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撒勒发现耶稣幼年住所遗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8:30:21
作者:孝文
天使报喜教堂牧师雅克•伊卡拉姆站在一座古宅遗迹的发掘现场一所年代可追溯到基督耶稣时代的住宅,是在拿撒勒天使报喜教堂附近发现的。  以色列考古学家正在现场进行发掘,3座早期教堂曾建造在这个遗迹之上。基督徒认为天使加百列就是在这里告诉玛利亚,她将怀上耶稣。
  一名工作在遗迹发掘现场的以色列考古学家。这座位于拿撒勒的房屋可追溯到耶稣时代,当时的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更为美好的一段日子。
  牧师伊卡拉姆行走在发掘现场之上。考古学家亚历克斯安德烈表示,一面墙壁、一个藏身处以及一个蓄水池的遗迹是建筑工人在以色列北部城市拿撒勒挖掘一个老修道院庭院时发现的。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圣诞节即将来临之际,考古学家在以色列北部城市拿撒勒发现了一所古代房屋的遗迹,年代可追溯到耶稣时代,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以色列考古学家表示,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新约全书》中描述的耶稣孩童时所住村落的模样。这个住处以及在附近埋葬洞穴坟墓内上演的年代更为久远的发现说明,拿撒勒曾经是一个偏远的小村落,大约有50座房屋,占地面积在4英亩(约合16187平方米)左右。
  考古学家、以色列文物局发掘工作负责人雅德娜•亚历克斯安德烈说,出身贫寒的犹太人显然曾生活在这所住宅,他们藏身在伪装的洞穴内,躲避古罗马入侵者。基于在挖掘地发现的粘土和白垩碎片,这个房屋的主人似乎是一个普通的犹太家庭。说这番话的时候,挖掘现场的工作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用小镐敲掉灰泥,让尘封许久的石墙重见天日。
  拿撒勒是基督教中一个备受尊崇的地方。基督徒们认为,耶稣就是在这个地方长大成人,玛利亚也是在这里从一位天使口中得知自己将怀上上帝之子。亚历克斯安德烈说:“对于耶稣以及生活在同时代的人来说,这里可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地方。”小时候的耶稣可能与他的亲戚和朋友在这个房屋周围玩耍。“这显然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推测。”
  由于上演这一发现正值圣诞节即将来临之际,当地的基督徒无不欢呼雀跃。附近天使报喜教堂牧师杰克•卡拉姆笑着说:“他们说,如果人不说话,石头也会说话的。”基督徒认为,天使就是在这家教堂所在地方向玛利亚报喜。
  亚历克斯安德烈的小组发现了一面墙壁、一个藏身处、一个庭院以及一个蓄水系统的遗迹,蓄水系统用于收集从屋顶滴落的水,供这个家庭使用。据悉,这所房屋是在建筑工人挖掘昔日一家修道院的庭院时发现的,此次挖掘只为一家新的基督教中心腾出空间,新中心就位于距离天使报喜教堂几米远的地方。
  现在尚不清楚这所住宅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亚历克斯安德烈的小组已经发掘出这所住宅大约900平方英尺(约合85平方米)的区域。她表示,随着发掘的继续,最后呈现在面前的可能是一所面积更大的住宅。亚历克斯安德烈说,她的小组同样发现了一个伪装的入口,直通一个洞穴。她相信当时的犹太人就藏身这个洞穴内,躲避古罗马士兵。为了控制这一地区,古罗马对犹太人的反抗进行了镇压。她说,这个洞穴可容纳6个人,在里面躲上几个小时不成问题。
  但由于这个村落在当时来说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罗马士兵并没有放弃镇压拿撒勒的犹太人。她说,当时的罗马军队对更大的城市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山顶地区更感兴趣。在附近的迦南圣经村等下加利利地区的其它古犹太人居住区,人们也发现了类似的伪装洞穴。这些洞穴见证了犹太人与罗马人之间的战争。
  亚历克斯安德烈在发掘现场对记者表示,考古学家同样发现了粘土和白垩器皿,可能被当时生活在加利利的犹太人使用。科学家认为白垩器皿的发现说明一个犹太家庭曾生活在这里,当时的犹太人用白垩器皿盛装食物和水以保持纯净。亚历克斯安德烈说,这些碎片的年代同样可追溯到耶稣时代,即大约公元前100年到公元100年之间,其中包括古希腊晚期和古罗马早期。
  未发现任何玻璃器皿或者进口物品残骸说明,生活在这所住宅的家庭是社会普通阶层,但亚历克斯安德烈也表示这些残骸并不能说明他们到底是商人还是农民。考古学家在拿撒勒这一地区发现的年代可追溯到耶稣时代仅有的另一批文物是位于村落之外的古代埋葬洞穴。对洞穴的发掘能够帮助考古学家大致了解当时生活在这个村落的人口数量。
  当前的一个工作重点是清理房屋遗迹上方所造建筑留下的年代较近的废墟,房屋遗迹本身将被保留下来。据悉,这所住宅的遗迹将成为一家新的国际基督教中心组成部分。负责监督建造工作的彻米恩•努夫社区的马克•霍达拉表示,正在建造的新中心位于房屋遗迹发掘现场附近,由一家法国天主教会组织资助。
  亚历克斯安德烈说,拿撒勒有限的空间和人口密度意味着考古学家不可能在这一地区进行进一步发掘。所发现的房屋遗迹将向人们讲述耶稣少年时代的住处可能是怎样一番景象。卡拉姆说:“在此时此刻发现年代可追溯到耶稣时代的房屋遗迹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尤其对一名基督徒来说。在我看来,这是一份最棒的礼物。”


摘自网络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