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人的九大劣根表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36:23
 当今中国人的九大劣根表现       
  如题,以数字为箍,限定多个定义于同一范围内,加以调侃,戏谑,言论惊世骇俗。据说这种文章多出自愤青之笔。网络上这种文体比较泛滥,内容常以嬉笑怒骂为主,以针砭现实为由,其间罕有些好看好玩儿的文字。 
  我发现作这类文章很机巧,不需要什么技法,基本算信手发挥的类型,作者既容易撰写又能通过乍眼的文字讨读者高兴,着实是个两相情愿的巧宗。 
  作者一方,先将要叙述的对象逐列成条,再分别介绍自己对其各条的观点,像小学语文考试中的总结段意,很磨练人的概括能力;另一方,读者也喜欢看,因为读上去好理解,容易接受,不必思考条理和逻辑,阅读过程中省神,看完一条消化一条,有心理暂时归一的完整感。 
  有人评价美国大片属于文化快餐,缺乏营养却好吃、精彩,不像那些一天两三集的国产电视剧,又酸又腻还又长。抛开内涵,美国的动作片强调的就是简单直观的可看性。我把这种拿数字说事儿、充题目的的网络文章比喻成文学快餐,并态度由曾经不屑一顾,到现在亲身为之。必须承认,像动作片与观众的关系,这种罗列数字的网文也有它最直观的可读性,文中所提的每条观点虽简短,却懂得如何吸引人。起码让读者不打瞌睡,不由心底起腻便好,搞纯艺术,写纯文字固然可贵,弄完长篇巨论在发表后无人理会才是最大的悲哀。  
  所以废话几句,权当奉劝,看官读罢先头一二观点后,若略觉没趣,也可直接寻找下面感兴趣的章节,拣称心的阅览。若再不致,还是对作者失望,便不如关掉帖子一走了之,同意一条是一条,与看帖之前的热情比,精力大体没损失多少。 
   
  针对本文。 
  首先,标题似乎有点大——“当今中国人的九大劣根表现”?语气有擅自做主,欲替全民族拿捏、定义的势头。其实真心不敢造次,而是屈指已活二十几年,想来自己该对成长中那些易犯的不良意识方面建一番总结,与共识者互勉,作以提醒,自我批评的用处。 
  其次,单取九种,而不选更多或更少,也标志自己爱狠交加的下笔态度。中国崇尚道学,道学里“九”是相对满、将满的意思,鼓励凡事尽量留有余地,不要做绝,“三”是彻底不足,“十”则代表极限。我想用在揭批劣根性上,数量还是自谦一点的好,二来为避俗,不想搞得像电视里那些毫无价值的TOP10排行榜,下面列举九种观点,全属政治以外,生活以里的范畴内,且只聚焦在当今这代中国人身上,现在进行时态。其间穿插各种例子,大例子贯穿,小例子不断,取材身边,借事实说话,点到为止,偶有偏激言重之辞,罪在作者心宽嘴小的本性,敬请见谅。 
   
  正式开始,排名不分先后。 
      (一)盲目避讳口忌  
  中国古文化里有许多数目字是受到颂扬的,比如“6、9、12”,它们被优待的地位与任何背景并没有直接关系,可能只是在特定的使用氛围中,与当时很多建筑、发明、派系的数量逢合,巧相等,或干脆是前辈为了维持全面统一的文化特色,而在归纳各门数量的制定原则上,养成的一个天下大同的习惯用法。 
  借古讽今。 
  现代人越活越返祖,历史传承至今,于璀璨文明中那脉光荣的部分丁点儿没被吸收,却是封建思想的某些陋习得以顺势抬头,比如人们在言行间,非常避讳汉语里一个不详的谐音——“4”,又如带4的各种正常序列号码像瘟疫一样惹人嫌,带“8”的轿车牌子倒能被争相竟买多至几千元。我管这种极其无聊,近似于没事找事、睹字思忧的瞎联系现象叫“数字迷信”。 
  我不是文史学家,没有理论上规劝别人的论据基础,客观讲,再荒唐的事,断有较真儿者能硬解释出什么伟大潜在也未可知,我也尊重别人的选择,顶多约束好自己不去碰这些俗事便罢。什么叫庸俗,就是把任何正派的概念都挖掘出它低级、狡狯的一面,横生歧义,加以放大,再在歪曲后,往不实的方向发展。 
  全民痴心数字迷信,这样便行成了一种愚昧风行的世况,有关数字,知其内涵的用法没有被流传,而生于市井之徒口中的,近似玩笑学说的俏皮话却广为利用(例:518代表我要发,250成了骂人词汇。) 
  老祖宗造字孕声,应该多预见些我们现代人颇不争气的思维方法,应该把从一到十的发音都设计成“福”、“禄”、“寿”的近似声才好,这样我们在交罚金,念赔款数额时都应该是笑意满盈的,或在大白天里念一个手机号码时,能清楚看见满嘴乱蹦的、七彩的喜庆火星。 
      (二)滥用传统文明 
      “饕餮”这词近年出现频率挺高,我记得最早是由一则报纸的平面广告里见识到,很巧,报纸广告的内容恰恰是介绍国外的影视广告展要来华盛演,噢,俩同行。当时我第一印象很好,报纸广告所宣传之事参不参加另说,起码先学会一个高深的生词——饕餮,不经意间丰富了语文知识。 
  饕餮是古汉语名词,一种虚构的猛兽,龙的九子之一,益在形容饭量大。能吃。现代人不懂发音,不晓其词义并非什么难为情的事,都不是文盲,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本来生僻,语境又诡异,不熟是应当的。说实话,这词用在广告界也不太恰当,小用一次,鼓惑一时可以,泛滥地现世,难免有附庸风雅的嫌疑。 
  后来我发现更多刻意文邹邹的古词,都被陆续拿出来套使,比如楼盘口号,小资读物的书目,甚至是港台歌曲的冠名。很遗憾,这些文言词汇普遍都用得不合适,与所施对象要表达的主旨格格不入,有生般硬凑的趋向。试想既然这些文词都出现于公众言论,策划者本身又存在于21世纪,为什么要老拿生活中根本顾及不到的知识死角来吸引人呢?有人说那是一种风格,接近高雅,总比自甘媚俗强,不错,但一窝蜂都玩雅,结果倒更俗了。 
  这就暴露了暗藏在当今国人心里一种崇拜知识的消极渴望。既想不经意间再次体会到学习新知的乐趣,又在动真格时懒于钻研,浅尝辄止,具体现象为,你不一定会解释这个词,但一定要会念这个词。  
  终于,知识沦落成一些充实表面化行为的浅显卖弄。 
  再举个例子,时下许多嗲哩嗲气的女孩在日常闲聊间,总流行直呼谈话对方为“宝贝儿”,以示亲近,证明彼此熟悉度大,殊不知这甜蜜的人名谓称,起源却比较肮脏。清朝太监的净身过程中,管割睾丸叫“割丸”,割阴茎叫“割势”,而完事把两块残肉放在油锅里炸,最后包在一起悬在房梁上取意高升的这个东西就叫宝贝,只不过当年念法没加儿话音罢了。 
      (三)慕强情结 
  互联网的普及拯救了一大帮笨嘴拙舌,没有思辨能力的货色。 
  穿梭于各个论坛,我经常看到众人回帖里有这么一种特糊涂的句式,比方说,如果冯小刚的新片惹起不满,被批评了,保冯派马上会跳出来对原批评者甩闲话:“你拍一部我们看看啊,肯定还不如他呢。”这种人云亦云的超傻逻辑是发言前从不过脑子的最基本表现。其实聪明人稍微思考思考都能明白一个道理:你我若皆是全才,精通万事。那生病为什么要请大夫,自己对着医书诊治得了,打官司求律师干嘛?自己庭上辩论岂不方便。 
  这就牵扯出我在这条劣根性里要讨论的主题:掌握权威的专业人士或说单方面的强者就一定是正确的么? 
  在中国,有两类社会族群格外吃香:高学历和外国人。这两类人基本就是“卓越”的同义词,被国人嘴里制造的舆论神圣化了。他们长期享受老百姓的仰视与爱戴,像无形中能控制别人精神一样,有至高无上的言论威严。任什么概念一旦与他们沾边,总会变换本质,主观到不堪。比如原是挺平凡稀疏的一些话,必须要让他们宣布、告之,才显得有分量,才合理可信。 
  上世纪商场角落里的电脑算命摊,哪个“半仙”不是当时先接触计算机先抓科学的骗子?如今地方电视台整天滚播的隆乳广告,十条有八条要请个外国“专家”来解释其产品的高端技术。虽然两种做法都假得邪乎。  
  于是我很惊讶,当今这世道,人才淤积,研究生多得拿簸箕撮,二环路内走五步能遇仨老外,他们竟然还能如此跨越多年、长时间的逞纵?后来经观察得到,噢,实际错在咱们这边,根深蒂固的慕强情结太深了。 
  普通老百姓是构成社会人力元素的绝大多数,因为平均水平低,自认孤陋,所以本能地轻信于学识与经验上富有的少数——那两类人。而无知者虚心过度,就演变为对知识强势一方心理上的归从,发展到后续,不管这强方的人究竟强在哪里,跟自己无知的具体需要有没有关系,强方都代表的是一个理应被器重的等级,一种泛泛崇高的社会地位。 
      (四)虚荣意识 
  每当我们被眼前美好的事物所震撼时,总会由衷地发些感慨。例如说,同事因工作认真受到领导奖励,隔壁新搬进一户五好家庭,哥们的女朋友比自己的漂亮,诸如这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小幸福,多少令旁观者有点儿嫉妒,嫉妒?贬义词,谁都知道这俩字好念不好听,可人为什么会嫉妒呢,因为对方某方面的优秀,真实得刺激了你的虚荣心。人皆有七情六欲,在控制私情面前,适当嫉妒是正常正确的反应,往往那些假装谦卑,声称自己不具备任何阴暗心理的人才最为虚伪,因为他拒绝了人性,他在亵圣。 
  世人都贪恋财富,可奇怪的是,若真遇到有钱的大款,人家钞票再多,却不至于令你我有丝毫嫉妒的想法,为什么?因为那是咱们在短期内根本无法追赶的境界,凡事从渴望到放弃总有一个条件使然的过程,针对现状权衡,正因当初所定目标太悬,而今才终将抱憾撒手,越困难的高度越会令人产生攀附之心,这样在费力接近后的效果才有价值。一切一切,无外乎虚荣心作祟。 
  结婚,浪漫到极限的由头。中国人理解浪漫,总和钱字挂钩。我小时候挺爱看婚庆典礼的,露天在楼群间举办的那种,倒不是早熟、思想复杂,主要是生性贪热闹。我发现与小孩观察婚礼的视点不同,大人们更偏好借此机会显露些什么,比如攀比经济实力,借筹划之便大摆排场,向亲戚眷属及邻居生人们证明自己有钱,讲气派,或说像富人。如不然,那些雇高级车队接亲、包星级饭店摆桌等没有任何祝福新人、共享快乐的意义的步骤,该怎么解释? 
  婚事大操大办,在中国成了一个必须遵循的民间传统,其深远影响已经渗透进好几代人的灵魂之中. 
  比如大家都见识过这段来源于生活的玩笑话,俩光棍互相打趣,甲问乙:“老省吃省喝的,图啥呀?”这时乙多半会跟甲这么回答:“哎,攒钱娶媳妇呗。”也就等于说是凡男人,都要在结婚前许多年就为这人生一大目标做酝酿,立长志,努力准备。甘作半辈子穷人尚不要紧,熬到婚礼这日再暴发积怨不迟,能扮一天富翁就好,哪怕下半生喝粥咽咸菜,那也是没丢虚荣脸,相当光彩的事情。 
  曾经幼稚的我在看待各种婚礼场面时,第一感觉不径相同:所谓结婚,不是娶媳妇,而是买媳妇。  
      (五)小户气与贪小便宜 
  小时候家境普通,与当时大部分中国家庭一样,刚刚处于温饱阶段。那年代人们自身的物质需求普遍偏低,社会能提供的日用商品也匮乏有限,所谓专供享受之内、可以另行选择的高档货,一来根本没有,二来有也买不起。 
  而在我记忆里,有个物件儿特能代表怀旧之情——自制的肥皂。具体到怎么做呢?我还存留些印象,先把平日舍不得扔的,积攒下来的肥皂头儿捏合在一起,再装进袜子顶部箍紧,再加少许温水使之坚固成型,然后就做好了一块很实惠的新肥皂。那时小,只觉有趣,像变魔术。 
  现在长大了,却因此对身边的人们失望,因为我发现无论生活水平进步到什么地步,这种靠旁门左道挖掘相应物品的一切使用价值,改编相应物品正规使用方法的陋习还在盛行,比如好端端的矿泉水非冻成冰坨子卖,让喝的人能嘬时间长些;香辣牛肉味的方便面夹光面后,还要用满是食物渣滓的“牛肉汤”泡米饭吃。  
  诸如上述那些精心设计的小发明、小创造,均来源自生活之中,每位家庭主妇都是业余爱迪生,都具备丰富的理事经验,也都继续着谨慎、沉默不争的活法。其实类似这些对东西耍小聪明的做派,并不值得提倡,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物尽其用,往好了说是节俭,会过日子,往赖了说就暴露出一种对现实无奈的将就态度,是一种狭隘的吝啬心,没大见识,必然手脚抠抠缩缩,没得到优的雅的,怎会丢弃残的破的?“敛旧”是光荣的传统还是落后的标志?贫穷反无碍,思想自封才会令人瞧不起,精神方面充实与否,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拥有宝贵的情操。 
  当这种小户气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在自己用的东西上轧不出任何油水的时候,其能量就化作一种新的毛病——占别人小便宜。 
  占小便宜最随常,最大众化的手法是购物时讨价还价。举个例子,我曾亲眼见过一壮汉为了几毛钱跟地摊上磨半小时的,当时我排在他身后,等待付款,此君为一张已经很廉价的盗版CD而与摊主大侃特侃,重复了万遍的理由仅一句,而且很滑稽——“不愿破随身那张百元整钞”。试问这种贱民也敢号称热爱音乐?消费者作为一名上帝的尊严就值几毛钱? 
  如果贪图成为所有消费行动的大前提,那么讨价还价就是任何买卖双方交易时一个不需解释的、心照不宣的潜过程。 
  有关社会中占小便宜的例子,报纸也常登,比如大妈因哄抢廉价药而心脏病复发,大爷因上车抢座摔出生命危险,甚至广场花盆展出完被市民像强盗般地用三轮车运走,这种丑陋的身边写实,你我生活中都听闻过,概莫能外,不消多举。 
      (六)审美情趣的堕落 
  评价一个人的形象应该由内而外地两方面研究,“内”指其气质,包括文化底蕴与精神面貌,“外”则指其带给旁人整体的观感是否舒服,判断标准,或依先天美丑优劣,或靠后天穿戴修描。当一种性质属“外”,看似很家常,具体至很私人化的装扮小节,能扩大到社会上呈显人人均备的态势,就代表一个民族审美观的基本水平了。 
  比如染发。 
  佛家称头发叫什么?——三千烦恼丝。除去无欲无求者、秃子和脱发病人,剩下所有的正常爱美人士,都有这三千根用于装扮的资本,都会精心设计,可如何设计并不完全代表各自人等的本意,或庞说一大部分人对美的认识是不成熟的,是被先入者牵着鼻子走的,第一个染黄毛的人初次登场,是另类,第一百个染黄毛的人便是普及过程的开始,第一千个染黄毛的人就造就了流行。其间不乏少数染彩毛、花毛者,堪称极品。 
  美是自然、和谐、纯洁,李白诗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现代人企图凸显个性,在头顶上小讲包装、弄个花活也是允许的,技法高明才好,既美化市容又养眼悦目,两者兼得;但若用得差,用得左,自毁形象,人丑不自知,就不免让旁人在被动看见时糟心、挑理儿了。 
  我有一个找乐子的怪癖,细说挺无聊的,就是凡遛弯儿或出门在外时,总习惯注意街上女子的头部,我发现若想在15岁至55岁间,找出完全不染发,保持纯乌黑后脑勺的异性,简直比管好朋友借钱还难。当然,染发的妇女虽多,也不乏生怕雷同而小逆主流者,有挑染几绺只求神韵的;有由下往上、由黄往黑对半过度的;还有干脆染个通透,远看像玉米穗子的。如此俗中建异,源于心理上的差别,染色的面积与肤浅程度呈正比趋势,反之亦然。 
  原单位一大姐年近五旬,某日突然剪个寸头,并将短发全染至明黄示人,因她生性乐道,待人热情,结合理发后的整体形象也还算健康,我们索性送了她一个绰号——阳光老太太。 
      (七)理想主义 
  什么是理想主义?就是人类个体寄予身边大环境一种意念上的期盼,一种极度自私的感情波动,在任何事实未降临之前,自己先设计未来情景,凡事往好了估算,往成功、胜利等取向方面靠拢,幻想一套,做法凌驾于幻想之上,主观认定有因必有果,因果两种哲学概念呈良性关系对应。 
  人们总是喜欢自我预估任何发展中事态的未知谜底,自以为是,并同时对正在进行中的现实情节加以编排杜撰,辅助假想,自造逻辑等一切为了迎合自己心意,满足自己参与之心情的改动行为。 
  网民间流传一个词叫“意淫”,用来解释理想主义,颇得神韵。 
  其实网民本身就是最标准的理想主义者,据观察,他们长时间在网上瞎游逛,盘踞论坛,实干不多,虚话不少,四体不勤,善长抱怨,还经常非组织性地扎堆儿聚会,联合签名,转帖拷贝,用于声讨某位男署名导演、某位女杀猫高手,甚至某个渤海对岸,相隔万里之遥的岛国,来行使各种声势大于运动的妄图表现。可笑么?有用么?但凡憋着劲儿想干大事,又偏从途径和方法上透出一股十足的草莽气和小作坊味儿。 
  中国网民所谓追求理想,多就是在网络里发泄些对生活中不公正看法的不满,我能体谅,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叫嚣后的结局却均往往不济,丢失了实际意义,只是一个自己人瞎闹着玩的过程。回到现实里,什么都没被改换,万物万事还各自忠于着自己的性质与轨迹。 
  积极反映意见属于良举,尤要注意方式方法,徒劳无功的聚敛人气,并不值得提倡。 
      (八)羊群效应 
  什么是羊群效应?一只牧羊犬可以放牧几百只羊,与其夸经过训练后的狗厉害,不如说羊们甘心情愿被领导。因为羊是畜生,脑腔容积小,缺乏思维能力,所以大队伍往哪边走,它就小跑着、颠着赶紧追上去,生怕落单被欺负、孤立。  
  一小撮儿人类身上也同样有这种效应的迹象,怎么说呢,这种人永远不清楚自己应该喜欢什么,或忠心想追求什么,他们的个人好恶完全掌握在别人的口舌之中和生活氛围的大风向里,带头者的现成观点是他们辨别世况好赖的唯一判断标准。简言之,从众心理。 
  羊群效应于社会上的缩影就表现为“某某热”,下海热,宠物热,旅游热,每年都要程序式地造几道话题贯穿全年,益处是让广大群众不至于活得寂寞,知道在短期内该追逐哪些时髦的行情,疲于奔忙,排遣无聊时光。弊处就是长此以往,培养了我们遇新鲜事物盲目随大溜儿,不联系自身诉求去筛选去接受的惰性,也降低了国人整体的创造力和民智水平。 
  体现在物质需要,比如明知MD比MP3随身听音质强,可就是MP3销量大,为什么?因为便宜,因为周围人等都在使用,甚至互相当礼物送,广具销路。即便MD机才真的货真价实,科技含量高端,买者也要考虑自己在这场一人脖子上挂一廉价MP3的街头招摇运动中是否合群,是不是能显示出自己紧密追随潮流的敏锐嗅觉与浅薄品位。 
  体现在精神需要,文艺形式之间更不乏互为抄袭、模仿者,一个“女子十二乐坊”火了,马上就衍生出一大帮披着“new  age”幌子搞民乐的团体。其实我们只要稍微顾及身边半眼,就会发觉哪儿哪儿都是似曾相识的艺术影子,尤其在娱乐圈里,包括电影,小品,通俗歌曲。这就客观造成了平庸文化的大范围流行,精品乃至稍微高雅一点的原创类型却没人欣赏,或被人淡忘。 
      (九)道德误区 
      “八股文”是古人考试时用的题型,产生于明朝的科举制度,八股文的本质就是替圣人立言,考生从四书五经中选一句话,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细致的阐述。这些所引用的书本子话,多为贤哲们总结人生,道德说教等语句,而且这些话在当时那个时代就已经被印证是正确至极的了,是不能反驳、必须尊崇的。 
  许多古代名言流传到今天,被我们常以引用,但挂在嘴边的多只剩一些劝人向善的好话或不分时代背景的平凡真理,字面浅显,语意明朗,好念且容易理解。我们用习惯了便不去思考这些名言中的意义是否正确,或说是否符合当代人的是非观和社会逐渐进步后应该重新审视旧时道德的新道德标准。 
  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八零年以前绝对算真理,搁现在就是迂腐、封建的反面象征,代表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再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如今更不适用,女人中有出息有能耐,活得比男人还滋润的数不胜数。 
  当然,现代人于现代化思想的情景里,多年来也归纳了些处世准则,它没有古代书面语那么文,也没经时间检验,充其量算“老话老理儿”,它植根于咱们的思想深部,像对待八股文般,人们不去问为什么,只是在麻木地遵守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只是意识里有一个声音告诉你,应该如何看听或说做。 
  现代人认为“胖一定比瘦不好”,“男人不该打女人”等等。第一句暂不评论,因为我一向对自己的身材很敏感,第二句我马上要举的例子就终于与自己是直接相关了。 
  起因于我上个工作单位,具体事件是打架,对方女领导,与我岁数相仿,曾经是北京柔道队的队员,她人品粗陋,骂我脏话在先,我便赏了她一记耳光。事后令我倍感压力的是旁人的指责声,那些上岁数的中年同事特别善于针对两性关系制造些歪曲气氛,指责内容无外乎批评我对女性动手,于是我就在打架过程中没占什么便宜的不幸前提下,打架后还被动地背上一个恶名,比较苦恼。 
  男人不打女人,似乎是人情儿方面的事,法律并没明文规定男人就不许打女人。打女人的男人分两类:1.生活中懦弱的失败者,家庭暴力的施暴人,醉鬼,匹夫,性虐待,心理变态。2.本性厚道的老实疙瘩,被逼急了,暴怒,才瞬间激情泛滥,化为丧失理智的蛮力。 
  例如前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社会新闻,张国立之子张默打人案,好端端的童遥姑娘险遭破相,能说中戏高才生没素质,不尊重女性么?肯定是她做过让张墨承受不了,不可原谅的错事了。 
  怜香惜玉真君子,却要因人而异,女人是体能上的弱者,但没有就可以借机放肆的特权。我不是君子,更不是解放军战士,还没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境界,我在自己利益受到严重侵犯的时候,就会反抗,我只是普通人,不是活在别人嘴里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