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学研究→民间艺术→余姚滩簧(串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01:29
余姚滩簧(串客)
余姚滩簧原有“串客”和“花鼓”之称,又因其节目中往往有大段对白和清唱,词句通俗,十分流畅,群众赞赏其巧咀弄舌,故也称“鹦哥班”。原是余姚、慈溪一带民间歌舞和说说唱唱的民间文艺活动。据传在清乾隆年间,余姚和慈溪一带的一些农民和手工业者,在业余时间演唱,逢到庙会和春节闹元宵灯会时则十分活跃,所以当地人又称为“灯班”,常相邀演出。演出的节目有《王妈妈》、《卖花线》等。以后,有些人在农闲季节搭组到附近地带作营业性演出,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半职业性的演出班子,最早的一个是“才华班”。演出的节目多是一生一旦的“对子戏”,如《打窗楼》、《双落发》、《十不许》等。以后,人员增加,节目也出现了《宝莲灯》、《两重恩》、《珍珠塔》、《双贵图》等“四整本”。
余姚滩簧主要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百官及绍兴一带。由于说自唱句多是当地土音,且夹以插科打诨,十分风趣;表演上模拟生活动作,朴实、自然、粗矿,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但是,在当地封建统治下,余姚滩簧(串客)也和宁波滩簧(串客)同样遭到了厄运,被官府查禁。至解放前夕,余姚滩簧的串客班子已基本绝迹。
清光绪年间,余姚一部分串客艺人由马楠本组班到上海演出,定名为余姚滩簧。从此开始,余姚滩簧脱离了串客阶段的曲艺形态,而步入了戏曲之列。解放后,余姚滩簧定名为姚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