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出版文史资料“三给”问题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3:32:49

征集出版文史资料“三给”问题初探

发布时间:2009-06-27 12:17:52  字体:【大 中 小】

(2007年9月13日)
李朱全   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近两年,我作为《海南文史》主编,在参与主持《海南名人与故居》、《海南天然橡胶事业》等文史资料选题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实践中,认识到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如何把握好文史资料“三给”,即“把篇幅留给史料、把评论让给读者、把精神传给后人”,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征集、出版具有史料价值和地方人文历史特色与“三亲”史料特色的文史资料。
为什么提出文史资料的“三给”问题。
    第一,一方面,最具有政协文史资料特质的“三亲”稿源面临断层,另一方面,文史撰稿人对政协文史资料特别是“三亲”史料的性质、特点、体例等缺乏深入研究,未能很好地把握撰写要义。这是政协文史资料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而如何把握好“把篇幅留给史料、把评论让给读者、把精神传给后人”,保持、体现、发展政协文史资料的特质,无疑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途径之一。
    第二,作为政协征集、出版的文史资料图书,它的本质要求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以最具史料价值的“三亲”回忆史料为主体内容。换言之,政协不仅征集、出版文史资料,而且还整理、出版文献资料。而文史资料图书也不只收录“三亲”史料,还包括一些“非‘三亲’”史料,但必须以“三亲”回忆史料为主体内容,必须在文史资料图书征集、出版前,研究、策划图书篇幅安排、体例风格展现、思想精神传播等问题。
    第三,全国盛世修史的普遍性与我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有限性,为文史资料征集、出版提供时间与空间的同时,也对文史资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我省政协而讲,每年都安排一定的经费出版一本20-60万字的文史资料图书,所以,文史资料选题及图书要“排队”征集、出版。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规划、策划,而是零敲碎打、粗制滥造或者东拼西凑,不仅是对文史资料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是对历史的不负责。
    因此,如何策划和使用文史资料征集、出版图书的“篇幅”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谈谈对文史资料“三给”问题的初步认识。
    一、把篇幅留给史料
    把篇幅留给史料,就是把篇幅留给最具文史资料价值的“三亲”回忆史料。
    所谓“最具文史资料价值的‘三亲’回忆史料”,即由历史当事人、见证人、知情人根据回忆撰写或口述,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及其重要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反映重大历史题材。政协文史资料不同于史志资料和档案资料,更不同于纪实历史文学作品。如,同样是写“中国天然橡胶事业”这一重大历史题材,海南与广东所采用的体例就有所不同。由广东农垦创作组编写的《突破北纬十七度》,采用纪实历史文学形式。我们则采用“三亲”回忆史料形式来反映这一重大历史题材。
    第二,体现“三亲”特色。“三亲”性是政协文史资料的生命所在。失去了它,政协文史资料就失去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以及它的史料价值。由历史当事人撰写或口述的历史资料才是最具有史料价值的。当然,作为地方政协组织,不仅征集、出版文史资料,还要收集、整理、出版政协文献资料,但就史料价值与社会功能而言,应该更重视“三亲”史料的征集、出版。
    第三,符合历史真实。回忆、记述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都要存史之真、求文之实,不能为了追求文采而牵强附会甚至凭想象修改历史真相。它应该是原汁原味的平铺直叙的甚至是口语化的完全符合历史真实的个人回忆史料。只有这样的第一手历史资料,才是最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史资料的篇幅应该留给它们。
如何做到把篇幅留给“最具文史资料价值的‘三亲’回忆史料”?要把握好文史资料的选题、规划、撰编三个环节。
    从研究确定选题开始,就要考虑这个问题。2005年召开的全国暨地方政协文史工作会议上提出,由海南省政协牵头,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政协共同征集“中国天然橡胶事业”史料。我们即调整规划,把一些选题往后排,优先做这个选题,至今年8月份,已征集“天然橡胶事业”史料稿件191篇、80多万字。实践证明这个选题选得准,把几十万字的文史资料图书篇幅留给它是非常值得的。我们正在着手的一些选题,也同样注意把握这一原则。如,“亲历海南建省”、“知青在海南”、“南繁育种事业”。据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海南三亚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科研,如果能够请这位大科学家写一篇回忆文章,其史料价值、份量及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从规划与提纲入手。我们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形成《海南文史资料征集提纲》(征求意见稿),正在起草今后五年(2008-2012年)的征集、出版规划。有了规划与提纲,才能筛选出最具有史料价值的选题及征集内容,并制订征集、出版方案,才能使文史资料的征集、出版高效有序地进行,才能根据人力、物力、财力安排好征集、出版工作。
    作者与编者要从撰稿与编辑上分别把握好篇幅的运用。文史,文史,当然是要有文有史,但文采只是手段,史料才是目的,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因此,不论是一篇史料的内容取舍,还是一本选辑的文章筛选,都要以“史料价值的高低”为收录的基本准则,将有限的篇幅最大限度、最大效力地运用于“最具文史资料价值的‘三亲’回忆史料”。

    二、把评论让给读者
    不论是编者还是作者,都要坚持政协文史资料应收录“更多的有价值的史料”这一基本准则,而不能过多地写作者或收录人物的个人情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评论,把评论的空间与平台让给读者,使每一本文史资料图书,都给读者、研究者和后人留下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历史资料,而不是既不象文又不象史的东西。
就编者而言,主要是处理“三亲”、“非三亲”以及界于两者之间的三种稿件。
    第一,“三亲”稿件。这类稿件,大致上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撰稿人即是当事人,有些作者不仅经历和知识丰富,而且文笔功底深厚,撰写的稿件文采与史料兼备。如收录到《海南天然橡胶事业》的文章“我与天然橡胶结下不解之缘”。作者黄宗道院士是我国天然橡胶事业开拓者之一。全文6000多字,把当年投身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理想抱负、创业过程、科研成就、世界赞誉及寄语后人等写得非常翔实、感人。而对“中国天然橡胶事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论,只有短短一段话:“1982年10月28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决定,鉴于橡胶树北移栽培技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以及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特授予国家发明一等奖。我作为这一殊荣的代表,接受了这个奖状。当我走上领奖台时,真是思绪万千,既感到无限兴奋,也感到无限惭愧。兴奋的是,我们奋斗了30年,终于为国家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惭愧的是,这一成果是许多杰出的专家和数以十万计的农垦领导和职工共同劳动的结晶,我不过是其中一名战士而已。”我们原文照录。
    另一种是撰稿人不是当事人。由于作者不是当事人,个人经历及对史料的研究与使用,在认识及写作上有所不同,有的文章在提供史料的同时,也写进一些过于冗长的抒情性、评论性文字。如收录到《海南名人与故居》中的“真名士雕塑家林毓豪与故居”一文,是一篇写得比较好的稿子,不足之处是原稿中抒情性、评论性文字多了些。我们认为,删除这部分文字对该文的史料价值没有影响。林毓豪的大女儿林纾也提出删掉原稿中“人间三哭”这一部分内容。我们根据编稿要求和她的意见对原稿做了修改,她看后表示很满意,读者也认可。
    第二,“非三亲”与界于两者之间的稿件。对于这类稿件,我们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尽可能与知情人接触,争取他们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在作者原稿中补充来自当事人亲属的文字、图片资料。通过这两条,增强史料性和可读性。如收录到《海南名人与故居》中的“宋美龄北美之旅与她的故乡情缘”第二部分的内容,是请宋美龄的堂侄女韩秀华提供的,“抗日名将叶佩高”一文最后一部分内容,则摘自叶佩高的儿女所述文字。

    三、把精神传给后人
    政协文史资料的社会功能是“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存史是前提,是任务,目的是资政、团结、育人。文史资料要达到这三个目的,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靠文史资料所承载的精神财富。换言之,“把精神传给后人”是征集、出版文史资料的根本目的。因此,每一篇文史资料文章、每一本文史资料图书,都要反映出所收录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这种精神。
    《海南名人与故居》一书,极力弘扬海南古代先贤和近现代名人精神。如“丘(浚)海(瑞)精神”,革命先驱为民族独立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文化名人为开拓祖国科学文化事业矢志不移的献身精神,华侨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抗日将领身先士卒抗击外来侵略为国家为民族的牺牲精神,等等,至今仍在激励着人们。正在征集的《海南天然橡胶事业》,则集中体现了包括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还有农垦干部、知青、复退军人、民工等群体的几代橡胶人不平凡的“团队创业”精神。橡胶科学家彭光钦在“橡胶树北移研究的回忆”一文中写道:“橡胶树北移是需要综合遗传选种、生理解剖、生态造林、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气象地理等各方面的科研成果来解决的复杂课题,是一项包括驯化育种、选地试种、以及各种农业措施的集体创作。……为这一突破付出辛勤劳绩的广大农垦战士、干部和科技工作者,他们在研究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大都冒过这样那样的风险,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和坎坷,他们除了要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克服挫折、超越弯路和坎坷之外,还得对付来自外部的各种责难、打击和干扰。”这段饱含深情的回忆,充分反映了这一“团队创业”精神。
    文史资料要实现把“精神传给后人”的目的,就要在征集、编辑、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保持原汁原味,体现存真求实;保持鲜为人知,体现拾遗补漏。既要写“名人大事”,又要写平民“小事”;既要写鲜为人知的旧事,又要写轰动效应的新事。
    什么叫原汁原味?就是历史人物亲身经历与见闻的回忆原貌,是不加修饰、不加评论的第一手资料,是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影响等等,都是真实而翔尽的。存真就是存史之真,求实就是求文之实。不论是用文字还是口述形式来记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是平铺直叙、实事求是的,甚至是口语化的。文史资料要写出历史人物的主要特征和历史事件的始末细节。不能过于简略,更不能随意改写历史事实,也就是说,收录到文史资料中的历史人物不要写成生平简介、历史事件不要写成大事记要。
    “名人、大事”,即“重要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是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的重点对象与内容。社会影响大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其题材、史料有较高的存史价值,也有较广泛的可读性。与此同时,也要写“平民、小事”,要善于以小见大。前者如,抗战题材、名人与故居题材。后者如,《海南文史》第8、9辑分别收录的白斩鸡饭摊主王共产(陈昌林)、黎寨里的羊城姑娘——冯金瑶的爱情故事。
    有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故事,细节具体,真实感人,存史价值高,可读性强,可作为正史的补充和参考。有些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人物与事件,虽是刚刚发生的,但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史料线索,也是文史资料征集的对象及内容。前者如,20世纪60年代,文昌用5万元建起一座体育馆,体现了“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后者如,东方八所石英沙被选为2008年奥运会沙排用沙,八所石英沙为世人所瞩目。
    一篇蕴藏着丰富思想与不朽精神的史稿,就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一本这样的文史资料图书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沉积,就是一片让后人缅怀先人、继往开来的天地。让我们在文史前辈们所创造的成绩之光辉映照下,征集、出版更好更多的文史资料精品图书,充分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