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人的囚徒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4:20:54

多个人的囚徒困境

  • 浏览次数: 6482      整理日期: 2009-04-05 13:02
  • 字体大小:

我们先从下面二个小故事说起:
第一个:
  1956年2月14日,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会上赫鲁晓夫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重大错误,大多数人心中有这样一个疑问:既然知道是错误的,那当时你在哪儿?后来在党代会上,当赫鲁晓夫又就这个问题侃侃而谈时,有人从听众中传来一张纸条:当时你在在哪儿?
  可以想象当时的赫鲁晓夫是何等的尴尬和难堪,回答自然要自曝其短,而如果不回答,结果必然被场下的人看不起,丧失威信。从台下听众的眼睛中,他知道,他们也一样有同样的疑惑。
  赫鲁晓夫想了想,便拿起纸条大声念了纸条的内容,然后对着台下喊道:写这张纸条的人请马上站出来并站到台上。台下鸦雀无声,赫鲁晓夫再重复了一遍,但台下依然死一般的寂静,没人敢动弹,赫鲁晓夫于是淡淡的说道:好吧,那我就告诉你,当时我就坐在你现在所坐的那个位置。
  这个故事像极了给猫栓铃铛的那个童话故事。那个故事的大意是这样:老鼠们意识到,假如可以在猫的脖子上栓上一个铃铛,那么,它们的安全就会大有保障。问题在于,谁会愿意冒赔掉小命的风险去给猫栓铃铛呢?老鼠们面临的这个问题同样摆在人类面前:人们直接面对威胁或损害时,也面临同样的心理困境。
第二个:
  两个人因盗窃被捕,警方怀疑其有抢劫行为但未获得确凿证据可以判他们犯了抢劫罪,除非有一个人供认或两个人都供认。即使两个人都不供认,也可判他们犯盗窃物品的轻罪。
  囚徒被分离审查,不允许他们之间互通消息,并交代政策如下:如果两个人都供认,每个人都将因抢劫罪加盗窃罪被判2年监禁;如果两个人都拒供,则两个人都将因盗窃罪被判处半年监禁;如果一个人供认而另一个拒供,则供认者被认为有立功表现而免受处罚,拒供者将因抢劫罪、盗窃罪以及抗拒从严而被重判5年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两个囚徒都拒供,则每个人判半年;如果两个囚徒都供认,则每个人判2年。相比之下,两个囚徒都拒供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但是,这个比较好的结果实际上不大容易发生。因为每个囚徒都会发现:
  ·如果对方拒供,则自己供认便可立即获得释放,而自己拒供则会被判0.5年,因此供认是较好的选择;
  ·如果对方供认,则自己供认将被判2年,而自己拒供则会被判5年,因此供认是较好的选择;
  ·无论对方拒供或供认,自己选择供认始终是更好的。
  由于每个囚徒都发现供认是自己更好的选择,因此,博弈的稳定结果是两个囚徒都会选择供认。我们把这种稳定结果称为博弈的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由数学家纳什提出的一个均衡概念,因此被命名为纳什均衡)。
  这样的博弈均衡结果多少有点令人意外。他们为什么不可以订立一个攻守同盟,都选择“拒供”从而获得一个对大家都更有利的结果呢?若两个人在被捕前曾在关二爷面前发誓决不招供,那么他们能不能达成合作,选择拒供呢?即使如此,合作可能还是难以达成,原因很简单,一旦两个人被捕面临隔离审查,每个人都会担心对方会背弃盟约。如果囚徒甲是坚守盟约的人,那么囚徒乙正好可以在事前诱使他订立盟约,然后被捕后囚徒乙就可以通过背盟而逍遥法外;囚徒甲当然也很清楚做一个坚守盟约的人很可能被囚徒乙利用,所以他为什么又要坚持盟约呢?反过来,如果乙是坚守盟约者,推理也一样。结果是,两个囚徒之间不可能达成稳定的盟约。
  囚徒困境通常被看做个人理性冲突和集体理性冲突的经典情形。因为在囚徒困境局势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决策,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集体遭殃。现实中诸多的问题和现象,正是囚徒困境问题的翻版。

  “囚徒困境”究竟有多严重
  “囚徒困境”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一个非常糟糕的问题。人们自利的做法结果是使每个人都受到伤害。因此,人们常常为如何走出囚徒困境而殚精竭虑。
  但是,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能想出克服囚徒困境的办法当然是最好,不过即便一时想不出好办法也不必过于担忧。人类的理性大概有时候会提醒人们不要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譬如,我们一般认为大群体的合作是相当困难的,但即便是数以千计的人面临自然灾害而需要团结抗灾的时候,合作常常很容易达成。这当中有囚徒困境问题,因为每个人可能都想自己一个人不努力对群体的影响只有1/1000,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让别人努力而自己偷懒可能是不错的想法。但事实上可能很少有人这样做。人们合作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一种急于摆脱危险的心理,或者大家共同战胜苦难的精神……不管怎样,合作已经产生。所以,尽管我们看到生活中确实存在大量的囚徒困境,但是面临灾难性的囚徒困境的时候,人们常常还是能够表现出一种合作行为的。这样看来,人类面临的囚徒困境问题可能没有想像中的那么严重,至少没有严重到危害人类社会安全的地步。军备竞赛的囚徒困境增加了世界战争的危险,但是在整个20世纪,一直笼罩在核阴影下的后半叶,反而比前半叶和平得多,难道不是吗?正是因为大家对日益增加的危险更为关注,因此大家也就更为谨慎地刻意避免触发战争,这就是20世纪后半叶的国家斗争历史。

  

评论:

  • 暂无评论.
  • 更多评论(0)
标题: * 请填写标题
姓名: * 请填写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