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台显大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8:24:54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

大平台显大效应


日期:2010-01-15 作者:金兴明;寿子琪;薛明扬;李宣海;陈安杰;陈克宏 来源:文汇报

 

 

 

 

 

           
    在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建设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协议书》,此举标志着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已正式落户杨浦。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的建立,不仅对进一步完善产学研联盟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孵化、产业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正在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杨浦来说,也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创新技术市场建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陈克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委书记)
    
    在以信息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以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寄予厚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上海九届市委十次全会也对“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重要部署。当前上海科技工作的主线就是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推进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必须要充分发挥技术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导向功能。技术市场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桥梁,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研究开发市场化、技术成果商品化、科技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既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也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拓展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渠道,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了雄厚的科技实力,蕴藏着大量的科技成果。2009年4月份,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近10年来,国内高校承担各类科技课题27.2万项,申请专利4.1万多件,获得专利授权近1.9万件。然而,在专利申请量连年增长的背景下,高校专利转化率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有关研究成果表明,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项目不到10%。问题的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高校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高校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视程度不高,高校科研人员市场意识淡薄、不注重成果转化以及缺乏专业的市场化高校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等。所以,以市场带动科研、以科研服务市场,挖掘高校的优势资源潜力,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当前科技工作中急需破解的一个难题。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上海高校技术市场,搭建一个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和企业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平台,引导高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产学研各方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进一步繁荣高校技术交易,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上海高校技术市场任重道远。首先,必须要始终围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这个中心任务,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鼓励科技成果转化行为,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次,必须要始终坚持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导向,服务企业技术需求、服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利益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成。再次,必须要始终围绕国家重点产业发展,聚焦关键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究、攻关和转化,提升重点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公共服务大平台  推动杨浦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
    
    ■陈安杰(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是政府搭建、常年设立的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它是大学与城市结合、科学与市场结合的创新,是积极探索技术成果交易规律,完善技术市场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
    
    高校是创新人才的摇篮,是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链。杨浦区贯彻市委、市政府战略决策,推进知识创新区建设以来,首先就是抓住两个核心资源:一是杨浦的高校资源,区域内有14所高校,近20万本科生、研究生,1万多名教授、专家和学者,40多名两院院士;另一个是杨浦大学园区资源,主要包括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9个专业科技园区。
    
    在国家科技大会宣布杨浦为国家创新型城区之际,上海高校技术市场落户杨浦,其创新作用将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上进一步凸现。杨浦区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也将以上海高校技术市场成立为契机,重点将整合“一个平台”、强化“三种意识”、完善“三个舍得”,实现“五项目标”。
    
    ——一个平台:全力支持上海高校技术市场与杨浦现有的联合国南南技术交易市场、全球环境能源交易市场、知识产权质押试点等,形成一个面向全球、面向全国、面向长三角,以自主创新为目标的技术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推动上海高校技术创造、发明和成果的国际化、产业化,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发展。
    
    ——三种意识:牢固树立教育引导杨浦百万人支持和服务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发展,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发展高校技术交易市场,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动杨浦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重要途径的意识;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和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是一脉相承的意识。
    
    ——三个舍得:对高校技术市场的发展、规划和运作,杨浦要舍得把区域内最合适的空间和土地资源作为自主创新、研发服务的平台;舍得把区域内最优秀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源拿出来作为大学生创业发展的载体;舍得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和更便捷的政府服务,增强推动高校技术创新的“软环境”、“软实力”。
    
    ——五项目标:
    
    一是基本健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体制机制框架和政策支撑体系。
    
    二是实施“万名创业家项目”、“百千万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建成有杨浦特色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服务体系。
    
    三是构建有杨浦特色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建成一批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导的、面向社会开放的、与中小科技企业形成对接的创新服务平台。
    
    四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服务业,努力使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38%左右,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
    
    五是坚持金融创新服务科技企业,建设一批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努力打造国际科技金融创新要素集聚区。
    
在服务经济社会中加速高校内涵建设
    
    ■李宣海(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书记)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的建立,是上海高校面向社会办学、推进知识服务的一项重大战略新举措。从根本上说,建立高校技术市场,实质上是体现了上海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的重新审视和前瞻布局。
    
    正在制定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专门人才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走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服务型发展之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能力。
    
    推进知识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这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大潮流。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雏形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大学是神学的奴婢,经院式的办学方式使高等学校远离现实生活。文艺复兴特别是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大学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成为知识创造的中心,科研成为大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二十世纪初,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的新需求,美国威斯康新大学校长首次提出大学的功能之一是服务社会。之后美国大学开始走上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并举的发展新路,由此也确立了美国高等教育在世界的领先地位,硅谷模式更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从社会发展边缘走向社会发展中心的标志和起点,为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普遍效仿。
    
    上海的高等教育发展,当前同样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具体来说,就是从注重外延扩张转向注重内涵提升,从注重形态布局转向注重功能塑造,从注重共性趋同转向注重特色发展,从注重自我发展转向注重服务社会。这就要求上海高校在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推进知识创新的同时,更加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文化优势,主动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台走到前台,加快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努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发动机,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企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成为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器和自主创业助推器。
    
    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上海高校知识服务的渠道还有待进一步畅通,平台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内涵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提升。
    
    这就要求上海各类高校都应走出自我循环发展的“象牙塔”,拆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壁垒和围墙,面向国家战略,面向长三角区域发展,面向上海“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求,深化“三区联动”发展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高校多层次、全方位服务社会。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的建立是上海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迈出的一个重大步骤。相信借助这个平台,可以让上海和全国高校更多的科研成果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科技成果、到商业产品的转化,实现其商业价值。同时它又可以通过技术服务来进一步促进高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高校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反哺科研和教学的良性互动,推动上海高等教育真正实现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
    
技术市场:全方位产学研合作的新尝试
    
    ■薛明扬  (上海市教委主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上海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2009年我们花了一年时间研究、讨论并编制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总结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形成一个基本共识:上海高等教育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仍要坚持与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的发展理念。
    
    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我们将增强高等学校知识服务能力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将深化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上海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杨浦区人民政府共同筹建了上海高校技术市场。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是高校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产学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又一次尝试。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是政府搭建、常年设立、开放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由展示平台、信息平台、洽谈平台、服务平台构成。展示平台主要通过现代综合手段,不仅展示科研成果的外观形态,还展示科研成果的应用功能及其蕴含的核心技术;信息平台和洽谈平台主要采用成果信息发布会和项目洽谈会等形式,搭建供方与需方的桥梁,使具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与具有科技眼光的企业家结成联盟;服务平台主要提供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咨询,办理合同登记,组织专利保护、技术经纪、工程化设计、资产评估、投融资、科技人才交流等中介机构开展服务活动。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建设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组织了全国45所高校,47家上海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和8家技术中介机构为首期的成员单位加入,并成立以高校为主的技术供方工作指导小组、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技术需方工作指导小组和中介机构为主的中介服务工作指导委员会。它将充分利用市场的机制,形成技术供方、技术需方和技术中介等市场要素合理配置,引导高校主动对接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增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的建设连接了高等教育从创新创业教育到创新创业实践所缺失的环节,是高校科技成果向社会辐射转移的重要纽带。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的建设,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有利于进一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同时,产学研结合也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产学研的紧密合作,高校的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科学研究成果也有了用武之地。
    
    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技术市场的机制,促进高校办学理念转变,推进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上海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技术市场的信息密切跟踪和了解技术需求,使自身的科研力量与地方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相适应,组织力量进行攻关研发,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高校要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其知识创造和人才支撑的作用,为提供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将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努力成为辐射全国、服务全国的技术要素市场,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智能服务平台
    
    ■寿子琪(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新著《财富的革命》中指出:财富不在于知识的多少,关键在于这些知识被不断地创造、分配、流动、转化和投资。知识唯有流动才能实现价值,成果唯有转化才能创造价值。上海高校技术市场的正式成立,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这一新型的技术市场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科委和杨浦区政府共同建设成立,集企业技术需求、高校成果供给、技术交易等功能于一体,并以强大的信息网络与社会各方发生广泛联系,为高校成果的转移和转化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这既是加快上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步伐的新举措,也是发挥高校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新探索。
    
    技术市场在国内外并非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因成果的转移和转化而诞生,因科技创新价值不断创造和实现而发展。作为我国四大要素市场之一,二十多年以来技术市场已成为我国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有效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同时,随着科技创新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技术转移日趋活跃,服务水平稳步提高,2008年我国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2665亿元,2009年可能超过3000亿元;同期,上海经合同认定登记的技术交易额也分别达到了485.75亿元和492.28亿元。良好的技术市场和氛围不仅为科技成果顺利转移转化提供路径,也将有力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区域或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政府主导下的前瞻布局和技术突破以外,还需要一种市场引导下对创新价值辨别的“嗅觉”和“气质”,只有这样成果才能推向市场,才能培育成产业,而这正是技术市场所面临的重要使命和职责。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当前,上海乃至我国的技术市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高校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还有很大空间。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校成果转化率、释放高校创新能量,是我们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亟待突破的重要问题。
    
    高校技术市场为技术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技术市场的体系更为健全和发达。近年来,上海高校在加强科学研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2006年到2009年,上海高校经合同认定登记的技术交易量由3.41亿元增长到9.25亿元,年均增长率近30%。如果说技术市场整体功能亟待完善是外在因素,那么上海高校成果转化的欲望和潜力则成为高校技术市场应运而生的内在动力。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的建立将有利于发挥高校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源头作用,进一步发挥高校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发现和评价,提升科技产出率和成果转化率,并有利于创新链条各个环节的贯通,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形成多方合力,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杨浦的“让”与“争”
    
    ■金兴明(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副书记、代区长)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是国家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上海高校技术市场这一平台,将有利于杨浦进一步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内涵和体制机制;有利于杨浦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集聚,推动杨浦知识创新区新一轮发展。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的成立,也为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战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正是基于上述判断,在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建设过程中,杨浦紧紧抓住了“争”和“让”两个关键环节。
    
    杨浦的“让”,就是为上海高校技术市场提供最好的人才、资金、土地等政策支持。当前,杨浦正处于传统工业杨浦向知识创新杨浦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杨浦又是一个中心城区,空间资源比较紧张。杨浦区委、区政府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在多方协调的基础上,在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内为上海高校技术市场腾出第一期4000平方米办公用房,目前装修已完成,即将开业运营。
    
    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毗邻翔殷路隧道、军工路隧道、中环、轨道交通8号线和10号线等,只需40分钟即可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机场,离上海城市副中心——五角场仅有10分钟的车程。
    
    杨浦的“争”,就是争取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平台优势资源,促进高校创新技术的“研”与企业创新产品的“产”有效对接。纵观当今发达国家经验,凡是大学集聚的地区,基本上都是创新发展的区域,美国硅谷、英国剑桥、日本筑波就是典型代表。
    
    杨浦高校云集,复旦、同济、上海财大、二军大、上海理工等14所高等学府都坐落在这片极富创新活力的热土上。近年来,在“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念引领下,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日益密切,高校“知识溢出”效应使杨浦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尤其是依托大学强势学科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更是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然而,当前我国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化并不理想和顺畅。随着上海高校技术市场的建立,我们将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优势,着力促进“研”和“产”之间无缝对接。这里可以概括为“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加强高校之间的优势学科、专业人才和科研技术交流,开展学科交叉和集成技术的研发;二是有利于促进企业与高校合作从松散式向紧密式过渡,有效提升企业与高校合作的质量和成功率;三是有利于培养技术经纪人队伍和形成高校技术中介市场,完善法律、融资、评估等中介配套服务体系;四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五是有利于营造城区创新氛围,促进大学、企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以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区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