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老师教出了“巧”学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2:51:59
“拙”老师教出了“巧”学生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彭化平 添加时间:2010-1-6 11:43:00     这是今年我参加教师素质培训时遇到的一件趣事:
    同桌是一位恩施的教师。闲聊中了解到他有两个特点:一是口吃,二是教学成绩出众。照理说,话都说不流畅的教师,教学效果应该好不到哪去。但奇怪的是,每学期这位教师所带班的成绩总是比其他班好出许多。其他教师不服,或许是今年他班上的学生比较聪明吧。可几年下来,他所带班级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大家的一再追问下,这位老师说:“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我的口吃了。”原来,由于课堂上说话很慢,常常刚说完上半句,学生就接出了下半句。正是老师的“拙”造就了学生的“巧”。
    一直以来,教师课堂上的拙似乎都是指自身素质的缺陷和教学技巧的不成熟,课下的懒似乎是不负责任,但这其中蕴含的教育道理却常常被忽视。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在给中小学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有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不妨‘拙’一点、‘懒’一些,这样,学生才能有思考的空间,才更符合教育规律。”
    教育的规律是什么?那就是顺应儿童的天性,顺应知识学习的规律。我们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育人过程。既然是教育,就应该注重教育主体的多元性——除了知识,还有教师、学生、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因素。具体到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不能大包大揽,否则便会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困的后果。这也是一些研究课、公开课看起来流畅完美,却常常经不起检验的原因之一。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拙”一点,在课下也应该“懒”一些。当下,我们提倡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全批全改,认为这样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错误作具体的辅导。但是否批改作业的形式只此一种呢?学生互相批改就不能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了吗?
    教育家魏书生提倡学生互改的批改形式。他认为,学生在互改的过程中能够汲取对方优点、改正自身不足,互比共进,形成学习共同体。从口吃教师到教育家魏书生,我们是否也可以改变一下思路,在某些方面“拙”一点、“懒”一些:学生能做的放手让学生做;学生不能做的,培养学生做。比如,在教学上实行导“生”制,培养一些小助手、小教师;在作业批改上,实行学生互改、教师抽改和全批全改相结合的方式;在考试评价上,实行教师命题、学生自主制卷、师生结合命题等形式;在活动组织上,实行班干部竞选组织等方式。
    教师“拙”一点,不等于教得差;教师“懒”一些,不等于不负责任。在国家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一切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手段都可以尝试,在尝试中改正,在改正中提高,或许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