要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体系中不断同化、顺应。知识的内在表征,无论是心理心象表征,还是心智模式表征,抑或是其它的联结型网络的表征,都需要经过这样一个加工过程,需要这样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2)内在表征结果受外在表征形式的影响。如果对同一内容的知识,采用不同的外在表征形式,其内在的表征结果也不相同。就拿心理表象表征来说,表象是通过一种认知过程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景相类似的心理图象。当我们在心理构建一副图像时,不同的外在的表征信息(文字、语言、图形、图像),在心理构筑的影像也不同。如西方人依靠文字表征所想象的苏州是一个带有西方色彩的威尼斯的翻版,而利用图像表征有助于西方人在心理心象上精准地描述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