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处在产业升级的转折点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24:48
所有的一切均说明中国再度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并面临历史性转折。
中国面临的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市场改革及对外开放政策之际。该举措促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并刺激了经济增长。
中国于1999年完成第一期工业化进程。当年,中国首次面临如何向消费者营销其工业品的问题。需求增长不足首次出现在政策声明中。中国正式告别了所谓的供应短缺型经济。
新千年之初,中国经济逐渐步入了第二期工业化进程。1997年至2001年期间,中国经历了一场经济增长下滑。虽然许多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1993年至1994年政府严厉紧缩政策冲击的余波,以及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但是原因还在于,中国正转型进入新工业化阶段,而宏观政策未能跟上变化的步伐。
然而,无论中国实行的政策是否与时俱进,产业升级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矛盾由此出现。一方面,政府依据自身对经济可持续增长预期设定经济年增长率目标为8%。但2006年第二季度实际增长率达到11.3%,2006年上半年为10.9%。国家统计局还将2005年实际GDP增长由9.9%上调至10.2%。该增长水平触发了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口水战。
从经济学而言,衡量经济是否过热的主要指标有3个。通常伴随经济过热而来的还有高通货膨胀、高经济瓶颈以及贸易赤字。但中国经济未出现上述现象。
如果中国经济增长超过10%并且市场认为此种增速并不过分,这就说明中国目前潜在增长目标应该高于8%。导致出现差距的原因在于低估了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及经济增速。产业升级也意味着产业迁移。劳动密集型及低增加值工业生产正由东部沿海地区迁至中西部地区或内陆地区。
3个最近的案例显示,中国在工业化升级过程中面临压力。
总部在深圳的富士康公司控告《第一财经日报》损害其形象,报纸说其公司虐待员工,但是富士康的法律行动造成了巨大抗议,并最终被迫收回诉讼,与这家媒体达成和解。
第二个案例与提升中的劳工成本有关: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名义工资水平增长14.9%,并在2001-2005年间取得了14.6%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这些劳工成本持续且显著的增长,使得许多劳动密集和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已经难以生存。
第三个案例是禁止外国公司在大型装备和机械公司持有多数股权。在冗长的凯雷并购建筑机械龙头徐工的争议之后,中国政府不久将出台政策,加强对装备制造业并购的控制。此后,外国资本将不被允许在关键的装备制造公司拥有控股地位;政府将要求,在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中,6成的设备必须是本地生产的。
我们相信,这三个案例突显如下的结论:
首先,中国必将更新其外商投资政策,从引进贸易类的外商投资,到引导价值链升级。在广东和其他东部沿海地区,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再是一个竞争优势。地方政府将提高工业门槛,挤出低附加值企业,转而引进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工业。
其次,不断升高的劳工成本一部分在于不断增加的生活成本,一部分在于城乡工人工资的变化,不过整体劳工供应依然充裕。政府的责任是提高劳工保护条件。
第三,随着劳工成本上升,以及更加注意环境保护投入,像广东和其他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升级已经变得必要。劳动密集和低附加值制造业将移往中西部地区。这也正在发生,而经济增长由此在这些地区加速。当然,由于这些原因,一些制造业将离开中国到其他发展中国家。
最后,技术创新和升级是至关紧要的。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实施了“市场换技术”政策。然而,这被看做是一个失败,因为很少有真正的技术转让。与此同时,诸多行业市场已经被外国企业占据。面对改变的压力,在国际并购方面政府变得更加谨慎和有保护倾向,特别是在重型机械制造和装备制造产业。相对于自然资源,中国对技术更加饥渴,并最终意识到技术领先,需要依靠其自身的科技。
那么,工业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怎样理解中国的工业化过程?
工业化通常从劳动密集型部门开始,然后转向资本密集部门,比如重化工部门,然后转向技术密集部门,比如机械和电子工业。工业化发展的顺序,伴随着经济体中工业领导部门的变化。
一个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国家,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工业化经济。
第一,发展中国家阶段,工业制造业基于初级和农业产品,作为其核心的竞争力。初级商品,比其他制造业和机械业拥有更大的竞争力。
第二,年轻的新工业化经济(NIE)阶段,其他制造业比初级商品变得更加富有竞争力,但初级商品依然超过机械业处于领导地位。
第三,成熟的新工业化经济阶段,其他制造业赶上初级产品业,且获得了总体的领导地位。
第四,工业化国家阶段,机械业赶上其他制造业,且获得了领导地位。
中国看起来经过了第二个阶段,目前处在第三个工业化阶段,这个过程被外商投资所证实。外商直接投资在过去的25年里促进了中国经济工业化。70%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制造业。外国资本拥有26%的制造能力,且外商企业在2005年贡献了29%的工业产出,而在1995年以前,50%的FDI投资在劳动密集型工业。到2004年为止,技术密集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总体外商直接投资中占到了38.9%;同时,劳动密集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处于了第二的位置,为35.9%;资本密集型投资占据第三位置,为25.2%。
中国目前的工业升级意味着:向价值链的高端移动,技术升级,聚焦于地区发展,使得经济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将改善经济制度和政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