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婚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0:26:03


怎样才算我爱你

       认识一个好小伙子31岁没有女朋友。他有一辆帕萨特,在他29岁第一次去相亲的时候,正好车坏了,他就搭出租车过去。见到女孩,女孩在例行略有羞怯的寒暄之后,问他,你有车吗?有房吗?他说没有,坐公共汽车来的。与女孩分手的时候,他故意说,我搭个出租车送你好吗?女孩回绝,就此杳无音讯。以后,他每次相亲都在犹豫是开车去还是不开车去。用他的话来说,相亲就象是买东西谈价钱。如果找27/8岁的年龄相若的女孩,对方现实的要命,一定要搞清你有什么车、什么房、多少存款,可是你看着她那张已经不再青春的脸,也在犹豫为什么要花那么大价钱把她买回来。如果找24左右的,倒是依然青春,但是那时的女孩满怀梦想,并且认定婚姻是女人脱胎换骨,改变阶级身份的最佳途径,更是不知要多少,她才能满意。他还不算最惨。比他惨的是一个比他更有钱的朋友。身家过亿,年将不惑尚未婚。这个哥们是中关村比较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所以不好直书其名。总之呢,年轻时忙创业,想着等到事业有成找个好的。等到有了亿万身家,也已而立经年。简奥斯汀说:有钱的单身汉没有道理不被关心。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中关村。无数人张罗着给他介绍女朋友。第一个是个某大歌星的师妹小歌星。他请小歌星吃饭,小歌星的反应永远是我该穿什么衣服?几顿优雅的晚餐后,小歌星真情告白,你给我买个100万的房子,我就和你结婚。大款仁兄的反应是:凭什么人人都能结婚,而我没有100万就不能结婚?经过一个情人节,大款看着满街的玫瑰花不知道该送给谁。于是和小歌星分手。大款的交友标准改为,找个恬淡幽雅的女孩子,结婚过日子。不久,有人介绍个个教钢琴的音乐老师,外观真称的上“恬淡幽雅”。大款于是陷入温馨家庭的美梦中。某日和幽雅老师逛赛特,老师看上一个包,大约1万多元,因为中国独此一款。大款马上慷慨解囊,忍爱千金轻一笑,一万块算什么?一周后,大款亲自去赛特给客户挑礼物。不对呀?揉揉眼睛,这个包包赫然在目。找来售货小姐问,不是就此一款吗?售货小姐说,那个小姐第二天就来把这个包退了。大款虽然见惯了歌厅小姐这么干,但是换做亲爱的幽雅女友居然也这样对待自己,就多少有点吃了只苍蝇的感觉。幽雅女老师又告分手。  上周去参加央视的《对话》节目。这期节目的内容是以《我们仨》这本书为线索,请了一些对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比较熟悉的人,回忆和这二位长者的感情生活琐事。主持人开场的第一句话说:“在当今社会,大家的唯一追求就是成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是否有一种情感已经被大家忽视、淡忘?”现场的3个多小时,听着大家说我所景仰的两位前辈如何形影不离,说不完的话和千丝万缕的牵挂。其实,钱与杨之间,除了感情和知识,还共享了什么呢?就是无比清贫的生活。大家在羡慕钱与杨的相伴60载,相对两不厌同时,应该说,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过这样的生活。也就是说,即使对方是钱钟书,要我过这样的日子,我也不肯。 我一直推崇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他讲一个身份卑微的父亲和丈夫,为了妻子吃小笼包子、为了替闯祸的儿子还债、为了给孩子治病….一次次地去卖血。其实,卖血是个直观的符号,在社会上打拼的人,谁不是在卖血呢?而在冥冥中,在浩如烟海的人群里,谁不是“此生非我有”的卑微的生命呢? 〈海底总动员〉这个迪斯尼的动画片,也是个讲海洋里最软弱的小丑鱼对他的儿子付出的父爱的故事。我被感动的够戗。在电影院看完,又买了碟,回家看了四遍。五遍和不同的人看,只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和我一样感动。 在这个讲究现金、现货的都市里,爱这种不可斗量的东西还存在吗?2003年旧作
怎样才能结成婚

本文是受梁宁10月21日发表的《怎样才算我爱你》的启发而写的,建议大家在阅读本文前,先读一读《怎样才算我爱你》。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以结婚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所谓最大的幸事,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讲,就是幸福的最大化。在经济学中,实现了最大化的行为被称为理性行为。

    一说到最大化,大家最先联想到的就是物质的最大化,货币的最大化,其实这是对经济学这一概念的片面理解。尽管经济学家们在最大化这一概念的应用上,有产量最大化、收入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等诸多说法,但实际上,最大化既包括物质的因素,也包括非物质的因素。由于物质的东西(比如房子、车子、股票等)比较好用钞票(如人民币或者美元等等)来计量,而非物质的东西不好计量,所以经济学家们为了省事,就把一切物质的因素换算成货币性因素,用数学工具来进行分析。但货币性因素并不是最大化要考虑的唯一因素。在实际生活中,非货币因素(比如情感、道义、尊重、声誉等)往往比货币性因素要重要得多,而这些因素是无法转换成为货币性因素来计量的。

    要取得最大化,没有物质的东西是难以实现的,但光有物质的东西不是万能的。套用一句俗话: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既然结婚是幸福最大化的体现。那么按照经济学的最大化理论,要实现结婚,必须同时具备两样东西: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这两种因素如何搭配最有利于实现个人的最大化?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表明:要获得最大化,物质的东西与非物质的东西的最佳比例是2:8。所以一点钱没有的人结不成婚,钱很多的人也很难结成婚,而那些钱不是很多,但又有几个小钱,还挺浪漫的人最容易结成婚。

    容易结成婚并不等能够结成婚。怎样才能结成婚呢?经济学的幸福公式也许能够提供一些启示。

    尽管结婚的动机有多种多样,但从大体上而言,双方是感觉婚姻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幸福才会决定结婚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并不好用货币或其他的东西来衡量,但天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却给出了一个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在经济学里,效用这个概念与偏好有关。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此,同样的东西,对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效用。因此效用其实是个感觉。我们当初学经济学的这个概念时,老师就举了一个例子,说同样大小的一个馒头,一个饿极的人吃了,觉得效用特大;而一个快吃饱了的人,吃不吃这个馒头无所谓,所以效用就很小;而对于一个吃撑着了的,让他再吃这样一个馒头就纯是浪费,效用是负的。具体到婚姻,某女子在某男子看来简直就是天仙下凡,跟她拉拉手就激动得浑身颤抖;而换成另外一个男人,却视若无睹,全然没有感觉。这就是效用的不同。

    而所谓的偏好,就是个人的追求,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目标函数。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因此目标函数也就不一样。具体到婚姻,目标函数就是可选择对象。可选择对象范围(包括年龄范围、学历范围、财产范围、职业范围、脾气范围、性格范围、气质范围等等)越广,也就是目标函数越多;可选择对象范围越小,目标函数就越少。从目标函数来看,幸福婚姻男女主角在结婚之前,其目标函数往往是多元的。那些结不成婚的男女,其目标函数往往过于单调。把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性因素作为婚姻主要目标函数来追求的人,往往难以获得稳固的婚姻,也就是效用难以最大化。而看淡物质性因素,把精神层面的愉悦享受当作主要目标函数来追求的人,不仅能够结成婚,还往往能够保持婚姻的稳定性。这主要是因为物质方面的目标函数往往表现得过于单一,完全可以用货币这一个目标函数来替代;而精神层面的目标函数则丰富得多,根本无法用一个货币函数来取代。效用理论认为,当从既定目标出发去追求效用的实现时,追求多元化目标,各种效用不会递减,总效用最大化;而追求一元化目标,一种效用在递减,最大化的总效用自然降低。

    当恋爱中的双方觉得只有结婚才能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时候,结婚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如果只有一方是这种感觉,那只是一相情愿,结不成婚的。

    当然,追求任何目标都会涉及到成本与收益问题。要从多元化的目标中获得效用最大化,也要相应的付出多元化的成本。如果你想得到梦中情人的垂青,不付出相应的物质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如不得不放弃其他的机会等),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不需要付出代价的婚姻。当你觉得自己的收获(有一些是物质的,但更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满足)比自己的期望的收获要多时,离结婚基本上就达到了“零距离”。

    一般地讲,有投入就应该有产出。但在婚姻方面,投入产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投入的方式方法不对的情况下,那就更没谱了。但有一种情况除外,那些在婚姻的投入产出上面,只管使劲投入,而不关心产出的人往往能够获得超出预期的结果。这就是那些“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人往往容易走上婚姻的红地毯的根本原因。而那些刚给人送了三次玫瑰、请人上过两次饭馆、送过一个皮包就指望着人家嫁给自己的人往往只落得一个孤家寡人的结局。

    欲望的大小对能不能结成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谈婚论嫁的男女,都有各自的欲望。自己的欲望大小,与自己的幸福感是成反比例的。自己的欲望越多,幸福的感觉越少;欲望越少,幸福的感觉程度越高。

    总的来说,在谈婚论嫁的过程中,如果你的目标函数越多,而又敢于不惜本钱地投入(不光是物质上的投入,更主要是非物质方面的投入,如陪逛街等时间方面的投入,对人的体贴、关爱等情感方面的投入等),而自己对对方又不挑剔(欲望值比较小)的情况下,你用幸福公式换算出来的幸福值会远远超出你的期望值。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结不成婚才怪了。


爱情占生活的百分之几?

一周之内,而立之年的四个好姑娘请我给她介绍可作为结婚对象的男朋友~

 

条件是,成功男士、有车有房有潜力、能包容女孩的缺点,而女孩可以给他她的爱。

连着四次,不同的女孩都这样说,连着四次,我都想问“你的爱是什么?”

 

我现在喜欢看的爱情小说,是可爱淘的那类描写中学生谈恋爱的故事。在十几岁的年龄,我看到的“爱”是好奇心、虚荣心、对某点的共鸣,及互动的快乐。

 

我理解的“爱”纯粹是自我体验。自己的喜悦、自己的兴奋、自己的不自信、自己的患得患失。

任何人的“爱”,呈现出来的,是不时的礼物,默默的安排,交换的词语,可以拿出来共享的时间与物质。所有的爱的呈现,可以很华丽,也可能很卑微。

我画这样的图给我的女友:


 


时间和金钱是一回事。不愿意为你花时间的人更不会为你花钱。所以,当男人A1000万,他可以拿出他的5%来给你,也就是50万;男人B100万,他可以拿出他的50%来给你,也就是50万;男人C50万,他可以拿出他的100%来给你,也就是50

那你会选择A5%,还是B50%,还是C100%

 

四个女友居然都哑然,她们都希望是100%,而都不能接受这个男人只有50万。

 

我曾经问过一个老牌钻石老王,为什么不结婚,他觉得现在社会分工如此清晰,家庭的所有功能都可以通过社会分工交易实现,明码标价,价格合适一定有满意的服务。有什么理由要结婚呢?

他说“我只要付出800/月就可以有人把屋子打扫干净,还给我做饭。为什么某人一句她的爱,就要让我付出所有?”

 

 

我的世界观由存储数据和逻辑构成。爱情是我无法推理的逻辑,所以我写不出小说来,因为一个没有爱情故事的小说,肯定不好看。

我为了准备我的玄幻小说,专门去问洪波,“洪波大哥,男人心目中比较好的爱情模式是什么样子的?”

洪波觉得就是王朔小说描写的那个样子“这个男人不管怎么不靠谱,这个女人都视他如珍宝……”我觉得,以母爱的标准要求一个同龄人,那是多么的不靠谱……

他问我什么类型爱情好,我觉得金三顺不错“这个女人不管别人觉得多么不上台面,这个男人都视她如珍宝……”他认为作为男人,这样很不舒服……

 

 

后来,洪波大哥为我搞了一本王微签名的《等待夏天》,我以为这是洪波心目中的男生爱情范本,赶快读完了,觉得好闷啊,一个男生居然能这么认认真真地把他的爱情体验写10万字……

我又推荐我的朋友写的《两世花》给蒋涛。觉得是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蒋涛给我回信说他看了个开头就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太闷了!